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带实施轮封轮牧的重要性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
水土保持法第三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二、主旨:本条是对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一、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总则,涵盖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部内容,具有提纲挈领、全面指导工作实践的作用,在某一具体工作找不到对应条款时,可适用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来予以解释和解决。
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对指导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5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规定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治理,对预防保护工作也提出了要求。
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提出了“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1991年颁布实施的《水土保持法》提出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二、本条修订增加了“保护优先”和“突出重点”的内容,并将“综合防治”修订为“综合治理”,“加强管理”修订为“科学管理”,使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更加科学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预防”的地位,体现了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的战略性转变。
二是原“综合防治”之中的“防”,已经在“预防为主”中体现了其含义,故将其修订为“综合治理”。
三是强调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要相辅相成。
针对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和国家财力相对有限的现实国情,既要全面重视、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尤其是对重点地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防治。
四是强调水土保持管理的科学性。
水土保持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科学管理是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
三、修订后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体现了四个层次的含义:“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为第一个层次,体现的是预防保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首要的是预防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要保护好原有植被和地貌,把人为活动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水利部关于印发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1.09.08•【文号】水保〔2021〕278号•【施行日期】2021.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保〔2021〕278号部机关有关司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省(自治区)水利厅:《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水利部2021年9月8日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业的一项根本措施,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入黄河泥沙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力支撑了流域省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但受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黄河流域依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够完善、质量有待提高、成效尚不稳固。
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为主线,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全面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为实现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支撑。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发文字号】国发〔1982〕95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1982.06.30【实施日期】1982.06.30【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一九八二年六月三十日国务院发布国发[1982]95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是: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
第三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由水利电力部主管。
并成立以水利电力部为主,有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参加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以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定期研究解决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任务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必要的水土保持工作机构。
水土保持工作机构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法令;进行水土保持查勘,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有关部门的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宣传工作;管好用好水土保持经费和物资。
各江河流域机构应负责本流域的水土保持查勘、规划、科学研究工作,协助和推动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工作部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水利站、农机站、土肥站、草原站等都有责任帮助当地社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第四条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计划,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组织协调,进行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做好这项工作。
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农垦、环保、铁道、交通、工矿、电力、科学研究等部门,必须密切协作,分工负责,做好与本部门有关的水土保持工作;宣传、出版部门应有计划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提高干部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简述了黄河河源区生态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治理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生态问题;保护;对策黄河河源地区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广布冰川,湖泊众多,沼泽广阔,植被良好,水草丰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
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致使区内部分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牧业生产发展,而且也危及到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势在必行。
1生态特征1.1河源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黄河干流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3个阶梯。
在源头区有黄河流域最大的2个湖泊——鄂陵湖、扎陵湖和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组成的高原湖群,有阿尼玛卿山和果洛山两大现代冰川以及分布密集的众多河流;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偏少,河水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黄河下游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此段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径流大多不能进入黄河干流。
从黄河整个流域来看,龙羊峡以上流域较为充裕的水源补充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河45%。
这充分说明,黄河上游及河源地区的水资源在全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世纪70年代前后,河源区呈现的仍是草丰畜肥、人畜两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20多年来,河源地区干旱形势严峻,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湖泊干涸,水位下降,许多雪山帽消失,径流减少,鄂陵湖上下连续出现断流现象。
原来特有的生态功能逐步消失,草原持续退化并趋于严重,物种生存环境遭到威胁。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其特有的高原腹地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垫面受高原气候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植被生长缓慢,在自然状态下呈退化演替之势。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掌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具有对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又会对人类生存起反作用。
2.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德育目标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本身。
●重点难点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大范围、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尚无良方。
在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保持水土、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自制投影片:黄土地貎主要类型(表格),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示意图。
3.自制复合投影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示意图,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自然环境恶化,成为我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成功个案,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做法。
[讲授新课](板书)§3.2 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水土流失的形成(读图)图3.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教师讲述:我们一直用“对面叫得应,相会要一天”这样一句话来形象地描述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