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25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能力领导国内变革、没有能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进、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的结果。
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
因为利益关系,列强在华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1904—19 0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
这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自守局外中立。
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双方订立《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我国旅顺、大连租借地及相关权利转让日本,沙俄势力退到东三省北部。
我国东北被日本和俄国瓜分了。
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定《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显现。
20世纪初,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经济上主要是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投资,加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1895-1913年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 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10315.3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
列强在华争夺铁路、矿山等利权,开设银行,榨取巨额利润,干预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军事和政治。
列强还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报刊和吸引留学生等办法,推行文化侵略,进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思考导学】1.为了应付严重的危机,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怎样的政策调整?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预备立宪的最终结果证明该活动是一场骗局,导致了立宪派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结果,说明清政府已到了穷途末路,无可救药。
2.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答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这就从实践中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武昌起义成功后,封建军阀黎元洪为什么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为什么立宪派、旧官僚能够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答案:黎元洪之所以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从客观方面来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均不在湖北,湖北文学社、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遭到杀害,有的受伤,有的逃亡;从主观方面看,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一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他们同封建势力相妥协;二是因为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
【自学导引】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之四——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计算机考研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该部分内容为重点,需要考生掌握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或者社会历史条件(即以下三个小标题的内容),尤其注意多项选择题。
教育学考研辅导【模拟单选】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A.预备立宪B.实行新政C.局外中立D.支持俄国【答案】C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清末“新政”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练习知识强化1.下列事件①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②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④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2.保路运动最先掀起和规模最大的省分别是( )A.湖北、湖南B.湖南、四川C.广东、四川D.湖南、广东3.四川保路运动中,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革命政权的是( )A.吴永珊B.龙鸣剑C.熊秉坤D.金兆龙4.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使用( )A.中华民国纪元B.皇帝纪元C.公元纪元D.洪宪纪元5.武昌起义后,投机革命并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①新军官兵②青年学生③立宪派④封建官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6.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的直接原因( )A.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B.清政府逮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C.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D.吴永珊在荣县建立革命政府素质优化一、选择题1.1905年,慈禧太后曾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而消灭。
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决意实行。
”这段话实质是( )A.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有悔改之意B.准备实施“新政”C.慈禧太后决定采取“君主立宪”政体D.慈禧太后准备借立宪来消灭革命2.《保路同志会宣言》中说:“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是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这主要体现了保路同志会( )A.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组织B.具有反对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色彩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是维护清政府利益的政治团体3.四川保路运动在斗争开始时采取的形式是( )A.合法斗争的形式B.武装斗争的形式C.非法斗争的形式D.罢工斗争的形式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头两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通过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和武昌起义成功的诸方面原因;通过对“铁路国有”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清该政策的实质和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3.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来源:考试大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地位分析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重点分析①保路运动是重点。
保路运动是由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卖国政策引发的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
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它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是重点。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保路运动的发生、发展等。
“启后”是说: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历史教案-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通过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和武昌起义成功的诸方面原因;通过对“铁路国有”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清该政策的实质和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3.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地位分析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重点分析①保路运动是重点。
保路运动是由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卖国政策引发的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
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它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是重点。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保路运动的发生、发展等。
“启后”是说: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全面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运用阶级分析法以及辩证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预备立宪”与洋务运动、新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根据史实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理解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以遏制革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武昌地区有进行革命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以及充分的宣传准备,此外武昌地区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决定了辛亥革命最先爆发于武昌是历史的必然。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但在革命形势大好的背后却潜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这预示着辛亥革命的结局。
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析:武昌起义是本节重点。
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革命党人领导起义的不断爆发等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本节所学内容(清朝统治危机加深),而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第四节将学习的内容——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难点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清末“新政”表面上已涉及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而“预备立宪”表面看更是实行了维新变法所没有涉及的宪法、内阁等政治主张。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一、知识要点透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识记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七、新思想的萌发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3、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
B、理解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c、分析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2、《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其空想性。
第三节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学习目的导引目的一:面对蓬勃开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请把握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影响。
目的二:“辛亥革命〞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请把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意义。
教材内容详解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略。
详见本章第一节“教材内容全解:一、2.〞)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开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过程:①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③后来,又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以庆亲王奕酞曲内阁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的出台,说明“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
(3)影响:①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请答复1~2题。
1.(2000·春季·15)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A.公布钦定宪法大纲B.裁撤军机处C.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2.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君主立宪的区别是()A.维护君主制B.维护君主专制C.仿效欧美政体D.缓和国内矛盾考察点:预备立宪的过程及与立宪派与君主立宪的区别。
解题思路点拨:1.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再认、再现才能。
2.此题应从阶级本质、事件的本质进展分析。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而设的骗局,它不可能否定君主专制;而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推崇民主,反对专制。
标准答案:1.C2.B规律技巧总结:“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知识点,要掌握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本质、影响;新政内容及客观影响。
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估计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作为辛亥革命背景考察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