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制冷制热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331.26 KB
- 文档页数:5
热学制冷循环实验报告篇一:制冷循环实验指导书制冷循环实验指导书(1)一、实验名称:单级压缩无回热制冷循环实验二、实验的基本理论基础:本制冷循环实验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消耗的机械能(由电能转换),转换成一定量的热能,并实现热量的转移,达到制冷的目的。
本实验还涉及到工质的压力、温度、比容、焓等热力学状态参数。
因此参与实验的人员应具有以上相应的基本知识。
三、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熟悉和掌握有关热力学状态参数。
四、实验装置的原理及操作 1、实验装置图一为本实验的装置原理图图一图中各温度测量名称如下:(1)压缩机吸气温度(2)压缩机排气温度(3)冷凝温度(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液体温度)(4)节流前制冷剂温度(5)节流后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6)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蒸发温度(7)冷却水进口温度(8)冷却水出口温度装置面板上除有上述8个温度数显仪表外,还有制冷压缩机输入功率数显表、蒸发器电加热功率数显表、制冷剂流量数显表、冷却水流量数显表、冷凝压力(排气压力)和蒸发压力(吸气压力)数显表。
2、装置制冷循环过程装置系统中以R134a为工质(制冷剂),本实验制冷剂按图中箭头方向循环,低于环境温度的的制冷剂蒸发经压缩机压缩后温度和压力均提高,进入冷凝器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放出凝结潜热成为高于环境温度的液体,液体经电磁阀B和视液镜,最后通过节流阀,压力下降,温度降低(大大低于环境温度),进入蒸发器吸收气化热量(热量由电加热器提供)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蒸汽通过回热器(此时回热器不起回热交换作用,只作为通路使用)后,再被制冷压缩机吸入,完成制冷循环。
3、实验操作步骤参与实验人员应严格按操作步骤操作,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1)将“开关机”按钮置于“关机”处后,插上电源。
(2)按顺时针方向将冷却水流量计下方手动调节阀调至零位(旋不动为止),接通冷却水,按逆时针方向调节手动调节阀,使流量计浮子处于中间位置。
实验5—1热学制冷循环实验长期以来,热学实验始终是物理实验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对许多热学知识,往往仅局限于书本。
本实验通过应用热学知识广泛而又实际的电冰箱,将一些热学基本知识,如热力学定律,等温、等压、绝热、循环等过程,以及焦耳一汤姆孙实验等,作了综合性应用,使学生在加深对热学基本知识理解的同时,得到一次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相结合的锻炼。
【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与用相结合的实际工作能力。
2.学习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加深对热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3.测定电冰箱压缩机的功率、制冷量和制冷系数。
【实验原理】1.制冷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说法是: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只有通过某种逆向热力学循环,外界对系.统作一定的功,才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冷端)传到高温物体(热;端),如图5-1-1所示。
即--- --Q2= °1一W图5-1-1电冰箱是对循环系统冷端的利用,称制冷机。
2.制冷的方式制冷可利用熔解热、升华热、蒸发热等方式。
详细了解请阅读本书第六章实验6-7制冷技术与应用。
电冰箱是用氟里昂或其它替代物作制冷剂,当液体氟里昂在蒸发器里大量蒸发(实际是沸腾,在制冷技术中习惯称为蒸发)时,带走所需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因此,电冰箱是一种利用蒸发热方式制冷的机器。
3.制冷剂制冷剂是制冷装置中的载热体,又称它为‘工质”。
制冷剂的种类很多,这里仅简单介绍氟里昂的一些主要特性。
氟里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氟、氯、澳衍生物的统称。
本实验中过去使用的氟里昂12的分子式为CC12F2,国际统一符号为R12。
R12无色、无味、无臭、无毒、对金属材料无腐蚀性。
当容积浓度达到10%左右时,对人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当容积浓度达到80%时,人有窒息的危险。
R12不燃烧、不爆炸,但其蒸汽遇到800℃以上的明火时,会分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并会破坏臭氧层。
R12的几个重要参数为:沸点(1atm)—29.8℃,凝固点(1atm)—155℃,临界温度112℃,临界压力4.06MPa。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报告思考题1. 介绍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深入探究制冷热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制冷热泵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循环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节不同参数来实现制冷或制热。
2. 实验设备和材料•制冷热泵实验装置•温度计•压力计•温度控制器•加热器•制冷剂3. 实验步骤和过程3.1 准备工作1.将制冷热泵实验装置接通电源,等待系统启动。
2.检查并确保各设备连接正常,确保加热器和制冷剂供应正常。
3.2 制冷过程1.打开制冷热泵实验装置的制冷模式开关,启动制冷过程。
2.观察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通过调节温度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温度,观察制冷剂的变化情况。
3.3 制热过程1.关闭制冷模式开关,打开制热模式开关,启动制热过程。
2.观察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通过调节温度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温度,观察制冷剂的变化情况。
3.4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将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的形式,以便后续分析和讨论。
记录的数据包括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以及加热器温度的调节情况等。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4.1 制冷过程在制冷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下降,压力计的读数逐渐增加。
当加热器的温度较低时,制冷剂吸收了我们要冷却的物体的热量,从而实现了制冷效果。
随着加热器温度的增加,温度计的读数逐渐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数值,表示达到了制冷的效果。
4.2 制热过程在制热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上升,压力计的读数逐渐减小。
当加热器的温度较高时,制冷剂释放了一部分热量,从而实现了制热效果。
随着加热器温度的增加,温度计的读数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表示达到了制热的效果。
4.3 参数调节对制冷热泵性能的影响我们还观察到,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加热器的温度,可以实现不同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验二十六 制冷系统循环及热力计算一、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制冷循环的组成及热力性质2、 通过实验了解制冷剂状态参数的变化3、 掌握制冷循环的有关热力计算方法4、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制冷循环的原理的理解二、 实验内容1、 测定冷冻水流量、冷却水流量及其各自的进出口水温、计算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量。
2、 掌握制冷工质状态参数的变化三、 实验设备整个实验装置由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毛细管,冷却塔、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其测量仪器组成。
四、 实验原理1、 制冷循环系统原理如图。
2、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蒸发器盘管吸热量、蒸发器制冷量为:()kW t t c m Q p e 210-=冷凝器盘管排热量、冷凝器放热量为:()kW t t c m Q p c k 43-=式中:℃kg kJ c c ℃t t ℃t t s kg m m p p c e ./18.4/3421=—水的定压比热,—,—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冷冻水进、出口温度—、,—冷冻水及冷却水流量—、五、 实验步骤1、 接通控制台电源,查看微机控制台信息是否正常,观察有无绿灯闪亮,然后,将选择按钮选定“制冷“处,系统将延时8分钟启动。
2、 开启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调节冷冻、冷却水调节阀使其各流量适宜,观察进出口水温。
3、要求选择设定按钮设定蒸发温度,观察冷凝压力、蒸发压力表示值。
4、待系统稳定后(约30分钟)记录各项参数填入附表。
5、如实验效果不明显可调节水流量及制冷剂供液量。
六、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原理及过程2、各种数据原始记录见附表一3、了解实验中水循环对制冷系统运行的影响4、简述实验收获及实验改进意见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表表一。
变频空调制冷制热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制冷、制热循环工作过程的理解,熟悉变频空调制冷、制热演示系统的工作原理;2、掌握变频空调制冷、制热演示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如下图所示:循环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
其工作过程如下:制冷剂在蒸发压力下沸腾,蒸发温度低于被冷却物体或流体的温度。
压缩机不断地抽吸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气,并将它压缩到冷凝压力,然后送往冷凝器,在冷凝压力下等压冷却并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冷却和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传给冷却介质(通常是水或空气),与冷凝压力相对应的冷凝温度一定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后的液体通过膨胀阀或其它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
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时,压力从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部分液体气化,剩余液体的温度降至蒸发温度,于是离开膨胀阀的制冷剂变成温度为蒸发温度的两相混合物。
混合物中的液体在蒸发器中蒸发,从被冷却物体中吸取它所需要的气化潜热,如此循环,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空调制冷制热循环的转换:当电磁线圈处于断电状态,先导滑阀在压缩弹簧驱动下左移,高压气体进入毛细管后进入活塞腔,另一方面,活塞腔的气体排出,由于活塞两端存在压差,活塞及主滑阀左移,使E、S接管相通,D、C接管相通,于是形成制冷循环。
当电磁线圈处于通电状态,先导滑阀在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作用下克服压缩弹簧的张力而右移,高压气体进入毛细管后进入活塞,另一方面,活塞腔的气体排出,由于活塞两端存在压差,活塞及主滑阀右移,使S、C接管相通,D、E接管相通,于是形成制热循环。
图2 空调制冷制热循环的转换原理三、实验步骤1、接通电源,先将空调器调至“制冷”位置上,然后打开空调器开关;2、通过空调器上UP按钮改变空调器的频率(空调器开始工作时频率为30Hz),每按一次频率上升1 Hz,变频范围为30 Hz到110 Hz。
打开温度巡检仪,观察各环节的温度变化;3、将空调器调至“制热”位置上,观察空调器出风口及温度巡检仪各测点温度的变化;4、打开冰箱电源开关,并通过数码温度检测器观察冰箱各关键点的工作温度;5、关闭空调器、冰箱以及温度检测器的开关,并切断总电源,实验结束。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一、实验目的制冷循环演示装置可为“制冷原理与设备”的专业课程进行演示性实验。
通过本实验,让同学们加深对制冷(热泵)循环工作过程的理解,熟悉制冷(热泵)循环演示系统工作原理。
并进一步掌握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并能进行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粗略的热力计算。
这套装置是采用玻璃作换热器的壳体,管路中有透明观察窗,因此,实验过程能让同学们清晰地观察到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及流后产生的“闪发”气体面形成的二相流,使之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工质状态的变化及循环全过程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装置简图: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原理图三、实验所用仪表、仪器设备:1.转子流量计2.温度计3.压力表4.电压表5 .电流表6.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四、操作步骤:1.制冷循环演示的操作,先将制冷系统中的回通换向阀调至“制冷”位置上,然后打开冷却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上面的阀门作适当调节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供水流量,再开启压缩机、观察制冷工质的冷凝及蒸发过程与其现象,待制冷系统运行(约8分钟)稳定后,即可记录制冷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以及冷凝器及蒸发器的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水流量等有关的参数。
2.热泵循环演示:把制冷系统中的四通阀调整至“热泵”位置上,再打开冷却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上面的阀门作适当调节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供水流量,再开启压缩机、观察制冷工质的冷凝及蒸发过程与其现象,待制冷系统运行(约8分钟)稳定后,即可记录制冷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以及冷凝器及蒸发器的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水流量等有关的参数。
实验结束后,必须先按下停止压缩机的开关,切断压缩机的供给电源,然后再关闭供水阀门。
五、实验数据处理六、 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1. 当系统做制冷运行时: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11121()P Q G C t t q =-+ (Kw )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22342()P Q G C t t q =-+ (Kw ) 热平衡误差为: 1221()100%Q Q N Q --∆=⨯ 制冷系数:21Q N ε= 2. 当系统作热泵运行时: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11211()P Q G C t t q =-+ (Kw ) 换热器2的制冷量为: '''22432()P Q G C t t q =-+ (Kw )热平衡误差为: ''122'2()100%Q Q N Q -+∆=⨯ 制热系数:'11Q Nε= 上述各式中:G ——水流量,下标1、2分别表示为换热器1和换热器2。
制冷、热泵循环实验实验指导书河南理工大学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实验制冷、热泵循环实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学时:2实验要求:必修实验房间:安全楼520一、实验目的1.熟悉制冷和热泵循环系统工作原理,观察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和现象。
2.熟悉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
3.进行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粗略的热力计算。
二、实验内容本次试验主要内容是理解制冷(热泵)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熟悉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并确定制冷系数和供热系数。
三、仪器设备制冷(热泵)循环实验装置四、所需耗材无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实验装置由全封闭压缩机、换热器1、换热器2、浮子节流阀、四通换向阀及管路等组成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由转子流量计及换热器内盘管等组成水系R。
统;还设有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等测量仪表。
制冷工质采用低压工质11装置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当系统作制冷(热泵)循环时,换热器1为蒸发器(冷凝器),换热器2为冷凝器(蒸发器)。
图1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原理图图2 制冷剂流向改变流程图六、实验步骤1.制冷循环1)将四通换向阀调至“制冷”位置,1,2关闭,3,4开。
2)打开连接装置的供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阀门适当凋节蒸发器凝器水流量。
3)开启压缩机,观察工质的冷凝、蒸发过程及其现象。
4)待系统运行稳定后,即可观察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进,出口温度及水流量等参数。
2.热泵循环1)将四通换向阀调至“热泵”位置,1,2开,3,4关闭。
2)类似上述2)、3)、4)步骤进行操作和记录。
七、实验结果处理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1、当系统作制冷运行时换热器1为蒸发器,制冷量:e p q t t C G Q +-=)(2111 [KW]1G --换热器1的水流量[kg/s],21,t t 换热器1内水的进、出口温度[℃] p C --水的定压比热,p C =4.868KJ/kg [℃]310)(0-⨯-=e e t t a q 换热器的热损失系数/1.0w a =℃,e q 较小,可忽略。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调制冷制热的原理。
2. 掌握空调制冷制热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制冷制热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空调制冷制热原理基于制冷剂的物态变化,即液态变为气态时吸热,气态变为液态时放热。
空调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将室内或室外的热量转移到室外或室内,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
制冷原理:1. 压缩机将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吸入,经过压缩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
2. 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放出热量,制冷剂变为液态。
3. 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吸热,制冷剂再次变为气态。
4. 室内空气通过蒸发器,吸收热量后变冷,实现制冷。
制热原理:1. 通过改变空调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实现制冷与制热的转换。
2. 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在冷凝器内放热,将室外的热量转移到室内,实现制热。
三、实验器材1. 空调一台2. 温度计两个3. 计时器一个4. 实验记录表一张四、实验步骤1. 将空调设定为制冷模式,观察空调制冷效果。
a. 打开空调,设定制冷温度,观察空调制冷效果。
b.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数据。
c. 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室内温度,持续30分钟。
2. 将空调设定为制热模式,观察空调制热效果。
a. 打开空调,设定制热温度,观察空调制热效果。
b.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数据。
c. 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室内温度,持续30分钟。
3. 对比制冷和制热效果,分析空调制冷制热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室内温度在30分钟内降低了5℃;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在30分钟内升高了4℃。
2.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制冷制热原理正确,空调在制冷模式下能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室外,实现制冷;在制热模式下,能将室外热量转移到室内,实现制热。
3. 实验过程中,室内温度变化与空调设定温度基本一致,说明空调制冷制热效果较好。
六、实验结论1. 空调制冷制热原理基于制冷剂的物态变化,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实现制冷或制热。
制冷制热测试实验实验报告制冷制热测试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制冷制热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领域。
为了评估制冷制热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测试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冷制热测试实验,对制冷制热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制冷制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 掌握制冷制热设备的测试方法和步骤;3. 评估制冷制热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三、实验装置和方法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台标准的制冷制热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等组件。
2. 实验方法:a. 将制冷制热设备连接好,确保管路无泄漏;b. 打开设备电源,待设备运行稳定后,记录初始温度和压力;c. 通过改变设备的工作状态,例如调整压缩机转速或改变蒸发器的负荷,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和压力;d.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制冷制热设备的性能参数,如制冷量、制热量、能效比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压力关系:通过实验记录的温度和压力数据,可以绘制出温度-压力曲线。
该曲线反映了制冷制热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2. 制冷量和制热量:根据实验数据和热力学原理,可以计算出制冷制热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
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可以评估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3. 能效比:能效比是评估制冷制热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可以得到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比。
能效比越高,表示设备在相同输入能量下能提供更多的制冷或制热量,具有更高的能效性。
五、实验误差与改进1. 实验误差: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误差、传感器误差和环境误差等。
这些误差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分析结果时予以考虑。
2. 改进方法:为减小实验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制冷制热测试实验,我们对制冷制热设备的性能和效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制冷制热联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组成和原理.2.熟悉蒸汽压缩式制冷设备中四大部件的外形,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结构与工作原理.3,比较空调器制冷系统和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差异. 4.学会在制冷剂R22的p-h 图上画出制冷的实际热力过程. 5.比较制冷的实际过程与理想过程的差别.6.观察温控仪、热电偶及巡检显示仪、压力表、干湿球温度计等仪器仪表的外形和工作原理,使用、安装方法。
二.实验原理:蒸汽压缩式制冷是使用最广的一种制冷方式.它通过压缩工质的蒸汽并冷却为高压蒸汽,再通过节流—膨胀产生低温冷却效应的一种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卡诺循环的逆循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在其工质的压力—比焓图(p-h 图)上的循环过程如右图3.8.1所示. 图3.8.1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p-h 图外界输入的能量,使工质通过热力状态的变化,持续在高温热源放热、在低温热源吸热.从而达到对低温热源制冷或对高温热源制热(热泵)的目的.空调制冷及制热过程如图3.8.2如示,它由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毛细管、室外换热器以及辅助设备(如截止阀,视液镜,干燥过滤器等)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在制冷时,制冷剂首先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凝器)、在冷凝器中,气体等压冷却(实际过程会有压降)向环境散热.由于冷凝压力对应的冷凝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在此过程中,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后段变为液态.而后分别经过截止阀、视液镜、干燥过滤器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被截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再内换热器(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T1:压缩机排气温度 T2:冷凝器温度(制冷)/蒸发器温度(制热) T3:过冷温度(制冷) T4:过冷温度(制热) T5: 蒸发器温度(制冷)/ 冷凝器温度(制热) T6:过热温度(制冷)T7:压缩机吸气温度 T8:室内温度 T9:过热温度(制热)图3.8.2:空调制冷制热实验原理图图3.8.3 冰箱制冷原理图的低压环境中吸收了被冷却对象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蒸发的气体受到压缩机入口的端的不断抽吸而使得蒸发器中的蒸发得以持续进行.这样,制冷剂在由压缩机和毛细管共同维持的位于高温热源端的高压测、位于低温热源端的低压测完成不断从低温热源吸热、在高温热热源放热的循环,而在低温热源端形成低温.制冷剂流向如图中实心前头所示.在制热时,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其原理与制冷时相同,而不同只是在制热循环使高温热源端维持高温,环境作为低温热源.制冷剂流程如图二中空心箭头所示.冰箱制冷过程与空调制冷过程类似,原理相同.其原理图如图3.8.3所示.三.实验装置:实验所用设备为“制冷制热联合实验台”,分为空调、冰箱两部分.实验台的外形如图3.8.4和图3.8.5所示.实验设备的左半部分为图3.8.4所示的空调热泵实验装置(即模拟空调部分),右半部分为模拟冰箱(见图3.8.5).空调热泵实验装置又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模拟空调器的室内部分,里面有翅片式蒸发器(冷凝器)、阀门、风机、温度控制器、遥控接收器等部件.下部为模拟空调器的室外部分,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截止阀门、视液镜、干燥过滤器、毛细管及强制换热的翅片式冷凝器(蒸发器)等部件.操作面板上有高压和低压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温度巡检仪、手动/遥控切换开关、制冷/制热切换开关和总电源开关等部件.模拟冰箱部分如图3.8.5所示,上部为冷冻室,内有蛇管式蒸发器.下部有压缩机、截止阀门,视液镜,干燥过滤器,毛细管,温度控制器等部件.而冷凝器则位于设备后部.操作面板与左半部分的操作面板相同.四.实验步骤<一> 空调制冷操作请仔细阅读“注意事项”.1.开机前应检查电缆联接是否正常,高压和低压示值是否正常(即高低压力应相等,一般示值在0.8MPa);2.将切换开关①②(图3.8.4)分别开至:遥控、制冷,用遥控器打开室内换热器的风机(具体方法为将遥控器设置为制冷、30度、摇控开机,此时只有室内换热器的风机被启动,而制冷系统不会开启);3.打开总电源开关,将手动/遥控切换开关②开至“手动”状态以启动设备;4.机器开始运转后,请注意电流表的示值,一般不超过3.5A.这时在压缩机的作用下高压压力开始升高,低压压力下降;5.将温度巡检仪切换到“室内温度”,注意其示值的变化.同时对照原理图分析设备管路所处的状态,例如毛细管后为低压段,低压段产生的低温会使铜管表面结霜;6.当室内温度下降至一个稳定值时开始记录各表的示值.首先按照数据记录栏内的顺序依次读取各项数据并记录在“顺检数据”一行,当记录到最后一项“出口温度”后立即从表格的最后一项开始逆向检测一遍,并记录各数据填入“逆检数据”一栏.需要逆检是因为循环总是处于动态的,而温度巡检仪的测量不是在同一时刻测量所有温度,而是存在时间差,导致测量到的多个温度实际不处于同一个循环状态,用顺检数据和逆检数据求得的均值作为终值实际上就是线性插值法的一个应用.7.记录数据完毕后即可关机.关机等待至少五分钟后方能开始制热实验.①手动遥控切换开关②制冷制热切换开关③压缩机出口、排气温度测点④压缩机入温度、吸气温度测点⑤室外换热器温度测点⑥过热温度测点(制冷时)/过冷温度测点(制热时)⑦室外温度测点⑧过冷温度测点(制冷时)⑨过冷温度测点(制热时)图3.8.4 模拟空调制冷制热实验注解图○1压缩机出口、排气温度测点②冷凝器温度测点③过冷温测点④蒸发器温度测点⑤室内温度测点⑥过热温度测点⑦压缩机入口温度测点图3.8.5 模拟空调制冷实验注解图<二> 空调制热操作1.将切换开关①②(图3.8.4)分别开至:遥控、制热;2.在遥控状态下用遥控器打开室内换热器内的风机;3.将手动/遥控切换开关②开至“手动”状态即启动设备;4.机器开始运转后,请注意电流表的示值,一般不超过3A.这时在压缩机的作用下高压压力开始升高,低压压力下降;5.将温度巡检仪切换到“室内温度”,注意其示值的变化.同时对照原理图分析设备管路所处的状态,此时毛细管可能结霜的部位正好和制冷时相反.6.当室内温度下降至一个稳定值时开始记录各表的示值(如300C).同制冷时一样,用同样的方法记录顺检数据和逆检数据.7.记录数据完毕后即可关机.<三> 冰箱制冷操作1.开机前应检查电缆联接是否正常,高压和低压示值是否平衡.2.注意观察温度巡检仪上各温度测点对应的测头位置,如过热温度、过冷温度、压缩机出口温度、压缩机入口温度;3.将空调“手动、遥控”开关开至“手动”状态,打开“总电源”开关.4.开启“冰箱开关”,此时压缩机随之启动.同时注意压缩机电流示数应该在五秒内回落至1A以内.如有异常应立即关机,等故障排除后再行开机.5.将温度巡检仪切换到冷冻室温度,注意其示值的变化.6.在确定冷冻室温度逐步下降的同时,可将温度显示器切换开关切换至其它测点,观察示值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该测点在制冷循环中所处的状态.7.在冷冻室温度达到稳定时,请分别记录:高压压力P1、低压压力P2、蒸发器温度、冷凝器温度、过热温度、过冷温度、及压缩机吸气、排气温度的顺检数据和逆检数据.8.记录完毕后即可关机.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模拟空调制冷:实验起始时间:结束时间:表3.8.12.模拟冰箱制冷实验起始时间:结束时间:表3.8.2注:从实验台上直接得出的压力为表压,而在下文的计算中应该使用绝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