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寓言二则教案 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亡羊补牢教案(精选4篇)《亡羊补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
先看动画片吧。
(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亡羊补牢]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习上,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羊圈劝告街坊窟窿结结实实叼走后悔(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
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
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师适机板书:第一次不补第二次修补]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名称:佰章课程名称:语文内容主题:《寓言二则》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师姓名:何艳课题寓言二则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这篇课文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一案三单。
3.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习重点1.会写会认生字,能正确听写词语是重点。
2.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一案三单。
3.搜集寓言故事。
〔学生〕教学环节教师教师活动行为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达标检测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组织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出课题。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挖苦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引出课题并板书。
1.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理解寓言的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生齐读课题。
1.写一写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
二、识读字词,初识课文〔用时:10分钟〕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词。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点拨:“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 uàn,它的其他读音是quān和juān。
湘教版寓言二则《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湘教版寓言二则《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措施。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平时爸爸妈妈可能给你讲过不少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是吗?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拔苗助长》。
同学们要认真学习,老师希望你也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信心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作好标记。
2.教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一块读,还可以四人一组开火车读。
)三、借卡认识生字(一)出示生字卡片,采用以下方法认识生字。
1.拆分法记忆生字:苗=+田终=纟+冬疲=疒+皮枯=木+古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助、拔、总、尽、累、死3.集体认读非常一词,用非常一词造句,理解其含义。
4.自己学习于、力。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指导学生读课文。
(质疑)(二)师生交流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中,种田人的愿望是什么?(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秧苗快快长高)2.他采取了什么办法让秧苗长高?(拔苗)结果怎样?(枯死)3.种田的人愿望很好,但是他错在哪里?(联系庄稼的生长过程展开讨论)4.种田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可采用什么办法?你能替种田人想个办法吗?(联系自己种种子的体会来谈)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急于求成,方法不对,反而坏事)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自作聪明的农夫,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秧苗快快长高,竟干出了拔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
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拔苗助长的事例也不少,这就提醒我们,决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六、布置作业。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其实该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精选篇1)教科书分析:1.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为了让秧苗长得快一点,而把秧苗拔高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小,语言浅白,道理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
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体现了阅读理解——概括抽象的逻辑训练过程,是一个难点。
要做好任务分析,以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标。
4.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不是要求掌握“赶紧”“焦急”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如何在句子中写具体些的表达要求。
5.课文只有一幅插图,而插图仅仅呈现《亡羊补牢》故事发生的一个具体情境,对借助插图阅读帮助不大,体现了向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过渡,因此,利用寓言故事的题目梳理故事的条理以了解故事内容,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6.课后选做题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1.寓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白纸一张,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了《坐井观天》等三篇寓言,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亡羊补牢》教学设计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特别有趣的寓言故事,叫《亡羊补牢》。
从前呀,有个老爷爷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早上,他去羊圈数羊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呀,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从洞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看见了,就对老爷爷说:“您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洞吧!”老爷爷却满不在乎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老爷爷又去数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这下老爷爷着急了,他赶紧把羊圈修好了。
从那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及时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就像咱们做作业,如果做错了一道题,要赶紧改正,下次就不会再错啦。
二同学们好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玩的故事,叫《亡羊补牢》。
有个伯伯养了好多羊,住在一个大大的羊圈里。
有一天,伯伯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狼偷偷跑进来把羊叼走了。
旁边的叔叔对伯伯说:“快把洞补好,不然狼还会来的。
”可伯伯不当回事,觉得羊丢都丢了,补洞没用。
过了一天,羊又少了一只,伯伯这才后悔没听叔叔的话,赶紧把洞补好了。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错了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比如说,你不小心把同学的铅笔弄坏了,马上跟同学道歉,再赔给他一支新的,同学就不会生气啦。
三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有个放羊的爷爷,他家的羊圈有个大破洞。
一天晚上,一只狼钻进洞,叼走了一只羊。
爷爷的邻居说:“快补洞,不然狼还来。
”爷爷不听,觉得丢了就丢了。
结果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
爷爷这才知道错了,马上补好了洞。
从这个故事里,咱们知道了,出了错要赶紧改。
就像你考试没考好,找到原因,好好努力,下次就能考好了。
四亲爱的小朋友们,咱们来听《亡羊补牢》。
有个叔叔养羊,羊圈破了,狼进来吃羊。
别人让他修,他不修,后来又丢羊。
他修好了,羊就不再丢了。
小朋友们,这告诉我们,有错误要马上改,不然会更糟糕。
3寓言二则教案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着急、力倦神疲、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说、堵上、后悔、承担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包蕴的道理,明白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
我们大伙儿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确实是用有味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因此确实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形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了解学生初步把握字音的情形。
)zéjīn寓言则喘气白费一大截力倦神疲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明确:揠,“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确实是拔禾苗关心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摸索:这则寓言故事要紧说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古时候有个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1.默读第一自然段。
摸索:(1)那个人什么缘故要关心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明确:期望、希望的意思。
课文中什么缘故要用“巴望”而不用“期望”呢?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②他期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依旧用“期望”好呢?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能够更表达那个人专门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着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如何样?明确:禾苗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揠苗助长》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人;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精、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二、教学《揠苗助长》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习生字: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巩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四个问题: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3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承受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
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况。
)
zéjīn
寓言则喘气白费一大截筋疲力尽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希望、盼望的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可以更体现那个人很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明确: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明确: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们长。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确:因为他巴望禾苗快长,所以就想办法帮它长。
(5)指导朗读。
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明确:应读出焦急、焦急的语气,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
“巴望”、“天天”、“好像一点”也没长、“焦急”、“转来转去”都应该读得重一些。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7)指名朗读,大家评述。
2.默读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明确:往高里拔。
“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说明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想出来的,一旦想出来办法,马上就举动起来。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明确: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明确:他地里的禾苗很多,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他干得很认真,从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阳落山,所以才筋疲力尽。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明确:他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
从他回家说的话知道他对自己的办法很满意。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明确:白白浪费;说明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很值得。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认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6)总结:二、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用拔高禾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7)指导朗读。
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明确:他这样做的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讨论:(1)禾苗为什么会枯死?(2)他错在哪里?(3)他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离开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养分了,必定会枯死;他错就错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办事,结果事与愿违;要让禾苗长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锄草、灭虫等办法。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
(六)布置作业
1.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
3.预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喘、筋疲力尽、枯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三)整体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就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分段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明确: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词语。
②看图理解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去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读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确: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还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养羊人的想法说一说。
(4)同桌讨论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读起来应各用什么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他们的想法。
(6)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练习,指名再读。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样。
结果怎么样呢?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课文中用了两个“又”分别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4.第五自然段。
(1)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了?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勾出有关句子。
(3)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4)理解“后侮”“从此”的意思,并用“从此”练习说话。
(五)提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训?
2.听录音机讲故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亡羊补牢是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4.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样解决的?
5.讨论:养羊的人应该怎样做更好?
(六)指导书写生宇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右边是“丿”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