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 格式:ppt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17
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地方病是指某些地区特有的、由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疾病。
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病的分类及特点地方病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如土壤、水质、气候等。
地方病的特点是在特定地区发病率高,易造成集体性疫情,给当地人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二、地方病的防治原则1. 综合防治。
地方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医疗水平等多种途径。
2. 预防为主。
在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中,预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对当地环境的改善、人群的健康教育等。
3. 科学施策。
地方病的防治需要根据不同的地方病类型和地区特点,科学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和措施。
三、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1. 健康教育。
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地方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环境改善。
加强对当地饮水、土壤等环境的监测和改善工作,减少地方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医疗保障。
加强对地方病患者的诊疗和康复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地方病造成的伤害。
4. 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和评估。
四、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的推进1.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2.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地方病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3.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地方病防治的水平。
五、地方病防治实施方案的评估和调整1. 定期评估。
建立定期评估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2. 动态调整。
根据地方病的发展和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方案,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一、地方病的概述(一)我国地方病流行和防治现状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定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通称为地方病。
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
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
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
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水降氟任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91.8%,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二)地方病的病因分类1.地球化学性地方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原生环境的土壤、饮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造成的人体摄入量与生理需要量的不相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现为特异地区人群中的特异疾病,所以此类疾病又称为水土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2)元素过剩性:(中毒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
地方病地方病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的生长和发育同一定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出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因此,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如一个地区的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地方性克汀病;氟元素分布过多,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等。
生物性地方病是在某些特异的地区,由于某些致病生物或某些疾病媒介生物孳生繁殖而造成的。
如苏联、美国等国家的一些人烟稀少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存在着野鼠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人进入疫区,就可能患病。
地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资交流少以及卫生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
如流行在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等地区的克山病;流行于某些山区和半山区的大骨节病。
防治知识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发于黑龙江省克山县,遂因地命名为克山病。
国外除日本、朝鲜早年有类似报道以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均无此病发生。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一是发病具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于我国北纬21°-53°,东经89°-135°之间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地带。
病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藏和重庆共16省(自治区)、325个县,病区人口约1.24亿。
克山病流行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多分布于中、低山区、丘陵地带及相邻的部分平原地区。
海拔一般在100-2500m之间,3500m处也有发病报道。
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到西北黄土高原,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四川的大巴山、大凉山到云南的横断山均为病区。
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称。
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1)居住在该地区的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2)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该病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
(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定时间后,发病率同当地居民一致。
(4)当地居民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可下降,症状减轻,或者自愈。
(5)除人类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地方病的种类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地方病可以分为两大类:(1)自然地方性疾病:主要受某些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2)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布鲁氏菌病等。
地方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山区和牧区等偏僻地带。
以下章节介绍的是:布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四种。
什么是布病?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羊儿病。
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布病临床主要表现?(1)发烧,呈长期低热状态,也有波浪状或弛张性发热等;(2)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3)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4)影响生殖。
得了布病怎么办?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名:地方性甲状腺肿英文名:endemic goiter缩写:别名:ICD号:E01.2分类:内分泌科概述: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甲状腺肿的一种。
甲状腺肿按地区分布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特定的环境致甲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发生了甲状腺肿,一定比例是指当地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即甲状腺肿的存在已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一般来说低于5%,是属散发性甲状腺肿,大多由非缺碘因素造成。
甲状腺肿大通常有3种方法确定:①甲状腺的重量大于正常值,甲状腺的重量随年龄而增大。
6~14岁为10g;15~20岁为18g;20~50岁为20~25g。
当甲状腺的重量>35g,可视为甲状腺肿。
②触诊,当触诊时一个侧叶的体积大于受检查的拇指末节,可视为甲状腺肿,此时甲状腺的重量已>35g,体积已大于正常的4~5倍,一旦摸到结节,不管甲状腺是否肿大都视为甲状腺肿。
③用超声的办法确定甲状腺的容积。
流行病学:碘缺乏性地甲肿病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地方病,虽可预防,但在较多地方仍然构成了公共卫生问题,除少数地区和国家外,目前有130个国家存在地甲肿碘缺乏病。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北美大湖区因多年推广碘盐预防已基本控制外,其他主要碘缺乏病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估计全世界仍有10亿人口生活在碘缺乏区,其中亚洲约7.1亿,拉丁美洲约0.6亿,非洲约2.27亿,欧洲0.2亿~0.3亿,全世界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近2亿~3亿,克汀病患者近600万。
目前,中国对碘缺乏地甲肿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防治,估计约有4.25亿人口生活在碘缺乏区,占全国人口的40%,分布在1762个县。
经大规模防治后,情况迅速好转,目前仍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近700万,克汀病患者近19万。
我国于1995年底以前已经实行了全民食用碘盐,且以碘酸钾取代碘化钾,确保了碘盐稳定,并要求在2000年以前消灭地甲肿碘缺乏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地方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地方病工作制度。
本文将从地方病的定义、分类、病因、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地方病可以根据病因、病程、病发部位等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二、地方病的病因1. 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发生在碘缺乏地区;地方性克汀病多发生在硒缺乏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则与高氟水源有关。
2. 生物因素:某些生物病原体也可以导致地方病。
例如,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湖泊、河流沿岸地区;疟疾则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3.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是地方病的重要病因。
如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
4.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地方病的发病率往往较高。
如贫困山区、农村地区的地方病问题较为严重。
三、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 加强地方病监测:建立健全地方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地方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地方病分布、病情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改善自然环境:针对地方病的病因,采取措施改善自然环境。
如在碘缺乏地区推广加碘食盐,改善饮水条件,降低氟、砷含量等。
3. 优化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等。
4. 实施医疗救治:对地方病患者进行及时救治,降低病死率。
针对不同地方病,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
5. 健康教育与宣传: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使群众了解地方病危害及预防方法。
6. 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防治措施的落实。
呆小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呆小症的病理病因,呆小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呆小症病因*一、发病原因地方性克汀病的病因已比较明确,是胚胎期和新生儿期严重缺碘的结果。
除缺碘学说外,还有人提出遗传问题,自身免疫问题和致甲状腺肿问题。
1.碘缺乏(1)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克病流行于缺碘严重地区。
缺碘不严重或新病区、轻病区一般没有地克病。
非甲状腺肿流行区,至今尚没有人报道过有典型的地克病发生。
地克病流行区,饮水碘含量常1mg/L,当地居民包括地甲病及地克病病人24h尿碘常25mg,甚至接近于零。
该病区甲状腺肿发生率多40%,男女患病率接近,而且成年结节型甲状腺肿较多。
以上说明缺碘严重地区,流行时间较长及老病区才出现地克病。
有个别严重地甲病流行区,没有或很少地克病,原因待查。
(2)地克病常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
国外统计约占50%~85%,国内贵州省河坝乡地克病病人有甲状腺肿大者占30%,河北省承德市郊区占40%,内蒙古赤峰县徐家窝铺村占29%。
此外,地克病病人的母亲有甲状腺肿也很多,承德市近郊调查结果,母亲患甲状腺肿率为71%,这些都能说明地克病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密切。
(3)地克病病人碘代谢基本上与地甲病病人相同,但前者程度较严重而已,如尿碘均低,甲状腺摄131Ⅰ率呈“碘饥饿曲线”,甲状腺对131Ⅰ的清除率均增高,而血清T4可维持或降低(地克病者下降更明显)。
TSH正常或升高(地克病升高更明显),而T3可维持正常或有代偿性升高。
(4)动物实验证明,用缺碘饲料喂养妊娠动物,出生后的幼小动物可出现脑生长发育滞后等类似人类地克病表现。
1976年Hay等在大鼠实验研究中,他观察了母体碘缺乏时对子宫内胎鼠大脑发育的影响,缺碘动物大脑重量低,脑细胞明显缩小,且血清T3含量亦低,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事动物实验研究,他们已在大鼠、小鼠中较成功地复制出低碘性地克病动物模型,观察到脑发育滞后,动物学习能力低下,生长发育明显障碍,而且垂体,甲状腺系统也有明显的甲低改变。
地方病防治知识2022年5月15日是我国第28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主题为“科学补碘,健康一生”。
碘是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当摄入缺乏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障碍。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缺乏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而地方性克汀病是碘缺乏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分布于全球碘缺乏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最广、疫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碘缺乏病的高危人群是0~2岁婴幼儿、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缺碘会影响其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
胎儿所需要的碘全部来自母亲,因此,孕妇碘营养缺乏会造成胎儿缺碘;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
所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要量明显多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碘。
成年人缺碘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出现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碘缺乏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流行于偏僻、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不分男女老少都受侵害。
碘缺乏病的病因清楚,防有方法,食盐加碘是消除碘缺乏病最根本、平安、经济、简便的措施。
我国大局部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尤其是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平安、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2001年WHO发布的每日碘的推荐供应量为:0~59个月学前儿童90微克/日,6~12岁學龄儿童120微克/日;12岁以上人群150微克/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50微克/日。
地方病防治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
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二、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按病因可分为:(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geo-chemical disease).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地方性硒中毒(endemic selenium poisoning)、地方性钼中毒(endemicmolybdenum poisoning)。
三、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哪些?70年代以来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四、我国地方病的分布和发病情况我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
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
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一、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一)碘在人体内的代谢人体由食物提供的碘几乎占所需碘的90%以上。
由消化道吸收的无机碘经过肝脏的门静脉进入体内循环,正常成人体内含碘量约为20~50mg,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
血碘被甲状腺摄取,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合成甲状腺激素。
碘主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少部分由粪便排出。
(二)碘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
2.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刺激机体细胞产生ATP酶,使ATP分解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3.影响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适量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胆固醇利用、转化和排泄。
4.调节水和无机盐适量甲状腺激素使钙盐在骨组织中沉积,不足和过量时均可使钙盐沉积异常。
5.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缺乏时病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过量时则过度兴奋,易激动,心率快。
6.其他不足时消化功能减弱,并可影响造血功能而发生贫血,还可使性器官发育延迟、性功能减弱、男性可出现乳房发育等。
(三)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地区分布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
2.人群分布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碘缺乏病流行越严重的地区发病年龄越早,女性早、高于男性。
3.时间趋势过去我国病区人口患病率约为11%,经大规模干预后降至2%左右。
(四)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1.发病原因(1)缺碘:饮水、食物及土壤中,碘缺乏或不足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的几个问题【关键词】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肿大;甲亢;碘1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呈“H”形,由左叶、右叶和甲状腺峡组成。
甲状腺的大小可随年龄、季节、营养状况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女性变化大于男性。
成年人的甲状腺重约20~40g,老年人的腺组织萎缩,结缔组织相对增多,腺体稍硬。
2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的表面有纤维囊,并伸入腺体内部,将腺体组织分隔为若干小叶,小叶内有许多滤泡和滤泡旁细胞。
滤泡由单层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酪氨酸等氨基酸和碘离子。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激素的成分和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T4和T3)的主要功能是:①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消耗及热量产生;②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分化,此作用与机体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影响越大,胚胎期缺乏常影响脑及智力发育,可致痴呆,同样也对出生后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T3作用于垂体细胞,可使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还使已释放的生长激素发挥最大的生理效应。
甲状腺功能过低,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功能过强,甲状腺激素增多。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特点是范围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组织;作用长效。
4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4、1甲状腺激素减少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
人体一旦碘摄入不足,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机体会出现一系列障碍,这种碘缺乏病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主要有:4、1、1单纯性甲状腺肿环境缺碘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的高原、山区土壤中的碘盐被冲洗流失,以致饮水和食物中含碘量不足,因此我国多山各省的居民得此病的较多,故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使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久而久之,甲状腺细胞呈现活跃性增生和肥大,从而导致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有些青春发育期、妊娠期或绝经期的妇女,由于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量暂时性增高,也可发生轻度弥漫性甲状腺肿,叫做生理性甲状腺肿。
地方病防治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
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二、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按病因可分为:(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geo-chemical disease).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地方性硒中毒(endemic selenium poisoning)、地方性钼中毒(endemic molybdenum poisoning)。
三、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哪些?70年代以来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四、我国地方病的分布和发病情况我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
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
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
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多出现在严重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该区至少有1/5人群患有甲状腺肿,一般患病率占甲状腺肿地区人口的1~5%,严重地区高达5~10%。
地方性克汀病是胚胎时期和出生后早期碘缺乏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障碍结果。
【诊断】1.必备条件①出生、居住于低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区。
②有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2.辅助条件神经系统症状:①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②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③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障碍。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①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
②不同程度的克汀病形象。
③不同程度的甲低表现。
有上述必备条件,再具有辅助条件中神经系统症状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而又可排除分娩损伤、脑炎、脑膜炎及药物中毒等病史者,即可诊断为地方性克汀病。
早期诊断可依据:①临床表现具备甲低的特征,对可疑者应定期进行智力及听力测验。
②脐血T 4降低、TSH增高、T3可增高。
③股骨远端骨骺:胚胎平均38周时应出现,克汀病及早产儿可以不出现。
④骨盆股骨头骨骺:点彩样及畸形,多在生后半年内出现。
【治疗措施】有甲低表现者应自生后3个月内开始补充甲状腺素片等,原则同散发性克汀病。
聋哑者应受专门训练。
同散发性克汀病。
【病因学】主要病因是胚胎期碘缺乏所致,妊娠时母体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地方性克汀现高发病率的一种危险指标,由于缺碘使母体及胎儿的甲状腺竞争性摄取有限的碘化物,结果同时影响母体和新生儿的甲状腺激素合成。
某些地方性克汀病以神经型表现为主者就是由于胚胎早期严重的宫内磺缺乏损害神经生长发育所致。
而以后胎儿甲状腺能正常地合成甲状腺激素,可防止生后出现明显甲低表现。
某些粘液水肿型地方性克汀病则是在已存在的神经系统缺陷的基础上再加上甲状腺激素合成能力降低,提示甲状腺本身的正常发育也依赖碘元素。
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均未得到证实。
【病理改变】与散与性克汀病不同,甲状腺并不缺如,在解剖上可接近正常,有些呈代偿性肿大,有些甲状腺扫描显示腺体小于同龄者,常表现为麻点状不均匀,提示有甲状腺退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