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一周周三美读
- 格式:pdf
- 大小:179.87 KB
- 文档页数:4
1.针砭.(biān) 2.摒.(bìnɡ)除 3.屏.(bǐnɡ)除4.谄.(chǎn)媚 5.扑朔.(shuò) 6.盘桓.(huán) 7.狷.(juàn)急8.逡.(qūn)巡9.羞赧.(nǎn) 10.缫.(sāo)丝11.剿.(jiǎo)除12.祛.(qū)寒13.蜷.(quán)曲14.缱绻.(quǎn) 15.纰.(pī)漏16.毗.(pí)邻17.倾圮.(pǐ) 18.悭.(qiān)吝19.熟稔.(rěn) 20.服膺.(yīnɡ) 21.谮.(zèn)言22.僭.(jiàn)越23.摭.(zhí)拾24.浅濑.(lài) 25.坍.(tān)塌26.丝绦.(tāo) 27.悲恸.(tònɡ) 28.诤.(zhènɡ)友29.付梓.(zǐ) 30.酬酢.(zuò)1.和盘托出 2.貌合神离 3.原形毕露4.至理名言 5.卑躬屈膝 6.首屈一指7.按部就班8.乔装打扮9.穷兵黩武10.长篇累牍11.买椟还珠1.制定制订大政方针用________具体条文用________ 2.变换变幻由此变彼用________无序改变用________ 3.现时现实目前现在用________客观情况用________ 4.以致以至造成后果用________延伸扩大用________5.反映反应陈述意愿用________引起反响用________6.权利权力支配管辖用________享受权益用________7.过度过渡超过限度用________转入下段用________8.启示启事启发有悟用________公开申明用________9.学历学力学问程度用________学习经历用________10.违犯违反违背触犯用________反向行动用________答案 1.制定;制订 2.变换;变幻 3.现时;现实4.以致;以至 5.反映;反应 6.权力;权利7.过度;过渡8.启示;启事9.学力;学历10.违犯;违反1.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组合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
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
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
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__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
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
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讳言舍近求远B.后发制人养精蓄锐毋庸讳言舍本逐末C.后发制人养精蓄锐毋庸置疑舍近求远D.后来居上厚积薄发毋庸置疑舍本逐末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C.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D.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B.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C.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周一和答案《论语》成语1.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
哀:悲哀。
伤:悲伤。
忧愁而不悲伤。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北辰星拱出自《论语·为政》。
北辰:北极星。
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3.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
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4.博文约礼出自《论语·雍也》。
博:广。
文:学问。
约:约束。
礼:礼法。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5.各不相谋出自《论语·卫灵公》。
谋:商量,计议。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6.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
过:过分。
犹:像。
不及:达不到。
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7.后生可畏出自《论语·子罕》。
后生:青年人,后辈。
畏:敬畏。
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
8.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
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9.博施济众出自《论语·雍也》。
博:广泛。
济:救济。
广泛地施予恩惠,使大众得到救助。
10.巧言令色出自《论语·公冶长》。
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二十八宿(xiù)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2.北斗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分别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十周周三美读(含解析)不分版本周三美读作为皇帝,他是个笑话;作为诗人,他是个神话三十八岁之前,李煜当皇帝,混后宫,风花雪月,纨绔浪荡,几乎没干过什么有价值的事,除了写写词。
而在三十八岁之后,他除了写写词,什么都不能干,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留下了近三十首空前绝后的杰作,成了真正的皇帝——诗歌的皇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首《虞美人》成了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降宋被虏到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
李煜写好这首词后,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命歌伎演唱。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
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元日田家①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
后世以乌龙代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赏析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
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
清晨,家家户户翻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
颔联写男男女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谈笑风生,哪里还有什么光阴催老暮景斜之类的感慨。
其中“但祝〞暗含诗人对自己的告诫:不要提贬官之事。
尾联写诗人在感受了农家民风的淳朴、节日的欢乐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全诗表达出诗人厌倦官场生涯,向往回归自然的情趣。
诗中泥土味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意境清新可喜。
破阵子敦煌曲子词年少征夫堪恨,参军千里余。
为爱功名千里去,携剑弯弓沙碛边。
抛人如断弦。
(全国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七周周三美读(含解析)不分版本周三美读千古风流《钗头凤》大约20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俩情投意合,恩爱非常。
不料,陆游的母亲却对儿媳非常不满,硬逼儿子休掉了唐琬,另娶王氏。
唐琬改嫁赵士程,从此音讯皆无。
一年春季的某一天,陆游到会稽的沈园游玩,正遇见唐琬,两人相遇,分外伤感。
赵士程得知过去的事后,让人给陆游送了些酒菜,表达关切之情。
此景此情,陆游百感交集,诗兴大发,信手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此事很快传到了唐琬那里,她悲哀难抑,也写了一首《钗头凤》词应和陆游,不久含恨离开人世。
到了晚年,陆游屡次游览沈园,屡次写诗感怀。
直到他84岁时,即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春游》诗中写道: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胡笳曲二首江洪一藏器[注]欲邀时,年来不相让。
红颜征戍儿,白首边城将。
二落日惨无光,临河独饮马。
瑟飒夕风高,联翩飞雁下。
注藏器:《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器,指才德,这里指老将胸怀武艺韬略。
赏析第一首诗总述老将一生怀才不遇。
首句描写老将武功韬略卓荦非凡,又有企求建功立业的雄心。
次句写岁月悠悠,老将冉冉老去,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
后两句“红颜〞与“白首〞的对照,突出时间跨度之大,反差强烈,而老将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剧命运已尽在不言中。
第二首诗截取老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饮马长河,在军旅生活中司空见惯,但这首诗却巧妙地以夕阳西下、秋晚风急、群雁低飞的典型环境衬托之,顿时呈现出强烈的萧索凄凉之感。
“惨〞“独〞二字,更突出了白首老将的寂寞失落之感。
两诗一为表达,一为描写。
第一首概括简略,第二首具体形象,互为补充。
虽寥寥数笔,一个白发老将凄然的身影却恍然在目。
周四辨析成语使用正误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李先生学富五车,是本行的泰山北斗,他八面玲珑....,在各领域也都有深入的研究,能应邀莅临讲学,真是我们的荣幸,大家掌声欢迎!②政府也好,社会也罢,不能对诸般就业现象背后的制度性的缺位问题置若罔闻....,而是应该主动作为,让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③陈先生刚到美国不久,在高速路上被警方拦截,缴纳罚款一千美元,他感慨地说,如果对美国的交通规则胸有成...竹,就不至于遭受这么大损失。
④《嘭嘭嘭》一出版就畅销不衰,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也因此晋升到专业作家队伍里,而这部10万字的作品,是她用6天时间一气呵成....的。
⑤如果政府采取限制措施,粗放型产业会受到巨大影响,其不合格产品都将付诸东流....,所以有远见的企业早早就实施了引进人才、提升技术的策略。
⑥近些年,家装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家装行业准入门槛低,难免鱼龙混杂....,卷款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少损失。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④⑥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②这种名贵的兰花原产地是欧洲,以前国内是绝无仅有....的,直到二十年前才有植物学家从欧洲引进种苗,利用温室育活了第一株。
③“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论文,竟然不通文墨....。
”老教授对当前高校科研中存在的基础不牢、急功近利现象十分忧虑。
④第十届“新厦门人”集体婚礼在工人体育馆拉开帷幕,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100对新人义结金兰....,共同发出爱的誓言。
⑤作为公诉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等米下锅....,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配合,提升办案合力,对于关键性证据,亲自收集、复核。
⑥王鹏和王毅分别创业,公司都做到了一定规模;而现在,王鹏的公司蒸蒸日上,王毅却因遇人不淑....,公司快要倒闭了。
周五写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熔铸在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的灵魂里,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大爱,彰显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人生情怀,有悠远的历史感和民族性。
它常与当下的政治、文化、民生热点紧密相连,包含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家国情怀”名言警句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6.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7.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甫洛夫8.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二、“家国情怀”事例1.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十世纪初,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
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
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2.林觉民与《与妻书》《与《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爱妻陈意映的。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2周周三美读(含解析)不分版本周三美读旗亭画壁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郊游论文。
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欣赏秋景,适逢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多个子弟登楼宴饮,表演节目。
王昌龄提议看歌女们唱得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他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
〞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有一个歌女唱了王昌龄的《闺怨》。
最后出场的是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个,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
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赏析本诗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是年蒋士铨于原籍铅山备考科举童子试,第一次暌别母亲。
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此诗就是描写作者与母亲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
诗中着意表现母子血脉相连之情,并没有用绚烂婉曲的文辞,而是借助朴素简练的文字来描摹形象,感情真淳,于淳朴素淡中见出诗味的浓郁醇美。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首联从母亲的角度落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子之心,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颔联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
一个“密〞字,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
“家信墨痕新〞那么从游子的角度写作者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便急迫返家。
一个“新〞字,道出了游子对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切。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颈联从母亲的角度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爱的深广。
一“怜〞一“问〞,慈祥之心,跃然纸上。
这两句语言朴实而画面感强,情感亦真挚动人,它将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写得真实、生动,情深意重。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周三美读破镜重圆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辅佐隋文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赐给杨素做小妾。
杨素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和美貌,因此十分宠爱她,但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情谊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他年正月十五都市卖镜以期团聚。
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他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
徐德言向卖镜人讲述了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卖镜人被他们的深情感动,答应替徐德言传递消息。
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卖镜人带给乐昌公主。
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题诗,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
杨素再三盘问,才得知其中情由。
他非常感动,于是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
望夫石[注]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注长江三峡边有一座神女峰,她犹如细石耸立江边,对江而望。
传说一个渔夫打鱼未归,其妻抱子从峰顶眺望,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直至化为石峰。
这首抒情小诗,用质朴的语言和浪漫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妇人站立峰顶、久久眺望、盼夫归来的动人形象,赞美了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寥寥十二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画面。
山,默默无语。
峰顶上,望夫石耸立。
江水,不停地东流。
山、石、水,动静结合,相映生辉。
“悠悠”一词,既写出了江水流淌、滔滔不绝的情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染出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又衬托了思妇“化为石,不回头”的形象,并化静为动,赋予望夫石以灵性、以生命。
江水悠悠,也隐喻思妇怀远思夫之情绵绵不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
接下来,“山头日日风复雨”一句,明写环境,写此处风雨如晦的景象;暗写思妇,她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击打,饱尝思亲之苦,仍坚如磐石,巍然屹立,两眼痴痴地期盼丈夫归来。
周三美读
破镜重圆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辅佐隋文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赐给杨素做小妾。
杨素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和美貌,因此十分宠爱她,但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情谊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他年正月十五都市卖镜以期团聚。
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他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
徐德言向卖镜人讲述了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卖镜人被他们的深情感动,答应替徐德言传递消息。
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卖镜人带给乐昌公主。
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题诗,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
杨素再三盘问,才得知其中情由。
他非常感动,于是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
望夫石[注]
王 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注 长江三峡边有一座神女峰,她犹如细石耸立江边,对江而望。
传说一个渔夫打鱼未归,其妻抱子从峰顶眺望,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直至化为石峰。
赏析 这首抒情小诗,用质朴的语言和浪漫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妇人站立峰顶、久久眺望、盼夫归来的动人形象,赞美了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寥寥十二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
的画面。
山,默默无语。
峰顶上,望夫石耸立。
江水,不停地东流。
山、石、水,动静结合,相映生辉。
“悠悠”一词,既写出了江水流淌、滔滔不绝的情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点染出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又衬托了思妇“化为石,不回头”的形象,并化静为动,赋予望夫石以灵性、以生命。
江水悠悠,也隐喻思妇怀远思夫之情绵绵不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
息。
接下来,“山头日日风复雨”一句,明写环境,写此处风雨如晦的景象;暗写思妇,她
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击打,饱尝思亲之苦,仍坚如磐石,巍然屹立,两眼痴痴地期盼丈夫归来。
望夫石的恒久伫立,喻指思妇的坚贞、至死不渝,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结句“行人归来石应语”。
待到外出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守候无数时光的望夫石,定然会开口倾诉满腹的相思之苦啊!奇特的浪漫推想,再一次点化出了望夫石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极丰富的想象空间。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赏析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那该多好呀!若
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很多时候,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没有距离,便少了思念。
青春是可怕的
钱理群
1966年8月18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北京101中学的红卫兵从天
安门游行回来,激情满怀地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革命大事业!怎么干呢?斗坏人!于是,一群红卫兵狂叫着,把出身于旧军阀家庭,因画过裸体像、又因“侮辱女同学”等罪名判过刑的美术老师陈宝坤揪了出来,从腰上解开牛皮武装带,劈头盖脸地抽了上去,打得半死之后,又将他扔进学校莲花喷泉池里。
遍体鳞伤的陈老师在污泥中挣扎着,全校红卫兵与师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围着池子一边狂喜地笑着,一边叫嚷着“造反有理”“痛打落水狗”,一边扔着石块。
就在陈老师拼命地躲避开水花,咬着牙抓住荷花池栏杆的
刹那间,“通——”一块石头砸在他的身上,“通!”又一块石头重重地正好落在了他的腰部,他刚刚触到栏杆的手松开了,“通”——像一块大石头,一下扎到了水中,当他沉入水底时,水花息了。
这正是下午4时14分(请永远记住这历史的一刻!)。
他死在围观的人群心满意
足的目光下,死在一片欢乐的狂呼声中……据说这是“第一个死在红卫兵手下的人”,当时
把“八一八”这一天叫做“红卫兵的革命盛大节日”。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却令人毛骨悚然:其震惊之处,正在于残酷的虐杀竟然是在青少年的狂欢之中完成。
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段名言——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
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的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
历史也是
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经常为青春提供一个游乐场——年轻的尼禄、拿破仑,一大群狂热的孩子,他们假装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态会突然真的变成一个灾难的现实。
当我想到这一切时,我的一连串评价都出了差错。
我对青春产生了一种很深的仇恨,同时又夹杂着对历史罪人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宽容,我突然之间把他们的罪恶仅仅看成是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
(《玩笑》)
20世纪世界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创造”——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历史为青春提
供的一个“游乐场”:中国的红卫兵一知半解却狂热地相信人们教给他们的“革命雄心壮志”以及相应的“豪言壮语”,决心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中国改造成纯而又纯的“革命圣地”,成为“世界革命”的基地与中心——他们把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乌托邦理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中心梦”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也正是这“一大群狂热的孩子”,他们既是真诚又是
虚假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态”,却真的“变成一个灾难的现实”,他们也同样把中国专制主义的残忍、嗜杀、灭绝人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这就是中国的红卫兵;“天堂”的梦与“地狱”之门并存,伊甸园与集中营同在,应该这样来把握与描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我们从来都是说,“青春是美丽的”——这是作家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国作家、现代知
识分子的共同信念,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正视:“青春是可怕的”——连同所有与“青春”相联系的乌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诗”都有导向“专制”的可能。
正如昆德拉所说:“人世间凡属于上帝的一切也可以属于魔鬼。
”
昆德拉的另一判断也同样发人深思:应把“青春”的“罪恶仅仅看成是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
——我们在20世纪中华民族身上,也同样发现了这种“青春期”的“烦躁不安”。
上一世纪末,沉迷于中华中心梦的古老的中国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世界的婴儿,于是产生了“期待着长大”(赶上世界,潜意识中依然没有放弃“中华中心梦”)的焦躁。
我们这个民族从“五四”时期就不断呼唤“青春”,这绝非偶然,它表现了中国现代民族蓬勃向
上的精神,也显示了它的不成熟性;以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视“青春”为历史的正题,而忽视了它的负面。
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不断为青春的表演提供“游乐场”,而最终演出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青春的专制暴力的大浩劫。
20世纪的民族青春史,也就从正面转向了负面,这可以说是历史对我们民族不成熟的一个无情惩罚。
但受到惩罚的民族并不会自动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仍然沉湎于青春的狂梦与焦躁中,不敢正视青春的“可怕”,我们的灾难就不仅是长不大,“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疯狂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莅临于我们的国土,那位101中学美术教师的阴魂就会继续追随我们每一个人——多做做这样的“噩梦”可能没有坏处。
点评 钱理群先生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首先他回避了普遍的歌颂青春的主题,旗帜
鲜明而又新意充分地指出青春的可怕和残酷,这就超越了大部分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显示了作者思考的独特视角和深度。
其次他把“八一八”事件作为一个切口反思“文革”,切口小
而路径深,尤其是对这一事件的描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关于“看客”的描写,时代虽异,本质未变,而且行为发出者又是一群青少年,细节的放大给读者以震撼。
第三,文章并不止于“事实青春”,他所指向的其实是“一切非理性的抒情诗”,是“期待长大的烦躁不安”,这就赋予了青春新的意义。
这个世界喧嚣的并不一定是对的,而且绝大多数是错的,但当我们在时间之外反思时,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对价值的反思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