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B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鸭类。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粪-口途径和输血或注射感染。
由于该病对鸭类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鸭舍卫生管理在鸭的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保持鸭场和鸭舍的整洁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做到日常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杀毒处理,确保鸭舍的卫生环境。
要注意控制鸭舍内外的昆虫和啮齿动物,避免它们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
鸭舍内的饮水和饲料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加强鸭群的管理为了防制鸭病毒性肝炎,鸭群的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要定期对鸭群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感染鸭只,避免疾病的扩散。
同时要加强饲养和喂饲管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要严格控制鸭群的密度,避免鸭只过密造成疾病的传播。
三、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饲料和饮水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要加强饲料和饮水的检验和监管工作,确保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放置和更换,避免污染和交叉传染。
要充分保障鸭只的饮水,保持饮水的干净和新鲜,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四、注重饲养环境的改善改善饲养环境也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要确保鸭舍的通风和排水系统完善,保持饲养环境的通畅和干燥。
另外要注重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环境的变化对鸭只的影响。
要防治鼠害和昆虫,避免它们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五、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对鸭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来提高鸭只的抵抗力。
首先要及时对鸭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鸭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要定期进行免疫检测,确保鸭只的免疫效果和鸭群的健康状况。
要做好免疫保护工作,加强饲养和管理,提高鸭只的整体健康水平。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引起幼鸭的大规模死亡,对鸭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以下是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因此养殖管理是防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消毒。
鸭舍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2. 加强疫苗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施。
鸭苗疫苗的选择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饲养者应按照兽医的建议,在适当的时期给鸭接种疫苗,提高鸭的免疫力。
3. 提高饲料卫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通过饲料、水源传播,因此提高饲料卫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环节。
饲料的储存要做好密封,避免受到污染。
饲料槽和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4. 控制入场鸭的来源: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感染源相关,防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是控制入场鸭的来源。
要选择健康的、来源可靠的鸭苗,避免引入患病或携带病毒的鸭只。
5. 隔离和检疫:对于新引进的鸭只,要进行隔离并进行检疫。
隔离期一般为2-3周,观察鸭只的发病情况,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再放入养殖场。
6. 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鸭舍内部和周围的环境。
可以选用有效的消毒剂,如氯仿、过氧化氢等,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
7. 定期监测和报告:对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加强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定期检测养殖场内鸭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防制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加强疫苗接种、提高饲料卫生、控制入场鸭来源、隔离和检疫、做好消毒工作和定期监测与报告。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发生,保护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种鸭注射疫苗:种母鸭产蛋前20~25天,每羽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0.2毫升,5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这样免疫母鸭的蛋孵出的雏鸭具有免疫力。
3.雏鸭注射血清: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注射免疫蛋黄:取免疫母鸭所产的蛋,用无菌手术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国际单位,搅匀即可注射,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
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一次注射即可。
疗效在90%以上。
5.紧急接种:病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达90%~100%。
6.中药治疗: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连翘、金银花、龙胆草各35克,黄芩、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碾末,用开水浸泡1小时,凉后拌入5公斤饲料中喂服(可喂100只雏鸭),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同时,每50公斤饲料加禽用多种维生素50克、酵母片100克(捣碎),大蒜500克(捣碎)拌匀,连服7天。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
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而难以有效地免疫预防,导致该病一直成为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容易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3~10日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且鹅和鸡等其他禽类无法自然感染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鸭发生感染,还能够经由病鸭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饮水、食具等造成间接传播。
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当,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能够引起发病。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主要发生于孵化季节,且只要发生就会在雏鸭群中快速传播,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2、临床症状大多数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缩颈拱背,脚软而无法稳定站立。
独自离群呆立,眼睛半睁半闭,出现瞌睡或者处于嗜眠状态,双翅下垂,人为强行驱赶走动缓慢。
部分排出液状白色或者菜绿色稀粪。
发病后期,病鸭表现ILIJ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躯体朝向一侧歪斜,全身抽搐,头颈后仰,甚至背部着地,两脚ILIJ现痉挛性踢蹬,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
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还有一些病鸭会大量流泪,单眼或者双眼出现失明,且往往在ILIJ现神经症状后经过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发生死亡。
部分病鸭会突然倒地,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病程只可持续几小时或者1~2天。
病鸭康复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明显缓慢,即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也无法使体重达到上市标准。
3、病理变化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是肝脏发生特征性病变。
肝脏发生肿大,呈淡红色或者土黄色、黄白色、褐黄色,质地较脆,容易撕裂,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者坏死病灶;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质地稀薄的胆汁,胆汁呈淡红色或者草青色;脾脏呈斑驳状花纹样,也发生肿大;大部分病鸭的肾脏呈树枝状充血,也出现肿胀;胰脏呈粉红色,出现充血;心肌质地柔软,脑部发生水肿、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1~3周龄雏鸭的一种传播怏,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原属于小核结核酸病毒科肠遒病毒属。
本病的特征是病程短促,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在新疫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1、流行特点鸭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均有抵抗力,62℃时才被灭活。
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I、Ⅱ、Ⅲ,I型为鸭肝病毒,又称古典株。
我国流行株属I型病毒,美国流行株属Ⅲ型病毒。
鸭肝病毒能在鸭胚肝细胞、鸭胚肾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殖。
该病多发生在雏鸭,成鸭被感染未见发病症状,且不影响产蛋。
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都可感染,放养雏鸭和舍饲雏鸭均易感。
该病多发生在o-7日龄的雏鸭,近年发现3~5周龄的雏鸭也有发病。
该病是水平接触性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2、病因病机幼雏接触带病毒的鸭或者是因接触携带活病毒的物体,经过口直接进入气分,也可能通过鼻、气管进入肺或气囊。
病毒通过肺和胃肠进入营血,最终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大量繁殖,致肝肿胀,即现代兽医所讲的炎症。
病死鸭肝呈灰绿色,并且出现坏死病灶[养殖:/]。
3、主症由于病毒侵入血分,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邪热必耗损真阴,真阴必伤肝,致使肝热动风。
因此,雏鸭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收颈缩,翅下垂,常以蹲式呆立,并且出现昏沉现象,眼发红而且半睁半闭,或睁睁闭闭。
此时如继续正不压邪,病鸭就会发生全身性抽搐,还会出现侧卧不动,临死前出现两蹼乱蹬地,最后抽搐减慢速度,停止呼吸而死。
4、防病方剂在饲养中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该病发生,通常采用以下方剂进行预防。
方剂一:龙胆草50g,板蓝根50g,黄芩20g,栀子20g,金银花50g,柴胡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饮服,日服1剂,为500只雏鸭量。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鸭的粪便和鸭的排泄物传播。
该病症通常在鸭子的肝脏中引起炎症,并且可能导致鸭子的死亡。
由于鸭病毒性肝炎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很大,因此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子的免疫能力1.保持鸭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鸭舍内的粪便和鸭的排泄物,并加强对饮水的管理和检测。
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强饲料的质量管理,合理搭配鸭的饲料组成,提高鸭子的免疫能力。
适当添加一些促进鸭子免疫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3.及时对鸭群进行疫苗接种,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变情况并进行处理。
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鸭子的免疫能力,减少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二、加强疫病监测和检测1.加强鸭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对鸭子的肝脏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有病毒性肝炎的鸭子。
对发现的患病鸭子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2.对环境中的病毒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对饲养场的环境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病毒污染的情况并进行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三、加强饲料的消毒处理1.对鸭子的饲料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
在饲料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对饲料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和细菌,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2.加强对饮水的消毒处理,确保饮水的清洁卫生。
饮水是鸭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饮水的清洁卫生对鸭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饮水的管理过程中要对饮水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通过饮水传播。
四、加强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宣传1.加强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和饲养工人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养殖户和饲养工人宣传鸭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增强养殖户和饲养工人对该病的重视和防范能力。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DHV)是一种流行于禽类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引起禽类肝脏病变,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流行于鸭、鹅等家禽中,并且经常引起疫情。
该病在春季至夏秋季流行的较多,而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低。
该病病原病毒暴露于外界环境中能够存活数月到一年,能够通过呼吸道、泪道、口腔等途径传播。
病原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饲料以及草料传播,引起家禽感染,从而引起全群暴发的疫情。
二、实验室诊断1. 病死鸭或鸭肝组织或血液的采集从病死鸭或鸭肝组织或血液样品中采集标本,测定DHV的核酸。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高效、快速,能够对DHV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2. 病原病毒与病原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血凝、抗原凝集和更为敏感的核酸鉴定等。
3. 病理学病死鸭的病理学可以进一步确认DHV的感染。
通常情况下,DHV对鸭肝脏组织有较强的影响,能够引起急性肝脏病变、肝脏肿胀和中心坏死等症状。
肝细胞囊泡变性是DHV感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三、防治措施目前,防治DHV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措施:1. 严格消毒地面、饮用水、食料和其他物品等应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减少DHV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2. 合理饲养对饲养鸭的数量和密度进行限制,同时改善饲养环境条件,以减少感染DHV的风险。
3. 疫苗的使用可使用有效、安全的DHV疫苗控制该病的传播。
4. 根据疫情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如果发现DHV的疫情,应立即采取加强消毒、封锁病区、饲料和饮用水的处理等措施,以防止DHV的蔓延。
同时,可使用疫苗进行动物接种,以减小疫情对饲养业的影响。
总之,DHV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黄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常见于鸭子、鹅等禽类动物。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肝炎、腹泻、呼吸困难、饮食不振等。
由于该病毒在禽类之间传播速度较快,容易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鸭场卫生管理鸭场的卫生状况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因此,鸭场必须加强对厕所、活禽交易场、垃圾堆场等周边环境的清洁消毒。
同时,鸭舍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及时更换饮水装置和饲料等,避免饮水和饲料被污染。
此外,为防止病毒通过人员、车辆等媒介传播,鸭场还应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和车辆的通行,建立禁止外来车辆进入的规定和检疫制度。
二、加强鸭群健康管理鸭群健康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
首先,鸭场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鸭群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对症进行治疗。
其次,加强对禽饲料、水质的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鸭场管理人员还应建立健康档案系统,记录鸭群的疫苗接种情况、治疗情况等以便对鸭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评估和管理。
最后,鸭场还应定期进行检测,及早发现病原体的存在和疾病的发生。
三、加强鸭场隔离措施当发现鸭场有鸭病毒性肝炎疑似病例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将疑似感染病禽隔离,与健康鸭群隔离开来进行治疗和观察。
隔离期间鸭场人员要注意对隔离区域进行加强消毒,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染。
四、加强疫苗预防鸭场可以根据情况,适当使用疫苗预防鸭病毒性肝炎。
疫苗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鸭群的免疫屏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疫苗之前,应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选择使用方法和剂量。
总之,防制鸭病毒性肝炎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鸭场卫生管理、加强鸭群健康管理、加强鸭场隔离措施、加强疫苗预防等。
只有在做好疫情预防的同时,才能有效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摘要总结了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同鸭瘟、鸭马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诊断,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2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261-01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该病在滁州地区时有发生,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感染鸭,1周龄内雏鸭发病率可达95%以上,死亡率达80%左右,1~3周龄的死亡率在50%左右,鸡和鹅都不能自然感染发病。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垫料、鸭舍、饲料、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病毒主要通过雏鸭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主要在孵化雏鸭的季节发生。
饲养管理不良、鸭舍卫生环境差是本病传播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
本病发生和传播很快,死亡率高。
发病0.5~1.0d,雏鸭发病呈现精神萎顿,食欲减少,闭眼蹲伏,有的出现腹泻,缩颈,随时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两腿痉挛踢蹬,头向后背呈“背脖”姿势,有些迅速死亡,另一部分数
小时内死亡。
3鉴别诊断
(1)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
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
患鸭瘟的鸭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
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1~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也可进行鉴别。
(2)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染,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
鸭巴氏杆菌病的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钊头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
(3)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也能出现神经症状、腹泻等临床表现,极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鸭传染性浆膜炎各日龄均可发,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投抗生素治疗有效;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2周龄内,抗生素治疗无效。
4治疗
(1)采用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每瓶鸭肝抗体(250mL/瓶)中加入8支庆大霉素(8万IU/支)混匀,每只鸭肌肉注射2mL,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传染。
(2)利巴韦林、板兰根拌料,于白天饲喂。
(3)饲料中添加肾肿解毒药,拌匀后夜间饲喂。
(4)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葡萄糖。
(5)环境消毒,并将舍温提高1~2℃。
以上措施连用3d,经回访,除发病严重的病鸭死亡50多只外,其余大群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5预防
在流行季节,对雏鸭应严格隔离饲养。
孵化、育雏和育成分区隔离,鸭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
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3日龄时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如果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d接种2次鸭肝炎疫苗,其后代可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部分雏鸭在3~7日龄后仍有可能被感染,应考虑避开母源抗体的高峰期接种疫苗或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0.5mL来保护雏鸭免受病毒攻击。
6小结与体会
(1)鸭病毒性肝炎属于病毒性疾病,是危害肉鸭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
一般肉鸭1日龄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冻干苗于颈部皮下注射预防。
但在当前的肉鸭养殖业中,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不进行免疫,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笔者建议,一定要严格免疫。
另外,在临床中一旦鸭患此病,在没有继发细菌性病症的情况下,立刻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鸭肝高免血清,可加快鸭群康复。
(2)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日龄,可在3~5日龄、8~10日龄于饲料中添加板兰根等中草药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加以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3)鸭病毒性肝炎极易引起肾肿,特别是Ⅱ型鸭病毒性肝炎更易导致肾脏肿大、苍白而呈“花斑肾”。
为缓解肾脏病变,可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乙酰水杨酸等解肾药。
(4)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鸭浆膜炎。
当鸭群患鸭病毒性肝炎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鸭疫巴氏杆菌的攻击而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加重病情。
因此,饲料中可添加硫酸安普霉素、磷霉素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5)饲料、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2%葡萄糖,可补充体液。
另外,治疗期间环境消毒,加强通风,提高舍内温度,均有利于病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