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30.96 KB
- 文档页数:3
半坡彩陶纹饰的装饰艺术表现浅析作者:邹晶晶王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通过分析半坡彩陶装饰纹样,总结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法则在彩陶纹样装饰艺术的体现,探讨了传统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半坡;纹样;装饰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56-02半坡彩陶是仰韶文化遗址中是最为有名的文物之一,是已知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彩绘陶器。
半坡彩陶主要采用了彩绘、捺印、划纹以及堆饰等装饰方法,其彩绘多为黑色及偏紫的红色。
半坡型彩陶装饰纹样的内容和形式,以象形纹和几何纹为主,有少量植物纹以及编织形纹饰。
半坡彩陶的纹饰充满了自然气息,其取材多源于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抽象,生动传神的将自然界的动物形态勾勒于彩陶之上,既栩栩如生、又极富生活气息。
常见的纹样主要有鱼、蛙、鸟、鹿等,其中又以鱼纹的表现手法和数量最多。
一、半坡彩陶装饰纹样(一)象形纹样——鱼纹鱼纹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最为多见和典型,它贯穿整个彩陶文化的始终。
主要是象形鱼纹,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变形抽象。
从半坡彩陶的绘制手法看,在半坡文化早期,鱼纹虽然绘制手法多样,形象生动,但多为单体鱼纹,以细而匀的直线勾勒出形态各异的鱼的轮廓,也有被处理成黑色影像的鱼纹出现在彩陶上。
早期鱼纹多选取侧面,这是表现扁平状的鱼的最佳角度,将鱼的头部、鳃、鳍、身、尾等部分都表现于画面,体现所描绘对象求全的心理。
这种正侧面鱼的形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显得形象概括、简练,笔力遒劲显得更加的栩栩如生。
到了半坡文化中期,绘制手法的发展趋于同一,但此时又以合体和联体鱼纹为主,以连续、拼接的鱼纹表现出不同的纹样。
发展到半坡文化晚期,装饰纹样的变化更加多样,造型也更加夸张,又以鱼纹头部的抽象程度最高。
发展至后期,鱼纹的鱼身也进行了更为夸张的变形,鱼身变的更加修长,有的鱼尾对称分开后又构成上下对称的鱼纹。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半坡型彩陶典型的装饰纹样有具象、抽象两种。
装饰花纹多为宽带纹或三角、竖线、斜线构成,少用曲线,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龙纹,其中以鱼纹为代表,说明当时渔猎经济盛况空前。
纹样一般饰于盆、钵里面。
鱼纹有单体、复体两类。
所谓复体鱼纹,是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
早期写实,后期逐渐几何化、抽象化,更具图案特征。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目前共发现12例。
人面多作圆形,眼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纹。
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
在头顶和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
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
值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的发笄。
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
它也很可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会发生。
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鱼的崇拜。
人面纹、鱼纹的运用体现了半坡型彩陶的特点,其之所以以此纹为多,原因大约有二,一是生活在水边,鱼是生活的必需品,以鱼为表现内容是很自然的,因为摹仿自然是人学习的手段。
二是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为了共同生活,懂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而十分重视血缘关系,逐渐形成部落,每个部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产生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是印第安语(totem),意即“他的亲族”,相信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是某一部落的保护者,并以此作为该部落的象征标志。
如果说最初始的选物行为还有某种偶然性,个人意志的话,这种以固定的纹饰形成定制的物已经有了一种社会意志,由于它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自然便有了无上的权威性,尽管它后来如阿斯玛特人的锯齿纹那样,净化成审美样式对变成纯然的几何纹样,但起心理意识的源头仍是和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工艺的审美之中是始终伴随着这种社会性的功利目的的。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 ,因 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 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 年, ①延续了大约 900 年。
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 , 西抵甘肃天水 ,南至汉水上游 ,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 , 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 , 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
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 , 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 , ③开始进入繁荣期 , 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
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 , 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 , 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
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有代表性的彩纹。
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 ,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 , 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半坡类型鱼纹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陶盆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 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复体鱼纹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 鱼纹构成一组的鱼纹。
半坡类型早期的彩陶纹饰多为单体鱼纹。
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不同观点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看法 ,学术界至今尚 无定论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殖崇拜说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 : “中国人上古起以鱼象征女 性, 象征配偶 , 而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 , 而 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相关。
半坡彩陶器型特征
半坡类型陶器最富有特征的有圆底钵和盆、葫芦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大口尖底罐、葫芦形平底瓶等,还有折腹罐和鼓腹小平底瓮等陶器。
由于半坡类型彩陶是人类告别制陶技术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时期制作的,时间跨越有近千年之久。
远古先民的制陶艺术创造力较老官台·大地湾文化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制陶数量、质量和图案彩绘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绘彩花纹以几何形图案为主,其次为人物和动物形花纹。
构图元素以圆点、直线和少量弧线为主,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是半坡类型彩陶的艺术风格。
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其中有直边三角纹和弧边三角纹及圆点纹,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常见的母题花纹。
动物纹常见的有鱼纹、鱼蛙纹、变形鱼纹和兽面纹或变形猪面纹等,以极具特色的鱼纹或变形鱼纹最为常见。
简述半坡彩陶的器形特征
半坡彩陶是位于山西太原市尖草坪乡城关村的一种传统陶瓷样式,也是中国古代农民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陶瓷制品,丝毫不逊色于官窑的坯型瓦罐之美。
半坡彩陶也被称为“山西彩陶”或“尖草彩陶”。
在半坡彩陶的器形特征上,它的造型朴实,整体外观丰富、明朗。
盛水的土司、蒸饭的汤煲、椒盐、甜酸等菜的各种锅、炉、碗碟,都有独特的妙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尖草坪彩陶的土司,它们都是半圆形,小口,下部醒孔,上把做成波状,这种口头大量用于家宴,赴会,作证等。
另外,尖草彩中还有炉灶特色之甚,特别是狭柱形脉状石墨口炉,放在客厅里,相当装饰性。
碗为把形,侧壁上把孔口,贴有蓝紫色花苞纹,口边微圆,剔除神秘的味觉和色彩,令人欣赏。
彩瓷的外壳贴有丰富的花纹,一般以贴圆,贴长方形,贴折叠,贴锯齿等形式出现。
其中圆形上,有梗彩,细纹彩,荔枝彩,锦缎彩,多色彩等造型。
而长方形上有折叠彩,梗纹彩,绣彩等描绘出千百种风格,颇应赞赏。
半坡彩陶不仅仅在外形内容上精美独特,而且其内容上也很出色。
半坡彩陶以白土为主要原料,当料料搅拌在一起时,土中添加各种有机合金,沦落土、景泰蓝等各种碳氧化合金,通过烙火达到淬火效果,使彩陶具有坚硬耐用的特性。
在烧制彩陶的过程中,采用匠心独具的工艺制造出绚丽多彩的颜色,使每一件彩陶都拥有上千种不同的颜色,因此,半坡彩陶又成为一种古典诗意的波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赏。
半坡彩陶经过几十年走出创始人山西人董老爷子的秘方,通过高温烧制,以及中国风格的装饰技法,以及有机金属的调色,辐射太原以及周边的地区,把精湛的半坡工艺拉向一起,把半坡彩陶打造成一座独特的艺术大宅,受到包括国内外的客人的高度赞赏。
简述半坡彩陶的器型特征半坡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瓷制品,最早被发现于距今多少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因此也被称为“黄河文化陶瓷”。
半坡彩陶的形状较为简单,但对彩绘的技艺要求很高,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特征和遗传特征。
半坡彩陶的器型特征是它由半坡状的圆体形陶瓷组成,彩绘的图案通常有人物、动物、鱼鸟、花朵等,通常是一些生活图案,多为繁复的纹饰,采用线条、圆点、横条等设计。
色彩主要以黑、黄、蓝、红、白等几种基本色调为主。
半坡彩陶的制作工艺分为考古法和技艺法两种。
考古法主要是古代发现的地质文物,它们的出土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代,重要代表有淮河、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陶瓷。
这种古代陶瓷有着半坡形状、瓜形、坛形等不同器型,从考古记录来看,彩绘纹饰也有着繁复多样的内容和图案。
技艺法是用现代非火烧技术制作而成的,它们的器型和纹饰风格与古代文化陶瓷十分相近,是目前唯一可以流传和传承的陶瓷艺术形式。
半坡彩陶的器型特征是它的形状采用半坡状的圆体形,其彩绘的图案多为繁复的纹饰,以黑、黄、蓝、红、白等几种基本色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节奏感,构图有规律、精细、细腻。
因此,半坡彩陶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艺术形式,具有精湛的工艺技能、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一件珍贵的陶瓷艺术品,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坡彩陶以其独特的器型特征和精湛的彩绘技艺被认为是古代陶瓷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制作工艺也独特,从考古出土到当代技艺,从未改变。
半坡彩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它的存在是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国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它不仅具有精致的器型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中世纪陶瓷文化一个绝佳的例证,其器型特征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综上所述,半坡彩陶的器型特征包括半坡状的圆体形,繁复的纹饰,黑、黄、蓝、红、白等几种基本色调,以及色彩鲜艳、富有节奏感,构图有规律、精细、细腻等特征,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的一个绝佳的例证。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浅析西安半坡彩陶纹样装饰艺术法则及应用作者:刘小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西安半坡博物馆彩陶装饰纹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彩陶图案纹样显示出的不同形式法则,指出无论是审美概念中的稳定、均衡、对称、变化等总体原则的把握,还是黑白的对比、曲直的对应等基本技法的表现,都是图案中的上乘之作。
对于形式法则的应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西安半坡博物馆;彩陶纹样;装饰艺术;法则;应用在西安半坡彩陶中,彩陶的图案纹样绝大部分是预先观察,然后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和设计,并且在不断的描绘过程中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半坡彩陶中的图案大多是鱼纹,而各种鱼纹与不同的器形结合又显示出不同的形式法则,这些形式法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对比对比,是图案的形式法则中常用的重要表现手段和手法。
对比是图案内部双方鲜明地展示各自的特点,形成了视觉的张力,增强了对视觉的刺激强度,是对事物矛盾的展现。
在装饰图案中,将两个以上不同形式元素并置就会产生黑白,大小,动静,疏密,曲直,正与斜等。
而这些对比形式,既能使对立在构成的图案中起到相互制约以达到和谐的作用。
所以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在同一个图案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的造型元素的对比,通常是以次要的花纹来衬托主要的花纹,才能起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的作用。
1、黑与白的对比在西安半坡彩陶图案中黑与白的对比应用很多,在早期鱼纹的单独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到,鱼被描绘成为斜向上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被分为头和身,而鱼身被分割为上下两个反向的三角形,上方的三角形为黑色,下方的为白色,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既简约又概括,同时这种黑白对比的效果十分强烈,让人对鱼纹的整体效果一目了然,过目不忘,清新自然。
(插图1)在鱼纹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黑与白的对比一直延续着,还有两个鱼纹的鱼身黑与白结合的图案组成的,尾巴是黑色的剪刀形。
这种构图用纯粹的黑、白三角形来表现鱼,达到了简洁明快的效果。
半坡彩陶鱼纹图形浅析摘要:半坡彩陶是仰韶文化早期产物,是泥与火的凝练,鱼纹纹饰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和特色纹饰,我们以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鱼纹为研究对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彩陶装饰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半坡彩陶鱼纹一.半坡彩陶鱼纹演变的过程是:融合→分化→再融合,它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
在彩陶鱼纹演变图示中分析这些纹饰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后期抽象花纹中的三角形或直线组成的纹饰,是由早期写实动物中的鱼形演变而来的。
从纹饰组合上彩陶鱼纹大体可以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
”[2]单体鱼纹是由一条鱼单独组成一组纹饰或与其他花纹配合组成一组纹饰。
这些鱼纹头、尾、鳃、鳍等身体各部分俱全,比例匀称颇合于解剖学原理,形态有睁眼呆视者;有口微张开、鼻尖翘起作游水状的;有如临大敌牙齿露出,目大睁向前张望着作惊恐状的,整体来看神态变化较多。
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合组成的一组纹饰。
这种组合有上下叠压和平行并列两种形式。
上下叠压组合的鱼纹,有的两条或三条头尾方向一致,比较生动;有的是两条身子而却共用一个头;有的两鱼相叠,看不见鱼头。
平行并列的鱼纹,有的是两头相对合成一组花纹,有的只有鱼头没有鱼身二半坡彩陶鱼纹的形式风格早期半坡彩陶鱼纹最显著的特点是写实性。
这时期鱼纹是先民对自然界中鱼形象的摹仿,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摹仿,由于原始人审美意识和视觉经验的作用,许多自然属性被省略淡化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处理,早期半坡彩陶鱼纹的写实特征表现在:多为单独纹样。
鱼形象刻画较具体、写实,和鱼的原型保持整体的一致性,艺术夸张成分少。
(加强局部特征的表现,是原型基本结构特征的强化,如用网格纹来表现鱼鳞。
)注意表情的表现,如有的鱼作张口睁眼状,将其神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中期最显著特点是装饰性。
这时期的彩陶鱼饰是审美和实用,装饰和器形的有机结合,先民已能结合不同的器形做出不同的结构和纹样来,鱼纹所绘制的部位和陶器的使用条件是相适应的,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内侧等,鱼纹形象的摹仿性因素和局部特征不断衰减,添置上几何形作为纯粹的装饰,鱼头、鱼身由以前不规则的自然形向规则的几何形转变。
半坡文化彩陶鱼纹形式分析摘要:半坡文化彩陶以其颇具代表性的鱼型纹样在原始彩陶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自从1953 年发现以来一直是考古学界探讨的热点,关于鱼纹的象征意义更是众说纷坛,然而从艺术的角度对于鱼纹的形式分析和探讨却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从艺术的角度,利用考古学的材料对鱼型纹样进行形式分析,并结合对目前学界关于鱼纹的象征意义的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
关键字:半坡鱼纹形式分析象征意义一、半坡文化与彩陶鱼纹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地区,东到河南郑州,南到汉水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
半坡类型是隶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因1953 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6 公里处的半坡村而命名。
①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 4000 年,延续了大约900 年。
半坡彩陶的器型主要有圆卷唇的小平底或圜底盆、直口半球形的钵、细颈折腹壶、菱形壶、杯口尖底瓶、敛口深腹灌、小平底或尖底灌。
其中半坡类型早期彩陶以圆卷唇的小平底或圜底盆数量较多。
半坡类型鱼纹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内壁。
鱼纹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鱼纹组成一组的鱼纹图案。
半坡类型早期彩陶多为单体鱼纹,到中后期则多见复体鱼纹。
二、彩陶鱼纹的形式分析查阅关于彩陶鱼纹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部分的学者依然延用由《西安半坡》一书将鱼纹分为象形和抽象的两大类别,并认同该书所推演的鱼纹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顺序。
本文力求站在艺术与审美的角度,重点放在对于彩陶鱼纹的形式与构成分析和研究,对于鱼纹的演进顺序的考古学课题将不做过多的讨论。
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对于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和把握还处于蒙昧的儿童阶段,人类世界还处在泰勒所指出的“万物有灵论“的支配之下。
对于原始艺术的研究,由于缺乏许多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一向被认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是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半坡类型以半地穴式为主,多用尖底瓶、壶、罐、盆等器型,装饰题材多以动物为主,多为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线条简单而富于变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基本变化是由彩陶纹饰线条粗细变化、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所致。
这一演变过程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因此,本文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一)彩陶文化的概念彩陶,是指以红色、黑色或白色为基本色调,在陶胎上用彩釉描绘纹饰的陶器。
彩陶最早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彩陶文化知识,使您对我国的彩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彩陶的起源我国的彩陶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彩陶,但是最早的彩陶,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一些陶器,如夹砂粗陶缸、盆、碗等。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和部落的壮大,陶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灰陶,还会在灰陶上绘有黑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进入了文明阶段。
彩陶文化就是当时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泥料制备、坯体制作、彩绘三个步骤。
其中,泥料制备是制作彩陶的关键步骤,这一工序与制陶技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最早是采用天然黏土进行手工制陶,但是后来出现了陶器和陶胎一次成型的技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制陶效率。
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彩绘也逐渐成为重要步骤。
彩陶上的彩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黑彩为主要元素,另一种是以红彩为主要元素。
半坡彩陶的器型特征
半坡彩陶是一种古老的陶瓷器皿,源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约四千多年,广泛出现于黄河以至淮河流域,尤其是今天的河南省,大量出土于周代、齐代等各朝代墓葬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特征。
一般的半坡彩陶器,通体呈灰黑色。
胎体细砂,烧制程序有预先烧制(张艮法)和调色烧制(心材法)。
其外形以凸面半坡、独脊波纹、悬闭盖等为主,体积小、盖宽、把手短,内壁多有凹刻双层波纹装饰,人物画也是半坡彩陶文化的重要特征。
半坡彩陶的器型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代表了当时文化的生活状态。
通过文物的出土,可以发现,当时的器皿型态大多是凸起的,包括碗类、瓶类、盆类和罐类。
其中,碗类有贴地碗、高台碗和足碗,既可用于饮食,也可供供礼用;瓶类以鼻瓶为主;盆类主要是浅盆和三足花盆;罐类主要有言罐和令罐等。
此外,还有许多装饰性的小器如物放口碗、小碗、小瓶、小盆和小罐。
半坡彩陶器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文化重要的体现,其特征在于将较大的陶瓷器皿分成高台碗、贴地碗、缸盆等三种型式,并采用凸面半坡的形体造型、独脊波纹的装饰花纹,装饰有地表纹、线条纹、双层波纹等。
同时,半坡彩陶也有许多带有人物和动物图案花纹的装饰性小器,其中如物放口碗的精细工艺文化水平,在盘、杯和罐中层出不穷,令人赞叹。
今天,半坡彩陶仍在保护和扩大作用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通过对半坡彩陶的历史文化研究,仍可以发现许多未知的文化特征研究方向,丰富我们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文明的认识。
略谈西安半坡彩陶鱼纹的发展和演变作者:刘小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9期摘要:在半坡人生产活动过程中,渔猎活动是半坡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补助,动物纹样中以鱼纹的数量为最多,贯穿了彩陶文化的始终,是半坡彩陶最具代表性的花纹。
半坡鱼纹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表现到意象,抽象的发展演变,也是反映半坡彩陶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仿照模拟到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半坡彩陶;图案;渔猎;鱼纹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29-02半坡彩陶的图案花纹,种类丰富,样式繁多。
动物纹图案造型奇特,具有象征意味,结构缜密,并有强烈的装饰性。
而其中彩陶的图案花纹样鱼纹最多而且变化丰富,是半坡彩陶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
在半坡人生产活动过程中,渔猎活动是半坡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补助,狩猎活动在经济生产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人们肉食,还可以提供毛皮,骨头,角和脂肪等其他的生活所需的用品。
捕鱼业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聚落附近有丰盛的水草和沼泽地,有着各种鱼类和淡水蚌壳等水生动物。
捕鱼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当时捕鱼的工具有鱼钩,鱼叉和网坠等。
此外,还钓鱼和叉鱼,而渔具做的很精致,虽然用骨制,但几乎可以同今日的钢制鱼钩媲美。
从他们制作的渔具来看,渔猎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彩陶上的图案大多为鱼纹,这与他们的渔猎和实践中的对鱼的观察是分不开的,也许当半坡先民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与鱼类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半坡彩陶中的鱼纹不仅变化多端而且比其他的纹样多很多,半坡先民把鱼甚至做为了他们的图腾来崇拜,可见半坡先民与鱼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见,渔猎不仅给半坡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肉食,等还给他们提供了彩陶纹样的来源,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以至于半坡先民们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创造出了史前灿烂的彩陶文化。
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摘要:彩陶纹样是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绘于陶器上的装饰图案,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来的最漂亮的图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半坡彩陶中几种主要纹样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总结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是由繁到简,由写实到写意。
分析半坡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半坡原始先民的生活,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半坡;彩陶;鱼纹;新石器时代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及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总体艺术特征(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在约7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
彩陶纹样是彩陶上的装饰图案,彩陶纹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的最美的图案。
在所有目前我们知道的史前文明中,仰韶文化的彩陶成就最高,彩陶纹样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虽然从现有研究发现,一开始的彩陶装饰纹样或许并不是以审美为目的,比如某些图腾象征着部落或氏族,这些装饰在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需要猜测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艺术价值是原始先民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宝藏。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原始先民从游牧的生活到农业出现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安分的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利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同时利用这块土地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这“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远古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例如石器,骨器。
进入新时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开始由实用性转变为具有美的造型和装饰性,例如陶器的发明,据现有考古资料,我国制陶历史已有10000左右,例如,发现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出土了粗陶片。
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先民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这种与土壤关系甚为密切的生活方式中,认识并掌握黏土的特性,又在学会使用火后发现黏土经过烧制后会变得坚硬,于是原始先民就这样发明了一项划时代的创造--陶。
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是同时进行的,经过越来越多的对陶器进行装饰的实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彩陶艺术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广泛流行起来,仰韶文化就是这一时期彩陶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包括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等三种类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以朴素明快,天真浪漫为特色,其中,又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值得研究。
(二)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总体艺术特征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省西安市,它汇聚了黄河流域的史前文明,风土人情。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半坡遗址被整理成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可见陶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成为半坡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半坡彩陶是仰韶文化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彩陶文化之一,这时期的陶器造型多样,施色的陶器一般为圆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盆、细颈瓶等造型,纹样多绘于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比较显眼的部位,或绘于敞口盆的内壁。
图案纹样多为鱼纹、鹿纹、人面衔鱼纹等动物纹,也有大量的从生活和自然中提炼出来的几何图形的纹饰。
这些原始图案纹样,也许并不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它们被创造的目的也许是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跟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用途,但是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些原始彩陶上所描绘的诸如生动的鱼纹、神秘的人面衔鱼纹、简洁可爱的鹿纹、以及对现代装饰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何纹样,它们无疑是原始先民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产,它们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以质朴简洁的线条为形式,以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敬畏意识为内容;它们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原始图案纹样多为原始先民的生活元素,经过原始艺术家质朴而单纯的处理手法后,变为一个个别致的图腾;半坡彩陶上的原始图案纹样体现出来的万物有灵以及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即是后来庄子所提出的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全便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粹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荀子的美学思想中,只有既全且粹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美,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半坡彩陶纹样也体现了这种既全且粹的美学思想。
二、半坡类型彩陶主要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变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种类繁多,其中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如鱼、鹿纹;有简练的几何图案;也有经过原始先民天真朴素的艺术想象后形成的人面衔鱼纹,它们都具有很浓厚的装饰意味。
下面简单谈谈其主要纹样的特征及其演变。
(一)鱼纹在半坡彩陶纹样中,数量最多的是鱼纹。
从彩陶文化的兴起到铁器的发明使得彩陶在半坡人的生活中逐渐被青铜器所替代,鱼纹都一直是半坡彩陶纹样的主要纹样,这证明了鱼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半坡人的信仰。
早期的半坡鱼纹图案多数是独个的图案,形象简洁概括,纹样一般用比较直的黑色线条刻画,用笔劲挺,形象生动。
早期的半坡鱼纹图案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多表现鱼的正侧面,虽然图案经过远古艺术家的处理,形象概括,但还是显出“全”的特点,头上的眼睛以及生动的眼珠,使得鱼纹栩栩如生,此时的鱼纹,鱼身上的鱼鳍不齐,但口、齿、鳃、身、尾都有,鱼的形象了然于目。
例如西安半坡出徒的三鱼纹彩陶盆上面的鱼纹,陶盆腹部绘有三条张开嘴露出牙齿的鱼,画面中没有画水,却有一种鱼在水中呼吸游动的错觉。
随着时间的推进,半坡原始先民的制陶工艺和彩绘的工艺都不断地进步,慢慢的,彩陶上的鱼纹从早期的写实向后期的写意发展。
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纹样,经过半坡先民质朴简练的手法,造型愈来愈醒目强烈,越来越往标志性与象征性结合的图案发展。
相比早期写实的鱼纹,晚期的鱼纹经过原始艺术家变形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越发简洁化,越发几何化,鱼身变长,鱼尾变成对称的剪刀形状。
经过原始艺术家的反复的提炼与夸张的形变,后来就出现了高度抽象化的几何鱼纹。
半坡原始先民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观察,使用概括的方法让鱼纹越来越简洁明了,鱼纹经过漫长的演变,已经不是完整的鱼的样子,只是运用鱼的突出特征譬如鱼的头,身子和尾巴来创造鱼纹,此时的鱼纹已经不是面面俱到的写实的鱼,而是经过概括之后概念化的鱼,成了简约的标志性的半坡彩陶纹样。
(二)人面衔鱼纹半坡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农业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来源于生活,半坡彩陶纹样中出现的大量鱼纹,证明了鱼猎跟半坡人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鱼是半坡先民的信仰,他们以鱼纹为氏族图腾,以求部落人丁兴旺。
所以,也就有了人与鱼结合的人面衔鱼纹。
人面衔鱼纹多刻画于陶盆内面,半坡遗址总共出土了五个风格各异的人面衔鱼纹彩陶盆。
根据时间的远近,可以看出这些彩陶盆上的人面衔鱼纹跟鱼纹的发展一样,都是由写实向写意,由复杂到简约发展。
早期的人面衔鱼纹,较为写实,在人面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头发盘起来的形状,在盘起的头发中,有一根发簪,在人面的下半部分,两旁各有一条鱼的形象,人面和鱼都有一部分是涂黑的(图1),这反映了当时半坡人中纹面的习俗。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人面鱼纹逐渐简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图2和图3中,人面衔鱼纹人面上部的发髻已经没有了发簪,而是简化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之前画面中琐碎的围绕着整个图案的点也被斜线所替代,除了人面的变化,两旁的鱼纹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鱼纹被简化得只有鱼尾部分还是鱼的特征,甚至在图3中,鱼尾的特征也被简化,只剩下一个被高度提炼过的鱼的形象,而且鱼纹上的黑色部分也省略了。
再到后来,人面衔鱼纹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看到图4中,人面的上半部分,额头不再是全黑,而两旁的类似代表耳朵的弯勾,被两条具有几何风格的鱼纹所代替,头上的发髻和斜纹组合在一起,更像是一面原始的旗帜,这使得图案更有氏族图腾意味,两旁的鱼像是在亲吻着人的面部,而人面的表情似乎很享受这亲昵,这不正是体现了后来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吗?艺术来源于生活,半坡原始艺术家创造出的人面衔鱼纹是当时渔猎生活的反映,艺术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鱼与人结合的形象的,在半坡原始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下,才有了这具有丰富内涵的图腾。
总之,经过原始艺术家的提炼又丰富,人面衔鱼纹从早期的写实具象变为后期的写意概括。
(三)几何纹半坡彩陶纹样的类型有很多种,几何纹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经考证,绘于陶器上几何纹样一般来自半坡原始先民的编织物上的几何形状的花纹。
半坡早期陶器表面的花纹,有的用席子,用原始的织物,以及用细绳印在坯体上形成纹路,排列成各种几何纹样。
还有的比如1972年于陕西省临潼姜寨的红陶尖底壶上的刺剔纹,用尖锥形器物在坯体上刻出一条条规整的斜纹。
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几何纹彩陶盆(图5),是半坡类型几何纹样的代表之一,这件作品的口沿部分和器腹都用黑彩刻画纹样,口沿上画的是水波纹样,器腹则饰以两层三角形的纹样,这种三角形让我们想到后期的人面鱼纹盆上的鱼纹,以及后期写意风格的人面鱼纹上的发髻。
因此,这种三角形纹应该是由鱼纹演变过来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几何纹盆上的两层黑色三角形是相反的,而空白处也正好是三角形,这说明原始艺术家在构思纹样的时候,还注意到了虚与实的变化。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彩陶上的几何纹样来源于原始先民织物上的几何花纹,如布纹,席纹。
利用这些织物上的纹理或者用器物刻出来的形状,排列组合成三角形或其他几何纹样。
到后来,出现从鱼纹变化过来的几何三角形纹样。
而再到后来,在仰韶文化晚期出现的马家窑文化,也可以看到几何纹样的发展,比如甘肃永靖出土的旋涡纹彩陶瓮,器物上的几何纹已不是仰韶时期的具象几何纹,而是抽象的,需要让现在的我们去猜测其内涵的纹样。
由此,当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几何纹的发展时,会发现几何纹样也是从一开始的写实到后来的抽象发展的。
(四)鹿纹半坡彩陶纹样类型多种多样,生动可爱的鹿纹亦是其代表之一。
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鹿纹盆(图6),陶盆的口沿上有四组三角形纹样和四组斜纹,他们将圆形的陶盆口沿分成八等分。
彩陶盆的内面绘有四只小鹿的纹样。
在半坡原始艺术家的提炼下,四只小鹿以正侧面的形象被描绘于盆内,它们生动活泼,用笔简洁,动态优美,像是在彩陶盆内壁上跳跃嬉戏。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狩猎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盆上的小鹿形象是典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案例。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美学思想里,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包含“真,善,美”这三者,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原始先民以天真朴素的思想为艺术创作中的真与善,以鹿纹那经过巧妙构思后得到的活泼可爱的形象为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了史前文化遗产。
三、总结距离我们已有七千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艺术,不仅是我国史前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原始先民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
本文重点剖析了几种常见的半坡彩陶纹样的特征及它们的演变,以此来了解华夏远古时期半坡彩陶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