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个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水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理解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水平有所提升,使学生初步理解我国历史上存有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使用这种理解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水平。
思想方面: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长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
【讲授新课】(时长:45分钟)导入新课:(时长:3分钟)借用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问)典故的由来以及含义?学生回答出准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司马昭何许人也?借而引入曹魏,然后由教师进一步引导,三国鼎立的是哪三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众所周知,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统一大业,那么历史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继三国鼎立之后的历史发展情况。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时长:15分钟)1、司马氏代魏与三国局面的结束司马懿(yì)字仲达,今河南温县人。
生于179年,卒于251年。
曹操当政时开始为官。
曹丕当政以后,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尚书右仆射(yè)、抚军大将军。
曹丕死后,司马懿受诏辅佐魏明帝曹叡(ruì)。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3、西晋的灭亡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西晋。
公元317年——司马睿——东晋——建康。
二、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大战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从前秦方面看:1、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
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士气高昂;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6、淝水之战的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江南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江南开发的影响: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流动趋向: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考链接:1、(2015泉州)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