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第一课时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一、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
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人物形象分析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景物形象分析1、概括景物特征2、赏析景物形象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6分)(1)、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1、概括景物特征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第三课时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清] 王士禛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
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
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
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狞猎时的雄姿与气概。
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
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
(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第四课时(三)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1.鉴赏要点: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基本思路: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步骤一、描摹诗歌图景;步骤二、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
2.典型题例(1)“景象”和“意境”的概括【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全一)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分)【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景”“情”关系分析【例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13重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考向一炼字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一首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字词,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鉴赏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精练含蓄的关键词。
(2)命题规律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例:【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点睛】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
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
一、诗歌鉴赏(共10题)1、咏竹(南朝梁)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
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15.《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裴说《春日山中竹》)2、杭州春望白居易①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
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20.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3、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①。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类型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为高考作文和文学阅读提供支持。
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 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
4.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解读。
5. 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诗歌鉴赏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如古诗、现代诗、民族诗等。
2. 解释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包括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首经典的高考诗歌,通过导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四步:练习与训练(20分钟)提供一些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解答。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答题思路。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延伸阅读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教师进行评阅和反馈。
教学资源:1. 高考诗歌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
2. 经典高考诗歌选读材料。
3. 课堂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于不同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可以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案撰写者:AI教育专家。
诗歌鉴赏语言部分(第2课时)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
诗歌鉴赏学案6诗歌的语言风格课前预习案一、一、每日积累:1、一年将尽夜,。
2、鸟宿池边树,。
3、十年磨一剑,。
4、,,谁家新燕啄春泥。
5、鸟去鸟来山色里,。
6、烟笼寒水月笼沙,。
7、溪云初起日沉阁,。
8、,人间重晚晴。
9、,人迹板桥霜。
二、知识储备: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一、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诗歌基本概念与术语复习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散文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与区分。
2. 各种诗歌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词、赋、散文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 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诗歌鉴赏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各种诗歌形式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作业布置:1. 整理并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分析一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写成小论文。
3.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资料。
2. 各种诗歌形式的案例分析。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延伸:1. 深入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
3. 组织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六、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1.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
2.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3. 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
十、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一首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练习2016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练习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1)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编写人:王倩教学目标:1.审清诗歌鉴赏题目类型2.审清题干要求3.灵活运用鉴赏手法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巧用手法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过程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历来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很多学生在此类题上失分较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外,更重要的就是审题不清所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审准题目相关信息和要求,是答准答好题目最关键的一步。
下面结合实例对古诗词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策略作一探讨归纳。
一、审题目类型根据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
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提示信息的。
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等用语来提问的。
因此,弄清楚题目类型,尤其要弄清楚是否是暗考题型,可以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错误。
1.(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二、审题干要求题干要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或规定了的要求;一种是隐性的,即题干中没有明确交代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
如果有隐性要求,就一定要结合题干信息仔细揣摩并挖掘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有的放矢,要点齐全。
2.(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三、审设问区间所谓设问区间,就是根据设置的问题来明确是针对全篇的内容分析还是针对局部(某句、某联、某片)的内容分析。
明确了设问区间,有助于准确判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如果设问是针对某句、某联等局部内容时,就可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其他手法;如果设问是针对全篇的内容,就可以优先考虑表现手法,再考虑其他手法。
弄清楚了设问区间,答题时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找准答题角度,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
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商风:秋风。
怆悢(li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四、审提问角度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角度,即题干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这就要求在答题时要审清楚提问角度,是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小角度又是具体到从哪一个角度来出题。
弄清提问角度,有助于避免混淆概念、张冠李戴等错误。
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
折:弯曲。
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五、审答题步骤从答题步骤来看,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
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
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
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六、审答案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案的数量,即要分清楚一与多、主与次的区别。
题干中说哪种表达技巧,则只能答出一种;题干中说哪些表达技巧,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的表达技巧,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6.(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以上谈到的审题策略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的。
在解答表达技巧题时,在充分掌握表达技巧相关术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审准题,可以减少失误,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专题(1)参考答案实战演练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2)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编写人:王倩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三、因例说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3、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战演练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画眉鸟欧阳修百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思想?4、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专题(2)参考答案1.从题干信息怎样写景来看,此题是暗考类型的,考查的是有关写景的表达技巧。
所以,答此题时要从表达技巧的范围来思考。
具体来说,可以从景物的描写技巧入手。
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主要有: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