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

题及答案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1. 青霉素发酵工艺的建立对抗生素工业有何意义?

青霉素是发现最早,最卓越的一种B-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青霉素是各种半合成抗生素的原料。青霉素的缺点是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排泄快,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青霉素经过扩环后,形成头孢菌素母核,成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原料。

2.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 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3. 青霉素发酵工程的控制原理及其关键点是什么?

控制原理: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提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在青霉素的生产中,及时调节各个因素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如培养基,补充碳源,氮源,无机盐流加控制,添加前体等;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菌体浓度。最后要注意消沫,影响呼吸代谢。

4. 青霉素提炼工艺中采用了哪些单元操作?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提炼工艺包括如下单元操作:

①预处理与过滤:在于浓缩青霉素,除去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便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②萃取:其原理是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易溶于水。

③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④结晶:青霉素钾盐在乙酸丁酯中溶解度很小,在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入乙酸钾-乙醇溶液,青霉素钾盐可直接结晶析出。

氨基酸发酵工艺

1. 如何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过程进行调控?

发酵过程流加铵盐、尿素、氨水等氮源,补充NH4+;生物素适量控制在2-5μg/L;pH控制在中性或微碱性;供氧充足;磷酸盐适量。

2. 氨基酸生产菌有什么特性,为什么?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小短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

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生物素缺陷型;⑥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突变;⑦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

3. 生物素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物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所需的乙酰CoA的辅酶。生物素缺陷型菌种因不能合成生物素,从而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不饱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磷脂的合成量也相应减少,这就会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解除其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源源不断生产谷氨酸。

维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1. 比较分析现行维生素C的两种生产工艺过程及本质区别,有什么优势?

现行的维生素c生产工艺过程有:莱氏化学合成法和两步发酵法。

莱氏化学合成法:D-葡萄糖为原料,进过催化氢化生成D-山梨醇,然后生物氧化转变为L-山梨糖,酸性液中丙酮化,对α-β-二仲醇进行保护。L-山梨糖高锰酸钾在碱性溶液中氧化为二丙酮-2-酮-L-古龙酸,除去丙酮,内酯化和烯醇化得到L-抗坏血酸。整个合成过程必须保持第4位碳原子的构型不变。

两部发酵法:①催化氢化:催化氢化D-葡萄糖,控制压力,在氢做还原剂、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将醛基还原成醇基,从而制备D-山梨醇。②第一部发酵:D-山梨醇C2位羟基氧化为羰基,其他基团不变,微生物转化得L-山梨糖。③第二部发酵:L-山梨糖到2-酮基-L-古龙酸需要将C1位醇基氧化为羧基,保持其他基团不发生变化。

其中两步发酵法更具有优势。原因如下:①以生物氧化代替化学氧化简化了生产工艺。②省略了丙酮化反应步骤,节省了丙酮、硫酸等大量化工原料和

其防爆设备,节约了成本,有利于安全生产。③三废和污染较小。④提高了生产能力。

2.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中,手性中心是如何实现的?

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故有四个光学异构体。其中L(+)-抗坏血酸括性最高,D(-)-异抗坏血酸活性仅为其20%,工业上将其作为食品抗氧剂。D(-)-抗坏血酸和L(+)-异抗坏血酸几乎无活性。

3. 在未来,一步发酵能取代两部发酵,成为维生素生产的主流工艺吗,为什么?

一步法发酵对工业菌株的山梨醇/糖旁路代谢途径进行敲除。与原始菌株比较,发现单菌发酵24h后,培养基中剩余的山梨醇糖含量基本保持恒定,NSR 缺失株相对于原始菌株残糖量提高了85.9%。

基因工程制药工艺

1. 工程菌与宿主菌对培养基要求有何不同,为什么?

碳源:大肠杆菌以蛋白胨等蛋白质的降解物作为碳源;酵母利用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类物质为碳源。

氮源:不同工程菌对氮源利用能力差异大,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大肠杆菌利用酵母粉等大分子有机氮源;酵母利用氨基酸为氮源。

选择剂: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抗生素作为选择剂;基因工程酵母菌常用氨基酸营养缺陷型。

2. 影响工程菌培养工艺的主要参数是什么?如何优化控制?

温度:生长与生产温度不一致。较高温度表达量大,易形成包涵体。策略: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表达可溶性蛋白质。对于热敏感的蛋白质,高温会降解破坏。策略:生产期可采用先高温,然后低温,变温表达,避免蛋白质降解。

pH:了解发酵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适宜pH以后,进一步设法控制pH在合适的范围内。分阶段控制pH: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生长最适pH和产物最适pH,以达到最佳生产。

溶解氧:从供应量和需要量(菌体生长、质粒稳定性、产物积累)二个方面考虑,使之需氧不超过设备的供氧能力,在临界溶解氧浓度之上。

3. 诱导物对生长和产物合成有何影响,为什么?

诱导物用来诱导表达型工程菌。在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需添加诱导物,以解除目标基因的抑制状态,活化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生成产物。适宜的诱导时间非常重要。诱导物的浓度及其发酵温度会影响表达量和产物存在形式。化学诱导型启动子:lzc、tac、T7等,诱导时间为对数生长期。温度诱导型启动子:P L、P R等,诱导时间为对数期或稍后一些。

基因工程制药工艺

1. 什么是基因工程菌,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所涉及基因工程原理是什么?

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体内使其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的细菌称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如下:目标基因克隆(PCR、文库筛选、化学合成)→表达载体构建(酶切、链接)→遗传转化与筛选(外源基因导入与培养)→工程菌(获得新形状、功能、产生物质)

酶切:在特异位点上催化双链DNA分子的断裂,产生相应的限制性片段。(DNA+缓冲液+限制性内切酶;37℃,1小时;加热、加EDTA终止;电泳检查酶切完整性)

链接:DNA双链上相邻的3’羟基和5’磷酸基团共价结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原来断开的DNA缺口重新连接起来。(载体片段和基因片段,缓冲液,连接酶;16-26℃,数小时;70℃加热10min终止反应)

转化:把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氯化钙法向大肠杆菌导入外源基因)

2. 目标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分析其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①PCR扩增。优点:简便快速,高效,数kb单基因克隆。缺点:DNA聚合酶活性和保真性限制。(94℃变性→55℃退火→72℃延伸→94℃变性……)

②文库筛选。优点:长片段,无碱基错误,位置序列基因克隆。缺点:繁琐,过程复杂,耗时,昂贵。

③化学合成:简便,准确,已知序列基因克隆,引物合成。缺点:受合成仪性能限制,长度很短。

3. 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蛋白药物着重设计哪几个方面?

为了确保工程菌构建的有效性,必须遵循GMP及其有关生物制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做好菌种的记录和管理。①表达载体,详细记录表达载体,包括基因的来源、克隆和鉴定,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构和遗传特性。②宿主细胞:详细记录宿主细胞的资料,包括细胞株系名称、来源、传代历史、鉴定结果及基本生物学特性等。③目标基因序列:目标基因的序列包括插入基因和表达载体两端控制区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所有与表达有关的序列,做到序列清楚。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1.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路线有哪几条,有何缺点?

①体外诱生干扰素制备工艺:仙台病毒诱导人白细胞:血浆→人白细胞(病毒诱导)→分离纯化→人白干扰素。缺点:产量低,1g IFNα需要105L人血白细胞,来源困难,工艺复杂,收率低,价格昂贵,潜在的血源性病毒污染的可能性。

②Namalva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合成干扰素→分离纯化→多压型混合干扰素。优点:首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用细胞培养8000L。缺点:活性低,退出临床应用。

③工程菌构建→发酵培养→包涵体→复性→重组人干扰素。工艺特点:发酵过程,随后变性、复性过程。缺点:生物合成、纯化及制剂阶段均使用了一些动物或人血液提取成分,仍然没有摆脱潜在的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

④工程CHO细胞系构建→细胞培养→收集培养液→分离纯化→重组人干扰素。工艺特点:分泌表达,产量低,成本高,过程控制严格。可以做到无血清培养。

⑤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发酵生产工艺。工艺特点:发酵周期短:几个小时,无需变性、复性过程,获得有活性产品,纯化过程:淘汰抗体亲和层析,制剂中采用非人血清白蛋白新型保护剂,使得整个制造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血液提取成分。

2. 重组人干扰素发酵工段的关键控制点是什么,如何实现最优化过程控制?

①摇瓶培养:摇瓶培养:30℃,pH7.0,250rpm,16-20h;

②种子罐培养:接种:接入50L种子罐,接种量10%培养:30℃,pH7.0控制: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

3. 干扰素纯化工艺的原理是什么?

基于蛋白质的电荷性除去杂质,准确控制缓冲液和上样液的pH及电导值,纯化干扰素

4. 干扰素纯化工艺过程中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

①溶解粗干扰素:配置缓冲液(超纯水,pH7.5磷酸缓冲液,0.45μm滤器和10ku超滤系统,百级层流下收集),冷却至2-10℃。在均浆器中完全溶解粗干扰素。

②等点沉淀与疏水层析:磷酸调节至pH5.0,沉淀杂蛋白,离心收集上清液(含有人干扰素)。用NaOH调节上清液pH7.0,并用5M NaCl调节溶液电导值180ms/cm,上样,进行疏水层析,利用干扰素的疏水性进行吸附。在2-10℃下,用0.025M磷酸缓冲液(pH7.0)+1.6M NaCl进行洗涤,除去非疏水性蛋白。用0.01M磷酸缓冲液(pH8.0)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干扰素。

或②等电点沉淀与盐析:磷酸调节pH4.5,调节电导值40 ms/cm,2-10℃静置过夜,除杂蛋白。1000ku超滤膜过滤,除去大蛋白。调整溶液pH8.0,10ku 超滤膜,0.005M缓冲液。

③阴离子交换层析与浓缩:0.01M磷酸缓冲液(pH8.0)平衡树脂,盐浓度线性梯度5~50ms/cm进行洗脱,2-10℃,配合SDS-PAGE收集干扰素峰。把目标馏分合并,调整溶液pH和电导值,10ku超滤膜,0.05M醋酸缓冲液(5.0)中透析。

④阳离子交换层析与浓缩:用0.1M醋酸缓冲液(pH0.5)平衡树脂。上样,相同缓冲液冲洗。盐浓度线性梯度5-50ms/cm进行洗脱,配合SDS-PAGE收集干扰素峰。合并馏分,10ku超滤膜系统。

⑤凝胶过滤层析:0.15M NaCl的0.01M磷酸缓冲液(pH7.0)清洗系统和树脂。上样,相同洗脱液进行洗脱。合并干扰素部分。

⑥无菌过滤分装:0.22μm膜过滤干扰素溶液,分装,-20℃以下的冰箱中保存。

动物细胞培养制药工艺

1. 离体动物细胞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代谢特征是什么?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分泌功能与制药有何关系?

葡萄糖代谢:糖酵解为主,生成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经TCA循环,氧化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葡萄糖一小部分进入PPP途径,生成4、5、7碳糖和NADPH。

谷氨酰胺:作为氮源,转氨、脱氨(为主),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大多数谷氨酰胺通过脱氨生成谷氨酸,并释放铵离子。小部分谷氨酰胺通过转氨生成其他嘌呤、嘧啶和氨基糖等合成代谢的前体。

氨基酸在粗糙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进行密码翻译,生成蛋白质的多肽链。在粗糙内质网腔和高尔基体内加工修饰形成糖基化蛋白质。糖基结构易变化,不同细胞系糖基化特征不同,要根据药物的结构选择适宜细胞系。

2. 制药动物细胞系的种类和特点有哪些?

有限细胞系:是生长和寿命有限的细胞,经过若干传代培养后失去增殖能力,老化死亡。有限生长,无致瘤性,有接触抑制性。e.g.2BS。寿命取决于细胞来源的物种和年龄、器官。胚成纤维细胞人(50代),鸡胚(30代),小鼠(8代)

无限细胞系:寿命和活性不受传代次数影响的细胞系,可连续培养。也称为永久细胞系或连续细胞系。没有接触抑制现象,对培养条件和营养因子等要求低,倍增时间短,非常适合于制药工业生产。

人源细胞系:Namalwa,WI-38,MRC-5

哺乳动物细胞系:CHO,贴壁或悬浮培养,对剪切力和渗透压有较高的忍受能力。BHK-21,C127,Vero

杂交瘤细胞系:脾脏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杂交细胞。无血清培养,高密度悬浮生长,容易转染和生长,大量分泌和高效表达3. 与大肠杆菌和酵母系统相比,哺乳动物源细胞系统制药的优缺点,如何选择?

CHO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中国仓鼠卵巢,亚二倍体核型,

2n=22。特点:贴壁型生长,也可悬浮培养,对剪切力和渗透压有较高的忍受能力。最为普遍和成熟表达糖基化蛋白药物的细胞。多种衍生突变株,高表达。

BHK-21细胞:成纤维样细胞,非整倍体,2n=44.用于增殖病毒、制备疫苗和重组蛋白。

C127细胞,贴壁生长,适合于牛乳头病毒DNA载体的转化。

Vero细胞:多倍体核型,贴壁依赖性。Vero6最为常用,增至病毒,生产疫苗。

4. 工程动物细胞系的建立:基本过程,表达载体设计,转化与培养方案筛选和鉴定方法。它们与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异同是什么?

5. 动物细胞培养基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是什么?与微生物培养基培养基相比,有何特殊性?

动物细胞培养基的成分主要有糖类、氨基酸、维生素与无机盐、激素及附加成分。作用:糖类提供细胞生长的碳源和能源。分解后释放出能量ATP。氨基酸可通过生糖或生酮途径转变为糖或脂肪酸,间接提供能量。维生素既不是细胞的物质基础,也不是能量物质,对代谢和生长起调节和控制作用。无机盐是细胞代谢所需酶的辅基,同时保持细胞的渗透压和缓冲PH的变化。激素对细胞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贴附因子的作用是让细胞的贴壁生长。

6. 生产用最适动物细胞培养基应该选择哪种,为什么?

合成培养基,组分稳定,容易配置。已有几十种合成培养基,大部分已商品化

7. 如何控制动物细胞培养基的质量?

培养用水质:必须按照GMP要求进行制备,除去普通水中的各类元素、有毒或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和热源,达到纯水标准。

缓冲液:H2CO3/NaCHO3;NaH2PO4/Na2HPO4;恒定pH。

平衡盐溶液:BBS,由NaCl、无机盐和葡萄糖、缓冲剂、指示剂组成。满足细胞对盐离子、碳营养要求;pH和渗透压要求;直观观察pH。

磷酸盐缓冲液:PBS,KCl、KH2PO4、NaCl、NaHPO4。培养物、器皿的洗涤液。

氨基酸配置:50倍浓缩液。使用L型氨基酸,对于DL混合型氨基酸,使用量应该加倍。谷氨酰胺不稳定,需单独配置(100倍浓缩液,-20℃保存)。

8. 基质依赖性与非依赖性细胞系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如何满足?

贴壁依赖性细胞:依赖于生长基质,并在表面才能生长的细胞。只能贴壁生长。多数天然细胞。

非贴壁依赖性细胞:不依赖于生长基质,可悬浮生长。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肿瘤细胞。

生长基质:改变介质表面特性,支撑、促进动物细胞贴附的物质。为支持介质表面提供适量带正电荷,细胞被吸附在介质上。

9. 细胞大规模培养有几种方法,有何特点,如何选择应用?

①单层贴壁培养。单层贴壁培养是指把细胞贴附于一定的固体支持表面上,生长形成单层细胞的培养方法,适合于贴壁依赖性细胞培养。

②悬浮培养。悬浮培养是指细胞在细胞反应器内游离悬浮生长的培养过程,主要对于非贴壁性依赖性细胞,如杂交瘤细胞。

③微囊培养。把动物细胞包埋在微载体内或胶囊内固定化后,进行悬浮培养,适合于贴壁依赖性和非贴壁依赖性细胞。

④微载体培养。微载体是三维培养系统,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细胞贴附于载体上增值,再悬浮于细胞液中,兼具有贴壁和悬浮培养的双重优点。

10. 比较微生物发酵控制过程的异同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工艺

1. 比较各种表达系统生产rhEPO的优缺点。

①SV40病毒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在COS-1中瞬时表达hEPO。

②昆虫SF9细胞中杆状病毒载体表达rhEPO。产率有所改善,糖基化程度较小。

③家蚕系统表达,糖基化简单,药物在体内稳定性较低、活性较差等问题。

④大肠杆菌表达,仅具体外抗原结合活性。

⑤干扰素-α基因启动子的rhEPO表达载体,BALL-1细胞,产生较高量的rhEPO。

⑥CHO、BHK细胞中稳定表达,rhEPO与天然EPO结构、活性相似。

2. CHO培养生产rhEPO的基本工艺过程及其控制点是什么,为什么?

①复苏:液氮冻存的CHO细胞系在37℃中水浴快速融化。无菌离心,弃上清。

②培养:加适量DMEM(10%小牛血清),37℃、CO2培养箱培养,连续传三代。

③消化:用胰蛋白酶消化贴壁细胞后,制成细胞浓度约为2.5×106个/ml。用于接种。

④反应器灭菌:加纤维素载体片及pH7.0的PBS缓冲液,高压灭菌。

⑤接种:排出PBS缓冲液,加DMEM培养基(含10%血清),接入种子细胞。

⑥贴壁培养:pH7,<50r/min,37℃,DO50-80%。

⑦扩增培养:80-100r/min。pH7,37℃。

⑧灌流培养:控制温度、DO、pH值等培养条件,进行无血清培养基连续培养。

⑨收获培养物:连续收获,4℃-8℃保存。

控制点:

①搅拌控制:接种后,搅拌速度缓慢,使细胞贴附于载体上,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逐渐提高搅拌速度。

②温度控制:较为严格,恒定37℃

③pH值控制:7.2-7.4,输入CO2和碳酸氢盐溶液维持其恒定。

④溶解氧控制:在50-80%的范围内,通入氧气、空气、氢气或氮气的比例混合气体。

⑤葡萄糖控制:流加补料

⑥代谢废物控制:监测铵、乳酸盐类等,维持较低浓度,减少对细胞损害。

3. rhEPO分离纯化工艺中使用了哪些操作单元,为什么?

收获培养液、透析、过滤、DEAE离子交换、凝胶过滤。

三废处理工艺

1. 简述制药企业清洁生产的途径

①资源综合利用——原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废物综合利用;

②改革工艺和装备——原料处理工艺的改革、产品制造工艺的全过程统筹、装备技术的更新;

③改进操作和加强管理;

④必要的末端处理。

2. 简述制药工业的末端污染特点

制药厂排出的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化学制药厂的污染物还具有数量少、组分多、变化大、间歇排放、pH不稳定、COD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防治措施的选择有直接关系。

3. 制药废水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如何治理?

①含悬浮物或胶体的废水。废水中所含的悬浮物一般可通过沉淀、过滤或气浮等方法除去。是废水的常规预处理程序。气浮法的原理: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密度小于水(相对密度<1)而上浮到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对于悬浮物质:用沉淀、气浮、过滤等方法去除。对于树脂状物:由于不易上浮和沉淀,须采用辅助手段(如通入压缩空气、直接蒸汽加热、加入无机盐等)使悬浮物聚集起来沉淀或气浮分离。对于极小胶体:可用混凝法或吸附法处理。

②含酸碱性废水。化学制药过程中常排出各种含酸或碱的废水,其中以酸性废水居多。含酸浓度高的废水——应考虑尽量回收利用及综合利用,如利用废硫酸制作磷肥等。含酸(碱)1%以下而没有经济价值的废水——经中和后才能排放,以免腐蚀排水管道,危害水中生物。中和时,尽量采用废碱或废酸,也可考虑用氨水中和,然后用于灌溉。若中和后的废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可直接排入下水道,否则需进一步处理。

③含无机物废水。药厂中常见的无机物是溶解于废水中的卤化物、氰化物、硫酸盐及重金属离子。稀释法——不含毒物且一时无法回收综合利用的无机盐废水。浓缩结晶法——单纯的无机盐废水。化学处理法——剧毒的氰化

物、氟化物废水。化学沉淀法——重金属废水(汞、铜、铬等)形成碳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等。

④含有机物废水。此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一般为原辅材料、产物和副产物等。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应尽可能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常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方法有蒸馏、萃取和化学处理等。对于成分复杂、难以回收利用或者经回收后仍不符合徘放标准的有机废水,则需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物处理法——易被氧化分解的有机废水。沉淀、萃取、吸附——低浓度、不易被氧化分解的有机废水。焚烧法——浓度高、热值高、又难以用其它方法处理的有机废水。

4. 简述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①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在分离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如沉降、气浮、过滤、离心、蒸发、浓缩等。物理法常用于废水的一级处理。

②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来分离、回收废水中各种形态的污染物。如中和、凝聚、氧化和还原等。化学法常用于有毒、有害废水的处理,使废水达到不影响生物处理的条件。

③物理化学法——是综合利用物理和化学作用除去废水中的污染物。如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等。近年来,物理化学法处理废水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工艺单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④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如H20和CO2等。生物法能够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是常用的二级处理法。

5. 制药废渣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

①综合利用。废渣经回收及除毒后,应尽量进行综合利用。用作生产的原辅材料;用作燃料;用作饲料和肥料;用作铺路或建筑材料;投海、深埋、焚烧、深井排放等处理。

②焚烧。焚烧既能大大减少废渣的体积,消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又能回收热量。对于一时无回收价值的可燃性废渣,特别是当含有毒性或有杀菌作用的废渣,无法用厌气处理时,可以焚烧处理。

③填埋法。埋入土中,通过微生物自然降解,但容易污染水源(包括地下水)。为了防止有机物潜在的危险性,目前倾向于先焚烧变成少量残渣后,再用填埋法处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65题,10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A型题(31小题,共31.0分) [1]正常人体脂肪含量大约占体重的 A、10-20% B、5-10% C、20-30% D、30-35% E、20-25% [2]引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是 A、罐头食 B、剩粮食饭、凉糕 C、奶及奶制 D、家庭自制豆制品 E、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3]维生素B1的主要功能是以辅酶形式参与 A、蛋白质代谢 B、脂肪代谢 C、赖氨酸代谢 D、糖代谢 E、钙代谢 [4]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糖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 C、淀粉 D、糊精 E、麦芽糖 [5]脂肪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增加,对脂肪酸败有如下影响 A、抑制 B、减速 C、增进 D、延缓 E、无影响 [6]以下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食物脂肪的消化率与熔点有关 B、所有植物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的含量都高于动物脂肪 C、一般成人的脂肪供应应占膳食总热量的20%~25% D、一般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的 脂肪营养价值高 E、必需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植 物油类 [7]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形成与下 列因素有关,除了 A、食物存放温度的高低 B、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C、受葡萄球菌污染的程度 D、食物中淀粉的含量 E、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8]巴氏消毒法的温度范围为 A、75~95℃ B、63~95℃ C、60~80℃ D、65~85℃ E、60~95℃ [9]食物储存中,酸度升高、产气、 带有甜味、有醇类气味,此种反 应为 A、油脂酸败 B、蛋白质分解 C、碳水化合物分解 D、美拉德反应 E、醇类发酵 [10]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______ A、15%~20% B、50%~60% C、10~15% D、35%~40% [11]表明食品被粪便近期污染的 指示菌是 A、埃希茵属 B、柠檬酸杆菌属 C、肠杆菌属 D、克雷伯菌属 E、黄杆菌属 [12]正常成年人膳食中碳水化合 物提供热量占每日摄人总热量 的适宜百分比是 A、60-70% B、50-60% C、40-50% D、55-60% E、80-90% [13]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烟酸的 氨基酸为 A、赖氨酸 B、亮氨酸 C、色氨酸 D、胱氨酸 E、丝氨酸 [14]防止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 何种措施是错误 A、防霉 B、阻断合成 C、制定限量标准 D、作物施用钾肥 E、作物施用钼肥 [15]40cm2肌肉有6个以上囊尾 蚴的畜肉,应予 A、冷冻处理 B、高温处理 C、盐腌处 D、辐射处理 E、销毁 [16]杂醇油是在制酒过程中何种 物质分解而成 A、蛋白质、氨基酸 B、果胶、木质素 C、糠麸 D、淀粉 E、油脂 [17]烟酸理化性质的特点为 A、酸性条件易破坏 B、碱性条件易破坏 C、遇光易破坏 D、加热及烹调加工损失小 E、高压下120℃,20分钟易破 坏 [18]与影响钙吸收无关的因素是 A、草酸盐 B、植酸盐 C、脂肪消化不良 D、膳食纤维 E、胆固醇 [19]患者自觉乏力,急躁,记忆 力减退,抑郁,失眠,并有恶心、

生物制药工艺学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用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含类毒素) 、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体内以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及微生态制剂等。 2. 分叉中间体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一些中间代谢产物既可以被微生物用来合成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被用来合成次级代谢产物,这样的中间体被称为分叉中间体。 3. 热阻和相对热阻热阻是指微生物在某一种特定条件下(温度和加热方式)的致死时间。 相对热阻是指某一种微生物在某一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种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之比。 4. 种子(广义和狭义)广义种子: 从菌种开始,到发酵罐接种之前的所有生产过程。 狭义种子:种子罐中的种子。 5. 摄氧率单位体积发酵液每小时消耗氧的量。 6. 呼吸强度单位重量的菌体(折干)每小时消耗氧的量。 7. 呼吸临界氧浓在溶氧浓度低时,呼吸强度随溶氧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溶氧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呼吸强度不再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此时的溶氧度称为呼吸临界氧浓度。影响因素:微生物的种类、培养温度以及生长阶段。 8. 凝聚价或凝聚值电解质的凝聚能力可用凝聚价或凝聚值表示,定义为使胶粒产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化合价越高,凝聚能力越强。凝聚能力:Al3+>Fe 3+>H+>Ca2+>Mg2+>K+ >Na+>Li+ 常用的凝聚剂:Al 2(SO 4 ) 3 ·18H 2 O、AlCl 3 ·6H 2 O、FeCl 3 、ZnSO 4 、MgCO 3 等 9. 凝聚作用在某些电解质作用下,使扩散双电层的排列电位降低,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而使之凝聚的过程。影响凝聚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无机盐的种类、化合价以及无机盐的用量。 10. 絮凝作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11. 多级错流萃取料液经萃取后的萃余液再用新鲜萃取剂进行萃取的方法。 12. 多级逆流萃取在第一级中加入料液,萃余液顺序作为后一级的料液,而在最后一级加入萃取剂,萃取液顺序作为前一级的萃取剂。 13.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Supercritical Fluid Anti-solvent,SAS)先用有机溶剂溶解溶质,再加入超临界流体作抗溶剂,使溶质的溶解度大大下降,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14.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 RESS)是利用高密度的超临界流体溶解固体溶质,通过喷嘴快速泄压至1个大气压的低密度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急剧减小至万分之一以下,造成固体溶质结晶析出。 15. 道南电位由于带电荷粒子在不同相间的分布不同而产生的相间电位差即为道南电位。 16. 吸附等温线当固体吸附剂从溶液中吸附溶质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与溶液浓度和温度有关。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17. 批一次性投入料液,不补料,直到放罐。(或许) 18. 浓差极化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时,它使得膜面上溶质浓度增大而高于主体中溶质浓度,这种现象称为浓差极化。为避免浓差极化现象,通常采用错流过滤。 19. 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具有很高的选择和分离性能以及较大的载量,纯化倍数高,并能保持较高的活性。 20. 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利用蛋白质表面存有的疏水性部位,与带有疏水性配基的载体在高盐浓度时结合,洗脱时将盐浓度逐渐降低,蛋白质因疏水性不同而逐个地先后被洗脱而分离。该法中蛋白质与固定相结合力较弱,利于保持活性。 21. 膨胀床色谱传统色谱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处理含固体颗粒的料液。色谱吸附剂直接与原料液在搅拌罐中混合来吸附目标产物或流化床吸附。膨胀床色谱操作过程:被处理的料液从膨胀床底部泵入,床内的吸附剂将不同程度地向上膨胀,料液中的固体颗粒可以顺利地通过床层,目标产物在膨胀床内可被吸附剂吸附,从而可达到从料液中吸附和初步纯化目标化合物的目的。原理:吸附介质颗粒在向上流动液体的作用下膨胀起来,液体中的目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分)一、选择题(2×10=20 )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1.下列图形中, .圆.等腰直角三角形 D.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A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长方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2 D.无法确定3 C.2倍2 A.3倍B./)4,当它增加8时,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必须( 3.一个比的前项是8倍C.乘以3 D.扩大A.增加8 B.扩大2倍)种分法 4.一条直线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有(D.无数种C.8种2种B.4种A..“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课5)题之一是( .学会思考 D C.学会使用计算器.学会解题A B.学会计算 )1/7,则徒弟加工零件个数比师傅少( 6.师傅加工零件个数比徒弟多7/8 ..1/8 D.A.1/7 B6/7 C,0*1=11*0=0,和0的新运算符号,且运算规则如下:1*1=0,7.若“*”是一个对于1 ).则下列四个运算结果中是正确的是( 0*0=0*1=0 1*1))*1=0 D.(1*0)*0=1 B.()*1=0 C.(0*1A.(1*1大绳、元钱,让他买三样体育用品:活动中,老师给小明30“阳光体育”8.在国家倡导的在元.毽子每个3元,1小绳、毽子,其中大绳至多买两条.若大绳每条10元,小绳每条)把钱都用尽的条件下,买法共有(种.9种D8B种.7种C.6A..如图,一个正方形只有一种形式;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接起来,使一边公共,也9 三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接起来,便有两种形式,只有一种形式; )形类似的,同样大小的四个正方形拼接起来,应有( (注意:两种拼接结果,如果经过平移、旋转、翻折,能够重叠在一起,便认为是同式.一种形式)7 .6 D.A4 B..5 C,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甲,再将对角两顶点重合折叠得图10.小明拿一张矩形纸(如图))乙,按图丙沿折痕中点与重合顶点的连线剪开,得到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是( 乙甲丙 C.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A.都是等腰三角形B D.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等腰梯形 二、填空题(2×10=20分) 11.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重视自主探索、操作实践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是数学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做出相应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_______ ________.、_____和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数学课程标准》12.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的评价体系._______,评价方法_______在评价中,应建立评价目标+c = a×b×c,写出三组符合条件的答案:b是不同的整数,符合等式a+.a、b、c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有一“田”字形信号灯,每一小格的状态可为:黑、红、绿、蓝四种颜色,它可以表14 种信号.示________ 个..下 列图形中,不可能围成正方体的有_________15

营养和食品卫生学试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 A.精氨酸 B.组氨酸 C.丝氨酸 D.胱氨酸 2.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 B.热能 C.维生素 D.矿物质 3.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A.锌 B.铁 C.叶酸 D.尼克酸 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铜 B.铁 C.锌 D.硒 5.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是以下哪一种() A.钙 B.铁 C.钾 D.钠 6.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是() A.抗坏血酸 B.脂肪酸 C.草酸 D.植酸 7.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 8.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B.癞皮病 C.脚气病 D.败血病 9.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A.苏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蛋氨酸 10.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A.肉类 B.奶类 C.水果 D.大豆 11. RDA指的是()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 B.适宜摄入量 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 D.估计平均需要量 12.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 B.蛋氨酸 C.苏氨酸 D.赖氨酸 13.消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 B.热能 C.维生素 D.矿物质 14.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肥胖 B.多尿 C.高血压 D.佝偻病

15.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 B.菠菜 C.大米 D.动物肝脏 16.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A.钠 B.钙 C.铜 D.维生素A 17.下列哪项不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B.提供能量 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 D.提供必需氨基酸 18.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的特点() A.天然食物组成成分 B.维持健康所必需 C.每日需要较多 D.维持人体生长 19.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 A.马铃薯 B.梨子 C.小麦 D.动物肝脏 20.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A.苏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蛋氨酸 21.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D在人体的缺乏症() A.在成人发生骨软化症 B.在儿童发生癞皮病 C.在婴幼儿发生佝偻病 D.在老年人可发生骨质疏松症22.婴幼儿常见的营养问题不包括()

生物制药工艺学思考题和答案解析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1. 青霉素发酵工艺的建立对抗生素工业有何意义? 青霉素是发现最早,最卓越的一种B-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青霉素是各种半合成抗生素的原料。青霉素的缺点是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排泄快,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青霉素经过扩环后,形成头孢菌素母核,成为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原料。2.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3. 青霉素发酵工程的控制原理及其关键点是什么? 控制原理: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提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在青霉素的生产中,及时调节各个因素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如培养基,补充碳源,氮源,无机盐流加控制,添加前体等;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菌体浓度。最后要注意消沫,影响呼吸代谢。 4. 青霉素提炼工艺中采用了哪些单元操作?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提炼工艺包括如下单元操作: ①预处理与过滤:在于浓缩青霉素,除去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便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②萃取:其原理是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易溶于水。 ③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④结晶:青霉素钾盐在乙酸丁酯中溶解度很小,在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入乙酸钾-乙醇溶液,青霉素钾盐可直接结晶析出。 氨基酸发酵工艺 1. 如何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过程进行调控? 发酵过程流加铵盐、尿素、氨水等氮源,补充NH4+;生物素适量控制在2-5μg/L;pH 控制在中性或微碱性;供氧充足;磷酸盐适量。 2. 氨基酸生产菌有什么特性,为什么?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小短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生物素缺陷型;⑥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突变;⑦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 3. 生物素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第二届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一、选择题(2×10=20分) 1.某次考试,班长算出了全班40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M,如果把M当成一个同学的成绩与原来的40个分数加在一起,算出这41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那么M:N为(). A.40:41 B.41:40 C.2 D.1 2.若一个正三棱柱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这个正三棱柱的高和底面边长分别为(). A. 2, ,2 C. 4,2 D. 2,4 3.某企业产品的成本前两年每年递增20%,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之后,后两年产品的成本每年递减20%,那么该企业产品的成本现在的与原来的比较() A.不增不减B.约增加8%C.约减少8%D.约减少5%4.函数y=x|x|的图象大致是() 5.已知m>2,点(m-1,y 1),(m,y 2 ),(m+1,y 3 )都在二次函数y=x2-2x的图像上, 则(). A. y 1

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工艺试卷

山东***大学 专业 年级( 科) 《生物制药工艺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考试时间: 补(重)考:(否)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核分人 得分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5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 。 2.工业生产中对大量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 。 3.微生物菌种的 是指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突变的原理,通过 分离、筛选排除衰退型菌株,选择维持原有生产水平的菌株的过程。 4.在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为提高溶解度小的物质的溶解能力,常加入 。 5.采用液氮超低温保藏法保藏菌种时,应将盛装菌种的安瓿管保藏在 ℃液 氮管中进行保存。 6.高分子聚合物沉淀法中应用最多的沉淀剂是 。 7.疏水相互作用色谱常用的分离载体为多聚糖和 。 8.较纯的固体一般有 和无定形沉淀两种状态。 9.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 。 10.需要通过工业发酵生产的维生素为 和 。 得分 阅卷人 (签全名)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题,每题1分,共10分) 1.采用冷冻干燥法保存菌种时常用的保护剂是( )。 A .乙醇 B .甘油 C.脱脂牛奶 D .液体石蜡 E .蛋白胨 2.蛋白质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是( )。 A .碳酸钙 B .磷酸钠 C.氯化钠 D .硫酸镁 E .硫酸铵 3.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时,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温度 B .湿度 C.压力 D .pH E .金属离子 4.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菌一般是( )。 A .细菌 B .放线菌 C.霉菌 D .噬菌体 E .真菌 5.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称为( )。 A .离子交换法 B .等电点沉淀法 C.亲和色谱法 D .双水相萃取法 E .吸附法 6.聚电解质沉淀法中应用较多的沉淀剂为( )。 A .聚乙二醇 B .酸性多糖 C.EDTA D .EDTA-Na E .硫酸铅 7.下面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是( )。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红霉素 D .土霉素 E .金霉素 8.目前分辨率和选择性最好的凝胶过滤介质为( )。 A .聚丙烯酰胺凝胶 B .葡聚糖凝胶 C.琼脂糖凝胶 D .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 E .葡聚糖琼脂糖凝胶 9.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 )。 A .温度 B .pH C.溶质溶度 D .过饱和度 E .时间 10.链霉素发酵生产的菌种为( )。 A .产黄青霉菌 B .灰色链霉菌 C.红色链霉菌 D .金色链霉菌 E .土壤细菌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得分 阅卷人 (签全名) 得分 阅卷人 (签全名)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药品: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生物活性Biological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酶工程enzyme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固定化酶immobilizedenzyme: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反萃取stripping/back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分离因素separation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phase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1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一些溶剂流体所具有特异增加物质溶解能力来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 15.固相析出分离法solidphasecrystallization:通过改变溶液条件,使溶质以固体形式从溶液中分出的操作技术。 16.盐析法saltprecipitation: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

数学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考核书面测试数学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一个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是()平方厘米。 2、自行车中轮轮盘有54个齿,后轮飞轮有18个齿,中轮行进中转动了15圈,后轮小飞轮转动了( )圈. 是12米。 3、比30少40%的数是()。()米的3 8 4、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9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12:30,时针和分针成()。 6、把40克农药放入76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为1︰() 7、被减数、减数、差相加得1,差是减数的3倍,这个减法算式是()。 8、在含盐率30%的盐水中,加入3克盐和7克水,这时盐水中盐和水的比是()。 9、在l—20的自然数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10、用图上5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1、一个圆锥形沙堆,测得它的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这个沙堆的体积是()立方米。 12、3时15分=()时 4.05公顷=()公顷()平方米 13、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有()只。 14、小东家距学校2.5千米,小明家距学校的距离为小东的2倍,小东与小明

两家最远相距( )千米,最近相距( )千米。 15、一项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两队合做5天,可完成这项工程的( )。 二、判断题。(每个0.5分,共2分)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用V = Sh 来计算。 ( ) 2、把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20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 ( ) 3、在含糖50%的糖水中同时加入5克糖10克水,这时糖水的含糖率不变。( ) 4、比的前项乘2 ,比的后项除以2,比值缩小4倍。( ) 三、计算。(每题1.5分,共6分) 1、简便方法计算。 12.5×8.8÷11 (3.65+4.1+2.35)×9.8 2、解方程。 32=2443 χχ— 14 :X =0.4:8 四、数学应用。(每题3分,共12分) 1、周末,小明一家人开车去乡下看望奶奶,去时每小时80千米,用了3 4小时,返回时用了5 8小时,他们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生物制药工艺处理学考试2013-12(A卷)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 期末试卷A卷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核分人: 得分评卷人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细胞破碎包括哪三大类方法、和。 2、萃取因素也称萃取比,其定义为被萃取溶质进入的总量与该溶质在 中总量之比。 3、晶体的质量主要是指晶体的大小、形状和纯度,其中影响晶体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 , , 。 4、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是在树脂聚合时加入 致孔剂,待网格骨架固化和链结构单元形成后,用溶剂萃取或蒸馏水洗将致孔剂去掉,形成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 ,其孔径远大于2~4nm,可达 ,故称“大孔”。 5、在作分级分离时,为了提高分辨率,多采用比样品体积大倍的柱体积, 的柱比,较吸液量、较粒的凝胶固定相。 6、写出下列离子交换剂类型:732 ,724 ,717 ,CM-C , DEAE-C ,PBE94 。 7、请写出下列药物英文的中文全称:IFN(Interferon)、 第1页(共8页)

IL(Interleukin) 、 CSF(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H(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Ins(Insulin)。 8、生物药物的分类:、、、 。 9、在生化制药工艺中干燥的方法主要包括:、 、。 10、疫苗制备时,可用 、 和 方法扩增病毒。 11、各向异性膜分为两层,一层是,厚度为0.1~1μm,决定了膜的 性质,另一层是,厚度约0.1mm,作用是。 12、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重要参数有、、 、。 13、密度梯度离心常用的介质有、 、。 14、用100μmol/L NADH使乳酸脱氢酶吸附在固定化丙酮酸类似物上,若NADH从洗脱液中去除,则脱氢酶被洗脱,这种洗脱方法称为。 15、生化药物的主要资源有 、 、 和 。 16、粘多糖是一类含有 和 的多糖。 17、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脂质是 ,临床应用效果 ,原因是 。从发现年代上看,该物质 于青霉素被发现。 第2页(共8页)

食品营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2

食品营养学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营养:是指人体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过程,也是人类从外界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2、蛋白质的功效比值:用幼小动物体重的增加与所摄食的蛋白质之比来表示将蛋白质用于生长的效率。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增加体重(g)/摄入的食物蛋白质(g) 3、amino acid score :蛋白质质量的评价指标,氨基酸分=[1g受试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毫克数/需要量模式中氨基酸的毫克数]×100% 4、食品的成酸成碱作用:是指摄入的食物经过机体代谢成为体液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来源的过程。 5、膳食指南: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居民或特殊人群的总指导原则。是依据营养学理论,结合社区人群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育社区人群采取平衡膳食,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为了指导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许多国家制订有膳食营养素推荐供给量,即:(B)。 A、DRIs B、RDAs C、RNI D、EAR 2、胃酸由(B)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 B、盐酸 C、醋酸 D、鞣质酸 3、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D)。 A、胃蛋白酶原 B、胃蛋白酶 C、胃酸 D、糖蛋白 4、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D)性液体。 A、酸性 B、弱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5、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C)。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素 C、吸收水分 D、消化食物残渣 6、一般来说,机体所需要能量的(B)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 A、30% B、50% C、60% D、70% 7、据用“弹式热量计”测定,1g蛋白质在体外燃烧平均产生热量为(C)。 A、17.15 kJ B、39.54 kJ C、23.64 kJ D、18.61 kJ 8、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四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705060 课程名称:生物制药工艺学 英文名称:Bio-pharmaceutical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 学分:2.5学分 适用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专业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建议教材:《生物制药工艺学》(吴梧桐主编,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制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的目 标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前生物制药所需的基本理论和 技术,重点讨论各类生物药品的来源、结构、性质、用途、制造原理、工艺过程与生产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旨在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 物药品研究、生产和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生物制药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 掌握各类生物药品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3. 熟悉各类生物药品的来源、结构、性质、用途 4. 了解本学科的成就、新进展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 48 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 36 学时,实验课教学为 12 学时。 大纲的使用说明:凡本大纲所列各章节项目中划有横线“”的,表示必需掌握熟识的重点内容.注明“*”的,一般课堂上不作讲授,供学生参阅或学有余力的自学提高,其余均为应当了解的理论和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生物制药工艺基础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 (一)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药物的含义及特点;熟悉生物药物的分类;了解生物药物研究范围,用途和研究趋势。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物制药;生物药物;特性;分类 2、主要教学内容: (1)概述生物制药的含义 (2)生物药物的研究范围。 (3)生物药物的特性、分类与用途 (4)生物制药的研究发展前景 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一)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材料的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及生化物质分离纯化的基本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 A课程标准部分(35分)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5分) 1、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7.在数学课标中,对总体目标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 3、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简要说明第一学段的评价建议是什么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5、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谈谈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小组学习

生物制药学复习题.doc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工艺学期末试卷(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 分) 1.酶转化法与直接发酵法生产氨基酸的反应本质相同,均属酶转化反应。但两者相 比,酶转化法所需设备及工艺简单,产物浓度高,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短,副产物少,酶的利用率也高。 2.多肽的化学合成有液相合成和固相合成,常用的氨基保护基有苄氧羰基、叔丁氧羰基(BOC)和9-芴甲氧羰基(Fmoc) 。其中Fmoc 最常用。3.到目前为止,多糖的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是很不完善的,但可以确定多糖的活 性与其高级结构、分支度及其侧链、分子量、及多糖中的取代基等密切 相关。 4、溶质通过色谱柱时造成的峰加宽效应包括分子扩散、涡流扩散、流动相中传 质阻力、固定相中传质阻力。 5、写出下列离子交换剂类型:732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724 弱酸型阳离子 交换树脂,717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CM-C 阳离子交换纤维 素,DEAE-C 阴离子交换纤维素,PBE94 阴离子交换剂。 6、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和大孔吸附树脂等。 7、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方法有蒸发法、温度诱导法、盐析结晶法、有机溶剂结晶法、 等电点法、微量扩散法、化学反应结晶、共沸蒸馏结晶(八选七)。 8、根据色谱机理,色谱柱分为:反相色谱、正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 谱(或亲和色谱)。 10、透析的方法有:旋转透析器,平面透析器,连续透析器,浅流透析器。 11、常用的制备型离心机转子有角度转子,水平转子,区带转子,垂直转子。 12、克服浓差极化现象的措施有搅拌,震动,错流,切流。 13、供体,受体和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14、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中文名称:IFN 干扰素;IL-2 白介素-2 ;TNF 肿瘤坏死因子。 15、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的性质很不稳定,用溶剂萃取法分离时整个提炼过程应在低温,快速,准确调节pH 值下进行。 16、四环类抗生素是一类以四并苯(萘并萘)为母核的一族抗生素;链霉素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是分子内含有14 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24分) 1、基因药物:核酸类药物,以遗传物质DNA、RNA 为治疗物质基础的药物(1 分),如核酸疫苗、反义药物。(1 分)与基因工程类药物不同,基因工程药物化学组成上主要是蛋白质或多肽,但基因药物组成上主要为核酸(1 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蛋白质32+12+9+3=56 A型题 1.以下为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标注:1.13 A.色氨酸B.赖氨酸C.精氨酸D.苏氨酸 E. 蛋氨酸2.非必需氨基酸是指( )。标注:1.23 A.蛋白质合成不需要B.体内不能合成 C.非机体必需D.不一定必须由食物供给 E. 必须由食物供给 3.多数食物蛋白质含氮量为( )。标注:8.11 A.12%B.16%C.18%D.20% E. 26% 4.为安全可靠,摄入氮量应较排出氮量多( )。标注:8.21 A.30%B.3%C.5%D.8% E.10% 5.在氮平衡三种状态中,不需维持正氦平衡的人群是( )。标注:1.11 A.婴幼儿B.青少年C.孕妇 D.成年男子 E. 儿童 6.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 )。标注:1.23 A.各种氨基酸的含量B.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C.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D.各种非必需氨基酸构成比 E. 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 7.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 )。标注:1.23

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B.蛋白质提供热能受到限制 C.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D.蛋白质分解代谢受到限制 E. 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 8.当蛋白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过量时( )。标注:8.23 A.将自行排出体外B.在体内贮存备用 C.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利用D.会干扰其他氨基酸的利用 E. 会促进其他氨基酸的利用 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 )。标注:8.23 A.大豆蛋白质B.鸡蛋蛋白质C.牛乳蛋白质D.酪蛋白 E.牛肉蛋白质1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标注:8.23 A.亮氨酸B.精氨酸C.色氮酸D.异亮氨酸 E.赖氨酸 11.铁蛋白是( )的指标。标注:8.21 A.循环中的铁B.血红蛋白中的铁C.体内储存铁 D.人体可利用的铁 E. 人体功能性铁 12.缬氨酸属于( )。标注:1.23 A.必需氨基酸B.非必需氨基酸C.条件性氨基酸 D.非限制性氨基酸 E. 限制性氨基酸 13.大豆含蛋白质( )。标注:8.22 A.10%~20%.B.15%~20%C.20%~30%D.30%~50% E. 5%~10%14.进行蛋白质功效比值实验,所用动物饲料应含多少蛋白质( )。标注:8.31 A.5%B.8%C.10%D.12% E. 15%15.运铁蛋白在体内同类代谢中起到何作用( )。标注:8.21 A.转运铁B.储存铁C.构成原卟啉D.构成血红蛋白 E. 构成肌红蛋白16.氮平衡的意义是( )。标注:1.23

生物制药工艺学

附件六: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纲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7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生物制药工艺学 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1、考试内容: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药物概念、性质、特点与研究范围。 2、熟悉现代生物药物的分类和用途。 3、了解生物制药工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二、考核知识点 1、识记: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药物,生化药物,微生物药物,生物制品等的 概念;生物药物的类别。 2、理解:生物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药物的区别;生物药物的发 展前景与方向。 3、应用:生物药物的应用范围;DNA重组药物的应用范围;生物药物的发展与药学发展 的关系。 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活性物质的特点。 2、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制备的步骤及提取、浓缩与干燥方法。 3、了解中试放大工艺设计特点方法和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1、识记: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特点;微生物纯培养,诱变育种,核酸疫苗等概念; 2、理解:各种方法的异同及诸多因素对生化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提取的方法和工艺 要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内容;微生物菌种保藏和防止菌种退化的方法;生物药物分

离纯化的原理。 3、应用:DNA重组体的几种主要表达系统和特点; 第三章生物材料的预处理和液固分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细胞破碎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熟悉生物材料预处理的目的,去除杂蛋白、多糖和金属离子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液固分离的方法和设备。 二、考核知识点 1、识记:常用细胞破碎的方法;凝聚作用和絮凝作用;过滤和离心分离的概念。 2、理解:细胞破碎的方法和各自特点、适用范围。细胞培养液的预处理方法和原理;去除杂蛋白、多糖和金属离子的方法和原理;影响液固分离的因素。 3、应用:举例说明不同生物材料的细胞破碎方法;错流过滤的使用特点。 第四章萃取法分离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溶剂萃取的基本原理,萃取方式,破乳化方法。 2、掌握双水相萃取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3、掌握超临界萃取的原理,影响因素。 4、熟悉反胶束萃取原理及其在生化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5、了解萃取设备和溶媒回收方法。 6、了解超临界萃取方式及流程。 二、考核知识点 1、识记:溶剂萃取法,反萃取,萃取比(萃取因素),分配比,萃取率,双水相萃取法,反胶束萃取,超临界萃取的概念;乳化和破乳化的概念; 2、理解:各种萃取方法的特点;影响溶剂萃取的因素;超临界萃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超临界萃取剂的特点。 3、应用:举例说明不同萃取法的应用;破坏乳状液的方法;超临界萃取方式,萃取流程及应用。 第五章固相析出分离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等电点沉淀法等固相析出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优缺点。 2、熟悉结晶的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晶体质量的方法。 3、了解成盐沉淀法、亲和沉淀法、高分子聚合物沉淀法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识记: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等电点沉淀法等的概念;Ks盐析,β盐析,盐析分布曲

(完整版)生物制药工艺学_吴晓英_例卷

诚信应考, 考试作弊将带来严重后果! 华南理工大学期末考试 《生物制药工艺学》试卷A( 2007/01/11 ) 注意事项: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2.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 或答题纸上) ; 3.考试形式:闭卷; 4. 本试卷共大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个2分) 发酵、热原质、人工免疫、细胞因子、手性药物、生物合成技术、核酸疫苗、生物制品、交联度、分级分离 二、多选题(答案为不定项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1.按分子所带电荷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 A、离子交换层析法 B、电泳法 C、等电聚焦 D、亲和层析 2.HPLC具有哪“三高”() A、高压 B、高效 C、高灵敏度 D、高速 3.工业上生产5’核苷酸的主要原料是() A、RNA B、DNA C、啤酒酵母 D、解脂假丝酵母 4.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具有以下特点?() A、同源性 B、多源性 C、多效性 D、协同性 5.生物制品免疫效力试验包括() A、定量免疫定量攻击法 B、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 C、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 D、被动保护力测定 6.抗生素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包括( ) A.生物合成法 B.化学合成法 C.酶转化法 D.基因工程法 7.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 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ω -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B.花生四烯酸 C.胆汁酸 D.棕榈酸 8.多糖类药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有() A.调节免疫功能和抗感染、抗肿瘤、抗衰老; B.抗凝血; C.促进细胞DNA、蛋白质的合成; D.解热镇痛 9.下列药物属于酶类药物的有() A.透明质酸 B.胸腺激素 C.木瓜蛋白酶 D.细胞色素C 10.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包括() A.用酸、碱、盐水溶液提取 B.用表面活性剂提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