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6)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诸葛亮传》(原文及译文)《诸葛亮传》[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
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汉书的名言1.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书·扬雄传》2.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汉书·陈汤传》3.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汉书·司马相如传》4.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5.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6.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7.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汉书·董仲舒传》8.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10.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末形。
——《汉书伍被传》1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汉书扬雄传》12.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汉书·贾谊传》13.夫妇之道,有义则和,无义则离。
——《汉书·孔光传》14.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汉书·叙传上》15.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16.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汉书枚乘传》17.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1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19.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
——《后汉书·崔骃列传》20.《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汉书》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传·东方朔传》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汉书·志·礼乐志》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
——《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1、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译文司马迁《宋伐郑》原文和翻译(西汉)司马迁[原文]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
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不听。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
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
”公不听。
已济,未陈,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陈。
”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节选自《古文选读》导读本文通过对宋襄公与公子目夷在结盟与战事上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揭示了宋襄公的野心、伪善及其愚蠢的面孔,表现了公子目夷洞悉利弊的政治眼光和善于用兵的卓越才能。
人物语言简洁有力,特别是公子目夷的“祸也”、“祸其在此乎”、“祸犹未也”、“祸在此矣”四次言祸,表现了公子目夷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人物个性得到充分表现。
[译文]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国想主持诸侯盟会。
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
宋公子目夷(子鱼)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宋襄公不听其谏。
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
目夷说:“祸事就要从此开始了!国君的欲望已到极点,百姓怎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
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楚国才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
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
《景公为西曲潢》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为西曲潢》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景公为西曲潢》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为西曲潢》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为西曲潢,其深灭轨,高三仞,横木龙蛇,立木鸟兽。
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傲然,晏子见,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
公又曰:“昔管文仲之霸何如?”晏子对曰:“臣闻之,维翟人与龙蛇比,今君横木龙蛇,立木鸟兽,亦室一就矣,何暇在霸哉!且公伐宫室之美,矜衣服之丽,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球玉而乱首被发,亦室一容矣,万乘之君,而壹心于邪,君之魂魄亡矣,以谁与图霸哉?”公下堂就晏子曰:“梁丘据、裔款以室之成告寡人,是以窃袭此服,与据为笑,又使夫子及,寡人请改室易服而敬听命,其可乎?”晏子曰:“夫二子营君以邪,公安得知道哉!且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公何不去二子者,毋使耳目一婬一焉。
”——选自《晏子春秋》【译文】景公在都城西修建了一个弯曲的水池,水池的深度能没过车轴头,水池上面修建上一座两丈多高的宫室,横着的木料上都雕刻着龙蛇,竖着的木料上都雕刻着鸟兽。
景公穿上绣着黑白相间花纹的上衣,白底的绣着各种花纹的下衣,一身衣裳五颜六色都齐备了。
衣带上镶着玉石,帽子上系着丝带,头发披散开,脑袋乱蓬蓬的,面向南站立着,神态矜持。
晏子去见景公,景公说:“从前管仲称霸诸侯时情形怎么样?”晏子低下头不回答,景公又问道:“从前管仲称霸诸侯时情形怎么样?”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只有狄人生活在水乡才与龙蛇为伍,现在您横着的木料上雕刻着龙蛇,竖着的木料上雕刻着鸟兽,也只不过是建成一座宫室罢了,哪有资格称霸诸侯呢?况且您夸耀宫室的漂亮,炫耀衣服的华丽,一身衣裳五颜六色都齐备了。
衣带上镶着玉石,乱蓬蓬的脑袋上披散着头发,也只不过是把自己装在宫室里罢了。
作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大国的君主,却把心思用在这类邪僻的事情上,您的魂魄都丢失了,还跟谁一起谋划称霸诸侯呢?”景公下堂走到晏子跟前说:“梁丘据、裔款把宫室建成的事告诉了我,因此我私下里穿上这身衣服,跟梁丘据一块取乐罢了,又让先生您碰上了。
汉书·儒林传(6)全文辕固,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1)。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2)?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3)。
何者?上下之分也(4)。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5),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勿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6)。
遂罢。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
固曰:此家人言耳(7)。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8)!乃使固入圈击彘。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9)。
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
太后默默,亡(无)以复罪。
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10),疾免。
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
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公孙弘亦征,厌(侧)目而视固(11)。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12),皆固之弟子也。
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13),自有传。
(1)杀:《史记》作弑。
(2)非受命为何:言此非受命更何为。
(3) 冠虽敝必加于首二句见《六韬》。
贯:《史记》作关。
钱大昕曰:关、贯古字通。
(4)分(f n):名分。
(5)必若云:谓必如黄生之说。
(6) 食肉勿食马肝:意谓知味者不必须食马肝,言学者不必论汤武,此欲学者置而勿沦。
(7)家人:庶人。
(8) 安得司空城且出乎:窦太后针对辕固轻《老子》书,怒而贱其所治《诗》,比之司空罪徒之名籍。
盖以章句简短,篇有其目之《诗经》,与首标姓名、次陈案由之刑徒簿籍相似之故(吴恂说)。
(9)假:给与。
利兵:锋利的武器。
(10)清河:王国名。
时清河王刘乘。
(11)事:《史记》作视。
(12)齐:《史记》作齐人。
(13)夏侯始昌: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
50句《汉书》经典名言、译文以及赏析(全)0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译文: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
赏析:这句话提醒我们为人处世应有一定的宽容度,苛求反而容易失去人心和朋友。
02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汉书·传·叙传上》译文: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和努力的重要性,只有拂去浮华,通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成功和荣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干实事才能赢得百姓的好口碑。
0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书·扬雄传》译文: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只看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赏析:提醒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表面,缺乏对事物的全面、整体认识,做事之前应该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分析,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
04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译文:原指作战时先发动者便能制服对方,后发动者便被对方制服,后泛指先下手就主动,后下手就被动。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兵法中的“先机”思想,即在战争中或竞争中,抢占先机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方尚未做好准备时,把握机遇,先下手为强,便能获得局势的主动权,甚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汉书·扬雄传》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越。
生活,本就是一场修行,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内心的欲望所驱使,学会放下,方能自在。
06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汉书·纪·高帝纪上》译文:如果发动战争没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那么这场战争就很难取得成功。
赏析: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或采取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其道义和正当性,确保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和原则。
汇集了东汉⾄明代170余家评论精粹的《汉书评林》,堪称有明⼀代《汉书》评点类书籍的集⼤成之作!《汉书》,⼜称《前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四史” 之⼀。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篇,表⼋篇,志⼗篇,传七⼗篇,共⼀百篇,后⼈划分为⼀百⼆⼗卷,全书共⼋⼗万字。
此《汉书评林》由明代凌稚隆辑录历代研究《汉书》的精粹。
全书共⼀百卷,包括本纪⼗⼆篇,表⼋篇,志⼗篇,传七⼗篇。
眉端镌批语凡辑⼊汉⾄明代约⼀百七⼗家评《汉书》⾔论。
我们这⾥介绍的,是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九年吴兴凌⽒刊本。
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东汉著名史学家、⽂学家。
班固出⾝儒学世家,其⽗班彪、伯⽗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诵诗赋,⼗六岁⼊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不精通。
凌稚隆(⽣卒年不详),字以栋,号磊泉。
明代学者、雕版印刷家。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祖先世代为官,凌濛初(1580 年—1644 年)即其侄⼦。
明代学者、雕版印刷家。
明万历九年吴兴凌⽒刊本,其篇章结构和如下:书前序:汉书评林序(王世贞撰)、刻汉书评林叙(王宗沐撰)、凌⽒新刻汉书评林序(何洛⽂撰)、刻汉书评林序(茅坤撰)、汉书评林序(陈⽂烛撰)凡例(凌稚隆撰)、汉书评林姓⽒、引⽤书⽬、字例、系图、汉书总评、汉书叙例、景祐刊误本、⽬录卷⼀上:⾼帝纪第⼀上、卷⼀下:⾼帝纪第⼀下、卷⼆:惠帝纪第⼆、卷三:⾼后纪第三、卷四:⽂帝纪第四、卷五:景帝纪第五、卷六:武帝纪第六、卷七:昭帝纪第七、卷⼋:宣帝纪第⼋、卷九:元帝纪第九、卷⼗:成帝纪第⼗、卷⼗⼀:哀帝纪第⼗⼀、卷⼗⼆:平帝纪第⼗⼆卷⼗三:异姓诸侯王表第⼀、卷⼗四:诸侯王表第⼆、卷⼗五上:王⼦侯表第三上、卷⼗五下:王⼦侯表第三下、卷⼗六:⾼惠⾼后⽂功⾂表第四、卷⼗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表第五、卷⼗⼋: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卷⼗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卷⼗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卷⼆⼗:古今⼈表第⼋卷⼆⼗⼀上:律历志第⼀上、卷⼆⼗⼀下:律历志第⼀下、卷⼆⼗⼆:礼乐志第⼆、卷⼆⼗三:刑法志第三、卷⼆⼗四上:⾷货志第四上、卷⼆⼗四下:⾷货志第四下、卷⼆⼗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卷⼆⼗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卷⼆⼗六:天⽂志第六卷⼆⼗七上:五⾏志第七上、卷⼆⼗七中之上:五⾏志第七中之上、卷⼆⼗七中之下:五⾏志第七中之下、卷⼆⼗七下之上:五⾏志第七下之上、卷⼆⼗七下之下:五⾏志第七下之下、卷⼆⼗⼋上:地理志第⼋上、卷⼆⼗⼋下:地理志第⼋下、卷⼆⼗九:沟洫志第九、卷三⼗:艺⽂志第⼗卷三⼗⼀:陈胜项籍传第⼀、卷三⼗⼆:张⽿陈馀传第⼆、卷三⼗三:魏豹⽥儋韩王信传第三、卷三⼗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卷三⼗五:荆燕吴传第五、卷三⼗六:楚元王传第六、卷三⼗七:季布栾布⽥叔传第七、卷三⼗⼋:⾼五王传第⼋、卷三⼗九:萧何曹参传第九、卷四⼗:张陈王周传第⼗、卷四⼗⼀: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卷四⼗⼆: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卷四⼗三:郦陆硃刘叔孙传第⼗三、卷四⼗四:淮南衡⼭济北王传第⼗、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第⼗五、卷四⼗六:万⽯卫直周张传第⼗六、卷四⼗七:⽂三王传第⼗七卷四⼗⼋:贾谊传第⼗⼋、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第⼗九、卷五⼗:张冯汲郑传第⼆⼗、卷五⼗⼀:贾邹枚路传第⼆⼗⼀、卷五⼗⼆:窦⽥灌韩传第⼆⼗⼆、卷五⼗三:景⼗三王传第⼆⼗三、卷五⼗四:李⼴苏建传第⼆⼗四、卷五⼗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五、卷五⼗六:董仲舒传第⼆⼗六、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七上、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七下、卷五⼗⼋:公孙弘⼘式兒宽传第⼆⼗⼋卷五⼗九:张汤传第⼆⼗九、卷六⼗:杜周传第三⼗、卷六⼗⼀:张骞李⼴利传第三⼗⼀、卷六⼗⼆:司马迁传第三⼗⼆、卷六⼗三:武五⼦传第三⼗三、卷六⼗四上:严硃吾丘主⽗徐严终王贾传三⼗四上、卷六⼗四下:严硃吾丘主⽗徐严终王贾传三⼗四下、卷六⼗五:东⽅朔传第三⼗五、卷六⼗六:公孙刘⽥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六、卷六⼗七:杨胡硃梅云传第三⼗七、卷六⼗⼋:霍光⾦⽇䃅传第三⼗⼋、卷六⼗九:赵充国⾟庆忌传第三⼗九、卷七⼗:傅常郑⽢陈段传第四⼗卷七⼗⼀: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卷七⼗⼆: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卷七⼗三:韦贤传第四⼗三、卷七⼗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四、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五、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六、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将何传四⼗七、卷七⼗⼋:萧望之传第四⼗⼋、卷七⼗九:冯奉世传第四⼗九、卷⼋⼗:宣元六王传第五⼗、卷⼋⼗⼀:匡张孔马传第五⼗⼀、卷⼋⼗⼆: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卷⼋⼗三:薛宣硃博传第五⼗三、卷⼋⼗四:翟⽅进传第五⼗四卷⼋⼗五:⾕永杜鄴传第五⼗五、卷⼋⼗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六、卷⼋⼗七上:扬雄传第五⼗七上、卷⼋⼗七下:扬雄传第五⼗七下、卷⼋⼗⼋:儒林传第五⼗⼋、卷⼋⼗九:循吏传第五⼗九、卷九⼗:酷吏传第六⼗、卷九⼗⼀:货殖传第六⼗⼀、卷九⼗⼆:游侠传第六⼗⼆、卷九⼗三:佞幸传第六⼗三、卷九⼗四上:匈奴传第六⼗四上、卷九⼗四下:匈奴传第六⼗四下、卷九⼗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五卷九⼗六上:西域传第六⼗六上、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六下、卷九⼗七上:外戚传第六⼗七上、卷九⼗七下:外戚传第六⼗七下、卷九⼗⼋:元后传第六⼗⼋、卷九⼗九上:王莽传第六⼗九上、卷九⼗九中:王莽传第六⼗九中、卷九⼗九下:王莽传第六⼗九下、卷⼀百上:叙传第七⼗上、卷⼀百下:叙传第七⼗下刊印信息明万历九年 (⾟巳 1581) 吴兴凌⽒刊本⾏款版式框 23.9 x 14.5 厘⽶,上栏⾼ 3.8 厘⽶,半叶⼗⾏⼆⼗字,⽩⼝,左右双边。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6)全文
(1)陵阳:县名。
在今安徽太平县西北。
(2)祖道:饯行。
(3)美俗使者:宣美风化之使者。
(4)尚书令:官名。
尚书的长官。
(5)廷尉:官名。
掌刑狱。
九卿之一。
(6)请一等之罪:请求减死罪一等。
(7)髠钳:刑罚名。
剃去头发曰髠,以铁圈束颈曰钳。
(8)君律:谓您廷尉官掌刑律。
(9)阳翟:县名。
今河南禹县。
(10)三人:指钟威、赵季、李款。
(11)负其兄:恃其兄之权势。
(12)其具:误倒。
当作具其。
(13)黄霸:《循吏传》有其传。
(14)先令:先为遗令。
(15)法:谓按照规定。
赙(f ):以财物助丧事曰赙。
(16)椁:棺外的套棺。
(17)关都尉:官名。
掌关之守卫。
赞曰: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于朝,虽《诗》所谓国之司直无以加也(1)。
若采王生之言以终其身,斯近古之贤臣矣。
诸葛、刘、郑虽云狂瞽,有异志焉(2)。
孔子曰:吾未见刚者(3)。
以数子之名迹,然毋将汗(污)于冀州,孙宝桡于定陵(4),况俗人乎!何并之节,亚尹翁归云(5)。
(1) 国之司直:《诗郑风羔裘》之诗句。
谓国家主持直道之人。
(2)异志:犹奇志。
(3) 吾未见刚者:见《论语公冶长篇》。
谓刚直者难得。
(4)孙宝桡于定陵:谓孙宝受定陵侯淳于长请托而不治杜稚季。
(5)尹翁归: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