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52
郭生白治疗心衰案例
郭生白治疗心衰的案例如下:
有一位76岁的男性患者,患慢性心衰已多年,经常心慌、心悸、气短,稍一活动即感喘憋。
观其脉象弦滑有力,舌红苔黄,小便短赤,大便
干结。
郭生白以“益元丸”加减为其治疗。
具体药方包括:人参6克(另煎),黄芪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当归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五味子12克,酸枣仁20克,炙甘草6克。
同时,嘱
咐患者少活动,多休息。
服用此方几剂后,心慌、心悸减轻,喘憋有所好转。
郭生白根据患者
的病情,对药方进行了调整,继续服用几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郭生
白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补骨脂12克、川芎6克,将“益元丸”再
次加减后给患者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心肺气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淤。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心肾阳虚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水肿甚者加泽泻10克;淤血日久者可加用三棱、莪术各10克,水蛭5克。
编辑/于嘉男。
【朱良春:治心力衰竭的三个良方】
1.
消水圣愈汤
【药物组成】
桂枝、甘草、干姜、大枣、麻黄、杏仁、附子、知母。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方义】方中麻黄能通心气,舒发心阳,破坚积,并有利尿作用;桂枝通阳利水;附子强心;细辛散陈寒;加知母育阴化气;遂成阴阳既济之功。
2.
心痹汤
【药物组成】
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2g(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
【功效主治】心衰属心气不足,心脉瘀阻,心下痞坚,唇绀足肿者。
【方义】水蛭粉治此证效著,盖化瘀即所以利水也,配合益气扶正之品,遂无耗伤气血之弊。
3.
银翘白虎汤
【药物组成】
连翘20g,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g,生石膏10g,甘草10g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通络利痹,用于风湿性心肌炎阶段。
【加减应用】湿重者加苍术25g,薏苡仁40g,厚朴10g;热重者加枙子、黄柏各15g,黄连5g:心前区闷痛者加全瓜蒌、薤白各25g,桃仁、丹参各15g;心悸者加茯神、枣仁、远志各15g,柏子仁25g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学苑出版社。
真武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采撷标签:经方;伤寒论;顽固性心力衰竭;真武汤;中医疗法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学习中,尝试以《伤寒论》真武汤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医案两则供同道参考。
1 真武汤合升陷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案例1:患者,女,72岁,2012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30年前因劳累出现喘憋,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未及时治疗。
9年前因“喘憋”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窦性停博”,给予安装心脏起搏器。
2009年10月曾于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术未见异常,遂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置换27号二尖瓣生物瓣,手术顺利。
出院诊断“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房颤动,起搏心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
出院后服用华法林钠、地高辛、开博通、酰胺心安等治疗。
现一直服用阿替洛尔片12.5 mg,2次/d;华法林钠1.5 mg,每晚1次。
2010年查B超:左心房内径仍大,左心室不大,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厚度正常,二尖瓣位生物瓣瓣架固定,瓣叶回声纤细,启闭正常,未见明确异常回声附着,余瓣膜形态、启闭未见异常。
右心腔内探及起搏器电极导线回声,心包腔内未探及明显液性暗区,二尖瓣位生物瓣舒张期峰值流速正常,跨瓣平均压约8 mm Hg(1 mm Hg=0.133 kPa),未见瓣周漏,三尖瓣微量返流。
超声印象:二尖瓣位生物瓣置换术后,生物瓣未见异常。
半个月前,患者由于劳累,出现喘憋加重,全身乏力。
刻下:喘憋,动则气喘,上楼即气喘大发作,全身乏力,偶有头晕,无头痛,夜间时有心慌,几乎每夜发作1次,口干口渴,喜饮水,无口苦,无咳嗽,晨起偶有咳痰,色灰白质稠,少汗,纳可,食后无腹胀,眠安,大便干、一二日一行,小便可。
查体:精神萎靡,面色?白,体形中等,双侧颈静脉怒张,舌黯红,舌体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双下肢无水肿。
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摘自《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1.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灵石教育局老干部闫祖亮,男,60岁。
1995年3月24日凌晨4时病危邀诊。
诊见患者昏迷不醒,吸氧。
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双下肢烂肿如泥,二便失禁,测不到血压,气息奄奄。
询知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达10年。
本次发病1周,县医院抢救6日,病危出院,准备后事。
昨夜子时,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
县医院内科诊为"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已属弥留之际。
切脉散乱如雀啄屋漏,移时一动。
前人谓,凡病情危重,寸口脉难凭,乃按其下三部趺阳、太溪、太冲三脉,尚属细弱可辨。
此症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
至凌晨4时,十二经营卫运行肺经当令,本经自旺。
病情既未恶化,便是生机未绝。
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而救呼吸衰竭: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高丽参30克(另炖浓汁对服),生半夏30克,生南星、菖蒲各10克,净山萸肉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冲),鲜生姜30克,大枣10枚,姜汁1小盅(对入)。
病情危急,上药加开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
3月25日6时二诊:得悉于半日一夜内服完上方1剂。
子时过后汗敛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
面色由灰败转为萎黄,紫疳少退,痰鸣大减。
呼之可睁眼,神识仍末清。
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已无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
嘱原方附子加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
3 月26日三诊:患者已醒,唯气息微弱,声如蚊蚋,四肢回温,可以平卧,知饥索食。
脉沉迟细,58次/分,已无代象。
多年来喉间痰鸣消失。
其妻告知,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已不肿,正是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之效。
真阳一旺,阴霾自消。
治疗心衰出汗的中药方剂
1. 人参党参汤,主要用于治疗心衰出汗,伴有气短、乏力等症状。
方剂成分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等,具有补气益阳、健脾和胃的功效。
2. 参附汤,适用于心阳虚导致的出汗过多,伴有心悸、短气等症状。
方剂成分包括人参、附子、黄芪等,具有温补心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3. 五苓散,用于治疗心衰出汗伴有脾胃湿滞、水肿等症状。
方剂成分包括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的功效。
4. 四逆散,适用于心阳虚导致的出汗过多,伴有肢体冰冷、脉沉细等症状。
方剂成分包括干姜、附子等,具有温阳散寒、固表止汗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心衰出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同时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以便调整方剂。
另
外,中药治疗心衰出汗的同时,患者也应该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临床症候为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其次治疗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等。
近年来,笔者在西医积极抢救心衰的同时,采取中医辨证的方法,运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疗效颇佳。
1 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符合心衰的诊断标准。
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2级15例,心功能3级18例,心功能4级5例。
年龄最小者42岁,年龄最大者82岁。
均伴有不同程度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重症患者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
2 治疗方法(1)急则治标。
急性心衰的患者,立即采取西医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对症,治疗原发病。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舌苔脉象及小便量,给予中医的辨证施治,采用真武汤加减,方药如下:人参,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以温阳利水,调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面色晄白浮肿,唇紫,脉沉细而弱或结代者,加大人参,附子的用量,加黄芪30—120克,以益气生脉,回阳救逆,振兴心阳;痰浊壅盛,胸阳不展伴发胸闷,气短,咳嗽痰多色白或有血丝,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以开胸降气,化痰降浊;面色晦暗,脉沉细,舌尖有瘀点,加丹参,郁金,三七粉,以活血通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双下肢浮肿较甚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以淡渗利尿,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纠正心衰。
中药疗程为七天。
(2)缓则治其本。
在心衰的稳定期,采取中医的“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
采取食疗,针灸,推拿及穴位贴敷等方法,加强身体的功能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理情志及饮食,以减少心衰急性发作的频次。
3 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16例(心衰症状消失,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好转20例,心功能3-4级,治疗后达到2级以上;2例为重症心衰,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我通过临床实践,尝试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真武汤是由当归、白芍、炙甘草、桃仁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
这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
血府逐瘀汤是一方由红花、赤芍、桃仁、三棱、丹参等组成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梗后心绞痛。
结合这两方药的特点,并根据慢性心衰病情加减调配药材,可以起到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状态的作用。
我在临床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慢性心衰的病情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疾病状态都有所差异。
因此,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
比如,对于心肾不交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芪、熟地黄等药材来补益心肾。
其次,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单纯依靠中药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我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还结合了其他疗法,如西药治疗、食疗、运动疗法等。
这样能够综合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注意药物的配伍。
中药治疗中,药物的配伍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够相互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在临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归经特点,注意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当归、白芍的结合能够活血调经,炙甘草与桃仁的搭配能够活血祛风。
这样的药物配伍使得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更佳。
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同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感受,并做好心理护理。
心衰水肿经方案例1. 简介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部分发生水肿的疾病。
水肿是心衰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经方作为水肿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减轻水肿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个心衰水肿患者的经方案例,以及针对该方案的解释和用法。
2. 经方案例组成•飞廉散•北豆鼓汤飞廉散组成•苍朮 6克•茵陈蒿 6克•白术 6克•石菖蒲 6克•桂枝 6克•生姜 6克•干姜 6克•半夏 6克•茯苓 6克•当归 6克•大黄 6克•长沙鱼腥草 6克•川芎 6克•丹参 9克•牛膝 9克用法将上述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5克,用沸水冲服,每日3次。
北豆鼓汤组成•北豆鼓 500克•生姜片 25克•香菜 25克•料酒适量用法1.将北豆鼓浸泡于水中,一小时后取出备用。
2.取一锅加入适量水,加入生姜片和浸泡好的北豆鼓,煮沸10分钟。
3.加入适量的料酒,再煮沸5分钟。
4.关火后加入香菜装饰即可。
3. 方案解释草药配方飞廉散飞廉散是由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功效。
其中,苍朮、茵陈蒿、白术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石菖蒲、桂枝、生姜、干姜能温阳散寒、活血通经;半夏、茯苓、当归、大黄则能清热化痰、利水消肿;长沙鱼腥草、川芎、丹参、牛膝则具有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这些草药共同配合,能够改善心衰水肿的症状。
食疗方案北豆鼓汤北豆鼓汤是一道汤类食疗方,以北豆鼓为主要原材料。
北豆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利尿、清热、消肿的作用。
生姜和香菜也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的功效。
该汤具有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特点,适合心衰水肿患者食用。
4. 使用方法经方使用方法飞廉散的用法为每次取5克,用沸水冲服,每日3次。
草药研磨成粉末后,可以提前分装好,方便每次用量。
冲服时,可根据个人口感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调味。
食疗使用方法北豆鼓汤可作为正餐的一道汤品,每天食用一次。
食用时,首先将北豆鼓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根据个人口味烹饪。
心衰水肿经方案例
李某,女,58岁,荥阳人,有多年风湿性心脏病病史,近因心衰水肿前来诊治。
刻诊: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心悸、气短,下肢水肿,手足冰凉,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弱。
辨为寒饮郁肺,心气虚弱证,治当宣降肺气,补益心气,兼以利水,给予小青龙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生半夏12g,白芍10g,五味子12g,红参10g,白术12g,茯苓10g,甘遂5g,生川乌6g,炙甘草10g。
12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心悸好转,下肢水肿减轻,小便略多,以前方12剂;三诊:咳喘减轻、手足冰凉好转,以前方12剂;四诊:呼吸困难基本消除,以前方12剂;五诊:病情稳定,以前方治疗50余剂;六诊: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分3次服。
随访1年,病情稳定,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咳喘、痰多色白辨为寒饮,再根据心悸、气短辨为心气虚,因手足冰凉、舌质淡辨为阴寒,又因下肢水肿、舌苔腻辨为水气痰湿,以此辨为寒饮郁肺,心气虚弱证。
方以小青龙汤宣肺散寒,降逆化饮;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益心气,加生川乌温阳逐寒,甘遂攻逐水饮。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国医传承·DOI:10.13935/j.cnki.sjzx.210215作者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吉林长春1301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3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20096)通信作者:靳宏光,Email:7420465@qq.com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靳宏光1 柳春辉2 张天时2【摘要】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属内科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尽管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临床中大量的应用,但仍不能完全阻止心衰的进程。
黄永生教授是全国首届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师承指导教师,从医五十余年。
黄永生教授提出顽固性心衰的病机关键为“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所以对于慢性顽固性心衰或心衰病人终末阶段,挽救垂危心阳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上,黄永生教授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中五味入五脏理论,提出应用“酸、甘”药物治疗顽固性心衰,根据多年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经验,创立救心汤方,用于临床,每获奇效。
【关键词】 顽固性心力衰竭;救心汤;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AppreciationofProfessorHuangYongsheng′sExperienceinTreatingRefractoryHeartFailurewithJiuxinDecoctionJINHong-guang1,LIUChun-hui2,ZHANGTian-shi2(1.TheAffiliatedHospit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Jilin130021;2.Postgrad uateofChangchu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Jilin130117)【Abstract】 Heartfailureistheterminalstageofvariousheartdiseases.Itisanacuteandcriticalmedicaldiseasewithahighfatalityrateandpoorprognosis,whichseriouslyaffectspeople′shealth.AlthoughdrugssuchasRAASinhibitorsandβ-blockersarewidelyusedinclinicalpractice,theystillcannotcompletelypreventtheprogressionofheartfailure.ProfessorHuangYongshengisthecountry′sfirstfamousChinesemedicinedoctor,atenuredprofessoratChangchunUni versityofChineseMedicine,adoctoraltutor,andthethird,fourth,fifth,andsixthbatchofteachersinthecountry.Hehasbeeninmedicineformorethan50years.ProfessorHuangYongshengpointedoutthatthepathogenesisofrefractoryheartfailureis“deficiencyofheartandkidneyyang,lungandliverbloodstasis”,soforpatientswithchronicintractableheartfailureorend-stageheartfailure,savingthedyingheartyangisthekeytotreatment.Intermsoftreatment,ProfessorHuangYongshenginheritedandcarriedforwardthetheoryoffiveflavorsenteringthefiveinternalorgansinthe“HuangDiNeiJing”,andproposedtheapplicationof“sourandsweet”drugstotreatintractableheartfailure.ProfessorHuangYongsh eng,thefirstfamousTCMdoctorinChina,usedJiuxinDecoctiontotreatintractableheartfailure,anditsclinicaleffectwasremarkable.【Keywords】 IntractableHeartFailure,JiuxinDecoction,FamousDoctor′sExperience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1],顽固性心衰又称为难治性心衰,休息或极轻微活动时,即出现心衰症状,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结果,死亡率高,因而采取有效方法控制或缓解病情尤为必要[2-3]。
(十)四逆汤——心衰,胸痹,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88肺脓疡重症——吴佩衡医案海某,女,19岁。
行宫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抢救后,突然高热40℃以上。
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聩,出现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0/09/L以上。
因病情危重,未做x线检查。
继以大量抗生素治疗,配合输液吸氧均未效,延吴先生会诊: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扇动,呼吸忽起忽落如似潮水,十指连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为肝肾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已极,下焦真阳不升,上焦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已现衰脱之象。
惟有扶阳抑阴,强心固肾,尽力抢救垂危,主以大剂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附子150g,干姜50g,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20g。
因附子需要先煨三四小时,故让患者先服上肉桂泡水,以强心急救。
并预告病家,服此方后可能有呕吐反应,如呕吐之后喉间痰声不响,气不喘促,舌质色转红,尚有一线生机可挽,否则难治。
复诊:服上方后果如前言,呕吐涎痰后已见转机,神志较前清醒,嗜卧无神,已能缓慢答问,吃流质,舌尖已见淡红色,苔白滑厚腻,口唇青紫较退,两颊紫红,鼻翼不再扇动,呼吸仍有困难,咳嗽咳大量脓痰,脉仍弦滑而紧,按之而空。
衰脱危候大为减轻,仍以扶阳温化主之附子150g,干姜50g,肉桂10g(研末,池水兑入),半夏10g,茯苓20g,甘草8g三诊:神志清醒,面颊微转润红,指甲唇舌青紫已退十之八九,鼻头、目眶微青,午后潮热,喘咳气短,咳大量脓痰,脉弦滑,病已转危为安,再以上方加减:附子200g,干姜100g,茯苓30g,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丁香5g,法半夏10g,橘红10g,甘草8g,细辛5g四诊:面颊微红润,口唇、舌质青紫已退,呼吸渐趋平稳,午后潮热已退,咳嗽、咳脓痰稍减少,胃气已开,能进食。
大便溏泻,系病除之兆,脉转和缓。
大病初退,情况好转,经x线检查发现双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洞,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黄色葡毒球菌,最后诊为“严重型肺脓疡”。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2014-06-08 20:05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思路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病理过程,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慢性心衰归属中医的“惊悸怔忡”、“胸痹”、“喘咳”、“水肿”、“虚劳”等范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慌气喘, 不得平卧, 烦躁不安, 腹大胫肿, 小便短少, 恶寒肢冷, 皮肤紫绀, 舌胖, 脉数。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 对心衰早有论述。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明确指出心水病人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的显著特点。
在《金匮要略》里描述心衰:“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人阴肿。
”明确指出了心水病的病名和主要症状与体征。
《伤寒论》认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位多在少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表现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标实表现为痰饮、血瘀、水停互结。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可谓“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医学入门》曰:“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血瘀亦可导致水饮停积,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病理表现,可将慢性心衰主要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虚、水饮凌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肾阳衰等证型,临床辩证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首辨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原发病变得到积极治疗,就不会加剧心衰。
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调,或忧思内伤等诸多因素则更伤正气,耗竭心力。
感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刺激等多种因素,常可诱发及加重心衰。
如患者因风心而致心衰,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虽然病位在心,但其病情传变与风湿能否有效控制密切相关。
经方治疗慢性心衰【摘要】心衰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心脏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脏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祖国医学在“心悸”、“怔忡”、“喘证”、“心水”、“痰饮、”“水肿”、“心痹”等证中对其有记载。
我科常年开设心衰病房收治大量心衰患者,本文总结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心衰患者心得。
【关键词】慢性心衰;经方;心得体会心衰临床多见,以高龄患者居多。
慢性心衰临床证见:心悸,乏力,动则加剧,短气不足以息,夜间尤甚,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胸中如塞,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口唇、爪甲青紫,烦躁,腹胀,右肋下癥块,纳呆,下肢或身半以下浮肿。
脉或数、或迟、或促、结、代、雀啄、屋漏。
《素问·水热穴论篇》云:“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
”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本病。
中医经方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运用已然成熟。
本文总结分析了经方治疗慢性心衰的心得体会,阐述如下:1病因病机心衰中医辨证分型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临床医家多从脏腑辨证来分型。
临床常见分型有心气虚、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血脉瘀阻、心阳暴脱、阳虚水泛等证型。
我科收治心衰患者,总结其共性为本虚标实。
阳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为标。
心之阳气是鼓动血脉循行的动力,心阳不振,则无从保持血脉的正常功能而致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
而心阳全赖肾阳资助,无论心阳虚衰日久及肾,还是肾阳不足无以温煦心阳,最终表现为心肾阳虚。
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运不畅,痹血阻络,将会导致其它脏器功能失调。
心与肺同居上焦,心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势必使肺的治节过劳,久则肺气自虚,通调失职,故见胸中如塞,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加剧,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母病及子,火不生土,心阳虚可使脾阳不振,健运失司,生化乏源,故见腹胀,纳呆,乏力;心阳虚衰,久必累及于肾,肾阳虚衰,肾失摄纳、温煦,开合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可见口唇、爪甲青紫,肢体浮肿等症。
总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阳不振,血运不畅,“血不利则为水”,可导致各脏腑发生血液和体液的郁积,各种因素亦可使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影响血液运行,久之则血液瘀阻,又可使心阳更加遏郁,使病情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