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距关于判断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2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Near三、四部分骨折中应用疗效;方法:自2007年02月-2010年02月,我院对22例(男1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5岁的分类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疗效评分系统对术后肩关节的疼痛、功能、活动度和解剖恢复进行评定;结果:经术后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周。
优16例,良3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分类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标签: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治疗均较棘手,特别是三、四部分骨折,因其有明显的骨块分离,关节面破损和软组织损伤较重,非手术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自2005年02月~2010年02月,笔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该类骨折2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0-70岁,平均45岁,其中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平地摔伤5例,根据Near分类: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6例, 闭合性20例,开放性2例,1例臂丛神经损伤,5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2例合并腹部闭合伤。
急诊手术10例,12例待肿胀减轻后平均4天内手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均取平卧位,患肩部垫高,取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分离并保护头静脉,向内侧牵开胸大肌及头静脉,三角肌牵向外侧,切断小部分三角肌前方锁骨部,充分显露肱骨头及骨折端,探查肩袖是否断裂,对于撕裂肩袖,先用线标记在岗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上,便于修复,清除骨折端血肿,保留碎骨片,将大小结节及骨块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于骨缺损处,适当打压,保护肱二头肌长头腱避免骨折端卡压,避免剥离肱骨头颈内侧的软组织,避免游离所有的骨折块,C型臂透视下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将锁定板置于肱骨近端大结节顶点下5cm,结节间沟后缘10cm处,安装钻头导向器,钻孔后锁定螺钉,不钻透对侧骨皮质,避免螺钉尾部穿过关节面进入关节腔,影响关节功能,根据骨折远端骨质及骨折线情况,部分钉孔可选用普通螺钉。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效果摘要: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76例作为样本,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治疗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7.37%、Neer评分(96.47±2.81)、SF-36(95.33±1.11)、VAS(2.06±0.9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4.21%、Neer评分(81.88±3.06)、SF-36(76.49±4.49)、VAS(4.00±1.50)。
两组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有效率高,患者预后好,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钢板;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前言:肱骨近端骨折,为肩关节周围骨折的一种,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为骨科的常见病。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多伴随过肱骨旋转及移位等症状,粉碎性骨折占比较大,加之软组织受损,患者常需承受极大的痛苦。
及时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术式。
本文于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观察了该术式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为样本。
以38例为一组,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26例。
年龄(44--77)岁,平均(65.95±2.05)岁。
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2例、高处坠落11例、车祸14例、其他1例。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5例。
年龄(45--78)岁,平均(66.01±2.11)岁。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医治,观察组40例,给予锁定钢板。
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医治成果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锁定钢板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不仅手术过程安全性极高,还能将各种并发症的概率降低到最小范围内,,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病症,该病的病因大多是上肢受到外力作用,对肱骨近端造成了损伤,该病的患病群体基本上都是老年人[1]。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的现状,比较和分析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锁定钢板医治手段的运用成果,详细见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该院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共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4~65岁,平均(44.42±3.26)岁;对照组共40例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26~69岁,平均(47.51±3.41)岁。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观察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术后前先给患者注射全身麻醉剂,然后在患者的患肩处垫好软枕。
从患肩内侧做个切口,沿着胸大肌、三角肌的空隙方向把胸大肌和头静脉分开,并要做好对头静脉的充分保护;若是患者的肱骨近端没有充分暴露,医师可把部分三角肌分离开来,把骨折端软组织和血肿剔除干净,再把骨折的患肢恢复到原位,并用克氏针加固骨折块;对于老年骨折疏松患者,医师可把人工骨填充到患者骨折部位,尽可能的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用X光检查骨折复位处是否正确。
骨近端肱骨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用于治疗骨近端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应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钢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均为一期愈合,无骨不愈合、畸形愈合、螺钉松动以及创口感染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骨折愈合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锁定钢板;肱骨骨折;临床疗效肱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钢板内固定,但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常存在螺钉松动、脱落甚至是切割肱骨等,不利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且容易导致关节僵硬等[1]。
我院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为(45.1±3.2)岁。
骨折原因:21例车祸伤,15例摔到或坠落伤,10例其他。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于臂丛麻醉下手术,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垫高肩部,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常规暴露骨折断端并寻找肱二头肌的长头腱,辨别关节间沟及大小关节,保护好肩袖、关节囊以及骨块周围软组织等,经C臂X线引导性骨折复位。
复位满意后选择适宜锁定钢板,将其置于肱骨近端的大结节下方5mm处,以克氏针临时固定,打入3-4枚锁定螺钉,并以锁定螺钉固定部分肱骨干,经钢板的缝合孔采用可吸收缝线将肩袖损伤进行部分缝合。
术后3d即可予以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周即可予以肩关节主动锻炼。
对照组:于臂丛麻醉下行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固定位置为肱骨近端大结节外侧部位,术后常规固定肩部外展架,并维持外展前屈位至少4周。
浅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目的:探讨和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常州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的4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实行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所有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物断裂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6~24周。
本组优28例,良10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95%。
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较满意的方法,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标签: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常见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骨折固定不够牢靠,术后肱骨头坏死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不满意。
常州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0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均为我中心骨科门诊收住入院的病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2~75岁;均为肱骨近端闭合性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3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5例,摔伤5例,高空坠落伤20例。
骨折部按Neer分型分类:Ⅱ型10例,Ⅲ型18例,Ⅳ型12例。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肩关节正位、腋位X光片及三维CT重建检查。
1.2手术方法:手术中用臂丛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并垫高患肩,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切口入路,在二肌之间保护头静脉并牵拉于内侧予以保护。
对于NeerⅡ型等骨折移位不大的骨折可通过牵引、旋转、外展、内收等方法予以复位。
对于骨折移位大,骨折块多且伴脱位的患者需切开关节囊,适当的剥离软组织后直视下复位,先予钢丝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电透下见骨折端对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
钢板置于肱骨近端外侧,钢板的上缘略低于大结节顶点以防撞击。
肱骨距是判断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一项预测因素2012-09-15 10:05 来源:丁香园作者:zhanghaisen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尽管多项研究对临床病例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但实际上对于具体的病例,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实施关节置换手术,往往很难做出决定。
此时,一些影像学指标对于指导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预后就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近,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的Georg Osterhoff等通过一项临床病例观察研究,考察了肱骨距(内侧外科颈)粉碎对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临床及影像学效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近期出版的Injury杂志上。
2001至2008年间因肱骨近端骨折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46例,男性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0±15.9岁。
术前通过X线片对所有患者的骨折形态以及肱骨距粉碎进行进行评估记录。
术后随访时间至少为2年,随访中通过Constant评分,主观肩关节评价表(SSV),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简明量表-36 (SF-36)对患者的功能效果进行评估;另外,还通过X线片对患者手术的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价。
图1. (A + B)患者,47岁,Neer 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粉碎。
(C)患者,69岁,Neer 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D)患者,80岁,Neer 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E + F)患者,66岁,Neer 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G + H) 患者,49岁,Neer 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这些患者中,只有最后这位患者发生肱骨头坏死。
箭头所指为肱骨距的粉碎性骨块。
74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50.8±20.6个月。
患者最终的绝对Constant评分、性别及年龄校正的Constant评分、DASH、SSV以及VAS分别为72.4±14.5, 85.2±17.3%, 15.7±17.3,80.3±19.6%和2.1±2.2。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33例患者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3例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月。
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8—20周。
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以及肱骨头坏死发生。
按Neer疗效评分:优16例,良12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4.8% 。
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
肱骨近端骨折若治疗不当常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骨不连、畸形愈合骨折、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由于角度稳定,螺钉固定能够提供独立的支撑,已成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O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1ocking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共33例,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岁(24-71岁);左侧18例,右侧15例;致伤原因:车祸18例,摔伤13例,砸伤1例;电击伤1例;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0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6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6h-7d。
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腋位X线片以及CT平扫或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移位情况。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沙滩椅位,均采用全身麻醉。
采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人路,注意保护三角肌前部纤维和头静脉,显露肱骨近端前方和外侧方,清理骨折端血肿及嵌入的软组织,外展位牵引下手法推压骨折块使其复位,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不可吸收缝线(Ethibond 7号)牵拉结节部位间接复位肱骨头骨块,经C形臂X线机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8mm、结节间沟后2-4mm处置入合适长度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8-03T15:57:39.81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8期作者:李洪彬[导读]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骨科 300480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方法: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中各项指标、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功能、运动限制、解剖复位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效果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伴有位移及周围血供破坏,导致内固定失败率增高及肱骨头坏死率增加,给手术治疗增加了难度。
临床手术治疗的目标在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以保护肱骨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肱骨头的缺血性坏死[1]。
临床可采用的手术方式较多,经皮穿针、钢板、交锁髓内钉等内固定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而锁定钢板因其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近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
本研究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同期解剖钢板治疗相对比,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多与骨质疏松有关。
肱骨近端Neer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粉碎骨折,因伴有明显的移位和肩袖损伤,保守治疗愈合多不理想,以往的内固定方法有克氏针固定、三叶钢板和T型钢板固定,这些固定方法对于一部分骨折和二部分骨折固定较好,但对于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由于骨折粉碎,骨折的固定往往不牢,术后往往依靠较长时间的外固定来达到骨折的愈合,术后骨折移位较多,需要较长时间的外固定,术后不能早期锻炼,肩关节的功能恢复也较差,术后患者的肱骨头坏死率较高。
而以往的内固定技术又使肩关节能进行早期安全的功能锻炼,治疗效果较差,我科自2008~2010年应用解剖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23例该种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9例,跌落伤14例。
按Neer分型,Ⅱ型骨折10例,Ⅲ型骨折8例,Ⅳ型骨折5例。
方法: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及胸大肌,将头静脉牵向外侧加以保护,显露并清理骨折端,撬拨复位骨折,复位时尽量减少骨折端反复撬拨造成骨质流失,保护骨折块附着软组织和关节面。
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折端有缺损的酌情行人工骨的移植,X线透视骨折复位佳后,将AO解剖型锁定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的下方5mm,结节间沟后方5~10mm。
肱骨头骨折的固定采用多根锁定螺钉多角度固定,骨折远端的固定根据情况采用拉力螺钉或锁定螺钉,尽量使用锁定螺钉。
透视确定螺钉未穿出关节面,修补损伤的肩袖。
结果术后患者上肢行悬吊固定,3天后即行主动屈肘,肩外展、上举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幅度。
结果本组患者随访5~15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6个月。
采用Neer的百分制评定标准:疼痛35分,功能30分,运动限制25分,解剖复位10分。
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在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以医院诊治的78例成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9),分别采用常规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在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关键词: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肱骨近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肱骨头、大结节以及小结节等结构的骨折。
青壮年时期发生的肱骨近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并伴有明显的移位、粉碎性骨块和其他损伤。
由于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复杂,因此临床治疗较为棘手[1]。
如果治疗不当不仅会影响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还可能导致肱骨头坏死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随着微创概念被引入临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逐渐取代常规的解剖钢板治疗法,成为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案。
本次研究以78例成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诊治的78例成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39),分别采用常规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
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7.54±3.83)岁;研究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7.49±3.76)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研究组采用微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传统治疗组(n=25)与锁定钢板组(n=25)。
传统治疗组予以传统钢板治疗,锁定钢板组予以锁定钢板治疗。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相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的数据情况明显更优(P<0.05)。
与锁定钢板组患者相比,传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螺钉松动、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来说,通过锁定钢板治疗方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临床疗效从我院的骨科临床实践来看,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
调查显示[1],肱骨近端骨折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
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手术属于常用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手术的目的,主要着眼于保护肱骨骨头的血运,并避免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2]。
本文旨在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传统治疗组(n=25)与锁定钢板组(n=25)。
锁定钢板组中男12例、女13例。
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为(53.48±8.97)岁。
传统治疗组中男10例、女15例。
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为(52.10±9.24)岁。
对比两组患者病历资料,P>0.05,差异无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传统治疗组予以传统钢板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入路方式,并按照流程完成手术。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与并发症情况观察【摘要】目的: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0例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2022年1月,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其中对照组1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观察。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术后VSA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理想,采用微创术式可充分保障手术效果,弥补传统锁定钢板治疗的不足,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效果;并发症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疾病,特别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从发病部位看,属于松质骨、骨密质交替位置,由于位置较为特殊,治疗难度相对较高。
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虽然治疗效果确切,但术中损伤较大,可能出现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1]。
对此,考虑采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充分发挥其内固定稳定性较好的优势,加快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将对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做对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0例(2018年1月-2022年1月),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
对照组男女各7例、8例,年龄57-78(72.85±3.90)岁,观察组男女各6例、9例,年龄58-77(73.20±3.85)岁。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疾病类型;②均符合手术要求;③患者同意知情。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手术禁忌症;②中途退出。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近,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行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手术体位为仰卧位,从肩峰处入路,切口长度8~10cm,充分暴露骨折端,彻底清除骨折病灶,复位骨折,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所用工具为克氏针,行X线透视,保证骨折处妥善复位;选择长度适宜的自锁钢板,自肱骨近端外侧置入,调整钢板位置,螺钉妥善固定,常规冲洗、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术后以三角巾行颈腕悬吊。
肱骨距关于判断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问题
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尽管多项研究对临床病例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但实际上对于具体的病例,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实施关节置换手术,往往很难做出决定。
此时,一些影像学指标对于指导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预后就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近,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的Georg Osterhoff等通过一项临床病例观察研究,考察了肱骨距(内侧外科颈)粉碎对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临床及影像学效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近期出版的Injury杂志上。
2001至2008年间因肱骨近端骨折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46例,男性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0±15.9岁。
术前通过X线片对所有患者的骨折形态以及肱骨距粉碎进行进行评估记录。
术后随访时间至少为2年,随访中通过Constant 评分,主观肩关节评价表(SSV),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简明量表-36 (SF-36)对患者的功能效果进行评估;另外,还通过X线片对患者手术的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价。
图1.(A + B)患者,47岁,Neer 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粉碎。
(C)患者,69岁,Neer 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D)患者,80岁,Neer 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E + F)患者,66岁,Neer 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G + H) 患者,49岁,Neer 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这些患者中,只有最后这位患者发生肱骨头坏死。
箭头所指为肱骨距的粉碎性骨块。
74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50.8±20.6个月。
患者最终的绝对Constant评分、性别及年龄校正的Constant评分、DASH、SSV以及VAS分别为72.4±14.5, 85.2±17.3%, 15.7±17.3, 80.3±19.6%和2.1±2.2。
在并发症方面,1.3%的病例出现骨折不愈合,5.4%的病例出现螺钉切出,内固定失败率为1.3%;12.2%的病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3例发生于初次创伤24个月之后。
存在肱骨距粉碎的病例其在Constant评分及其校长评分、SSV以及SF-36等临床疗效方面受到显著影响,这些患者其绝对Constant评分<65的优势比为4.4(95%的可信区间:1.4–13.7)。
图2.患者,55岁,创伤致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粉碎(A + B)。
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C)。
术后由于出现内固定物处夜间疼痛而在术后18个月时却出内固定物。
该患者在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绝对Constant评分为72(E)。
图3.患者、女性,64岁,创伤后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完整,内侧合页未破坏,内侧干骺端-头延伸区<8 mm(A)。
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B)。
术后6周(C)及3个月(D)的影像学表现。
术后39个月随访时的绝对Constant评分为85,无肱骨头坏死征象(E)。
根据数据结果,作者最终认为,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效果。
肱骨距粉碎与患者的功能及主观疗效预后有关,其作为一项简便的评估方法可用于患者临床疗效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