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奇偶性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时奇偶性▷教学内容教科书P15例2,完成教科书P16~17“练习四”中第4~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掌握两个自然数相加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推理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应用价值,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的确定。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喝水用的一次性杯子1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感知规律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翻杯子”的游戏,猜一猜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教师演示活动:拿出1个一次性杯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翻动杯子:开始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3次,杯口又朝下;翻动4次,杯口又朝上……师:翻动8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11次呢?【学情预设】学生猜测后,教师翻动杯子,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我翻动100次后,杯口朝哪里?119次呢?【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老师没有翻,你们就能确定杯口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翻动是有规律的,“翻动奇数次,杯口朝下;翻动偶数次,杯口朝上”。
师:杯子在翻动中,杯口的朝向确实是有规律的,跟杯子翻动的次数有关。
奇数次,杯口朝下;偶数次,杯口朝上。
同学们就是运用了奇偶性的规律对杯口的朝向作出了判断。
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数的奇偶性。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偶性问题。
(板书课题:奇偶性)【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阅读与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例2。
(2)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有的学生说,题目让我们去探索奇数、偶数的和。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可以反问学生:需要探究“偶数与奇数的和”吗?让学生明白“奇数+偶数”与“偶数+奇数”是同一类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奇偶性》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以及能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奇偶性的含义。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奇偶性。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发现奇偶性的规律。
3.激励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奇偶性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国王要奖励一位忠诚的士兵,决定给他一些金币,士兵拿到金币后发现金币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会有不同的奖励。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币的数目会影响奖励呢?从而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奇数和偶数的定义,以及一些具体的例子。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数的奇偶性9篇数的奇偶性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
所以在上《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觉得,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成了这节课关键。
在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功夫。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学生能够感觉得到的情景——旅游,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展现了本节课知识,而且接近学生的生活。
同时让学生感到提出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需要,这个情境中的事物,学生也很熟悉,觉得很有意思,很亲近,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兴致盎然的主动投入到思考当中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也正是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
在这部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翻硬币练习。
另一个是教室关灯问题,这些练习,很有生活性,不是枯燥的,而是很有情趣的,学生很用以接受,乐于思考。
在这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数的奇偶变化规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从而发现规律。
游戏是这样的: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奇偶性与数的大小比较一、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是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中,如排列组合、统计概率、图形推理等方面,甚至在地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运用。
本次教案所涉及的内容便是的奇偶性和数的大小比较,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掌握数的奇偶性的概念,并运用到数的大小比较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数的奇偶性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2.能够正确运用数的奇偶性,比较数的大小,能够灵活运用奇偶性进行大小比较。
三、教学步骤1.教师引子教师可以将以下数学问题展示给学生们:-10个球分成两堆,每堆的球数相等,请问一共有几个球?-11个球分成两堆,每堆的球数相等,请问能否分成两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
2.学习奇偶性(1)奇数和偶数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组数字,如1、2、3、4、5、6、7、8等,引导学生们讨论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这些数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奇数,一类是偶数。
当数字为奇数时,就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字,如1、3、5、7、9等;当数字为偶数时,就是能够被2整除的数字,如2、4、6、8、10等。
(2)奇偶性的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奇偶性的判断,如判断以下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7、12、15、20学生可以根据数字是否能够被2整除来进行判断,如7除以2得到的余数是1,因此7是奇数;12除以2得到的余数是0,因此12是偶数。
学生可以一一判断出15是奇数,20是偶数。
(3)性质总结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下奇偶性的性质:-偶数能够被2整除,因此它的末尾数字一定是0、2、4、6、8;-奇数不能被2整除,因此它的末尾数字一定是1、3、5、7、9;-任何数加上或者减去另一个偶数都是偶数,任何数加上或者减去另一个奇数都是奇数;-偶数加偶数是偶数,偶数加奇数是奇数,奇数加奇数是偶数;-偶数乘以任何数都是偶数,奇数乘以奇数是奇数,奇数乘以偶数是偶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奇偶性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奇偶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奇偶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奇偶性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奇偶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奇偶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奇偶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活动。
2.学具: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奇偶性。
3.课件:制作一些关于奇偶性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奇偶性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捡了一些石头,要求学生判断这些石头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奇数和偶数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奇偶性的理解。
例如,分组进行奇偶数接龙游戏,每组学生轮流报数,要求下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关于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活动一:示图(右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活动二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试一试:(投影)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在位置相邻的座位上去,同学们的想法能实现吗?如果能,请你排出来。
如果不能,请你说明理由。
分析:为便于理解,我们可借助于下图,用黑白两色帮助分析。
我们把每一个黑、白格看作是一个单位,从图中可知,已在黑格“座位”上的同学要换到邻座,必须坐到白格上;已在白格“座位”上的同学要换到邻座,又必须全坐到黑格“座位”上。
因此,要使每人换为邻座位,必须黑、白格数相等。
板书:答:黑色座位有5个,白色座位有4个,5≠4,因此,不可能使每个座位的人换为邻座位。
(二)太空遨游2(10分钟)芭啦啦综合教育学校举办了一次智力竞赛,共有39名选手参加,共有20道试题。
评分方法是:基础分15分,答对1题加5分,不答加1分,答错1题扣1分,请问所有参赛同学得分的总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请说明理由。
师:总共39名选手,具体他们答题的结果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只能假设最特殊的一种,那就是所有人的所有题目都答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能计算出总得分?(展示课件)生:是。
师:当然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低,所以我们要考虑其他会发生的情况,假设一个学生一题没答的这种情况,所损失的分数5-1=4(分),4是偶数,无论学生多少题没答,损失的都是偶数,奇数减偶数,差是奇数;师:还有就是答错的学生是不是也会有?生:是。
师:那么有1题答错,不但不得分,而且要倒扣1分,所以有1题答错就会损失5+1=6(分),6是偶数,不管有几题答错,损失的分数都是偶数,奇数减偶数的差是奇数。
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是不是?生:是。
板书:假设39名选手把20道题都答对,所得总分为:15×39+39×5×20=4485(分)为奇数;有1题不答,只加1分,损失5-1=4(分),4是偶数,不管有几题不答,损失的分都是偶数,奇数减偶数,差是奇数;有1题答错,不但不得分,而且要倒扣1分,所以有1题答错就会损失5+1=6(分),6是偶数,不管有几题答错,损失的分数都是偶数,奇数减偶数的差是奇数。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6课时奇偶性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
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
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二、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
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
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
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
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学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的第4~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
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
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板书设计】
奇偶性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