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导学案阿房宫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导学案《阿房宫赋》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赋这种文体。
3、体会课文运用的比喻、排比、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法。
4、了解体会的写作目的,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1、词语用法与观点。
2、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主要教学进程导学目标: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和的人文情怀学生活动个性补充导入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学生回答学生动手做笔记学生多种朗读方式学生记好笔记学生做笔记,并适时回答学生做好笔记学生自读思考总结学生学生自读思考总结师生互动构建新知师生互动构建新知师生互动构建新二、解题1、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毕、走、举”等文言实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归纳虚词“之、焉”的意义与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激情诵读,用心鉴赏,总结出本文的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借助“教材助读”,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准确断句和用情诵读。
2.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题目:学习小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所有书面题目和整体感知第1题、第4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0分钟完成)、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
晚唐杰出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而称之“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
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相比,称他为“小杜”,又把他与并称,称“小李杜”。
古文方面,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其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二、了解背景阿房宫是秦始皇和儿子胡亥的离宫(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宏伟建筑。
秦始皇建都咸阳后,感到那里人口众多,宫殿狭小,于公元前212年动员数十万民工,在渭河的南岸上林苑营造阿房宫。
宫殿还未建成,西楚霸王项羽入关后,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据史书记载,大火三月不灭。
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标出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与个人疑难。
2.试着梳理文章,反复读文中议论的句子,找出揭示作者写作的意图的句子并翻译。
3.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4.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力争背诵。
《阿房宫赋》导学案班级姓名【目标与重点】●掌握本文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目的;●学习铺排、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预习与质疑】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于是有“小李杜”之称。
杜牧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
半个世纪后,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2.自读课文:参看文下注释,查文具书,口译全文,将疑难处写在下面。
3.研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空缺处。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①段写,先交待,然后写,接着渲染,最后写;第②段写,先写,然后极写,最后。
这两段按照由到,由到的顺序,写得条理井然。
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第③段写,先是(嗟乎……“用之如泥沙”)指斥,然后(“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最后(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第④段意在,先(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然后(余下各句)讽谏。
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很清楚。
【品读与探究】4.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品析其含义及作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把握诗文主旨大意。
课前学习1.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亡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4.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课堂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参考赏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
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中学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感受这篇“赋”铺陈夸X的特点及用意。
3.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4.诵读并默写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世1、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某某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故名)。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3、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X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自主学习:这篇“赋”较难,自主学习时教师需作恰当的提示,文章翻译附背面,供学生预习参考,注意把下列文言知识落实到课文中去。
(一)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今义:行走8、气候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常见实词归类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5、缦: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阿房宫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能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方式】朗读、研读。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巴结。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理想,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二、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擅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睬朝政。
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铺陈夸张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至宝之多,多数通过铺张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硕的想象、美好的比喻就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气魄全都表现得生动传神。
篇中铺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好。
铺写、议论由前后两大部份组成,这是很明显的。
至于抒情,则是贯穿在全篇铺写当中,到处可见。
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这样就使得本篇有情有理,情景融合,深刻动人。
全篇还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词采华丽,抑扬铿锵,摇曳多姿。
3、文体:“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阿房宫赋》导学案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1、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作者、背景、文体见《学习指导》P78【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2、解释重点词语。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把握词语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的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把握词语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难点】明确本文运用想像、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结构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世称杜樊川。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
为弘文馆校书郎。
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
早年颇有抱负,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的侵扰,加强国防,以拯救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晚年渐趋保守消极。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阿房宫赋》【知识目标】一、感受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三、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能力目标】一、学习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方法,能运用类比联想与比喻联想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当今便民利民政策及执行情况的认识【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与委婉劝谏的忠诚。
二、背诵课文,体味文本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重点、难点】一、感受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
学习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方法,能运用类比联想与比喻联想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
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历任许多官职。
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名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背景材料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第19课阿房宫赋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2.了解赋的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掌握“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举、族、哀”等文言词语,了解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赏析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在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
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
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此进行评点: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问题四: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
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这是一种的手法。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过秦论》。
问题七:比较《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什么?问题八:结合全文,探究作品阐释主题的途径,看作者是如何深入分析秦人招致自我灭亡的原因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揭露秦王朝践踏人性的呢?1.“”――视宫女为玩物,表现宫女人性的被践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及赋的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3、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4、【学习重难点】如何通过对事物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揭示事理的方法。
【学法指导】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导入新知】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5)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1.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
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2.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3.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堂小结】描写:雄伟外观,宫人珍宝议论:1.奢靡生活,滥用民力导致灭亡2.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手法:借古讽今,铺叙渲染,想象夸张,比喻【达标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2)(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讽喻的目的。
第一课时【预习内容及方法】1、阅读“知识卡片”,了解杜牧、写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
★知识卡片●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著名的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作品风格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写作背景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据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实为咸阳宫而非阿房宫,作者以此以示诫人。
)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语文选修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阿房宫赋》学案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给加点字注音骊.(lí)山缦.(màn )回不霁.( jì)何虹妃嫔媵嫱....(fēipínyìngqiáng )呕哑..(ōuyā)晓鬟.( huán )雷霆.( tíng)乍惊杳.( yǎo )无音信妍媸..(lǐyǐ)珠砾.(lì)..(yánchī)鼎铛.( chēng )弃掷逦迤逶迤..( zīzhū) 大笔如椽.( chuán)不容置喙.(huì)..(wēiyí)锱铢仓庾.(yǚ)横槛.( jiàn )剽.掠(piāo )漂.(piǎo )白剽.(piāo )窃剽.(piāo )悍骠.( piào )勇长膘.(biāo )飞镖.(biāo )瓢.(piáo )虫2、词语解释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骊山北构而西.折向西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辇.来于秦乘辇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的珍宝3、全文共四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层意。
XX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4.4《阿房宫赋》〔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了解秦亡的原因与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了解文学常识。
[天天预习]1.识记字音缦〔màn〕囷〔qūn〕囷焉〔yān〕霁〔jì〕虹〔hóng〕妃〔fēi〕嫔〔pín〕媵〔yìng〕嫱〔qiáng〕辇〔niǎn〕鬟〔huán〕涨〔zhǎng〕腻〔nì〕焚〔fén〕椒〔jiāo〕辘〔lù〕杳〔yǎo〕妍〔yán〕剽〔piāo〕掠〔lüè〕鼎〔dǐng〕铛〔chēng〕逦〔lǐ〕迤〔yǐ〕锱〔zī〕铢〔zhū〕椽〔chuán〕庾〔yǔ〕粟〔sù〕横〔héng〕槛〔jiàn〕呕〔ōu〕哑〔yā〕参〔cēn〕差〔cī〕兀〔wù〕缦〔màn〕冥〔míng〕荧〔yíng〕椒〔jīao〕辘〔lù〕砾〔lì〕妍〔yán〕呕哑〔ōu〕〔yā〕戍〔shù〕2.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XXXX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故名〕。
3.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4.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X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X之作。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_________”,以别于杜甫。
与_________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2. 阿房宫(ēpáng gōng)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
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
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劳民伤财。
4. 杜牧作品选读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解释加点的字1六王毕.(),四海一.()。
2.未云何.()龙?3.宫车过.()也 4、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5、而.()望.()幸.()焉。
6、使负.()栋之柱,7.日.()益.()骄.()固.()。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课堂训练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 B.爱 C.取 D.族六王毕,四海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旦不能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 B.而C.夫D.于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多于九土之城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⑦楚人一炬,可怜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5.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尾语气词的用法,把对应的序号填写到括号里。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呜呼,亦盛矣哉!(7)欲安所归乎?(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9)甚矣,汝之不惠!(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1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14)滋可痛已!(1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16)年几何矣?(17)是善恶之分也已。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非死则徙尔。
请将上列句子末尾的语气词用法归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a.表陈述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的有________________c.表感叹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e.表判断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人,指秦始皇。
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指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参考答案: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5.a.表陈述语气有(4)(11)(19);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2)(7)(8)(16)(18);c.表感叹语气(6)(9)(11)(12)(14)(15);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13);e.表判断语气(5);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1)(3)(17)。
6.(1)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独夫,指独裁者。
)(3)B(4)C (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7)自己本身(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9)A 8.(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