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
- 格式:pdf
- 大小:599.88 KB
- 文档页数:14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百项工程”简介2003年,南开大学开始实施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学校每年拨款不少于100万元作为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课题组成科研小组,配备1至2名指导教师,立项重点为学生自主设计的科研创新项目。
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是学校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目前每年有300多个项目,1200多名学生参加,占二、三年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指导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比例的一半左右。
7年来共资助1526项课题,在各种学术期刊发表200篇论文,包括《美国化学会会志》、《美国光学学会会刊》等世界顶尖级核心刊物。
学生作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90余篇,申请专利近60项。
——创新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学习和研究。
“百项工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点,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志和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学风。
立项重点为学生自主设计的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形式采取四“自”形式,即自选题目、自愿组合、自选导师、自主完成;选题原则坚持四“性”原则,即创新性、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
课题立项后,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的研究思路都是学生自己确定。
为完成课题,学生要亲自查找许多相关的文献或亲自动手做实验。
——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
科研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选题立项,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正学生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提高科研效率等,但避免简单地告诉答案。
教师还可以通过科研训练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兴趣,为一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条件,提高科研项目的难度,实施强化锻炼。
学校鼓励各院(系)将发现的好苗子作为研究生选材的重点考察对象予以更多关注,使教师的育人水平和学生的科研成长得到同步提高。
——创新教育内涵,着眼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意无限8个令人惊叹的学生科研项目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学生展现出惊人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他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开展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学生科研项目。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八个脱颖而出的项目,让我们一同领略大学生创意的无限魅力。
项目一:智能手环助力失明人士由清华大学的一群热心学生发起的智能手环项目旨在帮助视力缺陷或失明的人士。
这款手环通过内置传感器和智能算法,能够识别环境中的障碍物,并通过震动反馈的方式提醒用户。
不仅如此,手环还能通过语音导航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行进方向,极大地提高了失明人士的出行安全和生活质量。
项目二:肿瘤早期检测利器几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合作开展了一个肿瘤早期检测项目,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智能纳米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标志物,从而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
这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无创等优点,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项目三:智能康复手套南京大学的一支团队研制了一款智能康复手套,旨在帮助中风患者或手部受伤的人进行康复训练。
这款手套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电机,能够监测手部动作及力度,并根据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
它不仅帮助康复患者快速恢复手部功能,还能够提供即时反馈,更好地引导康复训练。
项目四:空气污染监测系统一支来自复旦大学的团队开发了一套空气污染监测系统,旨在帮助人们实时了解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
这套系统包含了多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模块,可以监测并分析空气中的各类污染物。
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所在区域的空气污染程度,做到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健康。
项目五:新型海水淡化技术一些来自海洋学院的大学生开展了一项新型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
该技术利用一种高效的蒸馏装置,通过太阳能热源驱动,将海水转化为淡水。
与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相比,这种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和能耗,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