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品质性状改良的分子遗传学基础_张春来
- 格式:pdf
- 大小:341.98 KB
- 文档页数:7
0引言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瘠、高产等特点,是全球第五大谷类作物,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
1980s 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的用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逐步从粮食作物转变为酿造工业原料,鉴于高粱用途的转变,高粱育种目标从1980s 中期开始由原来单一的以食用为目标的高产育种逐步向酿造、饲草等多用途转变,酿造高粱逐步替代食用高粱成为中国高粱育种和生产的主体,种植面积占到全国高粱生产的85%左右[2],支撑了中国酿酒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中国北方缺乏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酿造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6);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重点资助项目“适宜机械化高粱品种选育与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2012-重点6)。
第一作者简介:张福耀,男,1956年出生,山西盂县人,研究员,中专,主要从事高粱遗传育种。
通信地址:030600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云华西街238号,Tel :0354-*******,E-mail :zfy5607@ 。
收稿日期:2018-03-19,修回日期:2018-09-05。
中国酿造高粱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张福耀,平俊爱,赵威军(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晋中030600)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酿造高粱遗传改良水平以及酿造高粱在优化种植结构中的作用。
笔者综述了1980s 以来高粱酿造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进展。
发现酿造高粱虽然在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单宁含量的遗传研究,品种改良以及籽粒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与基因效应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但酿造高粱品质与酿酒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不深入,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酿造高粱品种短缺,一些区域仍然使用农家品种,产量水平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酿造高粱产业的发展。
认为酿造高粱育种应进一步加强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酿造高粱品种选育,大幅度提高高粱生产水平;强化与酿造企业的合作,深入开展高粱品质和酿造品质的关联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通过酿造高粱的遗传改良,支撑并引领高粱产业的发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80042875.X(22)申请日 2017.05.17(30)优先权数据2016902278 2016.06.10 AU(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9.01.10(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AU2017/050459 2017.05.17(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7/210719 EN 2017.12.14(71)申请人 联邦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地址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首都领地(72)发明人 S ·贝利德 J ·R ·皮特里 S ·P ·辛格 (74)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代理人 左路 林晓红(51)Int.Cl.C12N 5/04(2006.01)C12N 5/10(2006.01)C12N 15/82(2006.01)A01H 5/00(2018.01)A01H 6/46(2018.01) (54)发明名称用于改进高粱的遗传转化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转化高粱以及产生遗传修饰的高粱的改进的方法。
特别地,描述了用于产生高质量、可转化的高粱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手段,所述高粱植物细胞在培养物中维持较长持续时间而不丧失其再生潜力和用于遗传转化的用途。
所述方法还描述了使用改进的培养基从转化的植物细胞有效再生植物,从而提供高粱的稳定转化频率的显著改进。
权利要求书5页 说明书39页序列表2页 附图7页CN 109496235 A 2019.03.19C N 109496235A1.一种用于制备高粱的分化胚胎发生愈伤(DEC)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来自高粱的分离的未成熟胚胎(IE)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CIM)中在足以从所述IE产生DEC组织的时间内和条件下培养,其中所述CIM包含适于培养植物细胞的基础培养基,所述基础培养基补充有一种或多种生长素、一种或多种细胞分裂素和一种或多种减少氧化褐变的剂。
高粱遗传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高粱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地位。
高粱的遗传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对于优化高粱品种的培育和保护高粱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粱作为粮食作物,其高产性和品质优良是农民们追求的目标。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卓教授团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粱遗传基因进行了研究。
发现高粱的基因组大小约为五亿七千多万碱基对,较为宽容的基因组大小使得高粱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景广阔。
早期的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李卓教授团队有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了高粱的主要抗逆性状和构建基因图谱。
除了高粱基因的研究之外,高粱的生态学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粱的耐旱适应性、抗灾防病性和耐盐性是高粱具有的重要生态特性。
因此,我们需要对高粱的生长环境和生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如田间试验中,可以通过监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光照等因素,以建立高粱的适宜生长环境,满足高粱生长发育的需要。
研究高粱的逆境响应机制也是紧迫的任务。
由于环境的变化,高粱会经历各种逆境压力如亚硝酸盐、氢氟酸、干旱等。
李卓教授团队研究了高粱在亚硝酸盐和氢氟酸胁迫下的转录组响应,寻找到了一些重要的调控基因。
同时,他们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发现了高粱的抗旱性状对水分传输和利用的变化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高粱生态保护方面,除了对高粱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保护外,地下埋藏的高粱种质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粱种质资源是指在高粱分子水平上存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高粱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收集、保存和利用高粱的遗传多样性,保护高粱基因资源遭到不良环境、物质的损害或遭到破坏的风险。
总之,高粱的遗传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对高粱的遗传基因的优化和改良有着关键的作用,还对于高粱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粱的生态系统和遗传基因,希望未来能够创造出更具有适应性和高产的高粱品种,同时也能够保护好高粱的生态环境。
高粱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
张文毅
【期刊名称】《辽宁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与高梁发育性状,产量性状相比较,揭示了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着重研究了籽粒角质率,单宁,蛋白质及其组分的遗传。
分析了它们的资源变异性与利用潜势,遗传表现与基因效应,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率与遗传相关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互作,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品质改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育种措施。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张文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4.032
【相关文献】
1.甜高粱耐盐碱、寒冷、铝毒胁迫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J], 赵文光;吴则东
2.甜高粱病虫草害抗耐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J], 李斌山;张文彬;刘娜
3.甜高粱抗干旱胁迫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J], 赵文光;张文彬;李红侠
4.中国酿造高粱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J], 张福耀;平俊爱;赵威军
5.中国酿造高粱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J], 张福耀;平俊爱;赵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白粒高粱(Sorghum bicolor)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其粒子呈白色,具有高蛋白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许多人们用于食用和酿造酒精。
然而,由于环境适应性差、产量低、抗病能力弱等问题,现有的白粒高粱品种在一些地区无法满足农民和市场的需求。
因此,进行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研究并选育新品种,成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研究是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耐逆性。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育种方法,选取具有高产量和高营养价值的品种作为亲本,开展杂交育种。
这一过程利用了不同品种间的互补性,结合了其各自的优点,进一步提升了产量和品质。
其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后代,并加速育种进程。
该技术可以检测DNA上的特定标记位点,进而预测目标性状的遗传背景和育种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传统育种需要的时间,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特定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造,以获得更好的特性。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在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研究中,选育新品种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新品种的选育要兼顾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病性和适应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选育新品种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亲本进行杂交。
特别是在干旱和高温等恶劣环境下,选育耐逆性强的品种尤为重要。
其次,选育新品种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感偏好。
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粒子的品质特性,如稳定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接受度至关重要。
因此,品种选育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白粒高粱的品种改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白粒高粱的基因组复杂,目前对其基因组的了解还不够完全。
这对于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和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进行改良带来一定困难。
其次,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加大了对高产量高品质白粒高粱品种的需求。
白粒高粱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白粒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高产、抗逆和营养丰富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白粒高粱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
本文将探讨白粒高粱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并讨论其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粒高粱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白粒高粱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对白粒高粱的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生长发育规律、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其与其他作物的互作关系。
同时,基础研究也可以为高粱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白粒高粱的遗传背景、基因组结构以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遗传育种工作,提高白粒高粱的产量和品质。
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工业领域的研究。
在白粒高粱的应用研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基因改良的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耐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白粒高粱的营养成分进行食品加工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白粒高粱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等健康功能。
将白粒高粱作为原料,开发出高纤维、低糖、低脂的食品,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是推动白粒高粱研究的重要途径。
首先,基础研究提供了应用研究所需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只有对白粒高粱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
其次,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的深入。
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实际问题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验证和完善基础研究的理论,推动学科的发展。
此外,白粒高粱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还能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农业方面,培育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新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江苏省引进高粱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张一中;李春宏;孟珊;张香桂;徐鹏;郭文琦;梁笃;郭琦;张晓娟;范昕琦;聂萌恩;柳青山【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2)3【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合江苏省种植的优异高粱种质资源,为江苏省高粱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方法]以国内外不同来源的175份高粱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粱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鉴定与分析。
[结果]引进的高粱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抗倒性>穗型>颖壳包被度>粒色>分枝>分蘖,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千粒重>穗粒重>节数>抽穗期>株高>穗长>发芽指数。
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期与节数、穗粒重、千粒重、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株高与穗粒重、节数、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穗粒重与节数、穗长、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发芽指数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688%,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390%,载荷较高的性状有抽穗期、节数,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0.813%,穗长和单穗粒重载荷较高,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7.033%,发芽指数特征向量值明显高于其他性状,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16.451%,千粒重特征向量值明显高于其他性状。
聚类分析将175份高粱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可选择类群Ⅰ-2、类群Ⅲ、类群Ⅳ的优异种质进行种质创新。
[结论]引进的高粱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筛选出一批在江苏种植表现为早熟、矮秆、千粒重大、穗粒重高、耐穗发芽的优异种质资源,为选育适宜江苏种植的高粱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总页数】11页(P32-42)【作者】张一中;李春宏;孟珊;张香桂;徐鹏;郭文琦;梁笃;郭琦;张晓娟;范昕琦;聂萌恩;柳青山【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26【相关文献】1.国外引进甘蔗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2.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3.江苏省辣椒地方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评价4.滇楸种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5.引进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用高粱4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卢华雨;白晓倩;于澎湃;罗峰【摘要】为筛选出饲用高粱稳定遗传的株型性状, 以从美国引进的饲用高粱引-251和国内粒用高粱忻梁52为亲本, 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F2高粱旗叶叶鞘长、叶片数、旗叶叶面积和茎粗4个主要株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饲用高粱的旗叶叶鞘长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 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率为49.38%;叶片数遗传符合Model B-1模型, 即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混合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率为68.12%;旗叶叶面积遗传符合Model B-2模型, 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率为69.46%;茎粗遗传符合Model B-6模型, 即为等显性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率为86.89%.其中, 叶片数、旗叶叶面积、茎粗作为饲用高粱株型的重要组成因子, 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Four main plant-type traits (sheath length of flag leaf, leaf number, flag leaf area and stem diameter) of F2 population from Y-251 XL52 combination were gene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major gene+ polygene mixed inheritance model to screen the stable genetic plant-type trait of forage sorghum.Result:The inheritance of sheath length of flag leaf accords with Model B-1 (the additive-dominanceepistasis mixed inheritance model) and the major gene heritability is 49.38%.The inheritance of leaf number accords with ModelB-1 (the additive-dominance-epistasis mixed inheritance model) and major gene inheritability is 68.12%.The inheritance of flag leaf area accords with Model B-2 (the additive-dominance mixed inheritance model) and major gene inheritability is 69.46%.The inheritance of stem diameter accords withModel B-6 (the dominance inheritance model) and major gene inheritability is 86.89%.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eaf number, flag leaf area and stem diameter in plant-type trait of forage sorghum are of a higher inheritability【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01【总页数】6页(P5-9,13)【关键词】高粱;株型性状;主-多基因遗传分析;主基因遗传率【作者】卢华雨;白晓倩;于澎湃;罗峰【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4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族高粱属植物,在我国俗称为蜀黎,其主要种植在南北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我国多地均有种植[1]。
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赵建武;王磊;崔金胜【摘要】对10个高粱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状优良的高粱杂交种产量高,穗质量、籽粒质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因此,在综合性状优良的基础上,应把提高穗质量、籽粒质量作为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3页(P9-10,44)【关键词】高粱;穗部性状;产量【作者】赵建武;王磊;崔金胜【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4高粱又名蜀黍,俗称茭子,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1]。
高粱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经济产量高、产品用途广泛,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3]。
目前,高粱的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用途以工业原料为主,酿酒高粱和制醋高粱每年的需求量都很大,在解决高粱的播种面积减少与需求量增加这一矛盾时,应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必须改善品质。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4-10]、小麦[11-12]、水稻[13-16]等禾本科作物杂交种产量与穗部结构的关系研究很多,在高粱上多集中于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分析研究[17-18],而对高粱穗部结构与产量的关系分析研究的比较少[19-20]。
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组配的9个高粱杂交组合、生产上推广品种晋杂12号(对照)共10个高粱杂交种为供试材料,分析研究了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从中选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种,旨在为高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1 试验材料供试的10个高粱杂交种为:农大1号、农大2号、农大5号、农大8号、农大13号、农大15号、农大16号、农大23号、农大25号和晋杂12号(CK)。
1.2 试验方法试验于2014年春季在山西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
«s^•问题探讨•不同来源高粱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张海燕,史红梅,周福平,杨彬,李爱军(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晋中030600)摘要选用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的61份高粱品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成熟期对高粱的9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间性状表现具有丰富多样性,其中生育期和淀粉的变异程度最低,株高、穗长、单宁的变异程度较大,穗粒重、千粒重、粗蛋白、脂肪的变异程度较为明显。
株高、穗粒重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宁、粗蛋白与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宁、粗蛋白、脂肪与总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份高粱品系可划分为三个类群,各类群都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供试高粱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有着巨大的改良潜力,为进一步改良高粱品种和亲本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粱;农艺性状;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DOI:10.16590/ki.1001-4705.021.03.071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05(2021)03-0071-05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Traits ofSorghum from Different SourcesZHANG Haiyan,SHI Hongmei,ZHOU Fuping,YANG Bin,LI Aijun(Sorghum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Sorghum Genetics and Germ Innovation in Shanxi Province,Jinzhong Shanxi030600,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sixty-one sorghum lines from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were selected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o conduct,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9characteristics ofthese sorghum lines at maturity stage by random block design.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was richdiversity of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lines.Among them,the variation degree of growth period收稿日期2020-10-17基金项目: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子项目(2018NWB030-06-01-1).作者简介:张海燕(1983—)女(汉族)山西汾阳人;本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品种资源研究(E-mail:**************)。
高粱16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分析
仪治本;梁小红
【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
【年(卷),期】1997(012)001
【摘要】运用多元遗传分析法分析了高粱16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参数。
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间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遗传力。
当选择强度相等时,对一级枝梗数表型的选择可以明显提高二级枝梗数和穗粒数。
对其他性状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都比性状的直接选择效率要低。
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表型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二级枝梗数。
各性状通过穗粒数都有最大的正向间接作用。
因此,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超过其他性状,是提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仪治本;梁小红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4.032
【相关文献】
1.高粱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Ⅱ.地上节数的遗传表现 [J], 高士杰
2.高粱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研究 [J], 孙贵荒;陈悦
3.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分析 [J], 袁爱梅;郭秀璞
4.玉米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分析 [J], 陈士林;陈荣江
5.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分析 [J], 袁爱梅;刘素云;袁建国;郑跃进;万永凯;郭秀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粱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期刊名称】《遗传》
【年(卷),期】1993(15)2
【摘要】本文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分析了高粱产量性状的a、d、aa、ad、dd各类基因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和百分比,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的遗传控制中加性、显性和上位效应都是重要的;显性效应的比例较大,其次是加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穗粒数的显性效应占70%以上。
千粒重的加性效应占80%左右。
【总页数】1页(P25)
【作者】高士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4.032
【相关文献】
1.高粱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I.节间长度的基因效应分析 [J], 高士杰
2.高粱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效应分析 [J], 孔令旗;张文毅;李振武
3.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J], 王黎明;黄瑞冬;焦少杰;姜艳喜;严洪冬;苏德峰;孙广全
4.高粱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分析 [J], 张桂香;史红梅;张海燕
5.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株高、糖度的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遗传效应分析 [J], 管延安;张华文;樊庆琪;杨延兵;秦岭;王海莲;王洪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