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3 那只松鼠 |湘教版 (1)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2
四年级上语⽂教案-那只松⿏-——《那只松⿏》教学设计⼭林中,⼀些⼩精灵“嗖”地⼀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尾巴,象降落伞⼀样轻盈的丛树上落下来,那不是活泼伶俐的⼩松⿏吗?它们可是作者梦寐以求的⼩伙伴啊!作者费了九⽜⼆虎之⼒抓了⼀只,别提有多⾼兴了,可最后居然⼜把⼩松⿏放回了森林,并饱含深情地关注起那只⼩松⿏的命运。
这就是湘教版⼩学语⽂第七册课⽂《那只松⿏》所讲述的有趣故事。
课⽂字⾥⾏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物情感跌宕起伏。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作者的捉和放⽽展开。
因此,我决定抓住课⽂⾥表现⼈物情感变化的词句进⾏教学设计,以贴近⼉童的经验世界,⾛进课⽂⼈物内⼼。
教学⽬标:1、⾃主学习本课的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抓⽂中关键词句,揣摩⼈物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热爱⾃然、关爱动物的美好⼼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松⿏的可爱,感受⼈物的⼼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理,理解他为什么⼜放了那只松⿏,联系上下⽂,谈⾃⼰的看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1、看,课堂⾥来了新朋友(屏幕出现⼩松⿏的活动场⾯)⼤家和它打个招呼吧。
出⽰⽣字新词,指名认读⼆、初读课⽂,把握⼤意1、教师范读课⽂,学⽣边听边思考:(1)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填词:那是⼀只()的松⿏。
2、指名回答思考题,结合学⽣回答板书(逮住松⿏------放掉松⿏--------惦记松⿏)三、学习第四⾃然段,体会松⿏的可爱1、课⽂哪个部分写出了松⿏的可爱?(第四⾃然段)2、学⽣默读第四⾃然那段,划记表现松⿏可爱的字词。
3、多么可爱的⼩松⿏啊!你们喜欢吗?谁能读出这种喜欢?(指名朗读)4、全班齐读第四⾃然段。
四、抓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理1、作者也很喜欢这只松⿏,所以他费了九⽜⼆虎之⼒好不容易抓了⼀只,作者⾼兴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兴奋⽆⽐、异乎寻常的⾼兴)2、此时,那只松⿏⼜是⼀只怎样的松⿏呢?填词:那是⼀只()的松⿏。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学⽣划记、交流)师:别害怕,我不伤害你的,我会给你很多好吃的。
《那只松鼠》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心灵美。
教学难点:开门见山,篇末点题的写作手法。
(一)谜语导入,激趣质疑“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这一谜语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再拿出一只可爱的松鼠玩偶,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另外,我设置了一个向课题质颖的环节。
“那只松鼠怎么了?”“为什么用《那只松鼠》作为课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文章的主要线索与内容几乎全被问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带着他们心中的谜团去读课文,那种探究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本环节重在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惦记松鼠逮,放松鼠惦记松鼠”,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分段并了解倒叙这种叙事方法。
(三)精读、品味人物情感变化三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自学,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松鼠外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小松鼠动作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学习任务具体化,是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惯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进而抓住关键词语“圆球”“嗖”“小精灵”异乎寻常的高兴“,更进步体会作者的兴奋无比以及充分反映那只松鼠的表睐。
(四)品读,抓住关键词句首先,教师情境过渡,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成了作者的囊中之物,我兴奋无比,当我异乎寻常的高兴的同时,我们人类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小松鼠也是有生命,有感受的,此时,困在网袋中的小松鼠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继而小组讨论,体会小松鼠此时此刻,绝望、抗拒与乞求。
想一想,选择你自已的观点”A:为了,我觉得应该不放;B:为了,我觉得不应该放;学生们选择观点后各抒已见,这样更能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的思想斗争,从而揣摩出父亲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那只松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那只松鼠》这篇文章,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关键词:松鼠、生活习性、特点、自然生态。
3. 教学重点: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松鼠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松鼠的外貌特征。
b.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松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阅读文章《那只松鼠》,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a.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松鼠的了解。
b. 引导学生思考松鼠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 写作练习:a. 让学生以松鼠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述松鼠的生活场景。
b.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松鼠生活习性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技巧的评价:通过学生写的短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文章《那只松鼠》。
2. 松鼠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文章《那只松鼠》的打印副本,以及相关的松鼠图片和视频资料。
2. 环境布置:确保教室内的座位排列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3. 技术准备:确保投影仪或白板等显示设备正常工作,以便展示松鼠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章内容和松鼠的相关知识,传授松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3 那只松鼠【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鼠、窜、逮、厦、迹、茸、梢、泼、夭、乞、颤、隐”12个生字;理解“灵活劲、异乎寻常、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蔑视”等词语的意思;摘抄描写小松鼠可爱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松鼠的可爱及“我”对松鼠的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矛盾的心情以及对松鼠的爱。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课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师:读议、讲解法。
学生:情境教学、感悟朗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尖尖的嘴巴象老鼠,一身茸毛尾巴粗。
爱在森林里边住,爱吃松子爱上树。
(打一动物)。
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谜底)是松鼠。
你们见过松鼠吗?在哪里见过的呢?你们喜欢它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板书课题:13 那只松鼠)2.教师简介松鼠,引发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松鼠的图片及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仔细拼读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词。
3.知道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并给生字组词。
重点指导:☆“窜”是三拼音节,声母是平舌音,与“蹿”进行比较。
☆“颤、梢、厦”的声母是翘舌音。
☆“隐”的韵母是前鼻音。
2.听课文录音朗读。
(课件播放朗读)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别字,并注意指导较长句子的朗读。
4.师生交流:本文写了“我”发现、并捉住了那只松鼠,最后又放了那只松鼠的事情。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我能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我能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我能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难点:我要在阅读中体会文中“我”和女儿对小动物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孩子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图片里的小动物是谁?生:松鼠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那么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松鼠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读课文,我能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2、我要在阅读中体会文中“我”和女儿对小动物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难点)三、检查预习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前置学习内容):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
先读字,再读词,再到文章中理解词义。
师:哪两个字长得比较象?生:窜、蹿师:逃窜是什么意思?生:逃跑蹿呢?(出示带蹿的句子: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儿,“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生:向上跳(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3.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逮到了一只松鼠又把它放了。
板书:“逮、放。
”作者怎样放的这只松鼠?(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了什么?(作者不舍得放这只松鼠),究竟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让作者如此不舍?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问题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现在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注意用这样的句式把意思表达清楚。
《那只松鼠》说课稿(共5则范文)第一篇:《那只松鼠》说课稿(共)《那只松鼠》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那只松鼠》,它所处的单元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下面我就将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这是一篇细读课文,这篇课文以“那只松鼠”为线索,按照“捉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在山林旁路边意外地抓到一只松鼠,“我”异常兴奋。
因为“我”早就想买一只松鼠,可是“我”后来居然放了这只松鼠,结尾还很关注那只松鼠。
全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
“我”的心情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最后,如释重负。
反映出了“我”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我”在捉、放松鼠过程中的感情变化,领会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由描写松鼠的语句体会小松鼠的心情,感受小松鼠的可爱,可怜。
3、领会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学生实际,围绕“那只松鼠”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2、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小松鼠的活泼机灵。
3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小松鼠的心情,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4、细读课文第三部分,激发情感共鸣,建立关爱动物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世间生命皆有灵性,激发热爱自然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难点揣摩小松鼠的心情,体会“我”在捉放松鼠时的感情变化。
教学突破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就是小松鼠,融入情景之中,以体会其心情,从而感受“我” 的心情。
三、教法。
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
根据细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学习了解倒叙的叙述方法。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我和女儿的善良品质,体会父女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4、认识本课“泼、伶、俐”等11个生字,会写“惜、逗、鬼”等12个生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并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条谜语,听一听,想一想,你猜到了什么?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忙忙碌碌采松果,跳上跳下树上待。
(生说是松鼠)2.两次完成课题师:猜对了,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松鼠”。
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松鼠?(生:活泼、可爱、好玩、有趣-----)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
今天有一只小松鼠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它就是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松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校正读音。
3、师: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来。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课文主要讲父亲捉到一只松鼠,然后又把它放回了山林。
师:引导学生说出: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以及父亲经常梦到那只松鼠。
)4、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内容,就是哪几个词?(梦松鼠、逮松鼠、放松鼠、说松鼠)(板书:梦、逮、放、说。
)4、师: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怎么划分?生:交流汇报三、.简单渗透倒叙方式。
师: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应该是:逮、放、说、梦,而课文却把故事的结果放到开头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叙事方法,称为倒叙。
(板书:倒叙。
)师:课文为什么用这种叙事方法写,这种方法究竟好在哪儿呢?让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连续好几个晚上,我都梦见了那只松鼠。
师: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预设)生:那是一只什么样的松鼠?生:我为什么会梦到那只松鼠?师:是呀,作者为什么对那只松鼠如此的牵挂?那只松鼠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激起我们强烈的读书兴趣,这就是倒叙写法的妙处--巧设悬念。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难忘的逮松鼠的过程。
13、那只松鼠梦→逮→放→说(1)(2--4)(5--7)(8--10)倒叙(设置悬念)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3课《那只松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文本,感悟体验(一)走近自由自在的“那只松鼠。
”1.学习第四自然段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生: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
师:究竟什么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喜欢呢?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可是还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师: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
师:这样的小松鼠只有一只吗?生:不是。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
”师:看到这么多松鼠你有什么想法?生1:想伸手摸一摸。
生2:想捉一只来玩一玩。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捉捉松鼠吧。
请你快速读读后面的内容,用“--”画出“我”捉松鼠的句子,再用“-”画出松鼠躲的句子。
画完后,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一句是对作者的描写,一句是对小松鼠的描写。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写作者的句子。
(指名读)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觉松鼠很难抓。
生2:我感觉作者抓松鼠抓得很辛苦。
师:什么样的松鼠这么难抓呀?(自由读)边读边体会,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什么?生1:我感觉松鼠很调皮可爱。
生2:松鼠很敏捷,把作者累坏了。
生3:我感觉松鼠的动作很轻。
教师小结:这可真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
师:现在咱们完整的看这一部分(出示完整句子,“我兴奋无比??逃之夭夭”)同桌两个人一人读表现作者的句子,一人读表现松鼠的句子。
同桌间试着读一读。
师:孩子们,作者最后是动用了网袋才算是抓住了一只。
捉到松鼠后他是什么心情?文中有一个词表达得特别准确。
谁找到了?生:异乎寻常的高兴。
师:你找对了,那我为什么会“异乎寻常的高兴?”生1:因为松鼠很难抓,我终于抓到了。
生2:可以满足女儿的愿望了!(二)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
”师:作者这样大费周折抓到的松鼠,怎么会又放了呢?大屏幕出示:“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祈求……”师:“什么是古怪”?作者认为松鼠什么样才不古怪?生:想拼命挣脱网袋。
师:可现在的它却------生:一动不动。
(板书)师:不止是行为古怪,更古怪的是松鼠的生:目光师:极其古怪一词让你看到了什么?生:非常不一样,目光中有绝望、有抗拒、有乞求。
师:这小小的冒号就向我们解释了极其古怪的意思。
(师读: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出示网袋中的小松鼠。
配乐)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
此时,你绝望的目光,想告诉我什么? ;你抗拒的目光呢? ;你乞求的目光呢?生1:我绝望,我在想,我再也见不到我的爸爸妈妈了!生2:我抗拒,我不愿意被你杀掉!生3:我乞求,求求你把我放了吧!生4:求求你把我放了吧,你不要让我见不到我的爸爸妈妈!师:是呀,所以我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师: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那只松鼠。
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这目光仅仅是绝望、是抗拒、是祈求吗?还可能是什么?你是从哪发现的?生:从……发现的。
师:发现这目光还可能像是什么?生1:像是无助!生2:像是悲伤!生3:像是思念!(三)走近情感变化的内心世界。
师:正是这样的目光打动了我的心灵,更震撼了我的心灵,所以齐读第六自然段:“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像触电般地缩了回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师: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的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师:如果是你,你现在会怎么办?生:我会把它放了。
师:可你抓住它是那么不容易呀?生:小松鼠失去了自由,它很可怜。
师:可这样做你就不能满足女儿的愿望了?生:它也有生命呀!师:你很善良.作者也是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请同学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最后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
)师:脱离了网袋的松鼠又恢复了活泼的本性,(指名读)出示:“看着它蹿上树梢,又从这棵树梢跳到了那棵树梢,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目送它回家吧。
(齐读)看着松鼠渐渐远去,你的心情怎样?生:轻松、高兴。
师:是啊,作者不仅有和大家相同的感受,他还有一丝担心。
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女儿后,女儿是怎么说的?生:爸爸,后来它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身边了吗?师:女儿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饱含深情。
师:谁愿意饱含深情的再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正是女儿的话使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师:我终于明白了,女儿并不只是想要一只松鼠玩,她更关心的是松鼠的命运。
她和我一样,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
(指课题)三、拓展延伸。
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有说的话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点什么吧?用笔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作者用文字巧妙地把自己和女儿对小动物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用声音把这种爱再现好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现在的理解,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来。
2、这对善良的父女,把对小动物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爱没有爱情的幸福甜蜜,没有母爱的崇高伟大,有的却是源自心底的质朴无华。
我相信,这个故事会化作一粒爱心的种子,在你们每个人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长大,那就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吧。
板书设计:那只松鼠梦------------捉------------放----------说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第3课时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那只松鼠》。
文中那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而那对善良的父女俩更是在我们心田播下了爱的种子,让我们懂得了热爱自然,关爱动物。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享受那爱的体验吧!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落实字词1、巩固识字。
(1)、课文我们读的有声有色,那么离开了课文的这些词,你能准确认读吗?自主认读下列词语:那股逃窜高楼大厦褐色毛茸茸蹑手蹑脚嗖嗖嗖蹿上蹿下活泼伶俐觅食神不知鬼不觉逃之夭夭俘虏缩手乞求猜不透叹气惶恐不安稚气沉浸(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检查正音。
(4)、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股厦褐泼伶俐鬼夭缩猜叹2、写字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续秒股惜逗鬼夭怪猜叹溅含(2)、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
(3)、给这些字按结构分类左右结构:续秒股惜怪猜叹溅半包围:逗独体字:鬼夭上下结构:含(4)、回顾汉字书写规则。
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等宽向中靠,再也不等窄让宽。
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多友好。
走之旁的字:内部被包围部分要写端正;走之旁:点不要和下边的横连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左下方稍斜一点,最后一笔捺是平捺。
独体字:横有长短,右上倾斜;撇捺对称,左低右高;重心平稳,斜中求正。
上下结构的字:重心平稳,比例得当。
(5)、按照汉字书写规则,每个字试写2至3遍。
(6)、交流难写的字,具体指导并范写:股、惜、怪、猜、秒:左窄右宽,左边的偏旁写在左中线的左侧,右侧超过左中线;注意笔画的组合。
续:左短右长,下不平齐,右侧下部低于左侧。
叹:左小右大,左部上提。
溅:笔画多,分布要匀称,穿插有礼貌。
含:下部要小些。
鬼:中间的一撇贯穿上下;夭:横居中,两只脚齐。
逗:豆字写端正,走之捺平且舒展。
四、自由练习1、自主练习,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出现的失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作品交流点评。
板书设计:6、那只松鼠股惜怪猜秒续缩叹含逗鬼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