第八单元导学案正式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8
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阅读【主题解读】何为担当?《现代汉语词典》对担当的释义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往大了说,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要不怕困难、能担事。
而担当精神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社会意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求传承担当精神。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的高考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中有一项就是“责任担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
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提出背景】在救亡图存的近代,梁启超先生曾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新时代,习总书记对青年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由此可见,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学生更应该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作为应有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因此,要在培养担当精神上下功夫,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本领,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020开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张院长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给予了这个时代“最美逆行”的背影……疫情纵然来势汹汹,但是无数“战士”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让我们对“担当”一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历史溯源】担当精神的历史文化寻根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导学案【导学目标】1. 通过课前导学,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学习理解短文,抓住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课文所学语言知识编写小广告。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日积月累》,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短文的意思。
在课堂中,需要学生参与阅读,进行合作讨论,学会从日常生活的事物中发现积累的好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经常做一些小事情呢?请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
2. 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这种积小事之功有什么好处呢?3.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叫做《日积月累》,通过这个词,我们能猜测它是什么意思吗?4. 可不可以随便猜一个意思出来呢?5.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具体的意思是什么?二、阅读导学(10分钟)1. 老师把课文《日积月累》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 学生阅读后,老师提示可以用关键词列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 学生自由组织的同桌合作,相互交流,比较自己的理解。
4. 学生和同桌合作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汇总。
三、展示讨论(10分钟)1. 老师邀请一些学生上来进行讲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及重要的信息。
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解或者引用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解释。
3. 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需要及时更改。
4. 学生和老师进行确认,确保正确的答案。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
2.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答下面的问题:(1)“小事”指的是什么?(2)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小事?(3)积累的东西有什么好处?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分工,集思广益,获得最好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主要内容是杨老先生有个儿子叫杨头,他在家里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杨老先生感到很担心,于是找来了智慧的杨修来教导他儿子。
二、阅读要点
1.杨氏家庭情况
2.杨头的懒惰现象
3.杨修的出现及作用
4.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词汇解析
1.玩乐:指不务正业,轻佻嬉戏的意思。
2.担忧:担心、忧虑的意思。
3.智慧:聪明、有智谋的意思。
4.教导:教育、引导的意思。
四、思考问题
1.为何杨头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2.杨修是如何教导杨头的?
3.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五、拓展练习
1.试写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2.思考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尊重父母的
教育?
六、教学目标
1.理解杨氏家庭故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生词的含义。
3.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杨头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如何解决?
2.找一段文字,描述你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以上是《杨氏之子》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孩子。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程实施标准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难点: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知识要点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滑板车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会停下来。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举几个。
(2)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的物体要靠力来维持,撤掉这个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运动的物体 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
【答案】不需要摩擦力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演示实验在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收集数据:(2)分析与归纳①此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哪个物理量要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来实现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运动的小车收到的阻力越_____,小车运动在水平面上向前滑动的距离________。
理想化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2.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自主预习】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2.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变化或形状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4.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由于汽车受到惯性的缘故。
5.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后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前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惯性而造成的。
6.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仍具有惯性。
(没有/仍具有)7.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的,经过科学总结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突然小球向前运动,这时列车是在减速行驶。
(填“加速”或”减速”)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A.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C.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10.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五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2. 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数学运算来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学具:铅笔、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景,比如:"小明买了一些水果,吃掉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苹果,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类似的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比如:"小明有10个橘子,他吃掉了5个橘子,还剩下多少个橘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加减法来解决。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比如:"小红有8个糖果,她吃掉了2个糖果,还剩下多少个糖果?"4. 板书设计:我会将例题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包括问题的描述、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的过程。
5.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作业题,让他们回家后独立完成。
比如:"小华有12个玩具,他借给了小明3个玩具,还剩下多少个玩具?"六、作业设计a. 小明有5个篮球,他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还剩下多少个篮球?b. 小华有8个书籍,他卖掉了3本书籍,还剩下多少本书籍?2. 解答:a. 小明原来有5个篮球,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所以还剩下52=3个篮球。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文中的“我”是一个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
闰土常年生活在海边,见多识广。
而对于“我”这个每天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少爷来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以及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语言简洁、传神。
采用白描、对话、举事例等多种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简单的排列》导学案教学案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导学案设计课题简单的排列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排列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鉴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1.以故事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学中,精心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世界,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以说理助思考,感受有序。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学中不但要组织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动口说。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摆卡片的体会,交流有序排列的理由,使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体会到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好处,同时在说理中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学生准备:人物卡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故事导入。
(3分钟)1.借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内容见教学片段一)2.提问,引发思考。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板书课题及问题)1.认真听故事,初步感知排列问题。
2.认真思考用1、2和3这三个数字到底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摆一摆,说一说。
用2和3两张数字卡片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并说一说摆法。
二、操作探究。
(18分钟)1.引导学生猜一猜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引导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组成的两位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3.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数字卡片。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解决问题(1)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解决问题(1)。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本节课主要涉及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具体章节为8.1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难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相关的例题和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2个苹果,小蓝比小红少1个苹果,请问小蓝有多少个苹果?答案:小蓝有4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加强。
在课后,我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我选择了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通过实际的例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选择例子时,我会尽量选择与学生们生活相关的问题,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时,会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题,并与学生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讲解和解答例题,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导引1.单元编排意图及教学重点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悄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调令人忍俊不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
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解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和学习提示在编排上各有侧重:《杨氏之子》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对话的内容,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手指》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趣味,交流感受。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内容和语言的风趣之处作梳理和总结。
“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选编了华君武的两幅画:一幅是一人正给小树苗浇水,另一人坐在小树苗下等着乘凉,讽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和不顾事物发展规律的荒唐行为;另一幅识刺了社会上无視规则、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与之前的看图写话相比,本次习作对学生的思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漫画的内容写清楚,更要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来体会作品的风趣。
课题2 _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学习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间的反应)。
难点: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探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使用说明,按照说明搞好对本节的学习。
1、结合生活实际,认真阅读课本P9----P11页(至少三遍)阅读要求:第一遍,集中注意力仔细学习,用红笔勾画出关键点,初步思考课本中涉及的问题及预测实验现象;第二遍,再次精读课本,简单写出自己的疑惑并针对课本问题及实验初步作答,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三遍,带着导学案中的问题查阅课本,进一步完善导学案。
2、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同学之间讨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铜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仔细阅读教材,体会教材中要说明的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预习自测:1、正确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1)铁和氧气的反应:;(2)镁和氧气的反应:;(3)锌和稀硫酸反应:;(4)锌和盐酸的反应:;2、置换反应是指的反应。
表达式: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自主学习】一.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请写出相关的实验现象,并归纳。
(1)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______________(2)镁在空气中燃烧(3)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铜在空气中加热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请举例说明。
第八单元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备教材备课资料1.走近作者——季羡林人生标签: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
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
作者名言: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生平简介: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文学成就: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精通多国语言。
2006年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作者作品:译著《罗摩衍那》;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2.片段赏析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的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请接着说……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户翩翩起舞。
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
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备课堂名师导学案【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第1课时 几种重要的金属【学习目标】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学习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温馨提示:以下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密切,请认真思考填写) 1.按要求填空:(1)写出表格中金属对应的元素符号。
(2计中填充的金属是汞。
(均填金属名称)(3)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填金属名称)。
2.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由此性质,决定了它可用于玻璃钻头等。
3.我国文物“司母戊大方鼎”证明,早在商代,中国就开始使用铜器,春秋旧中国时已经开始冶铁,而铝的应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知人类利用金属铁、铝、铜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是铜、铁、铝。
4.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状态、气味、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等。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 金属材料(学习引导:自学课本2-3页图表,结合生活经验,填写)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纯金属有铁、铜、铝、金等。
合金有钢、青铜、铝合金等。
2.金属材料的发展:(1)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时代。
(2)目前年产量居前三位的金属依次是铁、铝、铜。
(3)钛被称为21世纪第三大金属。
知识点二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新知探究】【提出问题】观察课件图片,想一想。
这些金属制品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金属有哪些共性和特性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P4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归纳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资料卡片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知识点三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3表8-1,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铁的硬度大于铝,若菜刀、镰刀用铝制,容易卷刃;而锤子用铝制,易变形。
导学案教师: 学生: 年级:日期: 星期: 时段:课题第Unit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考点分析:unit8核心语法之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表达某人的想法与观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过程课文解读Section BStonehenge ---- 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Stonehenge, a rock circle, is not only one of Britain’s most famous historical places but also one of its greatest mysteries. Every year it receives more than 750,000 visitors. People like to go to this place especially in June as they want to see the sun rising on the longest day of the year.For many years, historians believed Stonehenge was a temple where ancient leaders tri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gods. However, historian Paul Stoker thinks this can’t be true because Stonehenge was built so many centuries ago. “The leaders arrived in England much later,” he points out.Another popular idea is that Stonehenge might be a kind of calendar. The large stones were put together in a certain way. On midsummer’s morning, the sun shines directly into the center of the stones. Other people believe the stones have a medical purpose. They think the stones can prevent illness and keep people healthy. “As you walk there, you can feel the energy from your feet moving up your body,” said one visitor. No one is sure what Stonehenge was used for, but most agree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stones must be for a special purpose. Some think it might be a burial place, or a place to honor ancestors. Others think it was built to celebrate a victory over an enemy.Stonehenge was built slowl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ost historians believe it must be almost 5,000 years old. One of the greatest mysteries is how it was built because the stones are so big and heavy. In2001, a group of English volunteers tried to build another Stonehenge, but th ey couldn’t. “We don’t really know who built Stonehenge,” says Paul Stoker. “And perhaps we might never know, but we do know they must have been hardworking ---- and great planners!”要点详解1.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is running?本句由“疑问词+do you think+其他”构成的特殊疑问句。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第八单元Section A (2a-2d)导学案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Section A (2a-2d)预习目标:1、通过预习,掌握本节课的生词,会灵活运用。
2、通过预习,掌握关于某物属于某人的表达方法。
3、通过预习,继续学习用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并表达理由。
预习导学:温故知新1、复习关于某物归某人所有的表达方法:(1). Look at this T-shirt , it’s beautiful . However , it’s not mine , it’s hers.(注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
)(2). The comfortable room isn’t Alice’s , it’s Bob and Tom’s. (注意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3). I think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用one’s own表示某人自己的)(4). The history book must belong to Alice . Because there is the name on it’s cover.(用belong to sb.表示所属关系)2、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 后接动词原形, 可以表示对现在的情况的推测.must表示非常肯定的猜测,例如:The little boy must be Tom , he is the only kid at the picnic. might /could 表示有可能的猜测,例如:My Chinese teacher might \ could be from Sichuan , but I’m not sure.can’t 表示肯定不可能,例如:The little boy can’t be hungry , he just had a full bottle of milk. 练习巩固:1.-Is the boy _________ brother?_ No , he isn’t , it’s ________ brother.A. your; herB. yours ; herC. your; hersD. yours; hers2. ________ school is very beautiful and clean , and __________ is beautiful , too.A. Her ; oursB. Hers ; ourC. Hers ; ourD. Her ; our3.They are having fun in their _________________ room.A. parent’sB. parents’C. parentD. parents4.The good-looking woman is _____________ mother , she is a nurse in a big hospital.A. Alice and GraceB. Alice and Grace’sC. Alice’s and Grace’sD. Alice’s and Grace5.The man _________ be Mr. Li , he is longer than him.A.mustB. mustn’tC. can’tD. needn’t6. You __________ cross the road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red.A.mustB. mustn’tC. can’tD. needn’t参考答案:1.A 2.A 3.B 4.B 5.C 6.B预习导学:单词过关——根据例句提示,写出下列单词的汉语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