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 二年级下册 我要的是葫芦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我要的是葫芦一、教学目标: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四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非常可爱的东西它叫……生:葫芦。
师:对呀,今天小葫芦要来考考你,请你来读一读。
〔从前、葫芦、葫芦藤、绿叶、雪白、可爱、蚜虫、落了〕师:我们一起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这个故事吧!〔边说边贴板书〕〔二〕深入研读,分析原因过渡师:开始小葫芦长得很好?可现在......全落了。
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原因。
〔叶子上长了蚜虫,那个人不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
〕师:这个人发现叶子上的蚜虫了吗?生:发现了师:那他心里怎么想的呀?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课件出示师:请你来听老师读一读,边听变想,他怕不怕这个蚜虫,仔细听。
〔师范读〕生:不怕。
师:对呀,他觉得叶子上的蚜虫不可怕,他一点也不在乎。
请你来读一读,读出他的不在乎。
〔请两个同学读〕生:读。
师:哇,他很不在乎,他也不错。
他们读的那么好,我们一起在来读一读。
生:读师:咱们可都是不怕蚜虫的。
师:〔课件出示两个比照的句子〕既然是不可怕,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生:意思相同都是不可怕,标点符号不同。
师:上一句是感慨号,下一句是句号。
听老师来读一读,有何不同。
〔师范读〕生:感慨句的语气要更强烈一些。
师:那再请男女生读一读,男生读感慨句,女生读句号的句子,读出比照感觉。
总结:感慨句更能反映出他对蚜虫的不在乎、不屑一顾的态度。
师:放着叶子上的蚜虫不管,这个人只是:〔盯着……〕师:什么是“盯〞〔眼睛都不眨,一直看〕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精选3篇)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篇1】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篇2】《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
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我要的是葫芦9篇我要的是葫芦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设计思想:1、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提倡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
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讲,要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
本课试图通过指导观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
2、加强读书实践。
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接受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想一想怎么记?3、范读课文。
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自学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读课文,评议。
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四、学习课文,知其意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
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
我要的是葫芦(精选13篇)我要的是葫芦篇1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
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心里非常高兴,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一段讲葫芦先伸藤长叶子,后开花再结果。
这说明葫芦藤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色的叶子有关系。
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
第二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不以为然,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第三段讲邻居劝那个人治虫,他不肯治。
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他要的葫芦没关系。
第四段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
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
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要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葫芦长得好是因为有绿油油的叶子;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把叶子吃光了。
从而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
要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二、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4课。
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2.说学情二年级的孩子乐于观察生活,喜欢体验生活。
他们喜欢甜甜的苹果、香香的桃子,但是孩子们对于葫芦比较陌生。
通过观看葫芦生长的视频和动画片<<葫芦兄弟>>,孩子们对于葫芦建立了一些感性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那多数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
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3. 说目标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本课“葫、芦、藤”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能在趣味性的朗读中感受整棵葫芦的美以及一个个葫芦的可爱,初步感受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4、说重点: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5、说难点难点是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二、设计理念如何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根据以下理念设计教学:1、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课是教孩子们学语用文的课程。
因此,我将紧紧围绕学语言、用语言的这个核心展开教学。
2、上孩子们需要的语文课。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在哪里会遇到困难,我就在哪里着力指导他们。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能迅速⽆误地读出6个⽣字,并会写8个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习⽣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难点: 了解叶⼦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能迅速⽆误地读出6个⽣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学⽣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出⽰葫芦图⽚,⼤家见过这种植物么?它叫什么呢? 2、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师⽤⾃制⼩卡⽚展⽰葫芦⽣长过程: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花——结⼩葫芦。
)在演⽰的同时,教师⼝述葫芦⽣长过程。
3、有⼀个⼈,他和我们⼀样很喜欢葫芦,可他种的⼩葫芦还没有长⼤,就全部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起去看⼀看。
4、今天,我们要⼀起学习14课(师板书:14 我要的是葫芦)⽣读课题。
⼆、认读⽣字 1、真不错,⽼师还没有教呢,⼤家就都认得“葫芦”了,看样⼦,⼤家⼀定预习得很好了,⽼师相信其他的⽣字,⼤家也⼀定会认会读了。
2、出⽰⽣字卡⽚“葫”“芦”“藤”“哇”“盯”“邻”⽣试读。
3、师教读⽣字,并标注拼⾳,⽣跟读。
4、⽣再读⽣字(齐读)。
5、师擦去⽣字拼⾳,学⽣再试读。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优秀6篇部编本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认识“葫、芦、藤、哇、盯、邻”六个字,会写“棵、挂、哇”三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生长的规律。
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观察画面,知道葫芦生长的规律。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葫芦叶(绿、黄)、识字大全(哇娃洼蛙挂桂)、词组卡片2、作业纸3、日积月累:自以为是,神气十足,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大)漠不关心,毫不在意,满不在乎(形容一点也不在乎)教学过程一、看图片,直观导入1、小朋友们瞧,王老师给大家带什么来了?出示一张葫芦图:(葫芦)师:小朋友们这么热情,可把葫芦高兴坏了。
不过,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芦单个读第二声,在这读轻声(连起来读hú lu)再和它打个招呼。
生再读词(葫芦)2、谁知道葫芦有什么用处?葫芦不仅可以食用、药用,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和乐器,这个是葫芦做得乐器,叫葫芦丝,能吹出清脆的乐曲来。
3、今天王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本寓言故事书,书的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嘘,小声再来读读题目。
二、送故事,扫清字词1、想听故事吗?那就开始了!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却一点也不着急,毫不在乎地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蚜虫又不会把葫芦吃掉!想着想着,他又捧起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有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头一昂,手一甩,神气十足地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
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时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时难点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活动【导入】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用葫芦壳制作的酒壶、水瓢。
2、师:猜猜它们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长老的葫芦壳)3、课件出示葫芦一词。
4、师:谁愿意跟这位新朋友打声招呼,亲切地叫它一声。
(指导生读好轻声,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优秀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优秀1听了陈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觉得这是一堂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课。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
陈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
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
在陈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
课堂中,陈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图导文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
陈老师师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