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
- 格式:doc
- 大小:13.72 MB
- 文档页数:79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内有高清字帖)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后遍临秦汉名碑,参以隶书笔法,开清代篆书新境界,成为唐代以后篆书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之一。
邓石如艺术成就之高,在当时即享誉书坛,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
他的篆书和隶书互相影响,其篆书的起笔方式,以纵向用笔来写横画,以横向用笔来写竖画,加强笔画的立体感。
千字文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一、篆书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笔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2、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3、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4、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5、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6、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文 / 薛元明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以篆书为佳,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邓石如的篆书实乃清人篆书的典型,他对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一章:邓石如篆书概述一、作者简介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然皆以布衣终老穷庐。
邓石如9岁随父读书,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生发了深厚的兴趣,渐有长足进步。
他只在9岁时读过一年书,10岁便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17岁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闯荡生涯。
邓氏有自述:“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20岁时邓石如曾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遂随父去寿县教蒙馆。
次年因丧妻辞馆,外游书刻。
32岁时复至寿县教书,并常为循理书院诸生刻印,以小篆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梁赏识,遂推荐他到南京举人梅镠家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一住就是八年,前五年专攻篆书,后三年学汉分,“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书印功力大增。
▲ 邓石如临《石鼓文》册页40岁时邓石如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游黄山至歙县,结识了“徽派”金石学家方君任、经学家程瑶田及精于篆籀之学的翰林院修撰金辅之。
后经梅镠和金辅之联合举荐,邓石如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得到曹的奖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曹文埴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处作幕宾,并为毕沅子教读《说文字原》。
邓石如《千字文》高清邓石如《千字文》,小篆,该字帖已成为后世学习小篆的标准教材【1】《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2】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3】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4】玉出崐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5】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6】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7】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商汤。
坐朝问道,【8】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9】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10】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11】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12】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13】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14】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15】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16】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17】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18】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19】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20】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21】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22】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23】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24】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25】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26】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27】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28】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29】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30】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31】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32】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33】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邓石如篆书习字帖
原文:朱晦庵为南康守。
春日,陆子静往访。
晦庵与沔舟而乐。
曰:“自有宇宙以来,即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乃登白鹿洞书院讲席。
请子静讲《君子喻义章》。
听者如堵。
当时说得痛快,坐中至有流涕者。
晦庵深感动。
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
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
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已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
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
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
邓石如篆书集字唐诗
邓石如《篆书唐诗联句》高116.7厘米,宽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此轴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天净沙·夏》
《天净沙·夏》
白朴(元)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diān,
玉人罗扇轻缣jiān。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清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四时》
《四时》
魏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邓石如篆刻及边款高清欣赏
聊浮游以逍遙
/乾隆四三年(一七七八)三六歲作
此二篆乃久月客濡須作。
時戊戍十月燈下。
鄧琰刺字石上。
半千阁/邓氏早期作品
清素堂
/乾隆四五年(一七八零)三八歲作
承學堂
兩地青谿
雷輪、子輿、古歡、燕翼堂、守素軒(五面印)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乾隆四六年(一七八一)三九歲作
王充論衡語。
辛丑五月。
古浣子鄧琰。
一日之跡
古浣子鄧琰。
家在四靈山水間
日日湖山日日春
江左馬生
一日之跡
紫電青霜
具體而微
畫裡山樓
讀古今書
袁枚之印
小倦遊閣
尊樸齋
宣州舊族
桐城姚鼐之印
惜抱居士
意與古會
/乾隆四六年(一七八一)三九歲作
拈華微笑對酒當歌
以介眉壽
十分紅處便成灰
見大則心泰禮興則民壽
見大則心泰。
禮興則民壽。
鄧琰為袁梅甫先生篆於石。
時寓居京口之江深草閣。
筆歌墨舞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被明月兮佩寶璐駕青虬兮骖白螭/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逸興遄飛
折芳馨兮遺所思
休輕追七步須重惜三餘
事無盤錯學有淵源
太羹玄酒。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8[放大]。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
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
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
即著名的“完百山人”。
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
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古贴大观丨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单字放大
按:《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其谢世前一年写成),弥足珍贵,是其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曾见过一位美女临习此作,还真不错,只是个别点划还需完善,其临作附在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花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按:上为原作者本人,后为作者话)寒假过的舒适,我已经足有5天未出门,在家带孩子,写字,看书,弹琴,看电影,时间就像一股烟似的溜走了。
这两天,通临了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没有按照原稿的章法去临写,只是随意的写了。
尺寸是4.16米*2.4米,就是八尺条屏八张。
古贴大观丨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单字放大
古贴大观丨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单字放大
2015-01-23書兿咀華
書兿咀華
按:《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其谢世前一年写成),弥足珍贵,是其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曾见过一位美女临习此作,还真不错,只是个别点划还需完善,其临作附在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花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按:上为原作者本人,后为作者话)寒假过的舒适,我已经足有5天未出门,在家带孩子,写字,看书,弹琴,看电影,时间就像一股烟似的溜走了。
这两天,通临了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没有按照原稿的章法去临写,只是随意的写了。
尺寸是4.16米*2.4米,就是八尺条屏八张。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
清代邓石如《篆书文轴》
展开全文
邓石如篆书文轴,纸本,纵117cm,横7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篆书录文一
则(《篆书文》轴释文),末隶书识:“颐斋
大人属书。
邓琰。
”下钤“邓琰”、“石如”
印二方。
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题款名字看,
应是邓石如在嘉庆以前的作品。
本幅无藏印,
未见著录。
此轴书法用笔细匀,受《峄山碑》
及李阳冰篆法影响,使用羊毫中锋,笔划圆劲,
收笔处略出锋,呈尖峭状,尚属传统玉筯篆之
范畴。
释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问于守者:“此谓何器?”对曰:“此盖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
”迺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于戏,夫物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则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颐斋大人属书。
邓琰。
(撰稿人:马季戈)。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单字
《白氏草堂记》又称《庐山草堂记》,节录白居易文章《庐山草堂记》,稍有简省。
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作,六条屏,纸本,每屏尺寸101厘米x27厘米。
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邓石如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但以篆书最为人称道。
他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他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白氏草堂记》释文: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高清单字放大
▼。
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篆书字帖《弟子职》高清大图《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弟子职》记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类近今之“学生守则”。
清代洪亮吉认为“乃古塾师相传以教弟子者”,清代庄述祖也认为是“古者家塾教弟子之法”。
《弟子职》是一份非常真实、非常完整、非常宝贵的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的文献。
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制定的第一个学生守则。
全文共计九章,首章兼言学业与德行,可视为总则。
其余八章,分言早作执事、受业应客、侍食、就餐、洒扫、执烛、服侍先生寝息与复习功课诸项规则,都是具体要求。
且于童子进德修业事师之规,无不详备。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全面,篇章最完整,记述最明晰,年代也最久远的校规学则。
它不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其中诸如注重童蒙,提倡质疑讨论,主张寓教于日常行为之中,使习与性成之类的教育观点与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郑康成注二《礼》两次引用《弟子职》中的“饭是为卒,左酒右浆”,许叔重著《说文解字》也曾引用《弟子职》。
郑、许二人是当时、是后代、直到现代仍具有巨大影响并深受尊敬的学术大师。
《弟子职》在汉代就已经受到郑、许这样的大师的重视,也足以说明了《弟子职》“真古书也” (孙同元语)。
《弟子职》是邓石如去世前一年,六十二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不过其中也有些字,如〖乃〗等,不合篆法,有私意作古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