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0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情境导入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
那时期,身穿中国丝织品衣服,成为罗马社会上层的风尚。
西方称中国“赛里丝”(丝国),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绵绵不绝。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有了较大发展,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民间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兴起。
起源于当时的工商食官制度。
周朝“工商食官”政策,即:当时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受官府的严密控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
王室和诸侯设司空管理各种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职业世袭,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4)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官营手工业被民营手工业超过,失去了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特点:材料1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国语·晋语》材料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tuán zhí,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之工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重点难点】1.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导入新课】ppt展示各种手工业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哪些行业取得了突出成就?【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完成填充,了解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二、合作探究:生生师生讨论,理解历史、见解历史线索。
探究1、官营手工业发展历程、特点、地位。
探究2、民营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特点。
探究3、材料分析。
探究4、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原因。
探究5、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做为本课小结)探究6、材料分析。
三、本课小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四、习题材料: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
……(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荒")玲建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綠的纹饰,表现了越密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
……(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一摘自浙江博物缩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年间的王世戀在《二酉委潭摘录》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年间的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1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裘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2.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以及各自的典型特征。
【教学重难点】1.官营手工业成就。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二、官营手工业成就冶金业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期:进入繁荣时期。
代表作有_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冶铁: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工具。
③南北朝:灌钢法制瓷业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四性”(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重点讲解】简要分析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及其重大成果生产力是社会进展的最终打算力气,是社会进展的终极动力,古代手工业是原始社会晚期,随着其次次社会大分工脱离农业,形成的独立生产部门。
农业、手工业生产是文明进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在农业生产上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和原始农业一样,我国的原始手工业生产也是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的。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展,为社会供应了进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缘由。
中国古代以冶金技术、制瓷业和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超群、工艺精湛、质量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一、技术超群的冶金业1.冶铜技术:我国的青铜铸造主要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其中以商周器物最为精致。
2.冶铁与炼铁的技术整体状况:中国使用铁器是从春秋时期开头的。
战国时期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展。
冶铁与炼铁技术进展的主要史实:战国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当时人们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西汉时期开头使用煤作为冶铁原料,创造并推广了淬火技术和低温炼钢技术;东汉时期,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我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魏晋南北朝创造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瓷器的创造和制瓷业的进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瓷器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头烧制陶器,这是制瓷业的起源。
商代工匠们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的温度和施釉技术,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
东汉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生产出的是青瓷,后来又生产出了白瓷;唐朝时期,消失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特别闻名,还消失了著名于世界的唐三彩;两宋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名窑,闻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朝进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夯实基础【P58】一、官营手工业【基础梳理】(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①冶铸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两汉发明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③纺织业【重难突破】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的原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真题演练】【例1】(2013福建)《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B)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唐代工匠不能随便更换职业,①错误;材料中体现了不同的工种学习尽管时间长短不等,但以“年”计算,说明这些工匠不是临时工,④错误;材料中工匠的学习时间长的达四年之久,说明工匠长期在官府作坊工作,而“教作者传家技”也说明工匠的职业是世袭的,②③正确,故选B。
二、民间手工业【基础梳理】(1)类型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必修2第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重点讲解】简要分析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及其重大成果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古代手工业是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脱离农业,形成的独立生产部门。
农业、手工业生产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在农业生产上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和原始农业一样,我国的原始手工业生产也是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的。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发展的物质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以冶金技术、制瓷业和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量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一、技术高超的冶金业.冶铜技术:我国的青铜铸造主要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其中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2.冶铁与炼铁的技术整体情况:中国使用铁器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
战国时期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冶铁与炼铁技术发展的主要史实:战国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当时人们发明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西汉时期开始使用煤作为冶铁原料,发明并推广了淬火技术和低温炼钢技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我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魏晋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瓷器的发明和制瓷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这是制瓷业的起源。
商代工匠们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的温度和施釉技术,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
东汉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生产出的是青瓷,后来又生产出了白瓷;唐朝时期,出现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非常著名,还出现了闻名于世界的唐三彩;两宋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名窑,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青花瓷、彩瓷、琅彩争奇斗,江西景德是有名的瓷都 第2讲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夯基【P58】一、官手工【基梳理】(1)程:夏、商、西周期手工所有由官府断,“工商食官〞;春秋国期展;西最有益可的行收官。
(2)特色:由政府直接 ,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生不本钱 ,品大多精巧。
(3)表①冶:商周青造入繁华期; 两明高炉和炒技;水力鼓冶工具 ——水排;南北朝明灌法。
②制瓷杜明期商周 秦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③ 期 商周秦 隋唐 宋朝成就 商代已有机,能出多种品。
西周能生斜提花物。
西安的西室有数千工人 唐朝技高,汲取波斯的法和案格品种众多,汲取了花画中的写格,案生活在杭等地造局;密雅致的成清代品的代表成就 商代已制出原始瓷器出成熟的青瓷北朝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 宋朝瓷窑遍及各地,出了五大名窑明清【重打破】我国古代官手工品精巧的原由官手工由政府直接,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主要生武器等用品和供官府、族消的生活用品。
它利用国家力征最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不本钱,品大多特别精巧。
民手工由民个人,主要生供民消的品。
家庭手工是的一种副,品主要供自己消和交税,节余局部才拿到市上销售。
在中国漫的自自足的自然代,家庭手工据有相当的比重。
【真演】【例1】(2021福建)?唐六典?:“工巧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入色。
〞?新唐?:“之工,教以四年;路、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矛)之工,二年⋯⋯教作者家技。
〞说明唐朝工匠(B)①繁更工种②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是世的④是暂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分析】资猜中的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唐朝工匠不可以随意改换职业,①错误;资猜中表达了不一样的工种学习只管时间长短不等,但以“年〞计算,说明这些工匠不是暂时工,④错误;资猜中工匠的学习时间长的达四年之久,说明工匠长久在官府作坊工作,而“教作者传家技〞也说明工匠的职业是世袭的,②③正确,应选B。
二、民间手工业【根基梳理】(1)种类①家庭手工业:作为田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花费。
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夯实基础
一、官营手工业
【基础梳理】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①冶铸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两汉发明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
③
【重难突破】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的原因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真题演练】
【例1】(2013福建)《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B)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唐代工匠不能随便更换职业,①错误;材料中体现了不同的工种学习尽管时间长短不等,但以“年”计算,说明这些工匠不是临时工,④错误;材料中工匠的学习时间长的达四年之久,说明工匠长期在官府作坊工作,而“教作者传家技”也说明工匠的职业是世袭的,②③正确,故选B。
二、民间手工业
【基础梳理】
(1)类型
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③明清时朝: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重难突破】
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市场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真题演练】
【例2】(2016全国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与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无关,也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三、手工业享誉世界
【基础梳理】
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重要成就
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重难突破】
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真题演练】
【例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B)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解析】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朝,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等,故A、D两项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项不正确。
“公司、团体”都是外国最早出现的,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选B。
【考点延伸】
资本主义萌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有不同看法。
以下采纳的是教材普遍采用的观点。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拥有较多资金的作坊主和商人(背景:商品经济发展);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背景:市民阶层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地点: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丝织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开设“机房”;清朝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也增多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方式,代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真题演练】
【例4】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而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棉纺织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也投入到生产领域,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购进棉花或棉纱,分发给当地居民,居民纺纱或织布成品,再销售给商人。
这样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居民则是雇佣工人。
这说明,在这些地区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选A。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官营手工业:
(1)发展:
①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②唐宋:出现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③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特点:
①优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
②不足: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2.私营手工业:
(1)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2)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
①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家庭手工业:
(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特点: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3)作用:①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②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4.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棉纺织业:
①宋末元初:边疆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工具,革新技术。
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③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田庄手工业:
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