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六大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762.88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世博会对消费者的影响论述题解答如下:
1.丰富的消费选择: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国和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选择。
消费者可
以在展馆和商业区域购买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体验
各种文化和创新产品。
2.旅游消费增加: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吸引了大量的国
内外游客。
这些游客在参观世博会的同时,也会增加他们在上
海的旅游消费,包括酒店住宿、交通、餐饮和旅游纪念品等方
面。
3.提升消费体验:世博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消费体验,不仅仅是
购物,还包括观赏各种文化表演、参与互动展览和体验创新科
技等。
这种全方位的消费体验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科技、
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4.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世博会通常会展示各种前沿科技和创新产
品,这些展示可以引导消费者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关注
和购买。
世博会的举办还可以促进消费者对于环保、可持续发
展等议题的关注,推动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5.经济刺激效应:世博会的举办可以带动当地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除了旅游和消费增加带动的经济效益,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也
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筑、物流、服务业等,从而刺
激消费和就业增长。
总的来说,上海世博会对消费者有着积极的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消费
选择和体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进行选择,充分享受世博会带来的消费乐趣。
文汇报/2008年/11月/17日/第010版论苑上海世博会旅游的经济增量效应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何建民北京奥运会历时16天,上海世博会将历时184天。
运用世界性节事所产生的旅游经济增量效应的分析方法,可以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带来十分可观的旅游经济增量。
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的实现,涉及到下列诸多问题与对策。
一、克服瓶颈制约:完善旅游业接待服务体系旅游产业链或综合接待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餐馆、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娱乐活动、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节事活动等要素或环节。
按照“木桶原理”,其中某一个要素或环节的“短板”会制约整个旅游产业链或综合接待服务体系潜力的发挥。
另外,构成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企业往往具有“小和散”及临时组合的特点。
其中每家企业往往很短视,因此,非常需要由旅游主管部门事先专题调查研究,了解上海接待7000万世博会参观者的综合能力及其薄弱环节,克服瓶颈制约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世博会的旅游接待体系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1)缺乏优秀的导游人员。
(2)旅游交通的标志与信息系统不完善。
例如,上海新客站动车每一节车厢停靠的站台位置有时没有标示,旅客在站台上盲目寻找,列车员又站在车厢里,不到动车外主动引导旅客。
(3)旅游交通运力紧张及衔接协调存在问题。
二、保证服务质量:实施优质服务企业的认证与推荐制度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需要提前实施优质服务企业的认证与推荐制度。
参加认证与推荐的旅游企业应该包括旅游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如旅游交通企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景区(点)。
优质旅游服务的认证标准可以参照香港旅游发展局推行的“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所规定的标准,至少应包括:(1)明码实价;(2)资料清晰;(3)优质服务。
建议由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管旅游企业优质服务的认证与推荐工作,也可以授权给相应的行业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行社协会等负责认证与推荐工作。
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大纲一、扩大上海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三、发展创意产业,深化会展研究四、完善超大型国际文化项目的运行机制1.如何判断艺术作品2.如何“采购”艺术作品3.如何运行、管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五、锤炼城市精神,提高城市人素质1.城市精神2.如何提高市民素质六、普及上海世博会主题理念,推动上海长远发展知识点汇总T01:如何判断艺术作品T02:如何“采购”艺术作品T03:如何运行、管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T04:城市精神T05:如何提高市民素质正文文化产业是以经济方式来运行、统计和管理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贸易服务业(例如广告、会展),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等。
这些行业是“上海文化”的主体,影响了上海的整体道德水平、城市精神状态、社会群体心理等。
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要先看文化产业发展如何。
从总体上讲,上海文化产业符合上海的发展趋势:第一,总体规模。
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6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9%;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5.6%。
第二,文化产业结构。
按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两部分组成。
上海的文化服务业比重在稳步提高,2007年,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已达到64%。
而文化服务业中,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已成为核心层行业。
第三,文化市场稳步发展。
表现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服务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新的文化服务领军企业或细分行业龙头相继出现;文化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以文化产权和版权为核心的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有所改善。
这是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构成了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上海和国际上的大都市相比,人均文化消费量、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应该是什么样,专家们已提出不少对比数据和事实。
世博会带来的变化世博会素有经济、科技和文化“奥运会”之称,历史上不少国家通过举办世博会带动了本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我国要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增进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友谊,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中国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多元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更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遇。
是显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1. 使上海可以加快很多进程,加快市政建设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
“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
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将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来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
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建设具有较长的后续效应,对城市形象、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具有综合性和潜在性的影响。
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善。
比如世博动迁、旧区改造、城市绿化、交通网络等等,这些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
从世博会筹建到现在,我们住的更大了,公交线路更多了,出门便找到公园了……“翠拂行人首,城在绿中座”已经不是梦了。
人们周围生活环境和生活品位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是高科技、信息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效应[摘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传播在广度、深度和密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文章阐述了世博会的特征、价值及文化效应,并提出了如何利用上海世博会来有效推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文化效应文化传播一、引言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sition或Word Exposition 或Word Fair,简称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大规模博览活动。
世界博览会不仅荟萃了世界人类所创造的最辉煌的新技术、新产品,而且常常伴以五彩缤纷的表演、别出心裁的景观设计,让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目不暇接且心灵震撼,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体验场所。
世博会自1851年拉开历史帷幕至今,凝聚着全世界的智慧与梦想,留下了人类进步的足迹。
世博会始终是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摇篮,也是新思想、新概念的孵化器。
世博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人们常将世博会比作经济、科学和技术的奥运会,就影响而言,它的作用可能比奥运会更大,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千千万万个体的命运常常因之而改变。
20世纪60年代起,世博会更多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多届世博会以生态与环境为主题,反思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探讨发展与进步的真正意义。
世博会愈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诉求,在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不忘人文因素,在交流碰撞中观照人文情怀。
自此,世博会已不再简单地以时代、地域或类型划分,而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人类·自然·科技——新生的世界”、“自然的睿智” ——所有主题都倾注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也许正是世博会新的历史使命。
世博精神即“欢聚、沟通、展示、合作”的精神。
世博会上的创新主题、创新体制、创新模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卷起一波又一波新浪潮。
世博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巨大,可以说,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驿站,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结论与建议(一)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结论与建议简介•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博览会之一,于202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
•本文旨在总结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结论与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未来世界博览会的发展。
结论1.世界博览会作为一个展示世界各国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成果的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参展国家和机构,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展示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3.在世界博览会期间,各国展区展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观览体验。
建议1.加强展览内容的时效性与可持续性: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内容应随时代发展而更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提升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3.积极利用科技手段:结合最新的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具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的展览内容。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世界博览会应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在展会举办期间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5.深化主题表达:未来世界博览会可设置一个更具深度与广度的主题,通过专题展览和讲座等形式,更好地传递理念和观念。
结语总之,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世界各国带来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并展示了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成果。
通过总结结论和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博览会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科技创新,并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结论与建议(续)结论6.世界博览会为各国提供了展示自身发展成果的舞台,推动了全球合作和交流。
7.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尤为突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
8.高科技展品和互动体验吸引了大量观众,提高了公众对科技和创新的认识和兴趣。
建议6.加强世界博览会的可访问性:致力于为世界各国的贫困地区和残障人士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和受益于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经济助推效应分析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底,中央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以抵御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投资和有效需求的减少,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2009年,全国各个行业也都立足于扩大内需,保持行业稳定增长。
作为为数较少的,可同时带动投资、消费和外贸这“三驾马车”的产业之一,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高达1:9。
世博会作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在扩大内需的有力推动力量中,发挥着积极而又特殊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的乘数效应世博会所处的会展业作为一种联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强大的乘数效应。
第一,世博会前期涉及的基建行业,会展当期相关联的旅游、餐饮、广告、咨询、交通等行业,都可以通过会展活动受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产业带动的乘数效应。
第二,世博会能刺激举办地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消费增长带动需求的增长,进而体现消费的乘数效应。
第三,世博会带动的多是服务产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发挥其就业乘数效应。
(一)投资的乘数效应受世博会大规模投资影响,上海市建设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首先表据■单元媛 博士生 何 婕(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70)◆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举办世博会对上海地区经济在投资、消费和就业方面带来的乘数效应,探讨世博会效应对上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作用,分析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如何借由世博会的发展契机,实现产业提升转型。
最后提出要关注后期可能存在的“低谷效应”。
关键词:世博会 乘数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现在:筹办过程中大规模场馆的建设,城市改扩建和基础设施建造,必然带动经济增长。
其次,除了场馆、基建一类的“自主投资”,随着城市硬件条件的改善,世博会还带来很多“引致投资”。
例如,香格里拉、美国万豪等全球商业巨头大量投资的上海酒店业,2012年即将开工的迪斯尼乐园。
上海世博会展示未来生活六大趋势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
与此同时,“城市病”的幽灵也与城市现代文明如影随形。
“城市里如果都是水泥铸成,夏天会形成热岛效应;城市的绿地都被侵占了,都盖了房子,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舒服吗?城市里人行道没了,变成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行人共走的地方。
这样的城市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吗?”当谈到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世博申办亲历者、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这样说,“我对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期待就是把各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好经验向大家展示,同时也把他们面临的问题向大家说明。
”是的,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
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而在上海,城市以及城市里人们生活的未来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花园城市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瑞士、沙特、俄罗斯、美国、智利……这些来自各个大洲的国家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屋顶花园。
21世纪后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
他们生活在冰冷的摩天大厦里,他们在经过精心修剪的草坪上玩乐,他们不知道米和面曾经的状态,他们没有捉过一只昆虫,他们甚至连小鸟都要从课本上认识。
人类一直梦想着城市与自然能够完美地融合,而上海世博会用实例告诉我们,自然原来离我们很近。
在最佳城市实践区,芝加哥将它的绿色屋顶带到了上海。
绿色屋顶在芝加哥已经安装了600多个,面积超过700万平方英尺(1英尺为30.48厘米)。
芝加哥市长查德·戴利在展示介绍中表示,芝加哥为了美化马路,将五车道的马路变成四车道,中间一道铺设成长达800英里(1千米为0.621英里)的绿色景观点,并将位于市中心的梅格斯机场改建为公园。
“在一座城市里,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有机结合、巧妙平衡。
在这座充满摩天大楼的城市里,或许也只有那葱郁芳香,才能化解钢筋水泥的冰冷和僵硬。
谈谈上海市申办2020年世界博览会具有哪些公关价值上海市申办2020年世界博览会具有以下公关价值:
1. 提升城市形象:世界博览会是一个世界级的盛会,能够向世界展示上海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增强市民参与度:参与世界博览会能够让市民感受到自己的城市正在蓬勃发展,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同时,世界博览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上海,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 推动文化交流:世界博览会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广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国际文化,加深国内外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 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政府能够展示自己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同时,世界博览会也能够为政府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 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博览会能够扩大上海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宾来到上海参观,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
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
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
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效应一”: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世博会的举办能在一定程度推动举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数据显示,大阪世博会、新奥尔良世博会和筑波世博会分别为日本、美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贡献了2.1%、0.1%和0.75%;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陆雄文教授说,据统计,从2004年到今年上海筹办世博会期间,世博会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
预计世博会举办期间,将直接带动房地产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上海GDP增长5%。
同时,大田世博会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10万个工作机会;筑波世博会为日本增加了45.7万个就业机会。
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在管理、经营、安全保卫和文化娱乐领域创造22-25万个就业机会。
“效应二”: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历史上来看,举办世博会能推动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
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芝加哥世博会紧密联系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和托莱多的玻璃工业。
陆雄文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
“效应三”: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
据陆雄文教授介绍,上海世博会与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举办背景相似,那时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而现在是全球金融危机。
当时芝加哥世博会有力推动了美国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样,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高于全德的增长率。
后续效应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举tJl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
1992年西班牙赛维利亚举办世博会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新机场客流接待能力从原100万人上升,至tJ400万人,酒店床位从8000个增加到22000个.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
世博会之后,城市还对世博园区进行了二次开发,兴建了“赛维利亚科技园区”,罕1J2004年园区产值占整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
德国汉诺威曾经承办过两届世博会,世博会使得汉诺威进入了世界城市之列。
该城市拥有世界最大的展览馆、国际闻名的展览公司,世界著名的品牌展览会.以及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贸易,金融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特点之二,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
世博会频繁的外交活动,高强度的新闻报道,有效地提升了国家和举办城市的形象地位。
当经济处于大转折期,世博会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效应,则远远大于某个行业或城市的6l世博论坛|局部效应。
例如.经历世界经济大萧条后.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主题为“进步的一个世纪”,为美国人带来了新百年的期盼,以及全国经济的振兴。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久类的进步和和谐”,对于日本关西经济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点之三,精神遗产大于物质遗产。
世博会是一种国际性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将留下无形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意义远远大于物质遗产。
例如.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精神;再如,广泛的国际交流.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时尚产业提供了新想象空间和元素。
2005年曰本爱知世博会在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唤起环保行动.促进当地居民的国际化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
特点之四,世博会长期效应发挥的前提是办好世博会。
分析历届世博会的资料,成功举办世博会与世博会长期效应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各届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大都有良好的长期效应,但是失败的世博会不在此列(见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