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兴柜股票市场研究报告(ppt33张)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35
台股之上市上柜和兴柜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股票交易有分上市柜,但是上市柜到底有何差别呢?在台湾的股票市场除了大家所常听闻的集中市场与店头市场外,还有兴柜市场与未上市交易市场。
在集中市场进行交易的被称为上市股票;在店头市场进行交易的称为上柜股票;而在兴柜市场与未上市市场交易的股票,都称为未上市股票。
上市股票指已经公开发行,并於集中市场以开挂牌买卖的股票,公司申请上市须符合以下条件设立年限:设立达三个会计年度(成立三年以上)资本额:实收资本额达新台币六亿元以上者申请股票上市之发行公司,经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出具其系属科技事业之明确意见书,实收资本额达新台币三亿元以上获利能力∶最近一年内不能有亏损,且符合底下其中之一的条件最近二个会计年度营业利益及税前纯益占年度决算之财务报告所列示股本比率,均达百分之六以上者,或最近二个会计年度平均达百分之六以上,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之获利能力较前一会计年度为佳者。
最近五个会计年度营业利益及税前纯益占年度决算之财务报告所列示股本比率,均达百分之三以上者。
股权分散:记名股东人数在一千人以上,其中持有股份一千股至五万股之股东人数不少於五百人,且其所持股份合计占发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二十以上或满一千万股者。
其他有关持股规定参考台湾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有价证券上市审查准则第4条申请股票上市之发行公司条件上柜股票指已经公开发行,并於店头市场以开挂牌买卖的股票,公司申请上柜须符合以下条件设立年限:依公司法设立登记满二个完整会计年度资本额:实收资本额在新台币五千万元以上者获利能力∶须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财务报表之税前纯益占财务报告所列示股本之比率最近年度达百分之四以上,且其最近一会计年度决算无累积亏损者;或最近二年度均达百分之三以上者;或最近二年度平均达百分之三以上,且最近一年度之获利能力较前一年度为佳者。
股权分散:持有股份一千股至五万股之记名股东人数不少於三百人,且其所持股份总额合计占发行股份总额百分之十以上或逾五百万股。
台湾柜台买卖市场与兴柜股票市场介绍与借鉴|台湾柜台买卖市场与兴柜股票市场介绍与借鉴——台湾证券市场考察报告之二金信证券研究所台湾证券市场由集中市场和GRETAI(谐音:柜台)市场组成,集中市场类似于大陆的A股交易市场,交易场所为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有上市股票、公司债券及衍生商品;GRETAI市场也称为柜台买卖市场,交易场所为柜台买卖中心,挂牌交易的主要为上柜股票和债券。
其中上柜股票分为四类:登记、管理、第二类股和兴柜股票,交易的债券品种有公债、金融债、公司债和外国债券。
台湾柜台买卖市场一、发展情况证券交易所最初是由店头交易市场发展而来,台湾证券市场也不例外。
台湾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店头交易后,于1962年正式成立了证券交易所。
到了1968年,柜台交易在《证券交易法》中被明确提出,《证券交易法》将证券交易市场交易分为两类:证券交易所交易和柜台交易,并在具体的条款中对柜台交易管理办法和业务规则进行了说明。
但柜台交易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直到1988年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成立了柜台买卖服务中心才推动柜台买卖市场的发展。
过了一年,第一家柜台交易公司建弘证券投资信托公司的股票正式挂牌交易。
但由于柜台交易在开始时采用了做市商制度,交易不方便、流动性较差导致了柜台买卖市场名存实亡,到1994年共5年的时间内申请上柜的公司不到30家。
1994年7月,台湾证管会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委员会来推动柜台买卖市场的发展。
11月由台湾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集中保管公司、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与高雄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成立了柜台买卖中心,12月交易方式采用电子化,1995年改进了交易方式,正式公布了柜台指数。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革后,柜台交易开始快速发展,到1997年在柜台买卖中心挂牌的公司突破100家,2000年突破300家,2002年6月底,柜台中心上柜公司达383家,总市值14310.70亿元。
在这期间,台湾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柜台交易的发展。
台湾股市投资人交易动态效果之分析The Dynamic Analysis of Investors’ trading inthe Taiwan Stock Market蕭朝興(Chaoshin Chiao†)國立東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Department of Finance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Hualien, Taiwan王子湄(Zi-May Wang)國立東華大學企業治理學系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Hualien, Taiwan黃常和(Chang-Ho Huang)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Hualien, TaiwanThis Draft: March 18, 2021†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86-38633135; Fax: 886-38633130. Email: cschiao@.tw.臺灣股市投資人交易動態成效之分析The Dynamic Analysis of Investors’ trading in theTaiwan Stock Market摘要本文檢測三大法人、個別投資人對於臺灣50交易行為與股票報酬的每日與日內關係,發現三大法人(個別投資人)每日淨買賣超與當日股票報酬之間具有強烈的正(負)相關,同時也有追逐動能(反向交易)的傾向。
進一步利用逐筆委託資料來探討這正相關的可能缘故,發現法人沒有預測日內短期報酬能力,雖然法人會正向追隨過去日內報酬變化,但相較之下,法人交易產生的價格壓力才是要紧因素;同時,當個別投資人與法人同步且大幅買賣超時,才能對股價產生較大的衝擊。
關鍵字:法人、個別投資人、可市價化限價單、委託單不均衡比率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aily and intradaily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the trading of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in the TSEC 50 securities. The contemporaneous relation between returns and the net-buy/sell of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at the daily level is strongly positive (negative) and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tend to be trend-chasing (contrarian). By applying tick-by-tick orders in the intradaily analysis,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e institutional order imbalances predict future returns. Although the institutional trading positively follows the past intradaily returns, the positive contemporaneous relation is largely driven by the price pressures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More importantly, the stock price will move more when the trading direction of individuals consists with that of institutions.Keyword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dividual investors, marketable limit order, order imbalance1. 前言從1980年代開始,臺灣股票市場為了提高證券市場法人化與國際化的程度,不但開放證券投資信託公司(投信)與證券自營商的設立,並且開始逐步引進外資、放寬外資投資上限,期望藉此改善證券市場效率性。
台湾股票市场概况之一:发展历程台湾股票市场是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台湾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台湾股票市场不但是融通资本、活跃经济的重要渠道,还与台湾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稳定联系密切。
台湾股票集中市场虽始于1962年,但股票交易却在国民党撤退台湾初期就已开始,被称作“店头交易”。
而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后,店头市场被取消,开启了集中市场单一运作的时期。
直到1988年,台湾又重新成立股票店头市场,目的是为公开发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开拓股票流通渠道,台湾也因此有了“上市股票”和“上柜股票”之分。
2002年台湾成立兴柜市场后,有效地抑制了非法地下证券商为中介的未上市上柜股票的交易,股票市场也形成不同层次的交易体系。
一、萌芽期(1953-1961年)台湾股票交易的兴起与国民党当局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有关。
国民党撤退台湾后,推行土地改革,对强制征收的土地采取三成配发股票、七成搭配实物土地债券的方式给予补偿,股票配发数量骤增至5.4亿股,加上已发行的公债,岛内可流通证券量剧增,店头买卖随之兴起。
当时股票主要来自台泥、台纸、农林、工矿等公营事业公司。
50年代末,全台证券行号多达300家,其中仅台北市就有60多家。
为规范证券交易,1954年1月台当局公布了《台湾省证券商管理办法》,并在1955年7月加以修订。
台当局对市场的管理增强后,交易量骤降,股票市场暂时由盛转衰。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美国专家协助下,台当局1960年9月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1961年2月出台了《证券商管理办法》,积极为成立股票集中市场做准备。
二、成长期(1962-1984年)台湾股票市场诞生后经历了20余年的缓慢发展,主管当局陆续出台各种法规对交易制度不断加以完善。
1962年2月9日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同时岛内店头市场关闭,严禁场外交易,台湾股票市场初具雏形。
最初规模非常小,上市公司只有18家,股票25种,市值68亿元新台币,全年成交总值只有4.6亿元新台币。
2017年台湾金控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台湾混业经营的背景 (5)一、发展历程 (5)二、形成原因 (6)第二节金融监管改革 (7)一、多元化监管 (7)二、一体化监管 (8)第三节台湾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 (9)第四节案例分析 (15)一、国泰金控 (15)二、富邦金控 (20)第五节台湾金控集团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26)一、特征 (26)二、启示 (27)图表目录图表1:台湾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发展为混业经营 (5)图表2:《金控法》出台前财政部、中央银行、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并列享有金融检查权 (7)图表3:《金监法》出台后台湾金融一元化监管体系 (9)图表4:台湾金控总资产规模(万亿元新台币) (10)图表5:台湾金融机构资产增速(2016年上半年) (11)图表6:台湾金融机构资产增速(2011.06-2016.06) (11)图表7:金控平均市值高于单一金融业态(亿元新台币) (12)图表8:金控集团盈利能力较强 (12)图表9:台湾金控集团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亿元新台币) (12)图表10:台湾金控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 (13)图表11:金控集团的估值水平相对较高 (13)图表12:台湾股权及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十亿新台币) (14)图表13:台湾金融行业市值/GDP (14)图表14:国泰金控组织结构图 (16)图表15:截至2016年8月累计净利润组成(亿元新台币) (18)图表16:国泰人寿ROE远高于独立寿险公司(%) (19)图表17:国泰人寿EPS远高于独立寿险公司(元新台币) (19)图表18:富邦金控总资产规模(万亿元新台币) (21)图表19:富邦金控子公司成员 (22)图表20:富邦集团净利润(亿元新台币) (24)图表21:富邦集团EPS和ROE (24)图表22:2016年1 -2月累计净利润组成(亿元新台币) (25)表格目录表格1:台湾16家金控及子公司一览 (9)表格2:国泰金控发展大事记 (15)表格3:国泰人寿财务概况(%) (18)表格4:富邦金控发展历程 (20)表格5:富邦人寿财务概况(%) (25)第一节台湾混业经营的背景一、发展历程台湾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发展为混业经营主要受监管放松驱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4年26期总第765期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业板开始登上世界经济的舞台,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创业板市场在推动经济创新、产业优化升级上有着显著的作用。
创业板市场是在主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途径、融资渠道的一个股票市场。
它对上市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经营记录等方面的要求都较主板市场要低。
我国大陆地区早在90年代初就尝试着建立了创业板市场,即1990年成立的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1993年成立的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NET)。
但由于制度不健全、缺乏经验等原因,这些尝试均告失败。
其后的十年中,“重启创业板”的口号屡屡响起,但始终未能真正起航。
直到2009年9月,创业板首批新股IPO 开始申购,包括神州泰岳在内的十家企业被集体打包发行。
从最早提出创业板的概念至今,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大陆创业板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广阔的大陆市场上,创业板这艘“诺亚方舟”刚刚起航,如何让其走得远、行得稳,才是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
反观海峡那头的宝岛台湾,其场外交易市场则发展得有声有色。
场外交易市场(OTC,Over-the-Counter)又称柜台市场或店头市场。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同样经历了十余年的成长变革,台湾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如何成长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之一,又是如何对台湾的产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台湾来进行比较,着重分析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总结归纳出其优势特点,并为大陆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出谋划策,结合大陆经济发展的固有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特征与经验1.市场分层,完美联动目前台湾拥有的合法场外交易市场有两个,分别是兴柜股票市场,还有柜台买卖中心。
所谓柜股票市场,是指兴是体系的低级形态。
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及启示蔡奕副研究员关键词: 多层次资本市场、台交所、台湾柜台买卖中心、兴柜市场概括而言,现今的台湾证券市场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司制的台湾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场,采取典型的竞价制度和电子交易,不允许场外交易;第二层次是财团法人制的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以竞价制度为主做市商制度为辅;第三层次是兴柜市场,由柜台买卖中心代管,交易采用经纪或自营的议价成交方式;最后一个层次是盘商市场,这是非公开的私人股权交易市场,以盘商为中介进行。
从市场规模统计,台交所是证券交易的集中市场,其无论是公司家数还是市值、成交金额均排在各层次市场之首,且超出柜台买卖与兴柜市场累计数倍;柜台买卖也渐成规模,尤其是近年上柜公司家数和质量有显著提高,正努力朝台湾的“纳斯达克”市场方向发展;兴柜市场定位于上市、上柜的预备市场,因此企业家数和企业规模有限,其同时承担着“收编”盘商市场的隐性政策目的,因此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位于底层的盘商市场是非公开的股权交易市场,由于台湾上市、上柜公司数目并不多,大量的股份公司存在着交易需求,因此盘商市场的基数相当大,已超出了店头市场的规模。
表一:台湾多层次市场规模统计(年底)类别台交所(上市) 柜台买卖中心(上柜) 兴柜市场(上市、上柜预备市场) 盘商市场(非公开交易市场)公司家数超过万家※总市值(亿台币) 大于店头市场成交金额(亿台币) 大于店头市场表二: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图一、台湾的股票发行条件与审核要点根据台湾证券交易法的规定,股票的合法发行是其进入集中交易市场、柜台市场和兴柜市场买卖的前提条件,股票发行审核权统一由台湾“证期局”行使。
总体而言,台湾的股票发行制度是以注册制为主,核准制为辅。
除对于募集设立、减资、现金增资、合并、依法进行收购或分割发行新股的情形须证期局核准外,其余股票的发行多采用注册制,即备齐公开说明书、财务报表、董事会决议、承销商推荐意见、法律意见书等文件后一定营业期限(首次公发为日)后自动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