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6.41 KB
- 文档页数:11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圆形透视等基本透视现象,并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深和空间感。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透视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透视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认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圆形透视等基本透视现象,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深和空间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认识基本透视现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深和空间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展示不同类型的透视现象,让学生认识和理解。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透视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学生展示作品,分析讨论,总结透视知识。
5.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透视知识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透视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等形式,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作品的评价:关注学生在作品中的透视表现,是否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深和空间感。
2.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观察、分析、实践。
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教学内容1. 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透视的基本技法。
2. 学习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3. 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视的基本画法,能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画法。
2. 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纸、画具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介绍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透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画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透视的画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透视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掌握透视原理。
4. 欣赏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5.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课堂收获。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的基本画法。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透视原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2. 课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如何在今后的绘画中更好地运用透视原理。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概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第一章:透视现象概述1.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在绘画中表现空间感和深度的一种技巧。
透视使得画面上的物体能够呈现出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感。
1.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通过线条的延伸和交汇来表现空间深度。
空气透视:通过色彩和明暗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深度。
几何透视:通过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深度。
第二章:线性透视的基本原理2.1 线性透视的要素消失点:画面上物体线条汇聚的点,表示远近关系。
基线:水平线或垂直线,作为消失点的参考线。
平行线:在透视中保持平行的线条。
2.2 线性透视的画法确定视平线:画面上的水平线,表示观察者的眼睛水平。
画出基线:根据视平线位置,画出垂直的基线。
确定消失点:根据物体的远近关系,确定消失点的位置。
画出平行线:从物体边缘出发,向消失点延伸,形成透视效果。
第三章:空气透视的原理与应用3.1 空气透视的原理空气透视是通过色彩和明暗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深度。
随着距离的增加,色彩会逐渐变淡,明暗逐渐变暗。
3.2 空气透视的画法确定景深:根据观察者的视角,确定画面的景深范围。
运用色彩渐变:在物体边缘处使用渐变的色彩,表示远近关系。
运用明暗渐变:在物体边缘处使用渐变的明暗,表示远近关系。
第四章:几何透视的原理与应用4.1 几何透视的原理几何透视是通过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深度。
随着距离的增加,物体的形状会变形,大小会变小。
4.2 几何透视的画法确定视距:根据观察者的视角,确定画面的视距范围。
运用形状变形:在物体边缘处使用形状的变形,表示远近关系。
运用大小渐变:在物体边缘处使用大小的渐变,表示远近关系。
第五章:透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5.1 透视在风景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原理,表现出风景画的远近关系和空间感。
运用不同类型的透视技巧,创造出独特的风景画面。
5.2 透视在人物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原理,表现出人物画中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运用不同类型的透视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
第六章:线性透视的实践练习6.1 绘制简单的线性透视练习画出单个物体的线性透视效果。
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画法,并能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让学生掌握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透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透视绘画中线条的准确表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透视原理图示、透视绘画作品、示范画板、投影仪。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透视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透视现象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透视绘画的步骤和方法,强调透视线条的准确表现。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进行透视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与展示:学生互相交流绘画心得,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布置:布置透视绘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2. 板书内容:(1)透视基本原理(2)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画法(3)透视绘画步骤(4)透视绘画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透视原理,进行一幅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透视准确,线条流畅。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提高艺术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提高绘画水平,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透视绘画能力,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绘画技法,能使二维的画面产生三维的立体效果。
2. 透视的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知识,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透视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相关资料、案例作品、绘画工具。
2. 学生准备:绘画本、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或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透视相关的案例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透视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示例演示透视的画法。
3. 练习:学生根据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
2. 引导学生探索透视与其他绘画技法的关系,如光影、色彩等。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幅运用透视原理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的感想体会。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提高绘画技能。
十、课程资源:1. 教师收集相关的绘画教材、作品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2.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关注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一种绘画技巧,通过线条或色彩的运用,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2.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绘制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相关的图片、案例和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中国和西方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透视的定义、作用以及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三种基本类型。
3. 示范教学: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练习。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绘制一幅运用透视原理的作品,展示个人对透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让学生现场感受透视现象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画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价值。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第一章:透视现象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透视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作用与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演示法:展示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画作,引发学生对透视现象的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透视现象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演示:展示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实际应用,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
练习: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透视图形,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平行透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透视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透视绘制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2.2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的定义与特点。
平行透视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平行透视的基本原理。
演示法:展示平行透视的绘制过程。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平行透视图形。
2.4 教学步骤引入:回顾上一章所学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内容。
讲解:详细讲解平行透视的定义、特点及其绘制方法。
演示:展示平行透视的绘制过程,讲解绘制技巧。
练习:让学生尝试绘制具有平行透视效果的图形,如房间、街道等。
第三章:成角透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够运用成角透视绘制出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3.2 教学内容成角透视的定义与特点。
成角透视的绘制方法与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演示法:展示成角透视的绘制过程。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成角透视图形。
3.4 教学步骤引入:回顾上一章所学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内容。
讲解:详细讲解成角透视的定义、特点及其绘制方法。
演示:展示成角透视的绘制过程,讲解绘制技巧。
练习:让学生尝试绘制具有成角透视效果的图形,如建筑、山脉等。
第四章:倾斜透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倾斜透视的基本原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2、考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
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
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同学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身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同学答(略)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同学练习
通过同学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
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同学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掌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学校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
(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
)或把自身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课后记: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实用,但一节课的时间同学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学汇报
1、在学校中看到了哪些场景有各种透视现象的?请同学举例说一说。
2、投影出示学校风景照片,和同学一起欣赏。
提示在绘画的过程中应注意(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二、教师示范
1、根据风景照片用速写的方式画下来,注意线条的流畅性,组织线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线条的前后,疏密等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画错,比方柱子画的侧向旁边,没有直立,前后的树画的大小对比不够等)
2、给同学每人发一张白纸,在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试着画一画。
三、同学练习
1、带领同学走出教室,画学校里的场景,选择近大远小这种透视现象明显的(走廊,花坛等地方),在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
2、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
四、课后展示
安排自身班级的书画苑,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2、考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
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同学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身的同
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同学答(略)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同学练习
通过同学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
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同学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掌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学校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
(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
)或把自身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课后记: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实用,但一节课的时间同学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学汇报
1、在学校中看到了哪些场景有各种透视现象的?请同学举例说一说。
2、投影出示学校风景照片,和同学一起欣赏。
提示在绘画的过程中应注意(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二、教师示范
1、根据风景照片用速写的方式画下来,注意线条的流畅性,组织线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线条的前后,疏密等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画错,比方柱子画的侧向旁边,没有直立,前后的树画的大小对比不够等)
2、给同学每人发一张白纸,在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试着画一画。
三、同学练习
1、带领同学走出教室,画学校里的场景,选择近大远小这种透视现象明显的(走廊,花坛等地方),在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
2、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
四、课后展示
安排自身班级的书画苑,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2、考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
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同学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身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同学答(略)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同学练习
通过同学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
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同学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掌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学校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
(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
)或把自身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课后记: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实用,但一节课的时间同学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学汇报
1、在学校中看到了哪些场景有各种透视现象的?请同学举例说一说。
2、投影出示学校风景照片,和同学一起欣赏。
提示在绘画的过程中应注意(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二、教师示范
1、根据风景照片用速写的方式画下来,注意线条的流畅性,组织线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线条的前后,疏密等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画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比方柱子画的侧向旁边,没有直立,前后的树画的大小对比不够等)
2、给同学每人发一张白纸,在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试着画一画。
三、同学练习
1、带领同学走出教室,画学校里的场景,选择近大远小这种透视现象明显的(走廊,花坛等地方),在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
2、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
四、课后展示
安排自身班级的书画苑,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