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公开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628.00 KB
- 文档页数:14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ping第二课时一、导入[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先来明确下这节课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性格。
【重点】2、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难点】回顾下上节课的内容。
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1-2)中举前: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3-12)中举后: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二、人物形象分析[26’]【引入】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
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这4个人物,他们有什么较为鲜明的性格特点呢?文中又是如何刻画的呢?你们对哪些人物印象比较深刻呢?给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细细品味。
[3’]好,下面我们来结合表格分析下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
胡屠户[8’]中举前:一副大肠一瓶酒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横披腆着中举后: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低头扯后襟【引入】中举前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对比】人物性格: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势力粗俗、【引入】和胡屠户性格最为相似的还有谁?【众乡邻】众乡邻[2’]中举前:不闻不问中举后:奔走效力殷勤送礼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人物性格:趋炎附势嫌贫爱富阿谀奉承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除了描写了这些平民,还描写了一位官员,谁啊?】张乡绅[2’]中举前:不理不睬中举后:送银送房称兄道弟人物性格:结交新贵、攀附权势、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引入】这些人在范进中举后态度180度大转变,那范进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重点来讨论下。
19、《范进中举》详细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3、培养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小说主题的能力。
4、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运用讨论法与赏读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辅助实施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摧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小说主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摧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相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给你留下了印象。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并且挖掘小说的主题。
二、赏析人物形象,体会讽刺艺术1、赏析人物形象(以下探究用时大约10分钟)谈话:小说中描写了哪一些人物?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两个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范进和胡屠户是小说的主人公)谈话:为什么这些人物形象能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非常典型,人物形象非常生动)谈话: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精彩的描写达到这种艺术表现效果的?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的精彩片段,说说作者通过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请学生找出相关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归纳。
)(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虚伪,圆滑世故,一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人。
)谈话:胡屠户等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胡屠户等人:势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阿谀奉承)谈话:(播放《范进中举》故事梗概的视频)(6分半钟)为了印证同学们对人物的看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范进中举》的视频,希望大家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_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读篇目。
本单元选择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对学生阅读赏析古典小说,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选文中,《范进中举》以其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夸张对比,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教学中应就此进行充分挖掘。
【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常识和能力,对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感受力。
但也容易被小说生动的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忽略造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时代原因,以及作品所传递的深厚的思想主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透过人物形象,领会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1.通过完成病历卡的形式,聚焦文章精彩片段,扣住主人公范进的命运展开细读。
2.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学会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了解夸张和对比手法,体会小说讽刺的艺术特色。
3.通过与原始素材的对比,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重点】在“病症会诊”的具体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刻画的赏析,感知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夸张、对比和典型细节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一巴掌”的隐喻,理解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的批判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方法】《范进中举》作为传统名篇,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可用于教学的点很多,如果面面关照,则显得零散而庞杂,学生容易在细碎的解读中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本课时的设计以“病例会诊”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病症描述”、“病因分析”、“治疗方案”三个板块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到几个精彩的文段上,扣住文本,评价人物,探究主题。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稿说课者:某某中学某某某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
本篇课文共需三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的中心环节(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主题探究,培养正确的成才观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 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本文篇幅较长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取舍。
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提问使内容逐步深入。
2、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活跃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说学法1.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2.学法指导:(1)朗读法:朗读“喜极而疯”这一精彩片断,赏析高超的写作技巧。
(2)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教学程序: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部分,我打算用问题导入:观看影片《范进中举》的故事梗概,复习小说情节。
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的问题导入本课。
用多媒体导入不仅能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创设氛围,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l)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7)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福建省泉州一中八年级语文《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课题《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标要求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
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
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
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
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
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学情分析初二年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但还不够扎实,仍须加强督促,才能真正地掌握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了解封建科举的有关常识。
2.了解《儒林外史》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目标1.学习作品中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1.体会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感受封建社会炎凉的世态。
重难点分析重点:通过了解小说情节,能够把握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从而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感受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教学策略分析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