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舌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5.73 MB
- 文档页数:23
口腔牙周病学第二章牙周组织的部分结构及作用: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1、游离龈:正常深度为1.8MM2、附着龈:正常附着龈宽度范围为1~9MM3、龈乳头:位于邻近两牙间隙的牙龈牙周膜: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牙槽骨: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
牙骨质:参与了使牙稳固于牙槽窝内、承受和传递(牙合)力的生理功能,还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修复,它的新生也来源于牙周膜细胞,故也可将其视为牙周组织的一种组成部分。
掌握正常牙龈的生物学特性。
1.牙龈上皮(gingival epithelium):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
2.龈沟上皮(salcular epithelium)⏹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钉突;⏹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抵抗机械力能力弱;⏹固有层常见白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带状上皮⏹无角化鳞状上皮,无钉突。
⏹细胞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
⏹炎症刺激可出现钉突。
结合上皮超微结构:⏹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
⏹张力细丝较少,桥粒少,细胞外间隙增大。
⏹龈沟底部细胞中含溶酶体较多。
⏹更新细胞向牙表面移动、脱落至龈沟。
结合上皮⏹附着方式:与牙以半桥粒形式结合⏹位置:增龄变化随年龄增长向根方移动⏹作用:封闭牙周间隙⏹注意手术和修复体不应损伤结合上皮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答:成纤维细胞(又称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 PDLC)是牙周膜中最常见的细胞,呈卵圆形或细长形,排列方向与主纤维平行,并伸有伪足。
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胶原,同时具有吞噬并经酶的水解而降解陈旧胶原纤维的能力。
故此胶原纤维受成纤维细胞的调节。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成人牙周膜中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的细胞。
体外培养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至少存在两种表型:成纤维细胞表型和成骨细胞表型。
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口疮是指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
口疮的范围较广,凡口腔颊腭、唇舌粘膜发生点状溃疡性损害的病变,均属本病范围.口疮又名口疡,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病有关者,称为口疳。
其病理和治疗大体相同,故一起讨论.西医学中的疱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创伤性口腔粘膜溃疡、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白塞综合征等均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
小儿常见疱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
口疮为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4岁为多。
本病可单独发生,或因其它疾患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转为疳病。
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
《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圣济总录》指出口疮之病有实有虚。
《小儿药证直诀》未论及口疮,但钱乙门人阎季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有治口疮方药。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
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疮。
”《幼科类萃》指出小儿与母同服药的必要性。
《幼幼集成》指出孕母怀胎,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指出胎禀因素。
历代医家对小儿口疮的病因病理及分证论治作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对小儿口疮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研究,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断提高,多种疗法治疗小儿口疮有许多总结报道,以药物内服或外用者为多,亦有其它方法。
实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理研究,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药效原理,有助于提供,临证选方用药参考。
【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口疮,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3类。
1.外感病因 外感风、火(热)、湿、燥邪均可致口疮,而风邪、燥邪及湿邪常与火邪相合而致病。
最常见者,为风热外感,引动心脾两经内热,蒸于口舌粘膜为口疮。
口腔助理医师-综合笔试-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病学四、唇舌疾病[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地图舌的临床表现A.丝状乳头片状剥脱B.菌状乳头清晰可见C.有明显烧灼感或刺激性痛D(江南博哥).剥脱区微凹陷E.剥脱区光滑红色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地图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有烧灼感或刺激性痛。
掌握“地图舌及舌乳头炎”知识点。
[单选题]4.下列有关地图舌的临床表现描述中,不恰当的说法是A.剥脱逐渐扩大B.又称为剥脱性舌炎C.患者自觉症状明显D.丝状乳头呈片状剥脱E.舌背形成光滑的红色剥脱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地图舌表现为舌背丝状乳头呈片状剥脱,微凹陷,形成光滑的红色剥脱区,故也称剥脱性舌炎。
但是菌状乳头常清晰可见,其边缘为白色微高起的弧形、圆形或椭圆形包绕。
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有烧灼感或刺激性痛。
掌握“地图舌及舌乳头炎”知识点。
[单选题]5.地图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有时可能出现症状是A.口干B.自发痛C.冷热痛D.阵发性疼痛E.烧灼感、刺激性痛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地图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合并真菌、细菌感染或伴沟纹舌继发感染时,再食用刺激性食物、乙醇饮料等,则有时有烧灼感或刺激性痛。
掌握“地图舌及舌乳头炎”知识点。
[单选题]6.与地图舌难以鉴别的疾病是A.舌背扁平苔藓B.贫血性舌炎C.消化不良性舌炎D.菱形舌E.毛舌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地图舌病损中央萎缩区不明显而周边区条带状损害较宽时需与舌部扁平苔藓鉴别,后者以白色斑块或条纹损害为主,成灰白珠光色,由小白纹构成,无昼夜间游走变位特征。
掌握“地图舌及舌乳头炎”知识点。
[单选题]7.地图舌的病损经常变换位置,移动或游走的原因主要是A.舌体的活动B.口腔PH值的变化C.细菌微生物的作用D.药物牙膏的作用E.剥脱区不断扩大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地图舌当剥脱区以离心方向逐渐扩大时,其相应的白色边缘区也随之扩大或断离,而使人们感到病损在移动或游走。
一、概述唇舌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通常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后天创伤或炎症等原因导致。
手术是治疗唇舌粘连的有效方法,术后护理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以下为唇舌粘连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
一、术前准备1. 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血糖、电解质等,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
2.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过程、术后护理要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 术前进行口腔清洁,避免口腔内细菌滋生。
4. 术前禁食禁水4-6小时,防止术中呕吐。
5.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二、术后护理1. 伤口护理(1)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0.9%氯化钠溶液漱口,每日3-4次,预防口腔感染。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出、出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3)避免用力吸吮、咬合,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2. 营养支持(1)术后禁食24-48小时,待伤口愈合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面条、鸡蛋、豆腐等。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
3. 口腔功能锻炼(1)术后尽早开始口腔功能锻炼,如鼓腮、吹气等,促进面部肌肉恢复。
(2)遵循医生指导,逐步增加锻炼强度。
4. 生活习惯(1)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2)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5. 药物治疗(1)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等,预防感染和疼痛。
(2)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6. 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2)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三、出院指导1. 持续关注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2. 定期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 遵循医嘱,按时用药。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复发。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口腔感染。
总之,唇舌粘连术后护理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大纲药物第一单元总论目的要求:1、了解学习口腔临床药物学目的以及重要性;2、了解口腔临床用药特点3、熟悉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4、了解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的关系5、熟悉Adverse Drug Reaction,熟练掌握报告方式6、了解中国GCP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了解学习口腔临床药物学目的以及重要性:2、口腔临床用药特点3、我国有关药品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意义及重要性1)保证提供合格的药品;2)实行新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3)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4)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5)实行基本药物制度;6)促进合理用药4、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可依靠药品说明书指导用药吗?举例如何在完成繁忙的医疗任务的同时,及时掌握最新证据?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必然趋势介绍循证医学基本知识5、合理用药意义: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如何合理用药?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自己的常用药物处方集合理选药,用法、疗程是否合理。
合理用药举例6、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分型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我国ADR监测报告方法7、中国GCP什么是新药伦理学要求ethics试验方案Protocol临床试验研究者职责临床试验要求第四单元第八章:抗肿瘤药物目的要求: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抗肿瘤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合理应用的原则。
了解其它抗肿瘤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讲授内容:1、化疗的基本概念化疗的三种方式:诱导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特点:引申出按周期分类法;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应用方式和毒副作用。
2、抗肿瘤药物按化学结构、来源及作用原理分为五大类,分别讲述每类特点及代表药物:烷化剂(也称细胞毒素类):氮芥、环磷酰胺抗代谢类:甲氨蝶呤(MTX) 、5-氟鸟嘧啶(5-FU)、阿糖胞苷、羟基脲、硫唑嘌呤抗生素类:平阳霉素、阿霉素植物类:长春碱、长春新碱、喜树硷、紫杉醇激素类:强的松、其他类:顺铂、卡铂第18章牙体牙髓病用药目的要求:1、掌握口腔牙体牙髓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发展趋势以及局部用药的重要意义;2、掌握常用防龋药、抗牙本质敏感药、活髓保存药、牙髓失活剂、干髓剂、根管治疗药物的作用及合理应用;3、熟悉常用防龋药、抗牙本质敏感药、活髓保存药、牙髓失活剂、干髓剂、根管治疗药物的机制;4、自学非常用防龋药、抗牙本质敏感药、活髓保存药、根管治疗药物的作用及应用。
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供5年制学生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口腔粘膜病学(Oral Medicin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6 学分:1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口腔粘膜病学是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 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系统科学地阐述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灵活、创新的钻研精神并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粘膜病临床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
学生通过听课、电教图像观摩、临床见习、自学、临床病案讨论、教师辅导、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有下划线的内容为须掌握的内容,句尾的“*”表示教学难点)(一)理论部分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第一节概述一、学科介绍:学科研究领域,发展史简介二、口腔粘膜病的涵盖范围三、口腔粘膜病临床特点:性别、部位、病损、治疗、转归。
四、疾病分类:以临床特征为主干,兼顾病因及病理学特征。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一、口腔粘膜的结构1. 上皮层: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化层2. 组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3. 固有层、粘膜下层二、口腔粘膜的功能:保护、感觉、其他第三节口腔粘膜的代谢与更新*一、上皮细胞的分化二、细胞循环周期:G1期, G2期, M期三、口腔上皮更新时间第四节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第六节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性疱疹一、病因:单纯疱疹病毒的结构特点;单纯疱疹病毒两个亚型的差异。
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好发年龄及原因;病程及病损特点(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的特征;诱因四、病理五、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了解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六、鉴别诊断:与口炎型口疮、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形红斑鉴别*。
研究生《口腔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总体要求Ⅰ考查科目及目标口腔综合主要考试范围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
原则上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口腔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顾口腔多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内容一、口腔解剖生理学(一)绪论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2.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3.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4.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二)牙体解剖生理1.牙的演化。
2.牙的组成、分类与功能。
3.临床牙位记录法。
4.牙的萌出和乳恒牙更替5.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和表面标志。
6.恒牙外形。
7.乳牙外形。
8.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9.牙髓腔解剖。
(三) 牙列与咬合1.牙列。
2.牙尖交错牙合。
(四)颌面部骨1.上颌骨。
2.下颌骨。
3.鼻骨。
4.颧骨。
5.腭骨。
6.蝶骨。
7.颞骨。
8.舌骨。
(五)颞下颌关节1.颞下颌关节的构成。
2.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与神经支配。
3.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4.颞下颌关节负重与改建。
(六)口颌面颈部肌1.表情肌。
2.舌、咽、腭、喉部肌。
3.咀嚼肌。
4.颈部肌。
5.口颌系统肌链。
(七)口腔颌面颈部神经1.三叉神经。
2.面神经。
3.其他脑神经。
4.颈部脊神经。
5.颈部内脏运动神经。
(八)面颈部血管1.动脉。
2.静脉。
(九)头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1.头面部淋巴结。
2.颈部淋巴结。
3.颈淋巴干及淋巴导管。
4.颈深淋巴结的划分及头颈部淋巴结的传统分组。
(十)唾液腺与唾液1.腮腺。
2.下颌下腺。
3.舌下腺。
4.小唾液腺。
5.唾液的分泌和功能。
(十一)面颈颅部局部解剖1.面部局部解剖。
2.颈部局部解剖。
3.颅部局部解剖。
(十二)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理功能1.唇、颊、舌、腭、咽、喉的局部解剖。
《口腔黏膜病学》学习指南目录第一章黏膜病临床操作 2 第二章溃疡类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 5 第三章斑纹类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9 第四章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14 第五章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16 第六章发疱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18 第七章性传播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21 第八章唇舌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24 附录口腔黏膜病常用药物30第一章黏膜病临床操作一、口腔黏膜检查[检查工具]口镜、纱布、棉签、镊子[检查方法]口腔黏膜常规检查需遵循一定的顺序,例如唇红-唇颊黏膜-口底舌腹-舌背舌缘-腭-咽-牙龈。
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调节照射灯光,仔细观察各部位黏膜有无异常。
[检查要点]1.唇红:观察色泽,有无肿胀、皲裂、脱屑及痂皮,口角区黏膜有无皲裂和糜烂。
2.唇、颊黏膜:颊白线;腮腺乳头为正常结构。
3.口底及舌腹:观察有无肿胀。
4.舌:注意观察舌的对称性、伸舌有无歪斜或震颤;舌背乳头有无增生或萎缩;舌苔的形态和颜色。
可用纱布包绕舌前份,用手握持并向前轻柔拉出,可较清楚地检查舌背后份和舌侧缘。
5.腭:观察有无隆起、结节。
6.咽:观察有无充血肿胀。
7.牙龈:观察形态、色泽,有无起疱及上皮剥脱。
二、局部封闭临床上将皮质激素混悬液局部注射损害部位,一般每周一次,可促进愈合,减轻疼痛。
[操作方法]1.唇部注射:酒精消毒唇部注射点,注射针筒与唇部形成10度以下夹角,注射针头缓慢刺入唇部,进针深度约1.5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液,边推边退针头,注射完毕后用纱布压迫注射点。
2.口内黏膜注射:用干棉球擦干黏膜注射点(注射点于黏膜溃疡或糜烂边缘的正常黏膜上),碘酊消毒,酒精脱碘。
注射针筒与黏膜形成45度左右夹角,注射针头缓慢刺入黏膜,进针深度约0.5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用纱布压迫注射点。
若损害范围较大,可分点注射。
所用的皮质激素混悬液为“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Injection)”,本品主要成分为:醋酸曲安奈德,分子式:C26H33 FO[性状] 为微细颗粒的混悬液,静置后微细颗粒下沉,振摇后成均匀的乳白色混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