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9.94 KB
- 文档页数:5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牛顿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7世纪提出。
这三个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换句话说,物体会沿着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称为惯性。
只有外力的作用才能改变物体的状态。
例如,当我们骑自行车行驶时,如果突然停车,我们会因为惯性而向前倾斜。
同样地,当汽车突然加速或刹车时,我们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向前或向后倾斜。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航天器在外层空间中的自由飞行就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太空船的轨道或者航向可以根据物体的惯性来计算和决定。
此外,遵循惯性定律,我们设计和制造各种工具和装置,如惯性导航系统、惯性测量设备等,使它们能够准确地感知和反馈自身位置和方向。
二、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核心定律,它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这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F=ma,其中 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使用力量推动或拉动物体时,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所需的力量大小。
在交通工具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期望的加速度来确定所需的引擎功率。
此外,牛顿第二定律在运动学、力学、航天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各种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
2.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3.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认识史上的飞跃1.背景: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冲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统治地位。
2.牛顿力学三定律:(1)时间:17世纪末。
(2)内容:牛顿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了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又在笛卡尔等人对碰撞运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3)地位: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
3.万有引力定律:从研究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入手,综合了开普勒等人有关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成功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4.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以及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5.意义:(1)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它的确立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二、驱走乌云的太阳1.背景: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末,物理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是黑体辐射问题。
2.量子理论的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发表,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3.量子力学的建立:(1)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2)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将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4.意义:(1)量子力学成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人们向物质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经典力学体系
经典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由牛顿力学、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
动定律等基本理论组成。
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是基于质点运动定律和运动三
定律建立的。
牛顿力学给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运
动速度、加速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概念。
牛顿力学的基本假设是物体是质点,没有体积和质量,因此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与物体之间的
距离和角度相关的。
牛顿力学的应用广泛,包括经典力学、量子力学
和相对论等领域。
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体系的重要里程碑,是牛顿力学的补充
和发展。
万有引力定律研究了物体间的引力作用规律,描述了物体间
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在天体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大运动定律是牛顿力学的补充和发展,包括运动定律、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定律等。
它们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且指出了物体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三大运动定律的应用包括工程设计、天体物理学和动力学等领域。
经典力学体系是物理学的基础,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和宇宙结构的
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经典⼒学的建⽴和发展第⼆章经典⼒学的建⽴和发展⽜顿在“原理”⼀书中⼀开始便说:我把这部著作叫做《⾃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然之⼒,⽽后⽤这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本章主要四⽅⾯内容:1.近代科学诞⽣是从天⽂学的突破开始 —— 哥⽩尼⽇⼼说。
2.经典⼒学是从伽利略和开普勒时代开始的,到⽜顿时代到达成熟阶段。
3.⽜顿的哲学思想、科学研究⽅法和⼒学机械观。
4.具体知识 —— 着重⼏个守恒定律。
§2.1 坐标系、位置⽮量、速度先介绍在⼒学中的基本物理量:1.⼒学是定量的科学,为了描写物体运动,必须引⼊基本量位置、时间、速度。
2. 在⽜顿⼒学中,坐标和时间是独⽴的,且测量长度的尺在不同参考系中“长度是不变的”和所⽤的钟测得的是“绝对时间”(即不同参考系中钟的快慢⼀样)。
3. 速度是⽮量,速度合成⽤平⾏四边形法则。
4.在数学和物理中,作图法很重要,可帮助我们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重视图形的⽤处,体会⽤图形来分析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从哥⽩尼到开普勒⼀、向地⼼说挑战——哥⽩尼创⽴⽇⼼说1.为什么近代科学诞⽣是从天⽂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就已提出了“地⼼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学⼤成》,在总结前⼈⼯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了地⼼说。
根据这⼀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静⽌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星⾠每天东升西落、周⽽复始的现象,⼜符合上帝创造⼈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2. ⽇⼼说提出的科学根源、哲学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什么?(1) 科学根源:随着天⽂学观察数据越来越多,为了给予解释,托勒密的地⼼说不断修补,越来越复杂,难以使⼈信服。
(2) 哲学根源: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宇宙是和谐的,可⽤简单的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规律”的基本思想。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1. 说起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就像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大厨,把整个世界的运动规律都给炖成了一锅美味的大汤!2. 牛顿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定律,就像是三根擎天柱一样支撑起了整个经典力学大厦。
这三个定律简单得让人直呼神奇,却又包含了天地万物运动的真理。
3. 第一个定律说的是惯性定律,说白了就是:物体要么就躺平不动,要么就一直走直线。
除非有人来推它踹它,不然它就这么懒洋洋地保持原状。
就像我们躺在沙发上,要是没人喊,谁也不想动弹!4. 第二定律可有意思了!说的是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反而越小。
就像推购物车,使劲推跑得快,装得太满反而跑不动,简单吧?5. 第三定律讲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你推我一下,我就会推你一下,力的大小还完全一样!这就跟我们打乒乓球一样,球拍打球,球也在"打"球拍呢!6. 牛顿还研究了万有引力,发现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在相互吸引。
这就像是给万物之间都系上了看不见的橡皮筋,越近拉得越紧,越远拉得越松。
7. 有了这些定律,牛顿就像是个神算子,能算出星星月亮怎么转,炮弹怎么飞,钟摆怎么摇。
这些计算准得吓人,就跟他亲自指挥了宇宙万物似的!8. 牛顿的力学体系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思想:世界是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
这就像是发现了宇宙的密码本,让我们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9. 这套理论厉害到什么程度?直接统治了物理学界三百多年!就像是一位不倒的皇帝,直到爱因斯坦带着相对论来踢馆,才让人发现原来还有更深的奥秘。
10.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在超高速或者超微观的世界里,牛顿力学有点力不从心,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依然是最实用的理论。
开车、盖房子、打篮球,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定律。
11. 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像是一把打开自然界的钥匙,帮助人类理解了许多自然现象。
从此以后,科学家们不用再靠猜测和迷信,而是可以用严谨的数学公式来解释世界了。
12. 说到底,牛顿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几个公式,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引言概述: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涵盖了丰富而广泛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继续讨论大学物理的内容,并详细阐述其五个主要领域,包括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量子力学。
通过深入探讨每个领域的五至九个小点,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学物理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为我们构建牢固的物理学基础提供帮助。
正文内容:一、经典力学1.牛顿力学:牛顿定律、运动方程等基本理论。
2.质点运动:质点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等。
3.常见力学问题:例如摩擦力、弹性力和重力等。
4.动量和能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5.刚体力学:刚体运动、静力学和动力学等。
二、电磁学1.静电学:电场、电势和电荷等基本概念。
2.电场和电势:电场线、库仑定律和电势能等。
3.电磁感应:法拉第定律、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动势等。
4.交流电路: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
5.电磁波:电磁波的概念、性质和传播等。
三、热学1.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测量、热传递和热量计算等。
2.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3.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4.热力学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和等压过程等。
5.热机和制冷:卡诺循环、制冷系统和热机效率等。
四、光学1.几何光学:反射、折射和光的成像等。
2.光的衍射和干涉: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光的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偏振等。
4.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波长测量等。
5.现代光学:激光、光纤和光学器件等。
五、量子力学1.波粒二象性:波动方程和波粒二象性的基本理论。
2.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的性质和薛定谔方程的解析等。
3.粒子在势场中的运动:一维势场和三维势场中的粒子运动等。
4.量子力学中的算符:算符的定义、本征值和本征函数等。
5.微扰理论和矩阵力学:微扰理论的应用和矩阵力学的基本原理等。
总结: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囊括了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多个领域。
问答题: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内容、意义、局限性内容: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且这一引力也存在于地面上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运动第二定律——作用于一物体的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运动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意义:第一次把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起来,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百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
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社会的自然观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局限性:【百度】经典力学的应用受到物体运动速率的限制,当物体运动的速率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的许多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
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于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现象。
2、比较分析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科技产生的背景及成就古希腊科技产生的背景:古希腊从公元前8—前6世纪继建立起一系列奴隶制城邦,随后奴隶制在古希腊有了长足的发展。
古希腊人在吸收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古希腊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源地。
中国古代科技产生的背景:【百度】虽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相对独立,更加注重实用性与经验性,……古希腊科技的成就:①爱奥尼亚时期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其按地名和人名分别出现了三个大的学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可西曼德、按阿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菲洛劳斯)和德谟克利特学派即原子说学派(留基伯、德谟克利特)。
牛顿是一位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成果: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体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定律解释了物体在重力、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成为物理学的基础。
2. 光学研究:牛顿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和颜色原理,发现了色散现象,并提出了光谱的概念。
他还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数学成就:牛顿在数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微积分理论的完善和应用数学的其他领域。
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数学思想,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力学和天文学的交叉研究:牛顿在力学和天文学的交叉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行星运动轨道的计算和彗星的运动规律研究。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磁学和电学的研究:牛顿在磁学和电学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包括对静电和静磁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发明和发现:牛顿在科学实验和发明方面也有许多贡献,包括改进了反射式望远镜、发现了新的化学元素、发明了光学仪器等。
7. 对后世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成果对后世科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微积分理论推动了数学的进步,万有引力定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与牛顿的研究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堪称卓越,他的经典力学体系、光学研究、数学成就、力学和天文学的交叉研究、磁学和电学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当时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牛顿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中三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各自描述了不同的物理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适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并且分别阐述它们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牛顿经典力学是最早形成的物理学理论,由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并完善。
它描述了质点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原理。
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三定律指出,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而且物体会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保持静止状态或者改变速度和方向。
而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物体间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在经典力学中,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物体的运动是按照绝对时间和空间来描述的。
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是对牛顿力学的一种修订和扩展。
狭义相对论主要研究的是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在接近光速的情况下。
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相对性原理指出,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是一致的,而光速不变原理则是认为光速在真空中的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根据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测量。
质量也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速度越接近光速,质量的增加越明显。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后来发展的物理学理论,它是对引力的一种统一理论,描述了引力场的性质以及物质在引力场中的运动规律。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和爱因斯坦场方程。
等效原理认为,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等效的,即质量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
爱因斯坦场方程则描述了引力场的几何性质和物体如何响应引力场。
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时空弯曲,即质量和能量会扭曲时空,形成引力场。
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是弯曲的,质量和能量决定了时空的形状,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轨迹是沿着弯曲的时空线。
牛顿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三种不同的物理学理论,它们分别描述了不同的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
拉格朗日力学和牛顿力学
拉格朗日力学和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它们都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力学学科,但在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理论基础上有所不同。
拉格朗日力学是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8世纪提出的一种力学理论。
它以能量原理为基础,通过定义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函数,建立了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形式。
拉格朗日力学的优点在于可以用较简洁的形式表达物体的运动方程,并且适用于复杂的多体系统。
它不仅可以描述经典力学中的宏观物体运动,还可以应用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领域。
牛顿力学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提出的一套力学理论。
它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通过质点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形式。
牛顿力学的优点在于直观、易于理解,适用于描述宏观物体的运动。
它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拉格朗日力学和牛顿力学在处理物体运动问题时有其各自的优势。
拉格朗日力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更加方便,可以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而牛顿力学在处理宏观物体运动时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两种力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拉格朗日力学和牛顿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们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我们理解和探索物体运动的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际应用角度,我们都应该对这两个力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理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典力学与现代力学比较经典力学和现代力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经典力学和现代力学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情况。
1. 经典力学简介经典力学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力学理论,以牛顿三大定律为基础,描述了质点和刚体在低速、低能量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经典力学通过牛顿力学、运动学、静力学等基本原理,可以精确描述宏观物体的力学运动,是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基础。
2. 现代力学简介现代力学是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基础上的力学体系,主要包括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两大支柱。
相对论力学描述高速、强能量情况下的物理现象,而量子力学则描述微观世界中微粒的行为规律,涉及波粒二象性等概念。
3. 比较分析适用范围:经典力学主要适用于低速、低能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描述,而现代力学则在高速、高能量或微观尺度下表现出更准确的描述能力。
理论基础:经典力学建立在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基础上,而现代力学则需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更加深奥的理论支持。
精度和准确度:在宏观尺度下,经典力学的描述已经足够精确,但在高速、微观尺度下,必须借助现代力学的理论才能得到准确的描述。
实验验证:经典力学的理论可以通过日常实验直接验证,而现代力学的一些概念则需要借助高能物理实验等现代科技手段来验证。
4. 应用场景经典力学应用:机械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经典力学理论,如建筑物结构设计、机械零部件运动分析等。
现代力学应用:半导体物理、高能物理等领域需要借助现代力学理论,如量子力学在半导体器件设计中的应用、相对论理论在高能粒子碰撞实验中的应用等。
5. 总结经典力学和现代力学都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分支,它们各自在不同范围和场景下有着独特的应用和价值。
经典力学是基础和起点,现代力学则在特定情况下提供了更深刻、更精确的物理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典力学和现代力学的结合将更好地解释自然现象,推动科学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又称为牛顿三定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Fnet=0),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2.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为:F合=ma。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础。
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
理论力学理论力学是机械运动及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也称经典力学。
是力学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分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力学的基础。
其理论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故又称牛顿力学。
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表明牛顿力学所表述的是相对论力学在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的极限情况,也是量子力学在量子数为无限大时的极限情况。
对于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包括超音速喷气飞机及宇宙飞行器的运动,都可以用经典力学进行分析。
基本概况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及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同时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专业中许多课程均以理论力学为基础。
理论力学研究示意图理论力学遵循正确的认识规律进行研究和发展。
人们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次的科学试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出力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规律。
[1]发展简史力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之一,它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
随着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简单机械的应用,静力学逐渐发展完善。
公元前5~前4世纪,在中国的《墨经》中已有关于水力学的叙述。
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杠杆平衡公式(限于平行力)及重心公式,奠定了静力学基础。
荷兰学者S.斯蒂文(16世纪)解决了非平行力情况下的杠杆问题,发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定则”,是虚位移原理的萌芽。
这一原理的现代提法是瑞士学者约翰第一·伯努利于1717年提出的。
动力学的科学基础以及整个力学的奠定时期在17世纪。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创立了惯性定律,首次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
他应用了运动的合成原理,与静力学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相对应,并把力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推广了力的概念,引入了质量的概念,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定律(1687年),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天体力学的基础。
力学在量子力学出现前的总称,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理论和狭义相对论。
I.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L.欧拉,J.-L.拉格朗日、W.R.哈密顿等继牛顿之后,发展了不同的体系,推广了力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学者们根据经典力学的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曾经精确地预言彗星和小行星等的运动,并且得到了验证;还根据这些定律预言并发现了新的行星。
经典力学应用的成功以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预测电磁波的成功曾使19世纪末一些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在原则上已是完善的。
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力学理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可与光速比拟时,对运动的分析要求放弃绝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A.爱因斯坦于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对此作了彻底的改革。
在狭义相对论中,给出了长度收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从而得出质点的质量是速度的函数,当质点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限大。
在物体的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的条件下,牛顿定律成为相对论的特殊情况。
在相对论动力学中也可应用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的方法,但此时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啥密顿函数不同于非相对论力学中的相应函数。
20世纪20年代,L.-V.德布罗意、E.薛定谔、W.K.海森伯、P.A.M.狄喇克等物理学家建立了研究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行为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微观粒子的行为不能以空间和时间的确定函数表达,故量子力学是非经典的。
由于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在描述物体行为的观点上是一致的,现代的经典力学著作都把狭义相对论的知识作为经典力学的组成部分。
这些著作常包括牛顿力学和其重要发展体系——拉格朗日体系、哈密顿体系,以及狭义相对论等部分。
因此,经典力学可分为非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
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要学术。
在物理学里,经典力学是最早被接受为力学的一个基本纲领。
经典力学又分为静力学(描述静止物体)、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和动力学(描述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十六世纪,伽利略·伽利莱就已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
他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许多豁然开朗的启示。
艾萨克·牛顿则是最早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力学定律的科学家。
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它们的运动保持不变,包括加速度始终等于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合)=kma【当F(合)、m和a 采用国际单位制N、kg和m/s²时,k=1】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
基本假定
第一个假定: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
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
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
第二个假定: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
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
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
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
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如陀螺和棒球),许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
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经典力学非常实用,虽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遇见高速运动(光速级别),因此,我们还是会以经典力学解释各种现象。
但是在高
速运动或极大质量物体之间,经典力学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也正是现代物理学的范畴。
发展
古希腊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
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例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两个重物,较重的下落较快”等。
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