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的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6.30 MB
- 文档页数:72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地图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
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
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
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
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
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
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江苏油田: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
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提要在学习完第一至八章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后,尚需了解中国及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轮廓,以及前陆、裂谷、内克拉通等主要类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毕业后投身国内外油气勘探及综合研究奠定必要的石油地质知识基础。
在学完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油气聚集单元等石油地质学核心内容后应该结合已学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地质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探讨中国及世界油气分布规律,以便有效地用来指导油气勘探及开发工作。
第1节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廊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东临太平洋板块,面积约960³104km2。
新中国诞生以来,石油勘探成效显著,已在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油气田,原油年产量已突破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由昔日的所谓“贫油国”,变成今日的石油输出国。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直接受区域大地构造特征所控制。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长期作用,造成中国板块的地壳结构及大地构造性质东西差异悬殊。
以六盘山-龙门山深断裂带为界,西部地壳厚约70km,属全球地壳最厚的区域,巍峨高山矗立入云,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地壳厚约30~35km,包括黄汲清教授所称的“中朝准地台”,整体升降明显,形成辽阔的平原、丘陵及东南海域岛群。
我国西部构造线,以北西西向为主,构造活动性大,由北向南分布着准噶尔盆地中间地块、塔里木陆块-河西走廊、柴达木中间地块和藏北中间地块等坳陷带,其间隔以阿尔泰海西褶皱带、天山海西褶皱带、阿尔金-祁连加里东褶皱带、昆仑海西褶皱带、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带、川滇印支褶皱带及喜马拉雅褶皱带。
构造线排列向南越趋紧密,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均有向南增强之势,这都表明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
我国东部构造线,古生代以东西向为主,中、新生代以北北东向为主。
古生代构造活动性弱,沉积较稳定。
中国已开采油田分布图及简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
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
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
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1。
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世界上油气储量在区域、地层和深度上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已引起油气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
在早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勘探程度不均一造成的,或是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勘探,几乎已遍及地球表面各个大陆(包括极地和沙漠)和海洋(陆缘海和大陆架),尚未勘探的处女地已愈来愈少,而油气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基本事实。
这种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时间上)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的分布,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的92%-94.88%,只有8%- 5.13%分布在古生代。
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的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新生界(第三系)。
原因: 古生代地层演化时间长,石油遭受破坏;沉积厚度极薄的稳定带缺乏良好的生油条件;演化阶段高,过成熟成气。
而中新生代经历的时间虽然较短,但由于地壳活动性强,沉降幅度大且速率高,为母岩形成和生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伴随海底扩张,热流增强,地温梯度增大,使得有机质成烃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二、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的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
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大于或等于5X 109BOE的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的4.2%),主要集中在4 大油气盆地带: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Klemme和Ulmishek , 1991)中的特提斯海带和北方大陆带,此为世界上两个巨大盆地带,尤其是前者。
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集中在<3000m范围内,占储量95%^上, 50% 集中在大约1600m左右。
原因:1. 与石油形成的阶段有关;2.与油气向上运移,使聚集深度小于生成深度,特别是在断裂和不整合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三、油、气、煤分布的相关性油、气、煤在时间上的分布,据Bestougeff (1980)的研究,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
第五节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一.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1)海底石油据美国石油地质学家估计,全世界含油气远景的海洋沉积盆地约7800万公里2,大体与陆地相当。
世界水深300米以内海底潜在的石油、天然气总储量为2356亿吨。
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17万亿米3(1979年),分别占世界储量的24%和23%。
主要分布于浅海陆架区,如波斯湾、委内瑞拉湾与马拉开波湖及帕里亚湾、北海、墨西哥湾及西非沿岸浅海区。
大陆坡与大陆隆也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2,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2,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中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外国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100~250万吨,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
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
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
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
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
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
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知识点的认识】1、中国煤炭的分布: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 6 省.2、中国石油分布特点:①陆上:东北(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华北(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西北西南(西南油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华中(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②海上:渤海(蓬莱 19﹣3 油田)、东海(春晓油气田)、南海(莺歌海盆地).3、中国天然气分布特点:天然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松辽、渤海湾盆地,以及东部近海海域的渤海、东海和莺﹣琼盆地,目前这 9 个盆地远景资源量达 46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资源总量的 82%;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6.21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的 93%;剩余资源量 40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资源量的 81%.【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例:我国自然资源中,煤炭是丰富的省区是山西省,第一和第二大油田分别是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南方地区以有色金属矿居主多,青藏地区以清洁能源居多.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地区,最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分析:能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既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加速发展能源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目前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解答:北方地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大油田,它们的石油产量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山西是我国出产煤炭最多的省份.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比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矿、江西大余的钨矿、贵州铜仁的汞矿、云南个旧的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矿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矿,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和低值中心都分布在北纬 22°~35°之间,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而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青藏高原的水能、太阳能、可燃冰、天然气、地热能等 5 种能源都是洁净无污染的能源,青藏高原被喻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年日照时间超过 3000 小时,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故答案为:山西省;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有色金属;清洁能源;青藏地区;四川盆地.点评:考查我国能源的分布,要理解记忆.【解题思路点拔】熟记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概况.可结合自然资源分布图理解记忆.。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的辽河盆地。
在辽河盆地的地层中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地层的分布特点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层分布1. 新元古界沉积层新元古界沉积层是辽河油田盆地地层的最下部,包括密山组、南山组等地层。
这些沉积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古生界沉积层古生界沉积层位于新元古界沉积层之上,包括露头组、古三亚系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同时也有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的储油层主要为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3. 中生界沉积层中生界沉积层位于古生界沉积层之上,包括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以碳酸盐岩为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
中生界沉积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石灰岩,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油气储集能力相对较弱。
4. 第四系沉积层第四系沉积层主要包括新第四纪和第四纪地层,主要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
这些地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砂岩,其中河流相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
第四系沉积层在辽河盆地中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
二、地层油气层特点1. 油气富集层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中,油气富集层主要集中在新元古界和古生界沉积层中。
这些地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密山组、露头组等地层中的沉积岩层为辽河油田盆地的主要产油层。
2. 油气分布特点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东西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西部的地层油气较为丰富,储量大。
而东部的地层油气较少,储量有限。
(2)南北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高,产量较大。
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少,产量较低。
(3)断裂带油气聚集:辽河油田盆地分布着多条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地层油气的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裂带附近的地层油气聚集较为丰富。
(4)构造油气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构造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带附近,如辽西地区的巴彦峡构造带等。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说明在当今的全球能源格局中,油气资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领域的重要能源支撑,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地缘政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当前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储量方面来看,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
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的油气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此外,俄罗斯也是油气资源大国,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美洲地区,美国和加拿大也拥有相当规模的油气储量。
非洲的尼日利亚、利比亚等国,以及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也在全球油气储量中占有一定份额。
然而,尽管全球油气资源的总量巨大,但随着多年的开采和消耗,容易开采和品质较好的油气资源逐渐减少。
这就使得开采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同时,新的油气资源勘探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容易发现和开采的油气田已经被大量开发,如今要寻找新的油气资源,往往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投入。
在产量方面,近年来,全球油气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凭借其页岩油和页岩气技术的突破,油气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国。
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国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油气产量。
俄罗斯也在不断加大油气生产的力度。
不过,油气产量的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油气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控制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量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或者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无法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在消费方面,全球油气消费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
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油气消费的大幅增长。
而在发达国家,尽管能源结构在逐渐优化,对清洁能源的依赖度有所提高,但油气仍然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北极油气资源研究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但却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沿着北极圈划定的海域,分布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极油气资源研究不仅对于北极国家的能源战略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全球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北极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开采技术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北极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陆上和海上储油气盆地之一,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北极地区含有世界25%以上的未开发油气资源。
尤其是在北极地区的挪威、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油气资源储量极为丰富。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克拉森海、白令海、贝加尔海等地区的深水区和陆缘盆地。
北极地区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约为240亿桶油当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3%,天然气资源约为1.6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的30%。
这些数据说明了北极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和潜力。
由于北极地区的环境条件极端恶劣,如极地气候、冰冻海域、恶劣天气等,给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北极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技术:1. 深水开采技术:北极地区海域大多处于深水区,因此需要采用深水开采技术,如浮式生产系统(FPSO)、钻井船、水下作业系统等,以应对深水区的勘探和开采需求。
2. 冰区勘探技术:北极地区的很多海域在冬季会形成冰层,因此需要采用冰区勘探技术,如冰岛钻井平台、冰岛钻井船等,来对冰区环境下的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和开采。
3. 环境保护技术:在北极地区开采油气资源,必须要做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因此需要采用环境保护技术,如油污处理设备、废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系统等,来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
北极地区的环境条件十分脆弱,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会对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油气漏油、废水排放等问题,可能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地质演化对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地球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行星,地质演化是指地球各种地质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不仅对地球本身的结构、地貌和岩石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与油气资源形成地壳运动是地球表层的构造变化和形态演化,包括地球板块的平移、碰撞、隆升、沉降等。
这种地壳运动不仅改变了地质构造,也对油气资源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1. 造山运动和油气资源造山运动是指由于板块碰撞或挤压而导致地壳抬升和山脉形成的过程。
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大量的岩石受到挤压和变形,从而形成裂隙和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和裂隙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储存。
例如,中国的川滇地区就是经过长期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著名的川滇气田。
2. 槽湖盆地的形成与油气资源槽湖盆地是指地壳下陷成为盆地的地区,通常由地壳运动引起。
在地壳下陷的过程中,盆地内部逐渐积聚了大量的沉积物,包括有机质。
这些有机质经过埋藏和地热作用,逐渐形成了油气资源。
例如,中国的大庆油田正是形成于槽湖盆地。
二、岩石类型与油气资源形成岩石是地球的基本构成单元,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1. 烃源岩与油气资源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并且可以形成和储存油气的岩石。
烃源岩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经过埋藏和热解作用,有机质会转化为油气。
因此,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是油气资源形成的重要来源。
例如,页岩就是一种可以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通过开采和提炼可以获取其中的页岩气。
2. 储集岩与油气资源储集岩是指能够储存大量油气的岩石,通常具有较好的孔隙和渗透性。
储集岩可以是河流、湖泊、海洋沉积物等沉积岩,也可以是具有较大孔隙和裂隙的火山岩、碳酸盐岩等。
油气通过烃源岩运移到储集岩的孔隙中,并且在地下逐渐聚集形成油气藏。
三、构造活动与油气资源形成构造活动是指地下的岩石层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破裂,通常导致断层、褶皱等构造的形成。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油气资源占据着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位置。
为了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求,我国一直在积极地开发油气资源。
但是,在不断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从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油气资源开发形势转变和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目前,我国主要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
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中,以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开发较为突出。
尤其是在新疆地区,已经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如塔里木大油田、库车油田等。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塔里木盆地等地的油气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通过调查发现,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仍有较大的储量,尤其是在藏南地区、四川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地,还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待开发。
因此,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点开发地区。
此外,在我国东北和渤海湾等地也发现了油气资源。
二、油气资源开发形势转变近年来,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形势经历了一些转变。
首先,油气资源的加工技术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我国的油气资源加工技术已从传统的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及新能源等方向发展。
其次,随着我国将重心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油气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最后,我国油气资源的开采方式也从传统的地面开采向海上、深层等地开采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都揭示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形势在不断发生着变迁。
三、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对策1. 推进新能源新能源是我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保型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是油气资源的替代品。
这种新能源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 加强创新力度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
目前,我国在灵敏探测、注水压裂、地下储气和增油等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