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550.07 KB
- 文档页数:50
03335公共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转换型领导同时关注工作与人员两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人员,以下哪项不属于转换型领导对部署的关怀DA.发展取向B.亲和取向C.辅导取向D.情感取向2、议会(国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由众议院(或下院)提出诉讼,由参议院或宪法法院进行审判的制裁权又叫cA.质询权B.调查权C.弹劾权D.不信任表决权3、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以下哪一个不属于DA.绩效评估B.绩效衡量C.绩效追踪D.绩效反馈4、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一般而言,不包括以下哪项BA.战略B.规划C.远景D.作业5、对部属使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工作的决定并了解如何去工作,部属的工作潜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的领导CA.独裁式领导B.放任式领导C.民主式领导D.集体领导6、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包括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化技能、沟通技能BA.能力技能B.诊断技能C.了解技能D.问题技能7、豪斯的最具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是CA.交易领导理论B.情景因素说C.途径目标理论D.生命周期理论8、根据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领导的情景因素AA.需要B.职位权力C.工作结构D.领导者与部属关系9、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CA.特殊环境B.宏观环境C.具体环境D.微观环境10、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均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即企图将政府塑造为一个CA.社会型政府B.民主型政府C.企业型政府D.开放型政府11.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A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12.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的BA.《行政学导论》B.《行政之研究》C.《公共行政的原则》D.《行政学》13.依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可分为二种研究途径,即:DA.A途径和B途径B.C途径和P途径C.A途径和P途径D.P途径和B途径14.提出管理者要开展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五职能学说的是AA.法约尔B.泰罗C.韦伯D.剀利15.明茨伯格的管理学代表作《管理工作的性质》发表于CA.1971年B.1972年C.1973年D.1974年16.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指管理者要具备有良好的BA.人际关系技能B.概念化技能C.诊断技能D.沟通技能17.下列不属于公共产品的是DA.国防B.公共交通C.社会安全D.音像制品18.学者莫舍认为,政府治理工具分为经费工具和非经费工具,而非经费工具是指CA.罚金B.财政补助C.责令停工D.课税19.公共部门开展环境分析通常使用的方法是AA.SWOT分析B.SERT分析C.SGQT分析D.SPLT分析20.关于公共政策类型,学者萨利斯伯瑞特别提出了DA.分配性政策B.管制性政策C.重分配性政策D.自我管制性政策21.领导者“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就是要注重行使BA.专家权B.参考权C.合法权D.强制权22.率先提出领导权变理论的是 AA.费德勒B.豪斯C.德鲁克D.雷格斯23.“转换型领导”概念由伯恩斯提出于C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79年24.“HRM”即BA.绩效管理B.人力资源管理C.无差别化管理D.效率管理25.在政府预算中,特别注重计划的削减的预算制度是CA.设计计划预算B.绩效预算C.零基预算D.复式预算26.在政府采购中,若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通常运用的采购方法是DA.竟标B.比价C.议价D.非竟争性协商27.在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方面,最核心的环节在于BA.绩效衡量B.绩效评估C.绩效监测D.绩效记录28.下列国家,最早施行复式预算的是DA.德国B.法国C.英国D.瑞典29.衡量政府绩效的一般化标准是BA.经济、实用、效果、公平B.经济、效率、效果、公平C.经济、效率、充分、公平D.经济、充分、效果、公平30.公共管理中风险决策运用的方法通常是CA.量本利分析法B.折衷法C.决策树法D.等概率法31.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其中魏劳毕的代表作是AA.《公共行政的原则》B.《行政学导论》C.《行政之研究》D.《行政法》32.“新公共管理”始于C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3.关于公共政策类型,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政策属于CA.管制性政策B.自我管制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重分配性政策34.在政策评估标准的确定中,要优先考虑标准的BA.公正性B.适当性C.充分性D.回应性35.生态组织观的主要代表不包括DA.罗森茨韦克B.雷格斯C.卡斯特D.巴纳德36.科层组织理论的提出者是AA.韦伯B.泰罗C.梅奥D.凯利37.在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方面,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组织动态联合体被称为 BA.矩阵式组织B.网络组织C.事业部组织D.跨越功能的团队38.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对部属的行动予以计划、组织和协调,这属于领导的DA.支持行为B.参与行为C.成就导向行为D.工具行为39.政府预算起源于AA.英国B.法国C.瑞士D.美国40.当代社会要求男女就业平等,这是指BA.分部化公平B.集团性公平C.机会公平D.代际公平41.美国学者杜拉克关于目标管理的代表作是BA.《管理者》B.《管理实践》C.《管理中的方法》 D.《管理的权威》42.公共伦理学家库伯将行政责任划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其中不属于主观责任的是CA.忠诚B.良心C.义务D.认同43.行政复议制度在英国被称为AA.行政裁判所制度B.行政上诉制度C.行政救济制度D.异议申诉制度44.下列哪二位学者提出了政府再造的十项策略CA.孔茨和韦伯B.奥斯本和孔茨C.奥斯本和盖普勒D.盖普勒和韦伯45.瑞士联邦政府实行DA.总统制B.内阁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46.在政府采购中,若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通常运用的采购方法是DA.竟标B.比价C.议价D.非竟争性协商47.公共47.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把握大局的能力是公共管理者的AA.概念化技能B.人际关系技能C.技术性技能D.表达沟通技能48.转换型领导同时关注工作与人员两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人员,以下哪项不属于转换型领导对部属的关怀D A.发展取向B.亲和取向C.辅导取向D.情感取向49.一个有效的政府应当具有回应性、可靠性、代表性和DA.依赖性B.复杂性C.可能性D.责任性50.田忌赛马决策属于DA.边际决策B.折衷决策C.竟争决策D.等概率决策51、______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的优势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DA.WT战略B.WO战略C.ST战略D.SO战略52、______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发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行动选择方案的过程CA.政策规划B.政策设计C.政策规划与设计D.政策调整53、一个有效的政府应当具有回应性、代表性、责任性和DA.依赖性B.复杂性C.可能性D.可靠性54、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一般而言,不包括以下哪项BA.战略B.规划C.远景D.作业55.从某种程度来看,公共组织本身就是一个责任机制,这最典型的体现在______的设计原则之中CA.管理制度B.管理守则C.科层制D.集中管理填空题1.公共管理学认为,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即是(公共产品)。
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概念和术语:战略所谓战略,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与对策研究,它反映了组织在一个较长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部署、步骤和设想,并着眼于组织长期目标和宗旨的实现。
战略管理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指从战略的高度对完成组织目标或任务进行的计划,但并不涉及计划的执行和评估问题。
环境分析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环境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系统思考和特定的分析模式或工具,分析影响组织的外部系统以及组织在这一特定外部系统背景下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奠定战略规划的基础。
战略评估所谓战略评估,就是对战略实施进行监控,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估的过程。
从战略管理的整体来看,战略评估主要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战略实施所谓战略实施,是通过建立和发展行动的能力和机制,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
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的延伸,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且都涉及到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但两者不仅涉及的职能各有偏重,而且有根本的不同。
SWOT分析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是指优势(strength)、W是指弱势(weakness)、O是指机会或机遇(opportunity)、T是指威胁(thrends)。
SWOT分析,就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
优势——机会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
SO战略是一种将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相匹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面利用外部机会以达到组织目标的战略。
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的案例1. 案例背景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也逐渐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公共组织实现目标,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共机构已经开始强调战略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案例分析2.1 城市规划局的战略管理以城市规划局为例,该机构负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过去,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城市规划局的工作常常比较零碎,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
通过引入战略管理的理念,城市规划局建立了长期规划,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制定了相关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局的工作变得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2.2 卫生局的战略管理卫生局作为负责卫生健康领域管理工作的机构,也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在制定战略管理计划的过程中,卫生局充分考虑了人口结构、疾病谱系、医疗资源等因素,明确了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
通过战略管理的实施,卫生局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率,提升了医疗质量,推动了卫生事业的进步。
2.3 教育局的战略管理教育局作为教育管理机构,也积极采用战略管理的做法。
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教育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人才为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和计划。
通过战略管理的引入,教育局加强了教育评估和监测,改善了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3. 战略管理的意义3.1 提高绩效战略管理有助于公共机构明确目标和方向,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绩效水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3.2 增强竞争力通过战略管理,公共机构能够了解市场需求,把握竞争对手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增强竞争力。
3.3 优化资源配置战略管理能够帮助公共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效益。
4. 结语综上所述,战略管理对于公共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各级公共机构应该重视战略管理,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战略方案,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战略管理与执行在当今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福利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战略管理与执行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战略管理与执行,以及其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战略管理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战略管理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长期规划和决策。
通过战略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者能够明确目标、制定策略、分配资源,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控和评估。
这样一来,公共事业管理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战略执行是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战略管理只有在有效的执行下才能取得实际成果。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战略执行涉及到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流程设计等方面的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确保战略能够顺利实施。
同时,流程设计也是战略执行的重要一环。
通过优化流程,消除繁琐的手续和冗余的环节,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战略实施的速度。
战略管理与执行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上,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公共事业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投入,如人力资源、资金、设备等。
通过战略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分配这些资源,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同时,战略执行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低效。
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战略管理与执行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政策和法规的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往往受到政策和法规的制约,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战略管理和执行产生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和适应政策和法规的变化,调整战略和执行方案。
其次是组织文化和员工意识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协同合作,而组织文化和员工意识的不同可能会影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公共事业管理者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名词解释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 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从环境和文化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与公共管理文化基本是相同的,相当程度上两者是同一的。
公共管理文化,是指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思想、价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公共事业管理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的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
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指涉及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发展,即关系到全社会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业产品的供给,管理效果具有宏观性的公共事业管理。
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指涉及公共事业领域内各类具体的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以及对这些具体的公共事业产品质量和提供这些公共事业产品的组织的直接的监督管理。
政府管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活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