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85.51 KB
- 文档页数:3
考点二海水的性质考点精练(2020·山东省新泰二中月考)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若一艘考察船由60°S向60°N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A.一直减小B.一直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所以①是海水密度曲线。
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③为海水温度曲线。
盐度和降水量、蒸发量密切相关,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少,但是蒸发量大,成为盐度最高的纬度区域,因此海水盐度变化是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④为海水盐度曲线。
选A。
第2题,“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海水密度曲线,据图可知由60°S 到60°N,海水密度先变小,后变大,所以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先增大,后减小,选D。
(2020·山东济宁期末)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影响带鱼在我国边缘海域季节性游动,北方带鱼在黄海和渤海之间作越冬游与繁殖游;南方带鱼沿东海西部边缘作越冬游与繁殖游。
带鱼在南、北游动的过程中形成鱼汛。
下图为“我国近海2月与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A.最低值出现在黄海B.夏季长江口比周边略低C.冬季南北差异较大D.季节变化从南向北减小4.能够在我国边缘海域形成带鱼鱼汛的有()①北方带鱼春季向北游②北方带鱼秋季向北游③南方带鱼春季向南游④南方带鱼冬季向南游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3.C 4.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渤海,A错;根据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夏季长江口表层海水温度比周边略高(长江口处表层海水温度介于27~28 ℃),B错;冬季,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C正确;对比2月和8月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更大,南方地区较小,D错。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2022广东惠州期末)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
气团移动至海面,若气温低于海温时,易形成蒸发雾;若气温高于海温时,易形成冷却雾。
下图示意该地一年的雾日里气温与海温的关系。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该地最容易出现雾日的时间段( )A.12月至次年2月B.2—4月C.5—7月D.10—12月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气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B.当气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C.当海温为10~15 ℃时,以蒸发雾为主D.当海温为10~15 ℃时,以冷却雾为主3.关于两种雾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蒸发雾:海面蒸发水汽遇冷空气凝结②蒸发雾:出现大气逆温,扩散条件较差③冷却雾: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凝结④冷却雾:水汽受冷海面影响凝结成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下列叙述中,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相悖的是( )A.海-气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交换B.海洋决定着大气中的水热变化C.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D.海洋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信风减弱,使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份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C.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D.厄尔尼诺年份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6.在厄尔尼诺年份,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C.南美洲西部干旱地区出现“绿洲”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
下图是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值(单位:℃)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海水温度距平值分布说明( )A.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B.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C.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D.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8.图中海水温度的异常,可能导致( )A.南美洲西部飓风活动减弱B.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降水增加C.东南亚地区出现暴雨洪涝D.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明显减少9.读中国近海水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能够根据图表归纳出海洋表层平均温度、盐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并概括出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3、能够利用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判断三地的纬度及垂直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现代海洋意识,使之初步建立保护与合理开发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图表、材料概括出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授法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一位老板在中国买了一批货物准备运往欧洲,为了了解货物在路上是否有损失,在吃水线上画了条线。
经过数天奔波,到达红海的时候,发现原先画的那条标志线露出了水面,比吃水线高了许多!不好,轮船变轻了。
老板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清查货物的损失……损失的货物哪里去了?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1:读“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东海夏季和冬季水温有什么不同?(2)归纳我国的四大海区由南向北表层水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3)台湾岛东西两侧海域的海水温度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一、海水的温度1.时间分布规律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2.空间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高; 洋流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低原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2:读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太平洋170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请判断三个观测站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①<②<③,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垂直分布规律根据课本图,总结海水温度随深度垂直变化的规律。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水深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保持低温)(反馈检测)1、看图回答问题8月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1)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不同?(南半球比北半球平直)(2)图中A、B、C、D四处等温线是如何弯曲的?为什么?(“暖高寒低”)2、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和“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一、海表层水温分布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
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
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
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
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
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海洋学复习资料1、海洋平均深度:3795平均球面深度:2646。
陆半球、水半球:如果以经度0度,北纬38度的一点和经度180度,南纬47度的一点为两级,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海陆面积的对比达到最大程度,两者分别称陆半球和水半球。
2、海的分类:按照海所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内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样明显差别。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相隔,但水流交换畅通,如东海。
3、海岸带的构成: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三者又称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大陆边缘的分类和构成:大路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4、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的展布特点:在大西洋,中脊位于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1、盐度定义的三个阶段:一、基于化学方法的盐度首次定义: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漠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二、盐度的重新定义。
二、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PSS78。
2、海水的主要热性质:一、海水的热膨胀: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二、压缩性:单位体积的海水,压力增加1P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
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
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
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
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
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
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
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
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
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
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图12—3a)。
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
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
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
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
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南海严格说来并无真正的冬季,所以,这种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其北部海区虽然尚属明显,但远没有上均匀层厚度的区域差异那样突出,更不要说广阔的南海中、南部海域了。
即使当北半球隆冬降临之时,这里的上均匀层深度也不大,大约只有50m左右。
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
由于上层的增温、降盐、减密,形成稳定层结,不利于热量的向下输送,故使下层海水仍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温特征,因而在渤、黄、东海的陆架海域,底层大都有令人注目的冷水区。
黄海槽内约25m 以深至底层,均为冷水盘踞,至盛夏,上层水温高达25~27℃,底层水温在北黄海仍可低于6℃,南黄海也可低于9℃,而且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这种三层结构异常醒目。
渤海春、夏季水温断面亦有类似分布特征,东海深水区则不然,如图12—5为跨越东海黑潮主流断面的水温和盐度分布,显见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
春、夏之交在黄、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
在济州岛附近及浙江近海一带,也有“冷中间层”或“暖中间层”出现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例如,自3000m至4000m,水温约上升0.06~0.07℃,这主要是因绝热增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