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堂互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本课主要介绍了在20世纪初,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和进步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的。
同时,介绍了不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一、课前导入1.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2.让学生回忆家庭中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用途?二、学习内容1. 交通工具的进步1.1 蒸汽机的应用•蒸汽机发明后,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运载能力。
•对于铁路运输来说,蒸汽机可以驱动铁路车辆,使火车的速度大大提高。
•对于航海来说,蒸汽机可以用于驱动轮船,使船只能够长时间在海上行驶。
1.2 内燃机的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使得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运载能力。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飞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跨国旅行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
2. 通讯工具的进步2.1 电报的应用•电报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信技术来进行文字通信,其速度和效率比传统的书信更为快捷。
•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电报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率,促进了经济和政治发展。
2.2 电话的应用•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声音通信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话互相交流和沟通。
•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电话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和效率,促进了经济和政治发展。
2.3 无线电的应用•无线电的发明实现了远距离通信,同时也使得广播和电视成为可能。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来获得信息和娱乐,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大大扩大。
三、课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蒸汽机对于铁路和航海的影响。
2.请说明内燃机的应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请举例说明电话和电报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请分析无线电对于广播和电视的影响。
2.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会有哪些变化和创新?有哪些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以上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理解和学习。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考点同步解读1.浅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开展、散布状况及其看法〔1〕状况:建国前,开展缓慢,大多散布在西北沿海地域;建国后,开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开展;火车机车不时改良,车速进一步提高。
〔2〕看法:只要新中国的树立和革新开放,才干完成交通的迅速开展,铁路的长度是权衡国度弱小的重要标志。
2.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提高的影响、存在效果及其对策〔1〕影响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提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开展,不只推进各地经济文明交流和开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达,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入影响。
②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提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开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上天改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存在效果:交通梗塞、平安事故、环境污染、资源糜费、安康等。
〔3〕对策①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需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继续开展的多种的方式,要树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
②空中、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开展平面交通,完成空中交通压力最小化。
③开展城市环线,完成郊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④实行单向行轨的路途交通,完成车辆行驶阻碍最小化。
⑤要正确看待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上现代化、智能化、迷信化。
⑥教育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⑦对私家车出行实行地段限制、时间限制。
⑧简易事故处置机制确实立和非现场执法。
⑨鼎力开展公共交通,完成车流数量最小化。
中心素养聚焦1.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可以经过搜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看法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开展变化进程,剖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看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节拍加快,彼此距离延长,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度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明交流。
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材简析本教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是第14课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14课、第16课一道构成完整的“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内涵,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课文分引言和正文两大内容。
引言部分,引用西方史学著作和孙中山的话,强调了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正文部分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述了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间接地介绍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并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通讯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变化的历程.本课图文并茂,共插入了七幅图,展现了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
课文中还插有一段“学思之窗"两段“历史纵横”,起着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智慧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
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中图片较多,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总的设想是通过图片的展览,配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对图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衡茶吉铁路的有关资料.2、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比较,认识历史上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资料,绘制有关图片,并注明相关介绍,认识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从容说课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交通和通讯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在近代发生了重大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节课分两个方面,对这一进步的历程进行了阐述。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发展”主要是介绍我国轮船运输、铁路运输、公路交通和航空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并简要概括了它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第二目“通讯工具的变迁”,则讲述了我国近现代通讯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还配有一些图片和资料,有利于学生详细掌握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史。
教学时,要把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熟悉我国交通和通讯行业的成长历程,并理解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特点。
2.让学生模拟记者,报道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情况,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和理解历史主要特征。
3.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语文教材中,应该学过唐朝杜牧所写的《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吧,哪位同学可以朗读一下这首诗?生:“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不错。
接着,我再请一位同学把后两句意思讲给大家听。
生:一匹快马扬起千里尘埃,不过是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又有谁知道是荔枝已送到长安呢。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课后小结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1.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商民称便”可以判断B、C错误。
从火轮船的传入这一史实来看,中国并没有禁绝外来事物,D错,故选A。
答案 A2.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
①自行车②有轨电车③公共汽车④地铁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 ②③④解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
故排除④。
答案 C3.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近代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不正确。
故选A。
答案 A4.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
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比较迅速,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所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变化如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人力车:也叫东洋车、洋车、黄包车,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
伴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即人力车夫出现。
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仅限于宫廷所有;20世纪初期,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绝大多数为公车,用于警察、政府职员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在解放前处于车少人多的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交通
先进的交通工具。
①火车:19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1905年詹天佑自行设计的京
1865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以后有所发展。
③飞机:1903年发明。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覆盖大半个中国。
建国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呈现不平衡。
1.邮政通信的发展:①开始的时间与标志: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
②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该阶段邮政事业经历从试办到正式办理的过程,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初具规模;辛亥革命至新中国的成立,新式邮政工具的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邮电合一;改革开放后至今,迅速发展,电报业务减少。
2.电信事业的发展:①电报:出现标志——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起步阶段特点——外商垄断对外电信交通;国民政府时期——收回部分电信主权,增开业务,技术与服务逐步提高。
②电话:出现标志——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民国时期发展特点——业务增多、设备更新、服务范围与内容扩展;改革开放后特点——技术发展迅速,普及率增长迅速,电话总量成为世界第一位。
拓展延伸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
如东部地区铁路、公路稠密,交通运输发达,而西部偏少,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
在通讯工具方面,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讯工具的数量上。
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讯工具数量不多。
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讯工具的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
比如,东部地区电话、手机已经基本普及,而西部电话偏少,手机占有率更低。
学以致用
【例1】 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A.人力和畜力车
B.
C.汽车
D.
解析:19世纪中期,中国的交通工具极其原始落后,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车。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例2】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谚语的理解。
铁路在刚刚修建的时候面临很大的阻力,但后来人们逐
答案:C
【例3】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④引起了人
A.①②③④
B.
C.①②③
D.
解析:本题中的④是一个迷惑项,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变化发展的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会造成我们的错觉而误选A项,但是④中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属于言过其
答案:C
【例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
B.
C.
D.
解析:解答时,应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是“客观原因”,以此为基础判断除中国自身以外的其
答案:A
【例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
A.
B.
C.
D.
解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以促使社会发生很多方面的变化,如加快生活节奏,加强沟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加强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各方面交流等。
而这一变化对于城市化来说,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人们更愿意到环境优美的郊区去居住。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6】下列关于我国境内通讯和交通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在我国,先进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火车→汽车→飞机。
电话比有线电报晚,有线电报最早是在1877年,而电话是在1882年。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是英国人在上海修
筑的。
从清朝直到现在,全国的交通网络分布非常不平衡,整体来说,东部稠密,而西部稀少。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