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格式:docx
- 大小:69.08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笔记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历史背景:1. 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一系列的割据军阀,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2. 南方政权主要有宋、齐、梁、陈等朝代,统称为“南朝”。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 江南地区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在东晋时期,它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落后地区;2. 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中原地区的百姓纷纷南渡,使江南人口急剧增加,这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机遇;3.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浚、挖沟、开垦荒地、修筑堤坝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4. 同时,南朝时期还有许多重视农桑的农学家、地理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如许慎、左思、郦道元等,他们的关于农业、地理和水利建设的著作,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江南地区的人口变迁:1. 南北分裂后,各朝代大量征调民夫和士兵,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而南方人口却逐渐增加,特别是江南地区人口快速增长;2.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除了南渡百姓的增加外,还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增加,使得江南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增长;3. 另外,南朝时期还有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如麻疹、痘疮、疟疾等,这些疾病的爆发和蔓延也造成了人口的减少。
四、南方与北方的差异:1. 南方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得它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多雨湿润,四季如春,北方则干燥寒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 南方的水网纵横,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种植,而北方的水资源有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等旱作农业;3. 南方交通主要依靠水路,而北方则主要依赖陆路,这也导致南、北方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差异。
五、总结:1.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2.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多元性和地域性差异;3. 应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发扬各地区、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以促进中国的整体发展。
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基础知识梳理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灭亡: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史称刘宋,刘裕就是宋武帝,东晋灭亡。
3、特点:①“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王敦兄弟);②开发江南4、东晋北伐:曾恢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后由于东晋朝廷偏安东南,北伐失败。
主要人物:祖逖,成语典故: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二、南朝的政治时间:420-589年都城:建康(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政权:宋、齐、梁、陈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前期: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统治期间,南朝国力强盛后期:梁武帝统治后期,发生侯景之乱,建康失守,南朝衰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B. 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C.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D.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史书所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现象以及“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景象出现在()A. 西晋B. 东晋C. 南朝D. 北魏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4.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C. D.5.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素养导学】史料实证:结合材料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唯物史观:通过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知识构建】一、东晋的兴亡和南朝的政治1.简述东晋的建立和兴亡过程。
(1)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北伐:东晋初期多次北伐,因缺少后援,未能恢复中原。
(3)发展: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南京) 。
【思维导引】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是什么?(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
(3)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是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此外,南方经济发展还有哪些表现?【思维导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是仍然落后于北方地区。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史料研习】(东晋时期)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晋书·姚兴载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时空观念】经济重心南移(前两个阶段)魏晋时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任务一】【历史故事中的家国情怀】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
西晋末年,他流亡江南,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
司马睿令其自行招募军队,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100多家,于313年渡江北上。
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01 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与统治:316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_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即学即练1】(2019·江苏泰兴姜堰区初三一模卷·4)“(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卷五十四)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 )A .社会稳定B .自然条件优越C .人口南迁D .国家统一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A【解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以及大量的劳动力。
②自然条件优越。
③社会稳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
其中政治因素是社会稳定。
东晋时期国家并没有统一,所以D项不对。
因此,答案是A。
知识点02 南朝的政治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文帝、宋武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梁武帝萧衍夺得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时期北伐将领的事迹;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东晋王朝的政治特点,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出示材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教师导入: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得以开发的?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探究新知(一)东晋的兴亡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内容,找出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以及都城所在地。
提示: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都城在建康。
2.展示材料:材料一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东晋兴亡的史实,讲述南朝的统治,分析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编演历史小话剧、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观察历史地图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括哪些地方?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
(板书本节课题)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
”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小组合作: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引导: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在王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并联合江南大族顾先、贺循等,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2.北伐通过观看图片,谁能讲述一下闻鸡起舞或是祖逖北伐的故事?学生讲解:祖逖,范阳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本节课通过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材内容丰富,插入了许多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问题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等情况。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优势和劣势。
3.案例分析:分析人口迁移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过程。
18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并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
这是为什么?请学生思考问题,进而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展示以下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史料,得出:南朝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但是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安定;统治者兴修水利工程,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民生;北人南迁,又一次人口的迁移给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等;江南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较热,本身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教师出示史料,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并提出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农业上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课本并分析史料后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使荒地变成了肥力较好的农田。
教师补充《晋书·食货志》当中关于东晋后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形的史料记载,并提问:南方农业的发展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归纳得出:五岭地区种植了“三熟之稻”,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使得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保障了百姓的粮食所需。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养蚕缫丝和瓷器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在手工业上又有哪些表现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手工业上,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很有特色。
教师补充:此外,在织布、冶铸、造船、造纸和制盐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发展。
(三)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城市经济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有利于促进江南交通网形成,加强商业的交流,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师补充: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业贸易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大大超越了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查阅史料,思考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会产生什么影响?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