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0土壤的组成 粤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22 KB
- 文档页数:4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2课《百变的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百变的土壤》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2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作用,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也开始有所关注。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作用,知道人类对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作用,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2.难点:土壤的微观结构,土壤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3.生活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作用和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土壤样本、实验药品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实验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花园、农田、沙漠等,引导学生关注土壤。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哪些特点和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土壤的微观结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
同时,展示一些人类利用土壤的实例,如种植、建筑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样本的微观结构。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用彩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土壤的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土壤的组成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是由沙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2.知道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类型。
科学探究:1.能积极动手参与土壤成分探索的试验。
2.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2.知道不同的土壤是存在不同的地方,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重点 1.知道土壤是由沙砾、小石子、空气、水、黏土等成分组成。
2.知道土壤主要分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类型。
难点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沃土,观察采集到的土壤你发现了什么?追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呢?说一说:我发现土壤的颗粒有大有小想一想,同桌交流利用实物观察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内容的学习中讲授新课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1.出示图片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呢?1.观察手中的土壤,小组内交流,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2.小组合作,准备实验通过观察、猜一猜、说一说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2.引领学生进行实验——土壤的组成(1)引导学生实验准备(2)引导学生做一做并回答问题: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引导学生深入实验:将土块充分搅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温馨提示:搅拌要彻底;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引导学生第三步实验: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能观察到什么现象?(1)展示准备的用品:土壤、烧杯、水、木棒(2)做一做,观察发现: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发现了: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沙砾(3)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用木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动,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长时间静置,观察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用小棍挑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研究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三课时。
教材共2页,教材首先抛出一个科学问题“土壤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于是针对科学问题实施的探究活动开始了。
在教材的第二段中,提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可供学生探究活动参考的实验方案:研究土壤成分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在“拓展”中,提供了砂土、壤土、黏土,可供学生们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
教材中提供了实验范例(实验1、2、3),试图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而这三个实验,有些是学生可以想到和做到的,有些是学生可能想不到的。
如果按书上的实验1、2、3来进行教学,就有牵着学生走之嫌,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此,我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凭借自己所能来解决问题。
而应该先让学生尝试猜测“土壤里面些有什么东西”,并对猜测提供各种证据,让学生们研讨“如何利用实验或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即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在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很好的方法,则合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范例,让范例融会于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科学态度的形成之中,这样才能体现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2.知道土壤由粘土、沙、水、空气、动植物残体等成分组成”。
二、科学方法:1.能够针对“土壤里面有些什么东西?”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够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研究的实验方法,验证土壤的组成,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2.愿意研究土壤,并保持和发展对研究土壤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研究土壤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概括实验结果,得出土壤的组成,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教学准备】各种土壤(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烧杯、放大镜、矿泉水瓶、废报纸、水、筛网、玻璃棒、培养皿、记录纸等(尽可能准备好学生所能想到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任务引入。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每种成分的作用。
二、目标1. 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 掌握每种组成成分在土壤中的作用。
3. 能够描述土壤的组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1. 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2. 水分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3.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4. 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四、学习过程1. 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土壤主要由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和空气四大成分组成。
其中,水分占土壤总重量的25%左右,是土壤中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矿物质占土壤总重量的45%左右,主要由矿粒、石英、黏土矿物等组成。
有机质占土壤总重量的5%左右,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体等有机物质。
空气主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占土壤总体积的25%左右。
2. 水分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水分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溶解和运输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水分还能在土壤中调节温度,保持土壤湿润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3.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矿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成分,它包括矿粒、石英、黏土矿物等。
矿物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养分,例如氮、磷、钾等。
此外,矿物质还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保持土壤的稳定性,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
4. 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成分,它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体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有机质还能够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及每种成分的作用。
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和空气共同构成了土壤的生态系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土壤的组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土壤的组成》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认识土壤中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有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和操作难题。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对土壤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对土壤的组成和作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土壤的组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认识土壤中的各种物质,了解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及其作用。
2.难点: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识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各种物质。
3.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发现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并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4.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土壤中各种物质的作用,总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5.拓展与应用:介绍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爱土壤。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固态物质:矿物质、有机质2.液态物质:水分、空气3.气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土壤中的物质及其作用1.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2.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3.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维持土壤温度4.空气:提供植物呼吸所需的氧气5.氧气: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土壤,描述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新知呈现1.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粘粒,有机质主要是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水分和空气则充填在土壤的孔隙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2. 各种成分的作用(1)无机颗粒:砂粒提供土壤的疏松性,粉粒和粘粒则负责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2)有机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3)水分:携带养分向植物输送,维持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
(4)空气: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维持土壤的通气性。
(5)微生物: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循环,对土壤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1. 为什么土壤中的有机质很重要?2.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3. 如何合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资源?四、小结回顾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并思考土壤中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五、课堂练习1. 描述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 为什么说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活性物质”?3. 你认为如何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组成及特点。
2. 观察家庭花园或校园内的土壤,描述其颜色、质地和气味,并思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的来源。
七、反馈评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导入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为什么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今天我们将学习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二、探究1. 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无机成分:矿物质、水、空气- 有机成分:腐殖质、微生物2. 土壤中的矿物质有什么作用?-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形成土壤结构,保持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3. 土壤中的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保持土壤湿润度- 促进土壤团聚,增强土壤保肥保墒能力4.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供植物吸收- 促进土壤团聚,改善土壤结构三、总结土壤是由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组成的,其中矿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保持土壤湿润度,微生物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植物生长。
备课记录卡
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2020年 3 月 14 日课题土壤的组成第课时备课人: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想一想,同桌交流
二、新课讲授
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1.出示图片
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2.引领学生进行实验——土壤的组成
(1)引导学生实验准备
(2)引导学生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实验:
将土块充分搅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温馨提示:搅拌要彻底;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引导学生第三步实验: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师生共同整理实验结论:土壤中主要由:沙砾、黏土、空气、水、小石子、腐殖质等物组成。
(转折):同学们交流后发现采集到的土壤颜色是不同的,用手捏的感觉也不同,你观察到了吗?
活动2: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1.出示图片:
科学认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方法引导:用手拈一拈,用手看一看
3.整理归纳三种土壤的特性:
(1)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
(2)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
(3)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能从哪里找到三种不同的土壤。
20. 土壤的组成-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探究影响土壤肥沃度的因素。
3.学习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活动准备1.砂土、泥土、淤泥、腐殖质、小石子等材料。
2.显微镜、滴管、盐、盆、小勺等实验器材。
活动过程土壤的组成成分1.通过观察砂土、泥土、淤泥、腐殖质等材料,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形态和质感各不相同。
2.将不同材料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学生能看到淤泥中有许多小生物,而腐殖质则有明显的腐烂味道。
3.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影响土壤肥沃度的因素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土壤中植物生长的情况,让学生发现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植物生长的情况密切相关。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肥沃度,比如光照、温度、水分、气候等。
3.让学生了解土地的耕作、施肥和轮作等对于土壤肥沃度的影响。
同时,也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避免过度耕种、过度施肥等不良农业行为。
如何保护土壤资源1.引导学生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意义和必要性,比如保护水源、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产等。
2.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学习如何避免土壤污染。
3.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绿色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来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探究影响土壤肥沃度的因素、学习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形成珍惜土地资源,并为未来的环境造福的意识。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土壤的组成》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对土壤并不陌生,但对其组成和作用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及其作用。
2.难点:土壤中各种成分的识别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土壤的组成。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发现土壤的秘密。
3.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组成。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组成。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土壤的组成、作用及相关实验方法。
2.学生准备:带一些土壤样本到学校。
3.教学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哪些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土壤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让学生自己发现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土壤的组成。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土壤的组成及其作用。
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土壤组成的理解。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3. 理解土壤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土壤的定义和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破碎和有机物质混合而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壤具有保持水分、供给植物养分、支持植物发展等作用。
二、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1. 矿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矿物组成,是土壤的物理基础。
2.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动物粪便等有机物质组成,是土壤的营养来源。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对植物发展至关重要。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维持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呼吸起着重要作用。
三、土壤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1. 提供养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为植物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养分。
2. 保持水分:土壤具有吸收和保持水分的功能,保证植物的发展和发育。
3. 支持植物发展:植物的根系可以在土壤中扎根,得到支持并吸收养分。
4. 形成土壤团聚体: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增进土壤颗粒结合成团聚体,有利于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土壤的定义和作用,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和质地,并讨论其可能的组成成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土壤采样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特点和组成。
4. 教室展示:让学生用图片、图表或模型展示不同土壤类型的组成成分和特点。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应该对土壤的定义、作用和组成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应该重视土壤的珍爱和利用,增进土壤的健康发展,为地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一、教材分析土壤的组成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二课。
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样本,学生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
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现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
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
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不同组成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具准备:土壤、《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创设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质疑: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师生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科学实践: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2课《百变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百变的土壤》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对土壤的微观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土壤的基本特征,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意识到土壤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土壤的基本特征,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实验法: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土壤的性质和变化。
3.生活实例法:通过引用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片美丽的花园,引出本课的主题“百变的土壤”。
引导学生观察花园中的土壤,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土壤的基本特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
3.实验探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土壤的性质。
第20课土壤的组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3.能够设计实验, 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4.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 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4.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 形成探究意识。
2.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3.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 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沙子、黏土和腐殖土若干, 一堆新鲜的当地土壤。
学生准备: 每两个学生一组, 每组学生准备: 沙子、黏土、腐殖土、3只塑料汤匙、3张白纸、木棒、研钵一套、报纸、抹布、一小桶水、搅拌棒、纸和盘子。
3只塑料杯子、两只放大镜、两根木筷、一只硬纸板盘子、过滤装置一套、表格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1. 用沉淀法认识土壤中的三种成分(1)把土块放入水中,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 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记录。
(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 把土块放入水中,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 可以看到水面上飘浮着一些东西, 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再细看一下水中的土块, 你会发现它在水中明显地分成两层: 上面一层颗粒较细, 是黏土;下面一层颗粒较粗, 是沙。
2. 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质的特征(1)拿出准备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细观察:①摸: 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湿程度。
②看: 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颜色深浅。
第20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3.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4.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4.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2.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3.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子、黏土和腐殖土若干,一堆新鲜的当地土壤。
学生准备:每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学生准备:沙子、黏土、腐殖土、3只塑料汤匙、3张白纸、木棒、研钵一套、报纸、抹布、一小桶水、搅拌棒、纸和盘子。
3只塑料杯子、两只放大镜、两根木筷、一只硬纸板盘子、过滤装置一套、表格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
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1. 用沉淀法认识土壤中的三种成分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记录。
(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飘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再细看一下水中的土块,你会发现它在水中明显地分成两层:上面一层颗粒较细,是黏土;下面一层颗粒较粗,是沙。
2. 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质的特征
(1)拿出准备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细观察:
①摸: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湿程度。
②看: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颜色深浅。
③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及土壤的粗糙程度。
④握、搓:感觉土壤的黏性。
⑤嗅:感觉土壤的气味。
⑥摇:听听干土壤的发出的声音。
⑦涂抹:感觉土壤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2)学生自主研究,小组交流。
(3)小结: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3.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渗水性
(1)在渗水装置中放入同样多的这三种物质,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等它们停止渗水时观察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
(2)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3)交流:它们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谁渗出的水多?谁保留的水多?说明什么问题?
(4)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三)总结巩固,课后研究:
1.调查家乡的土壤
制定出计划,按计划实施并做好记录。
2.这些植物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中?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