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症状特征与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45 KB
- 文档页数:3
鸭肝炎的症状
一、鸭肝炎临床症状。
5日龄发病雏鸭表现为:精神沉郁,眼半闭,缩颈,翅膀下垂,行动迟缓,喜卧,食欲减退。
发病后半天到一天,发生全身抽搐,侧卧,头向背伸,两脚
痉挛性蹬地,呈"角弓反张"姿势,很快死亡。
翅下垂,羽毛松乱,不愿行动,
呆立,嗜睡。
以后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下痢,排出黄色或绿色糊状粪便,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
最后倒地,头向后弯曲,昏迷而死亡。
二、鸭肝炎剖检症状。
剖检6日龄病鸭,发现肝脏肿大,质地脆弱,颜色暗淡,有的发黄,表面
有大小不一地出血斑点,胆囊肿大,充满淡绿色的胆汁,脾脏大呈斑驳状。
肾
脏肿大、灰红色,血管呈暗紫色树枝状。
气囊和肺脏发现异常。
剖检23日龄病鸭发现,气囊混浊,变厚,气囊上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灰白色或黄白色的霉菌结节,肺脏上也有霉菌结节。
三、鸭肝炎治疗方案。
注射鸭肝一针灵(美国瑞普斯)(鸭卵黄抗体注射液)0.5ml/kg,两倍量一次。
根据病情可加量使用,细菌感染时可配合任何抗生素。
4-5天后,用刀豆素+黄
芪多糖原粉饮水。
如继发曲霉菌病时,可对23日龄病鸭用0.05%硫酸铜饮水(注:在饮水时不能与钢铁类金属接触)或采用制霉菌素内服,剂量为每百只
用80万单位,拌入饲料中,每天2次,连服3天。
(注: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病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鸭很少发生。
)庆大霉素原粉。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种鸭注射疫苗:种母鸭产蛋前20~25天,每羽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0.2毫升,5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这样免疫母鸭的蛋孵出的雏鸭具有免疫力。
3.雏鸭注射血清: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注射免疫蛋黄:取免疫母鸭所产的蛋,用无菌手术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国际单位,搅匀即可注射,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
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一次注射即可。
疗效在90%以上。
5.紧急接种:病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达90%~100%。
6.中药治疗: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连翘、金银花、龙胆草各35克,黄芩、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碾末,用开水浸泡1小时,凉后拌入5公斤饲料中喂服(可喂100只雏鸭),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同时,每50公斤饲料加禽用多种维生素50克、酵母片100克(捣碎),大蒜500克(捣碎)拌匀,连服7天。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防治方法雏鸭极易鸭病毒性肝炎,这种病多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在日常养鸭过程中,要懂得分辨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并做好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是雏鸭中多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法1)免疫预防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
具体方法: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2)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可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
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
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1~3周龄雏鸭的一种传播怏,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原属于小核结核酸病毒科肠遒病毒属。
本病的特征是病程短促,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在新疫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措施。
1、流行特点鸭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均有抵抗力,62℃时才被灭活。
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I、Ⅱ、Ⅲ,I型为鸭肝病毒,又称古典株。
我国流行株属I型病毒,美国流行株属Ⅲ型病毒。
鸭肝病毒能在鸭胚肝细胞、鸭胚肾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增殖。
该病多发生在雏鸭,成鸭被感染未见发病症状,且不影响产蛋。
该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都可感染,放养雏鸭和舍饲雏鸭均易感。
该病多发生在o-7日龄的雏鸭,近年发现3~5周龄的雏鸭也有发病。
该病是水平接触性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感染率100%,死亡率100%。
2、病因病机幼雏接触带病毒的鸭或者是因接触携带活病毒的物体,经过口直接进入气分,也可能通过鼻、气管进入肺或气囊。
病毒通过肺和胃肠进入营血,最终进入肝脏,在肝脏中大量繁殖,致肝肿胀,即现代兽医所讲的炎症。
病死鸭肝呈灰绿色,并且出现坏死病灶[养殖:/]。
3、主症由于病毒侵入血分,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邪热必耗损真阴,真阴必伤肝,致使肝热动风。
因此,雏鸭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收颈缩,翅下垂,常以蹲式呆立,并且出现昏沉现象,眼发红而且半睁半闭,或睁睁闭闭。
此时如继续正不压邪,病鸭就会发生全身性抽搐,还会出现侧卧不动,临死前出现两蹼乱蹬地,最后抽搐减慢速度,停止呼吸而死。
4、防病方剂在饲养中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该病发生,通常采用以下方剂进行预防。
方剂一:龙胆草50g,板蓝根50g,黄芩20g,栀子20g,金银花50g,柴胡10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饮服,日服1剂,为500只雏鸭量。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以及如何治疗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目前威胁养鸭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以及如何治疗。
1、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本病最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且死亡率高,患鸭死前呈角弓反张状、肝脏肿胀、出现淡红色斑点、表面有出血斑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且10日龄内的患鸭死亡率很高。
该病发病急,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或仅见仰头踢腿抽搐很快死亡。
绝大多数雏鸭发病初期采食、饮水正常。
个别雏鸭缩颈,不爱活动,一旁呆立,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睡状态,粪便稀薄呈现黄色或黄绿色,不久患鸭出现神经症状,两脚抽搐、痉挛性地踢动,有时在地上旋转,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态。
2、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该病的流行趋势是发病日龄越来越小,甚至在 2~3日龄就开始发病.10日龄以内的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10日龄以上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则为50%左右。
饲养管理不当、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鸭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3、鸭病毒性肝炎用什么药治疗治疗该病的药物有:呼必康、刀豆素、金感康、中农感康、呼恙舒、基因工程干扰素、禽白细胞干扰素、毒特、双黄连口服液、新感灵、鸭瘟一号、菌毒灭、金感康、克毒先锋、抗毒霸等等。
具体使用方法,要根据病鸭情况进行选择,在药物搭配和使用方法上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治疗方法板蓝根50克,大青叶50克,紫草50克,升麻40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栀子30克,大黄25克,枯矾20克,甘草40克(以上为200只雏鸭用量)。
用法研细末或煎汤拌饲料喂,每日1剂,每2~3小时1次,连服3~5剂。
鸭病毒性肝炎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发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5日龄~10日龄雏鸭。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症状及其防治措施,供参考。
1、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潜伏期1天~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不食,眼半闭呈昏睡状态,有的腹泻。
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2、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征
肝脏肿大柔软,外观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外观有花斑。
多数鸭肾脏充血,肿胀。
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在孵化季节,可在雏鸭中很快传播,常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法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发病后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后鸭的血清进行早期治疗(0.5ml/只,肌肉注射),可减少死亡和阻止疫病的扩散。
另外在收集种蛋前2周~4周,给产蛋雌鸭肌肉注射弱毒鸭肝炎疫苗,可通过卵黄将母源抗体传递给雏鸭,使其在l5天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也可直接注射弱毒鸭肝炎疫苗。
鸭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为特点,剖检肝脏肿大,有明显出血点、出血斑和刷状出血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季发病较多。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防疫消毒制度,使鸭群处在一个舍饲卫生的环境中,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鸭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疗
1 加强环境消毒,控制野毒的早期感染
做好消毒工作,防止野毒的早期感染,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
进雏前,选择优良消毒剂,必须对鸭舍、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冲洗、粉刷,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使用3%火碱、过氧乙酸等消毒药物喷洒处理,进雏后,要定期带鸭消毒,每周2-3次,最好选择2种以上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交替使用。
2 药物防治
瘟清(治疗量0.5ml/kg)肌肉注射,大群打一次即可,个别严重病例可单独挑出来连用两天即可治愈。
鸭病毒性肝炎症状特征与治疗
肝脏的病变特征是体积增大,有出血斑点,初次发病的死亡率达90%以上。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症状特征与治疗。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
(1)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4周龄以上尚未有发病报道,对成年鸭没有影响,鸡和鹅均有抵抗力。
(2)该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死亡几乎均出现在3-4天。
(3)病愈康复鸭能够连续排毒1-2个月。
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明病毒能够通过胚胎传递。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
该病的潜伏期很短,雏鸭均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睛半闭,打嗑睡。
随后病鸭不安,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向后侧倒,两脚痉挛,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
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光。
有的病鸭排出灰白色或绿色稀便,数小时内死亡。
该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雏鸭的死亡率可达95%;1-3周龄雏鸭的死亡率50%左右。
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根据鸭病毒性肝炎以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该病只发生在3周龄以下雏鸭,成年鸭不发病。
发病突然,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
病鸭有明显的神经症状,肝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