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鲁迅
- 格式:rtf
- 大小:95.23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鲁迅《风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风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鲁迅《风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小说通过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
由于一条辫子使人担惊受怕,惟恐丢失了性命!也可以从九斤老太的话中体会到这一点。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
当七斤没有生命危险之前,村民是多么需要他,又带点嫉妒。
但七斤出了事后,村民对他不理不踩,甚至以为有些畅快。
最后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样的一波三折也是围绕着“风波”而发展的。
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
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
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守旧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
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模糊。
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描绘了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国人的精神状态!封闭、愚昧、守旧!由于缺乏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而陷进自私、苟活、麻痹、冷漠、盲从、狭隘的状态。
只要不危及自己安乐的生活,至于辫子留与不留,都不在人们的思考之列。
毫无持操!为什么要听天子的,为什么要有辫子,都不是人们思考的!他们盲从于权威!如赵七爷、天子、告示。
风波课文赏析风波课文赏析《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波课文赏析,欢迎阅读。
风波课文赏析篇1一、谋篇立意小说描写了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出当时农村的真正面貌,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觉悟。
这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换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二、文章脉络《风波》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开始叙述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自己没有辫子而烦恼,这是事件的起因。
接着写赵七爷出场胡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引起七斤夫妇的恐慌,这是情节的发展。
尔后写土场上村人们的种种表现,七斤几乎陷入绝境,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最后描写十多日后七斤从城内回家,带来皇帝不坐龙庭的消息,一切复归原状,这是情节的结束。
小说外加一个尾声,不仅一切复归原状,“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而且“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为瘸一的往来”。
三、写作方法这篇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1.作者善于通过与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
全文虽然有不少作者的旁插和介绍,但作品的主要情节冲突辫子的风波和危机却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
在简洁、生动的对话中,把七斤那惴惴不安的神态、七斤嫂那泼辣尖刻的性、赵七爷那张狂得意,又故作高深的嘴脸,乃至村人的胆小怕事,又幸灾乐祸、愚昧落后的群体心态展示得惟妙惟肖。
2.作者精选生动贴切而富有表现力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
如写赵七爷的迂腐和浅薄,是他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三国演义》;写他顽固不化而又善于韬晦的性格,他一会将辫子盘在头上,像道士一般,一会又变成了光滑头皮,乌黑头顶。
鲁迅《风波》研究教案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研究鲁迅的作品《风波》提供教学参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的背景、主题及艺术手法。
二、作品背景《风波》是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社会为主要目的,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三、主题分析1. 社会批判:《风波》通过描绘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关切。
作品关注的主题包括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等。
2. 人物冲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
3. 自我救赎:《风波》中的一些人物通过自我救赎来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和转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潜力的积极态度。
四、艺术手法分析1. 夸张手法:通过夸张刻画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物的特征,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2. 忧患意识:鲁迅通过逼真地描写社会现实,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患意识。
3. 真实主义描写:作品以真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压迫与苦难,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五、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并展开思考和辩论。
2. 角色扮演:学生以《风波》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体验人物心理,深入理解作品。
3.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风波》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六、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实施,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风波》,并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启迪。
同时,希望学生们能够秉持鲁迅的精神,关注社会问题,追求真理和进步。
注意:本文档仅供教学参考,请勿直接引用或用于商业用途。
《风波》读后感读完鲁迅的《风波》,我深感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小说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描述一场因辫子而引起的风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保守和愚昧。
小说中的主人公九斤老太,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女性。
她对辫子的执着和迷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盲目遵循和对于变革的恐惧。
这种保守和愚昧,不仅仅是对辫子的态度,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缩影。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迷信和谣言所左右。
小说中的“皇帝坐龙庭”这一事件,实际上是一种象征。
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权威和统治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底层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人们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时,他们不是去思考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而是立即采取行动,表现出一种盲目的跟从和恐惧。
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们对于权力的敬畏。
小说中的结局也颇具深意。
七斤因为辫子事件而受到了惩罚,但他最终却因此而获得了一种新的认识和觉醒。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盲从,并逐渐产生了一种反抗和变革的意识。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觉醒,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醒。
鲁迅通过这个结局,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呼唤。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中,存在许多富有哲理和思想的经典语句,以下是对其中的一些语句的解读:“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你们又想拔起它来了。
”这句话揭示了辫子在当时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在清朝末年,辫子成为了中国人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却是由无数人的牺牲和苦难换来的。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于变革的警觉。
“现在的世界,随便撕掉一截给别人也还是少见的。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自私。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同情心和关爱,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冷漠和自私,也是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皇帝已经停了做皇帝,改成律师了。
”这句话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在那个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皇帝的地位逐渐被削弱,最终变成了律师。
鲁迅风波的感悟摘要:1.鲁迅作品《风波》的背景介绍2.《风波》故事情节概括3.从《风波》中感悟到的社会现象及启示4.结合现实探讨作品中的思考5.总结:《风波》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一、鲁迅作品《风波》的背景介绍《风波》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语丝》杂志。
作品背景正值北洋政府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风气败坏,民众疾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鲁迅通过《风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风波》故事情节概括小说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发生的一场风波。
主人公九斤老太因为儿子七斤赌博输了钱,心情不畅,在家中闲逛时遇到了租住在邻院的陈士成。
九斤误以为陈士成对她有企图,于是大骂对方,引发了一场争吵。
随后,小镇的居民纷纷卷入其中,谣言四起,最终以九斤被迫嫁给了陈士成为结局。
三、从《风波》中感悟到的社会现象及启示1.封建礼教的束缚:作品中的九斤老太,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把婚姻当作交易的筹码,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金钱上。
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对民众精神生活的极大压迫。
2.民众的愚昧与冷漠:小镇居民在面对九斤与陈士成的争执时,不是劝解而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这表现了当时社会风气败坏,民众的冷漠与愚昧。
3.谣言的破坏力:小说中的风波起源于谣言,最终也因为谣言而得以平息。
这说明谣言在当时社会中的巨大破坏力。
四、结合现实探讨作品中的思考虽然《风波》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其中的社会现象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封建礼教已不再是主导力量,但人们在面对婚姻、家庭等问题时,仍存在过多的物质化和功利心。
此外,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破坏力更强,更需要我们保持理智,不信谣、不传谣。
五、总结:《风波》的现实意义和启示鲁迅先生的《风波》通过揭示封建礼教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压迫,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
作品不仅让我们反思历史,更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谣言所左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风波》心得体会《风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揭露了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人们的冷漠等问题,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觉醒和改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对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在读完《风波》后,深深地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章展示了人们对权力的崇拜与追求的盲目。
在《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腐败的官场,人们为了得到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生死。
其中一位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青年的鲜血为代价,这令人感到震惊和痛心。
众多的人争权夺利,狼吞虎咽,这形成了社会风气的浸蚀,使每个人都陷入了不断追逐权力的漩涡中,忘记了应有的道德和良心。
通过这种描写,鲁迅导读者认识到权力本身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是应该追求真正的人情味和平等的社会。
其次,文章展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无情与冷漠。
在《风波》中,鲁迅揭示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冷漠的态度。
文章中的小孩被迷信与无知摧残,而成年人对此漠不关心,社会也对此漠然置之。
这使得社会的黑暗面得以扩大而没有人提出批评与反对。
这种冷漠和无情的态度,是自私和贪婪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严重的原因。
人们不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难,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享受。
通过这种描写,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表达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到别人的痛苦,用爱心和关怀去改变这个世界。
最后,文章带给我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启示。
《风波》中鲁迅以他自己的方式对痛苦与黑暗作出了揭示和反思,这种思考凝结在文章的行文中,使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我开始关注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一切虽然现象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背后却有许多问题潜伏着。
这让我明白只有去梳理观察,用心去发现,才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的社会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来。
通过阅读《风波》,我对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得到了拓宽。
我明白了社会的黑暗面需要每个人的觉醒和改变,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才能真正改变现状,让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暖。
鲁迅风波读后感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小说《风波》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字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读完《风波》,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千。
《风波》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礼教的束缚、官僚主义的腐败、民族意识的觉醒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现实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尤为深刻。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庭暴力、女性地位低下、官僚主义的腐败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向读者呈现了这些问题的真实面貌,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另外,小说中还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小说中,人物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展现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愤怒和自豪。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这种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风波》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族意识的觉醒,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鲁迅《风波》简析《风波》是鲁迅创作于192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首发《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在《呐喊》中。
一言以蔽之,小说写的是一根辫子引发的风波。
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复辟,要求百姓留辫子。
此时落后的农村有三种人,多数是还留着辫子的,少数是剪掉辫子的,还有极少数是留着辫子把辫子盘在头上的。
主人公七斤是一个没有辫子的人,但他并不是自觉剪掉辫子的,而是进城时不小心被人抓住剪掉的。
主角七斤正在做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旅行时支撑船。
这种工作使他受到其他村民的尊敬和羡慕的,因为他去过城市并看到了城市的景象。
当时的社会处于极度封闭保守的状态,不进人们出行不便,而且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使得小镇的人没有条件去大城市开阔眼界。
所以小镇的人想听听他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
这便有了《风波》开篇有位文豪说了句,“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可是一个动荡的社会哪里来的农家乐呢?可能这份动荡无法波及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鲁镇,所以即使当时发生了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各种天翻地覆的社会大事却依然无法撼动鲁镇这个小镇人们冷漠,自私的心里。
而所谓的农家乐更是无稽之谈。
尽管鲁镇的人们没有任何革命意识,但是他们却依然在为自家的财米油盐,婆媳关系,子女教养问题而争吵不休,不曾乐过。
文中村里撑船的七斤,革命时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
张勋复辟之后,进城的七斤带回一个消息“皇帝坐了龙庭了”。
他的老婆七斤嫂先是呆了一下,随后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叹了口气,神色哀戚,因为他没有辫子,而皇帝是要辫子的。
随后出场的赵七爷是方圆三十里内的唯一出色人物,他在辛亥革命后就把辫子盘起来了,这是表明立场的做法。
而张勋复辟之后他又把辫子放下来了,并且无比开心,穿上了那件代表于他有庆的竹布长衫。
而且赵七爷特意来恐吓七斤一家,说没了辫子就是要杀头。
十多天后,七斤夫妇1看出了破绽,于是七斤渐渐在村里恢复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态。
风波主要内容概括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
《风波》专主要内容
村里撑船的七斤,革命时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
这天他在城里的咸亨酒店听说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这消息让他烦心,更让他妻子惶恐。
跟七斤有过节的赵七爷特意来恐吓七斤一家,说没了辫子就是要杀头。
十多天后,七斤夫妇看出了破绽,于是七斤渐渐在村里恢复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态。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风波鲁迅主要内容概括
风波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
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涉及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现实、人性、
道德伦理等方面。
风波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风波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为主要特点。
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
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自私、虚伪、软弱等丑恶现象,对
封建社会和旧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人
们在这种黑暗环境下的挣扎和无奈,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其次,风波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关注普通
人的命运,关心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关爱弱势群体,反
对压迫和剥削。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
于人道主义的呼吁,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风波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
生动,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地描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准,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风波鲁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主要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深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风波》原⽂临河的⼟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巴巴的才喘过⽓来,⼏个花脚蚊⼦在下⾯哼着飞舞。
⾯河的农家的烟突⾥,逐渐减少了炊烟,⼥⼈孩⼦们都在⾃⼰门⼝的⼟场上泼些⽔,放下⼩桌⼦和矮凳;⼈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男⼈坐在矮凳上,摇着⼤芭蕉扇闲谈,孩⼦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
⼥⼈端出乌⿊的蒸⼲菜和松花黄的⽶饭,热蓬蓬冒烟。
河⾥驶过⽂⼈的酒船,⽂豪见了,⼤发诗兴,说,“⽆思⽆虑,这真是⽥家乐呵!”但⽂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太的话。
这时候,九⽄⽼太正在⼤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吃穷了⼀家⼦!”伊的曾孙⼥⼉六⽄捏着⼀把⾖,正从对⾯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的⼩头,⼤声说,“这⽼不死的!”九⽄⽼太虽然⾼寿,⽿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的话,仍旧⾃⼰说,“这真是⼀代不如⼀代!”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下孩⼦,多喜欢⽤秤称了轻重,便⽤⽄数当作⼩名。
九⽄⽼太⾃从庆祝了五⼗⼤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没有现在这般热,⾖⼦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何况六⽄⽐伊的曾祖,少了三⽄,⽐伊⽗亲七⽄,⼜少了⼀⽄,这真是⼀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所以伊⼜⽤劲说,“这真是⼀代不如⼀代!”伊的⼉媳1七⽄嫂⼦正捧着饭篮⾛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摔,愤愤的说,“你⽼⼈家⼜这么说了。
六⽄⽣下来的时候,不是六⽄五两么?你家的秤⼜是私秤,加重称,⼗⼋两秤;⽤了准⼗六,我们的六⽄该有七⽄多哩。
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的秤也许是⼗四两……”“⼀代不如⼀代!”七⽄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从⼩巷⼝转出,便移了⽅向,对他嚷道,“你这死⼫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去了!不管⼈家等着你开饭!”七⽄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鲁迅《风波》赏析和读后感【析】《风波》描写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之后,因“张勋复辟”,为辫子问题而引起的一场风波。
关于辫子问题,鲁迅曾多次指出,它是封建种族统治的象征,是清朝统治者砍去了“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
①辛亥革命流了很多血,可“只枉然失去了一条辫子”②鲁迅感到非常失望。
他在1920年10月“感慨系之”地写了小说《头发的故事》,愤激地表示了这种失望之情,同一个月又写了《风波》,提醒人们,连头上这条辫子也并不就是全部革掉了,革掉了也还时时有再蓄起来的危险。
直到后来,他还说过:“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有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
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
”③这篇《风波》,虽没有写张勋的辫子兵到处逞凶的北京,却通过虚构的发生于江南农村的一场风波,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辛亥革命没有因革去一条辫子就使社会生活发生实质性变化:现实依然黑暗浓重;保守、落后、愚昧、麻木的国民性仍未受触动;妇女儿童等弱者还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摧残。
《风波》实际上是以闹剧形式出现的一场深刻的悲剧。
七斤是鲁镇一个以撑船为业的船工,由于每天要撑船进城,“很知道些时事”,便成了闭塞的乡村中一个消息灵通的“出场人物”。
而且,得风气之先,他在“造反”时进城,就已被剪掉了辫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出场人物”,也难以摆脱时代和环境给他套上的愚昧和卑怯的精神枷锁。
辛亥革命仅仅革掉了他脑袋后面的一撮毛发,而脑袋里的思想依旧。
他所知道的“时事”,没有半点革新色彩,只不过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莫须有的街谈巷语。
他对辛亥革命,除了剪辫子以外,简直一无所知; 就是关于剪辫子,也毫不理解其真正意义。
他只知道,剪了辫子就有进城的“自由”,就能挣钱给一家老小吃松花黄的米饭和好香的干菜。
只要保住这米饭和干菜,辫子的有无关系并不大。
正由于他是处于这么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状态,所以一听到“皇帝坐了龙庭”的流言和赵太爷的威吓,就又为没有辫子而“哭丧着脸”惊惶不安。
风波鲁迅读后感《风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一篇犀利的社会批判文。
这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文章一开始就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风波之后,人心之中的道德和良知似乎都已经沉没了”,“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
这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这让我深感痛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和良知似乎都已经被金钱和利益所淹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这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说,“风波之后,人心之中的道德和良知似乎都已经沉没了”,“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
这些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道德和良知。
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让我感到痛心和悲愤。
我深知,只有当人们重新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提出了对于社会的改革和进步的呼吁。
他说,“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风波所动摇”,“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些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个充满风波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用自己的言行来改变这个世界。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社会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和谐与进步。
通过阅读《风波》,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扭曲。
我深感痛心,也深感忧虑。
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言行来改变这个世界,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和谐与进步。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铭记鲁迅先生的教诲,用自己的言行来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鲁迅风波读后感《鲁迅风波》读后感。
《鲁迅风波》是一部集中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传记作品。
这本书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风波》这本书中,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直面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字,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鲁迅先生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
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鲁迅风波》中,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革命思想和行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深知中国的落后和困苦,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激励了无数的青年,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通过阅读《鲁迅风波》,我对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鲁迅先生是一位崇高的人格,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他的思想境界也是非常高远的,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鲁迅《风波》探讨教案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通过深刻地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困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风波》是鲁迅成名之作之一,通过描绘当时的和教育问题,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困境和改革的方向。
背景《风波》出版于1918年,当时正值中国进行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受到了质疑,人们对教育体制的不公平和僵化感到不满。
内容和主题《风波》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章厚熜因为抱怨教育制度而被学校开除的故事,揭示了中国教育中的一些不公和问题。
小说中展现了章厚熜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他受到传统教育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困境。
主题:教育改革、知识追求、个人命运对教育的批评鲁迅通过《风波》对当时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
小说中显示了教育机构对于学生思想和个性的束缚,以及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鲁迅认为,传统教育制度导致了学生们盲目追求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人的本质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探索鲁迅在《风波》中也表达了对于教育改革的探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简单追求应试教育和功利性的成果。
他提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同时,鲁迅也呼吁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影响和启示鲁迅的《风波》以其对教育问题的剖析和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思考如何改进教育,实现每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风波》是鲁迅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了对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它批判了传统教育制度中的不公和僵化,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鲁迅. (1918). 《风波》.。
鲁迅风波主要内容概括【篇一:鲁迅风波主要内容概括】鲁迅笔下的《风波》出自《呐喊》一书,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族主义觉悟。
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赏析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〇主题: 同时,作品围绕辫子危机,揭示了这个事件的实质,及复辟终究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渣短暂的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〇结构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又分三层,第一部分写景,写晚餐前恬静的田园风光:第二层写家庭中婆媳之间的争执;第三层写七斤和七斤嫂听说皇帝又要坐龙庭,因为没有辫子而苦恼。
第二部分写封建遗老赵七爷、八一嫂、众乡民围绕辫子问题展开的一场争辩。
第三部分写村民对七斤的疏远和七斤家境的黯淡。
第四部分写张勋复辟失败,皇帝不坐龙庭了,村里有一切如旧,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到头顶上,七斤又受到了众人的尊敬,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〇人物: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 ,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主主义觉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 恨棒打人 ,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
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伊的儿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
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
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一代不如一代!”七斤嫂还没有答话,忽然看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便移了方向,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
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
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
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
七斤没有应。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
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
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⑶,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
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
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你这活死尸的囚徒……”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
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
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
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
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
大兵是就要到的。
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⑷,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
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
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
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
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
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
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
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入娘的!……”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
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九斤老太很不高兴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
三文钱一个钉;从前的钉,这样的么?从前的钉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
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⑸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年十月。
⑹□注释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年九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⑵伊的儿媳:从上下文看,这里的“儿媳”应是“孙媳”。
⑶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指小说《三国演义》。
金圣叹(1609—1661),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