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9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阐述读书感悟和人生哲理《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作品原文第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第二首诗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乍一看是从景到景引发的问题,实则是给人诸多启示的诗篇,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诗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灵比作那清澈见底的方形水塘,把人们从书中源源不断得到的新知识比作活水,如此绝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人有益无害,这一点人尽皆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敢自称是“读尽天下好书”,原因是世界上的各类大大小小书籍难以计数,即使是那些为后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们,他们所读的书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只有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思想就会变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那么,我就听取朱熹给我们的启示,多读一些好书,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吧!观书有感篇二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一900字的作文,题目为:《观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是一个古老而有现代化的名词。
书,可以使人变的聪明。
书,是医治无知的可口良药。
书,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
书,同时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就在这层层的台阶上,流下了自己的脚印。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骆驼祥子》一书了。
观书有感作文篇三亲爱的老爹:那一年,我九岁,你三十九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蹙眉沉思,随即摇头不语。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四十一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撇嘴思考,随即支支吾吾。
这一年,我十三岁,你四十三岁。
你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思索片刻,随即侃侃而谈。
我说,读书,也就是学习,肯定是有用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
哦?说来听听。
便以语文为例吧。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你爱或者不爱它,它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你学或者不学它,它依旧在那里不增不减。
可是你为什么要学它?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为什么要著那么多的文学精品?不知道,谁都不清楚。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明代文人冯梦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
观书有感开卷有益真可贵,翻开古籍启智慧。
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
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
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
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
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诗中所倡导的是一种读书的精神,其主题主张着书香传世,博学多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尘世中寻得了知识的宝藏。
观书有感,透过作品展现对读书的态度与价值。
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冯梦龙深深被古籍的力量和启迪所感动。
他用“开卷有益真可贵”来表达古籍的益处,并力主人们要善于翻开古籍,去获取智慧。
第二联“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以豪杰之风和江山的风流为象征,引发出历史的长河和无尽的故事。
古代的史书经过传承,流传至今,记录了文化、历史、社会的变迁,它们如同歌舞在我们眼前跳跃,为我们展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几句“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则表达了古籍中前贤的智慧,及其对奇书幻境的追求。
这些古籍不仅为智者提供了指引,更能开启人们的遐想,将读者带入奇妙的境界。
最后两句“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上古的诗书犹如茂密的林泽,而楚辞、唐诗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在最后两句中,“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作者呼吁读书能使人充实,这是他对读书人的要求与期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
总结一下,冯梦龙的《观书有感》通过对古籍与读书的赞美来弘扬读书精神。
古籍是我们心灵的滋养源泉,是我们智慧的积累之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更能够让人充实身心灵。
让我们一同传承古人智慧的火炬,继续翻开古籍,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
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翻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一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