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储备-不可修复系统可靠性(陆中)
- 格式:pdf
- 大小:734.41 KB
- 文档页数:74
零件失效寿命相关的储备系统Copula可靠性模型
唐家银;何平;施继忠;宋冬利
【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基于Copula函数,刻画当前工作零件寿命和储备零件工作寿命之间的相关结构,给出了2单元冷、温储备不可修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利用阿基米德Copula函数的可加性,通过迭代和降维,解决了n个寿命异型非指数分布零件构成的储备系统可靠度建模问题.根据极大似然估计和k-s检验思想,给出零件失效寿命相关程度参数的估计方法及相关结构的选择准则.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该理论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唐家银;何平;施继忠;宋冬利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数学系,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数学系,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TB114.3;O213.2
【相关文献】
1.基于Copula失效相关结构系统的失效概率计算 [J], 韩文钦;周金宇;朱福先
2.考虑失效相关的盾构机刀盘驱动多级行星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J], 赵勇;秦大
同;武文辉
3.考虑失效相关的系统动态可靠性模型 [J], 王正;谢里阳;李兵
4.基于退化相关性分析的竞争失效系统可靠性模型 [J], 杨志远;赵建民;程中华;李俐莹;池阔
5.基于Vine Copula模型的失效相关机械零件可靠性分析 [J], 胡启国;周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安全管理员-高级工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空调系统无备份设备时,单台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的余量。
A、15%-20%B、15%-30%C、20%-30%D、10%-20%正确答案:A2.()技术不能保护终端的安全。
A、防病毒B、漏洞扫描C、补丁管理D、防止非法外联正确答案:D3.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连接支持处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B、客户机都安装应用程序和工具软件等C、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分布处理系统D、服务器平台不能使用微型计算机正确答案:D4.以下哪种风险被定义为合理的风险?A、残余风险B、可接收风险C、总风险D、最小的风险正确答案:B5.攻击者通过扫描()漏洞,产生大量不可用的Sendmail子进程,导致Sendmail长时间挂起,从而耗尽服务器内存,达到攻击的目的。
A、CGIB、SMTPC、RPCD、DNS正确答案:B6.触犯新刑法 285 条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可判处A、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B、1000 元罚款C、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D、10000 元罚款正确答案:A7.哪种信息收集方法存在风险()。
A、收集目标服务器的whois、nslookup等信息B、对服务器进行远程漏洞扫描C、利用社会工程学原理获取相关管理员的敏感信息D、利用baidu、google收集目标服务器的相关信息正确答案:B8.基本磁盘包括()。
A、分区和卷B、主分区和扩展分区C、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D、主分区和逻辑分区正确答案:B9.有关域树的概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域树中这些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自动创建的,单向,可传递的信任关系B、域树中这些域有着邻接的名字空间C、域树中这些域共享相同的架构和配置信息D、域树是一个或多个域构成正确答案:A10.以下不属于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的是()。
A、访问控制技术B、差错控制技术C、防火墙技术D、入侵检测技术正确答案:B11.“会话侦听和劫持技术”是属于()的技术。
存储HCIP模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38题,每题1分,共38分)1.某应用的数据初始容量是 500GB.,备份频率是每周 1 次全备,6 次增备,全备和增备的数据保存周期均为 4 周,冗余比为 20%。
则 4 周的后端存储容量为:A、3320GB.B、3504GB.C、4380GB.D、5256GB.正确答案:D2.以下哪个不是 NAS 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必须包含的组件?A、可访问的磁盘阵列B、文件系统C、访问文件系统的接口D、访问文件系统的业务接口正确答案:D3.华为主备容灾方案信息调研三要素不包括哪一项?A、项目背景B、客户需求与提炼C、项目实施计划D、现网环境确认正确答案:C4.以下哪个不是华为 WushanFS 文件系统的特点A、性能和容量可单独扩展B、全对称分布式架构,有元数据节点C、元数据均匀分散,消除了元数据节点性能瓶颈D、支持 40PB 单一文件系统正确答案:B5.站点 A 需要的存储容量为 2543GB.,站点 B 需要的存储容量为3000GB.,站点 B 的备份数据远程复制到站点 A保存。
考虑复制压缩的情况,压缩比为 3,计算站点 A 需要的后端存储容量是多大?A、3543GB.B、4644GB.C、3865GB.D、4549GB.正确答案:A6.关于华为 Oceanstor 9000 各种类型节点下硬盘的性能,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哪一项?A、P25 Node SSD 硬盘-〉P25 Node SAS 硬盘-〉P12 SATA 硬盘-〉P36 Node SATA 硬盘-〉C36 SATA 硬盘B、P25 Node SSD 硬盘-〉P25 Node SAS 硬盘-〉P12 SATA 硬盘-〉C36 SATA 硬盘C、P25 Node SSD 硬盘-〉P25 Node SAS 硬盘-〉P36 Node SATA 硬盘-〉P12 SATA 硬盘-〉C36 SATA 硬盘D、P25 Node SSD 硬盘-〉P25 Node SAS 硬盘-〉P36 Node SATA 硬盘-〉C36 SATA 硬盘-〉P12 SATA 硬盘正确答案:C7.关于华为 Oceanstor 9000 软件模块的描述不正确的事哪一项?A、OBS(Object-Based Store)为文件系统元数据和文件数据提供可靠性的对象存储功能B、CA(Chent Agent)负责 NFS/CIFS/FTP 等应用协议的语义解析,并发送给底层模块处理C、快照、分级存储、远程复制等多种增值特性功能是由 PVS 模块提供的D、MDS(MetaData Service)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系统的每一个节点存储可所以元数据正确答案:D8.下面属于华为存储 danger 类型的高危命令的时哪个命令?A、reboot systemB、import configuration_dataC、show alarmD、chang alarm clear sequence list=3424正确答案:A9.华为 Oceanstor 9000 系统提供的文件共享借口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A、ObjectB、NFSC、CIFSD、FTP正确答案:A10.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 oceanstor toolkit 工具的功能?A、数据迁移功能B、升级功能C、部署功能D、维护功能正确答案:A11.某用户用 Systemreporter 分析其生产设备 Oceanstor 9000 时发现某分区的部分节点 CPU 利用率超过 80%,但平均CPU 利用率约为 50%,另外发现某个节点的读写带宽始终保持在性能规格的 80%以上,其他节点则均在 60%以下,该场景下,推荐使用如下哪种负载均衡策略?A、轮循方式B、按 CPU 利用率C、按节点吞吐量D、按节点综合负致正确答案:D12.下列选项中关于对象存储服务(兼容 OpenStack Swift 接口) 概念描述错误的是:A、Account 就是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使用Account 可以对Container 进行增、删、查、配置属性等操作,也可以对 Object 进行上传、下载、查询等操作。
影响热工保护可靠性的常见错误逻辑及改进方法陆正发布时间:2021-09-10T08:50:17.921Z 来源:《福光技术》2021年12期作者:陆正[导读] 某百万火力发电机组锅炉 MFT 保护,其中一项保护为:机组负荷大于 100MW 时,汽轮机跳闸则触发锅炉 MFT。
其中,机组负荷信号采用网络变量传送。
现场 DCS 逻辑组态如图 1 所示。
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发电总厂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通辽 028000摘要:为了提高火电厂热工保护回路可靠性,排除热工保护逻辑中潜在错误及隐患,进一步改进保护联锁控制功能,减少热工保护联锁控制回路误动和拒动情况,避免火力发电厂经济损失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可靠性;联锁保护回路;辅助条件;逻辑组态;保护误动1混淆辅助条件与并列条件1.1案例及风险分析某百万火力发电机组锅炉 MFT 保护,其中一项保护为:机组负荷大于 100MW 时,汽轮机跳闸则触发锅炉 MFT。
其中,机组负荷信号采用网络变量传送。
现场 DCS 逻辑组态如图 1 所示。
图 1 所示的保护逻辑比较常见,从逻辑组态图上看,能够实现保护原始设计的目的。
但经过认真分析后,可以发现,此种逻辑组态存在隐患。
当机组负荷升高并大于等于 100MW 后,若此时负荷信号质量出现问题变坏点,则保护逻辑中此项条件自动被屏蔽掉,若此时发生汽轮机跳闸,锅炉也不会触发 MFT,发生保护拒动事故。
说明此种机跳炉保护信号的选取不完善,其中负荷信号作为保护投退的辅助信号,其值达到目标值 100MW 后,负荷信号质量判断结果不应作为主保护动作条件而触发主保护动作,即负荷信号不应与保护主信号(汽轮机跳闸)为并列关系;另外,机组负荷信号取阈值 100MW,未设置死区也会导致保护频繁处于投退状态。
1.2改进方法根据此项保护最终的设计目的,分析现场保护逻辑存在的隐患原因后,可采用保护投退软开关控制方式改进现场保护逻辑;同时,增加适当的负荷信号死区以防止保护频繁投退,保护逻辑设计如图 2 所示。
2022年-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电网计算机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灾难恢复措施在整个备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关系到系统、软件与数据在经历灾难后能否快速、准确地恢复。
全盘恢复也被称为(),一般应用在服务器发生意外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系统崩溃或是有计划的系统升级、系统重组等情况。
A.系统恢复B.硬件恢复C.全局恢复D.软件恢复【答案】 A2、系统总线结构可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
A.吞吐量B.指令系统C.最大存储量D.以上都是【答案】 D3、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答案】 B4、产生系统死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A.进程释放资源B.一个进程进入死循环C.多个进程竞争资源,出现了循环等待D.多个进程竞争共享型设备【答案】 C5、下列选项中,既属于输入设备又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硬盘B.打印机C.鼠标D.扫描仪【答案】 A6、关于更新表查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更新查询可以更新表中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B.使用更新查询更新数据后数据不能再恢复C.使用更新查询更新数据比使用数据表更新数据效率高D.使用更新查询一次只能对表中一条记录进行更改【答案】 A7、若用冒泡排序方法对序列{10、14、26、29、41、52}从大到小排序,需要进行几次比较()A.3B.10C.15D.25【答案】 C8、有关系模式A(S,C,M),其中各属性的含义是:S表示学生;C表示课程;M表示名次。
其语义是:每一个学生选修每门课程的成绩有一定的名次,每门课程中每一名次只有一个学生(即没有并列名次),则关系模式A最高达到()A.1NFB.2NFC.3NFD.BCNF【答案】 D9、一 RS232C 端口传送 ASCII 码字符时以 7 位数据位、l 位起始位、l 位校验位和1 位停止位的格式传送,波特率 9600,则字符传送速率为()。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o.05,20181舰船冷藏系统概述舰船冷藏系统在舰船通用规范中属于辅助系统舱室大气环境控制子系统,一般由制冷机舱、冷库、制冷装置及其设备和附件等组成[1]。
冷藏系统既是贮存和提供舰员在海上期间所需食品的辅助系统,也是舰船生活保障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舰员膳食水平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改进,舰船冷藏系统可靠性逐步提高,冷库内部吸热系统设计技术不断改进,舰员饮食保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目前,舰船冷藏系统的应用效果上还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一是,果蔬保鲜时间不够长。
现有船舶冷藏系统一般可以自给食品30天,其中果蔬保存20天,基本可以满足近海航行的食品供给要求。
然而,随着海军逐步走向“深蓝”,这一保障能力己不能满足60天远洋航行蔬菜保鲜须达45天以上的要求[2]。
二是,温度控制方面,冷库基本上采用定温设计、定温运行,冷藏系统可调节性较差。
冷风机简单的送风方式无法保证送风的均匀性。
三是,包装和干耗方面,由于食品包装不规范或摆放方式不同,易造成内部积水腐烂、表面严重失水等现象。
蔬菜自身具有较强的呼吸和蒸腾作用,从而产生干耗问题。
四是,冷藏系统可靠性方面,表现在冷藏机组的故障率较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舰船执行远航等多样化任务的需求,给改进和提高舰船冷藏系统技术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前景。
2改善舰船冷藏系统方法(1)重视陆用冷藏新技术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陆用冷藏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精确控制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真空保鲜技术、冰温保鲜技术、湿冷保鲜技术、臭氧杀菌技术、蔬菜瓜果的分类贮藏加精确控温技术等在陆地冷库得到开发和广为应用,对更好更长保存食物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支撑。
但是这些冷藏新技术在舰船上推广比较缓慢,除了技术适应性外,还有新技术在舰船上推广应用机制问题。
海军在亚丁湾护航之前,食品保鲜问题在舰船上并不显得迫切,偶尔的出访和远航训练都是阶段性的,驱动力显得不够。
复合保冷结构在保冷管道维修中的应用吴捷【摘要】随着LNG保冷管道的多年使用,保冷管道普遍出现水汽冷凝现象,急需进行保冷维修.保冷维修需要解决两个难点,即不停产维修和维修前后保冷层厚度不变.从保冷结构设计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原保冷材料导热系数升高是导致冷损失量增大,并产生水汽冷凝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保冷结构保冷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内外层保冷材料导热系数的选择,提出应用复合保冷结构进行保冷维修.以保冷结构改造为切入点设计保冷维修方案,满足保冷维修的要求,实现消除水汽冷凝现象的目的.通过实例计算,采用内层PIR(聚异三聚氰酸酯泡沫),外层气凝胶毡的复合保冷结构可以对原PIR保冷结构进行有效修复.经检测,管道外表面温度上升约1℃,消除了保冷管道水汽冷凝现象.【期刊名称】《石油工程建设》【年(卷),期】2018(044)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复合保冷结构;水汽冷凝;气凝胶毡;不停产检修;保冷维修【作者】吴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液化天然气(LNG)产业迅猛发展。
目前国内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LNG接收站约有20余座,其输运管网达10万km左右。
从2005年中国第一座LNG接收站建成投产至今,部分接收站的LNG保冷管道已经使用10余年,管道表面普遍存在水汽冷凝问题,急需对问题管道进行保冷维修。
LNG生产运行过程中,如果停产进行保冷维修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保冷维修通常要求不停产维修。
同时保冷管道四周有泵、压缩机、罐体等重要设备,维修空间狭小,以及管道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等都要求维修后保冷层厚度不变。
因此,从保冷结构设计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成因并满足保冷维修要求是保冷维修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于管道保冷层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李绍济[1]等对保冷管道保冷层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张红磊[2]对保冷施工中导致水汽冷凝问题的施工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张立军[3]等对供冷管道保冷层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防潮层损坏导致保冷材料老化并失效。
防寒设备备件储备解决方案在极寒的环境中,防寒设备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设备故障或零部件丢失,往往会导致工作中断和效率低下。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防寒设备备件储备解决方案,以确保设备备件充足,并提高防寒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一、问题分析在极寒地区工作,设备故障是常见的情况。
而且由于气候恶劣,设备维修时间往往较长,导致工作中断和资源浪费。
同时,由于供应链的不稳定,部分关键备件的采购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备件储备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二、解决方案1.备件现状评估首先,我们需要对目前的备件储备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设备故障记录的分析,确定哪些备件使用频率较高,哪些备件容易损坏或丢失。
同时,联系设备制造商或相关供应商,了解备件供应情况和可行性。
2.备件储备策略基于备件现状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备件储备策略。
对于使用频率较高且易损坏的备件,建议储备数量适当增加,并定期检查替换。
对于供应链不稳定的备件,建议储备数量增加,以应对突发情况。
3.备件储存管理储备备件的储存管理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采用专门的备件储存区域,将备件分类储存,并进行编号。
为了方便管理,可以使用电子系统进行备件库存管理,记录备件类型、数量和存放位置。
此外,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备件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4.备件采购合作为了确保备件供应的稳定性,建议与备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与供应商签订备件采购合同,并约定供应商为我们储备备件的库存量和交货期。
同时,备件供应商应提供备件使用指南和维护手册,以便我们在需要时进行自行维修。
5.备件维修技能培训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以及节省时间和费用,我们应该提供备件维修技能培训给工作人员。
这样,可以在设备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识别并修复问题。
此外,还可以建立内部维修团队,以提高设备的自维护能力。
三、实施与监控在制定了备件储备解决方案后,我们需要执行并监控其有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并监控备件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
基于遗传算法的维修时间分布参数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曾海军;陆中;戎翔;孙有朝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45)006
【摘要】维修时间分布参数估计是维修性验证与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指数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两类常见的维修时间分布函数,给出不同参数编码区间的确定方法,以维修度函数的经验分布与含有待估计参数的维修度函数之间的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维修时间分布参数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分别结合服从指数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的维修时间样本给出了验证实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精度在多数情况下要高于极大似然估计.
【总页数】6页(P859-864)
【作者】曾海军;陆中;戎翔;孙有朝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1106;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20110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1106;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20110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1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114.3
【相关文献】
1.基于遗传算法的广义指数分布参数估计 [J], 田玉柱;王丙参;冉延平;陈平
2.基于遗传算法的海杂波K分布参数估计 [J], 朱人杰;陈红卫
3.基于遗传算法Beta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J], 鲁春林;方东辉;陈望学;钱文舒
4.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威布尔分布参数最小二乘估计 [J], 董力; 陆中; 周伽
5.基于多群体遗传算法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 [J], 刘德玲;马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机组的冷媒控制策略陆海龙;崔晓钰【摘要】分析了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空调系统存在的主要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该类型空调机组的冷媒控制策略.通过测试证明,使用该冷媒控制策略的风冷热回收机组有效避免了风险,运行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常规工况下,机组运行稳定;在热回收器进水温度为30℃的低热水温度制冷工况下,机组节流装置前液态冷媒的过冷度由0.2℃提升到3.1℃,冷凝热的回收率从16.34%提高到19.48%,热回收出水温度升高约2.5℃;在制冷最大负荷工况下,排气压力过高时,机组可以按照控制逻辑设定回收系统中多余的冷媒,保证机组稳定运行.【期刊名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7)002【总页数】7页(P115-121)【关键词】前置串联;风冷;热回收;冷媒;控制策略【作者】陆海龙;崔晓钰【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江森自控楼宇设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无锡214028;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65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也逐年增加,包括环境供暖、空调、日用卫生热水等.空调及热泵系统正被广泛地用来为建筑物供暖和制冷.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年来持续增长,于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全球能源供应量趋于稳定的今天,我国所面临的能源供给与消费压力将逐年增加[1].传统的空调及热泵系统在夏天运行空调制冷模式时,大量的冷凝热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通常可达到制冷量的115%~130%[2].而另一方面,为满足建筑物卫生用水的需要,额外配备的电燃气锅炉还要全天运行.因此,在能源收支平衡中热损失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时,中央空调冷凝热排放所造成的热岛效应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夏季空调机组制冷时,通常采取的冷凝方式是将冷凝热全部排向大气,同时运行电锅炉来加热热水,以满足建筑内卫生热水的需求,这样造成了对室外环境的严重热污染,引起城市的“热岛效应”[3].解决空调冷凝热排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热回收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有关冷凝热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荣国华[4]提出夏季利用制冷机冷凝器加热自来水,可以提供热水,降低能耗.吴献忠等[2]针对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的特点,提出了直接将满足热水用量的自来水送入热回收器,利用压缩机的排气显热和部分冷凝潜热对其进行加热,高温热水储存在储水箱内以供使用.龚光彩等[5]提出了双冷凝器热回收技术,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增加一个热回收器(冷凝器)回收冷凝热.该技术可以直接回收制冷机组的蒸汽显热或显热加部分潜热,一次性加热或循环加热给水到指定温度.江辉民等[6]从试验的角度,论证了回收空调冷凝热来加热热水的可行性,并认为这种带有冷凝热回收的节能空调器比常规空调器性能更高,节能意义更大.黄璞洁等[7]把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凝热回收机组、蓄热水箱引入到常规空调与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中,并与传统的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进行比较发现,在空调制冷时间较长的夏热冬暖地区,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对于减少废热排放,实现节能运行意义重大.童春辉等[8]对基于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热回收三联供机组进行分类,重点回顾了针对前置串联式和并联式系统的性能和动态运行特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冷凝热回收的方式可分为:a.将冷凝器热回收装置串联在冷凝器前,吸收冷凝热的高品位热能;b.将冷凝器热回收装置与冷凝器并联,通过控制系统保证机组正常运行,同时回收冷凝热.其中前置串联式热回收系统简单易行,主要设计方案是在标准冷水机组的压缩机排气侧、风侧换热器前串联一个板式热回收器,运行时能够同时满足冷凝热回收功能和制冷功能.这种热回收形式最高能够回收80%以上的冷凝热,最高出水温度可达到60℃以上,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故作为空调热回收的形式潜力极大.目前,针对空调热回收技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和系统的整体稳态性能及经济性等方面,而对于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实际应用问题及可靠性风险的改善涉及较少.在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机组产品开发过程中,主要问题是不同工况下需要不同冷媒充注量,来保证热回收效果及机组运行可靠性.在冷媒流量控制方法方面,苏顺玉等[9]提出了储液器法和喷射液法来解决热泵型空调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所需冷媒充注量差异,并通过试验证明了其作用.笔者认为,通过控制策略使冷媒充注量准确变化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更适合于解决冷媒充注量与工况差异之间的矛盾.根据在大型风冷热回收机组研发和改进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本文分析了前置串联式部分热回收冷水机组常用系统设计的主要应用问题,并提出简易、可靠的冷媒控制策略,结合产品控制逻辑解决相应的系统问题,以便供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参考.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机组是在标准冷水机组的压缩机排气侧、风侧换热器前串联一个板式热回收器,运行时能够同时满足冷凝热回收功能和制冷功能的空调机组. 常用系统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在冷凝器出口处安装储液器,当冷凝器出口的冷媒无过冷度时,储液器出口为饱和状态的液态冷媒.当热回收器不运行(即热水未流动)时,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出口冷媒过冷度和蒸发器出口气体过热度与不带热回收功能的标准冷水机组基本相同.在各极限运行工况下,冷水机组能够稳定运行,不会出现报警停机现象.然而当热回收器工作时,常用系统设计方法存在应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机组在热回收器换热能力强的工况运行时,过冷度较小,易产生可靠性风险.制冷系统中冷凝液的过冷度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降低节流装置后形成的闪发气体量,这样进入蒸发器的较多液态冷媒会改善换热,提高系统的性能;二是确保节流装置前不会形成气体,避免气蚀对膨胀阀等节流装置产生危害,并保证制冷剂流量的稳定.表1是一台风冷冷水机组使用热回收器前后的测试数据对比,数据显示,使用热回收器后冷凝温度降低了2.9℃,但是过冷度却减少了3℃.制冷系统冷凝压力的降低依赖于冷凝段换热能力的增强,而冷凝器出口冷媒过冷度的增加依赖于冷凝器中过冷段换热能力的增强.使用热回收器后过冷度减少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冷凝温度的降低使冷凝器中冷媒与环境温度的换热温差减小,单位面积的换热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热回收器内部及其后方的一段空间积累的液态冷媒会使冷凝器中的过冷段面积减少,总的过冷段换热能力降低.实际应用中,风冷冷凝器换热管的总内容积比液态冷媒的容积大很多,顺着冷媒的流动方向,液态冷媒在换热管内逐渐增多,当换热管内充满液态冷媒时,即代表冷凝过程的结束和过冷过程的开始.冷凝器出口如果仍然没有充满液态冷媒,则代表不存在过冷度,这样长时间运行将对节流装置产生气蚀,机组运行存在可靠性风险.b.无法满足热回收量和热回收出水温度都高的需求.基于国家能效标准的要求,风冷冷水机组的设计趋向于更低的冷凝温度,故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较低.热回收器开启后,进一步增加了冷凝效果,降低了冷凝温度,排气温度下降.若保证热回收出水温度不变,换热温差下降,热回收冷水机组的热回收量就会较低;相反,若保证热回收量不变,则必须降低热回收出水温度.在热回收进水温度低且热负荷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同时保证出水温度和热回收量,原设计方案往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冷凝器作为制冷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传热性能的优劣对系统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当系统运行工况或冷媒充注量发生改变时,冷凝器的换热量、出口冷媒的状态都将发生变化[10].制冷系统中通常使用增加冷媒充注量或在冷凝器出口增加小容积过冷器的方法来增加过冷度,使用固定容积的储液器来平衡不同工况下系统所需冷媒量的差异.这些方案的思路是使系统部件在不同工况下去适应固定的冷媒充注量.笔者认为,使冷媒充注量准确变化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能够更加有利于机组可靠运行.2.1 冷媒控制策略的原理冷媒控制策略是在系统中增加冷媒充注量,并增加可自动调节系统冷媒量的储液装置,通过控制储液器内部的冷媒量,对系统中的冷媒量进行调节,从而控制冷凝器中过冷段的面积.具体原理如下:a.将高压侧气态冷媒引入充满液态冷媒的密闭储液器中,通过另一个出口通向冷凝器液管,利用储液器进出口的压差使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排出.经过循环,增加的冷媒最终会呈液态形式储存在冷凝器中,增加了过冷区的换热面积,从而增加过冷度,这样可以解决机组在热回收器进出水温度较低的工况运行时无过冷度的问题. b.在蒸发器出水温度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蒸发器换热能力不变,节流装置通过自动调节冷媒流量来控制吸气过热度不变,则低压侧的冷媒量基本不变.在热回收进水温度低时,向系统中充注冷媒,在系统重新达到平衡后,额外充注的冷媒会呈液态积聚在高压侧容积较大的风冷冷凝器内,这样减少了冷凝器中冷凝段的换热面积,将强制提高冷凝温度,从而提高热回收出水温度.c.为了防止冷凝器内液态冷媒过多、系统排气压力过高的情况,在过冷度过大、排气压力接近保护设定值时,将系统中的冷媒回收到储液器中.2.2 冷媒控制策略冷媒控制策略系统如图2所示,排气管路和冷凝器液管分别经过第一电动截止阀和第二电动截止阀,与冷媒调节装置(储液器)相连,排气管路引至冷媒调节装置上部,冷凝器液管引至冷媒调节装置底部.其中虚线框内的装置是冷媒控制策略的主要执行部件.当检测到节流装置前冷媒的过冷度低于设定值或热回收出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同时开启第一电动截止阀和第二电动截止阀,将冷媒储液器内的部分或全部冷媒排到系统中去,使节流装置前的过冷度或热回收出水温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当检测到节流装置前冷媒过冷度或排气压力高于设定值时,关闭第一电动截止阀,开启第二电动截止阀,将系统中部分液态冷媒排到冷媒储液器中去.当系统运行参数正常时,同时关闭第一电动截止阀和第二电动截止阀,使冷媒储液器不参与系统循环.3.1 测试设备及验证方案3.1.1 测试设备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冷媒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实用性及可靠性,使用一台风冷冷水机组进行改装,增加热回收板式换热器和控制策略相关的部件,设计测试工况进行试验验证.测试台系统原理如图3所示,该风冷焓差测试台利用一台水冷螺杆盐水机组作为工况机,其冷冻水一部分通至房间顶部的盘管,用于冷却从风冷热回收机组顶部吹出的热风,使其达到工况要求的温度后从房间两侧送回;另一部分与盐水机组的冷却水在水箱里混合,达到要求的回水温度后,供给风冷机组的蒸发器.热回收器的热水则通过冷却塔冷却来达到要求的进水温度.其中,T1,T2分别为蒸发器进水、出水温度;T′1,T′2分别为热回收器进水、出水温度;T3,T4分别为盘管进水、出水温度;T5,T6分别为工况机冷冻水进水、出水温度;V1,V2,V3分别为蒸发器、冷却塔和水箱的水温控制阀.测试样机的制冷剂使用R410A,压缩机为美国谷轮涡旋压缩机,其型号为ZP385KCE-TWD,排量为60.79 m3/h,设计名义工况制冷量88.7 kW,输入功率24.5 kW,共3台.热力膨胀阀选用丹佛斯生产的型号为TRE80-100L的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风冷冷凝器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配4台永安品牌风机,蒸发器采用阿法拉伐ACH502型板式换热器,热回收器选用舒瑞普B60型板式换热器.根据实验目的及需要关注的对象,在机组管路中安装相应测点.测试台位安装干湿球采样器、功率计.机组安装压力、温度检测点:分别在压缩机吸气、排气口,热回收器进、出口,膨胀阀进、出口,蒸发器进、出口处布置压力、温度传感器;分别在冷冻水和热水进、出口处布置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计等.水流量计的精度高于±0.1%RDG(实际流量测量值的±1%);冷冻水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测量采用四线制PT100铂电阻温度计(RTD),精度±0.1%,其它温度测量用测量温度允差±0.5℃;数字功率计用于测量电流、电压、功率因数、功率,精度±0.2%;电流互感器用于电流的测量,精度±0.2%.测试软件可监控并显示机组的各种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换热量、功率和电流等,每个参数会有一个允许的偏差范围,所有参数都保持在偏差范围内,则视为工况稳定.3.1.2 验证方案为了对控制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设计以下3种测试工况.a.常规工况:在环境温度分别为30,35,40和45℃,蒸发器进水温度12℃、出水温度7℃,热回收器进出水温差5℃、出水温度分别为50℃和60℃的多个组合情况下,运行机组并分析冷媒控制策略的可行性.b.低热回收进水温度工况(环境温度25℃,热回收器进水温度30℃):与优化前数据对比,用来验证冷媒控制策略是否可以将储液器中的液态冷媒自动补充到系统内,提高冷凝温度,增加过冷度,起到使机组稳定运行以及提升热回收效率的作用.c.制冷最大负荷工况(环境温度46℃,蒸发器进水温度20℃、出水温度15℃,热回收器不工作):用来验证机组在允许运行的极限工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控制逻辑将多余的液态冷媒转移到储液器中,防止排气压力过高,使机组稳定运行.3.2 测试结果分析3.2.1 常规工况下测试分析吸排气压力随环境和热水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由于蒸发器进出水温度不变,吸气压力基本保持不变;而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下降,排气压力相应升高;当提高热回收进水温度使热回收出水温度上升,则缩小了出水温度与排气温度间的换热温差,冷却换热效果下降,排气压力相应上升.制冷量和热回收量随环境和热水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5所示(见下页).可以看出,保持热回收出水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制冷量逐渐下降;但环境温度上升后,机组排气温度上升,热回收出水温度与排气温度之间的换热温差增大,热回收量逐渐上升.在环境温度为40℃和45℃时,制冷量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冷凝器换热能力已比较小,热回收器承担了主要的冷却换热,所以总的冷却换热能力基本不变.性能系数随环境和热水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6所示(见下页).可以看出,热回收器出水温度的差异并未对能效比COP产生明显的影响,仅在环境温度较高时,由于水温降低带来的排气压力下降,使压缩机功率降低,从而提高了COP.以上测试结果显示,吸排气压力、制冷量、热回收量与COP随环境温度和热水温度的变化呈线性规律分布.这表示常规工况下,机组运行状态主要受换热的影响,没有出现由于冷媒控制策略原理错误或误动作产生的异常.所以冷媒控制策略在常规工况下应用正常.3.2.2 低热回收进水温度工况的测试对比工况参数为环境温度25℃、蒸发器出水温度7℃、热回收器进水温度30℃,保持蒸发器和热回收器的标准水流量,机组满载运行.冷媒控制策略应用前后的测试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在冷媒控制策略应用前机组无过冷度,应用后由于系统中增加冷媒量,冷凝器过冷段换热面积增加,过冷度增大;冷凝段换热面积减少,从而使冷凝温度上升,排气温度与热回收器进水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热回收率上升;进水温度与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热水出水温度也有明显上升.从表2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在控制系统使膨胀阀前过冷度由0.2℃提升到3.1℃,可以满足机组稳定运行要求;热回收率(回收热量占总冷凝热的百分比)从16.34%提高到19.48%,热回收器出水温度提高约2.5℃,热回收效果提升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冷媒控制策略在此工况下能够起到明显的系统优化作用.3.2.3 制冷最大负荷工况的系统自动调节情况工况参数均为环境温度46℃、蒸发器进水温度20℃、出水温度15℃,机组满载运行,热回收器不通水.测试机组设置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达到60℃时,控制系统发出回收冷媒动作指令,控制系统应保证系统能够始终运行在排气压力设定值以下.从排气压力数据曲线中可以发现,控制系统动作前,排气压力达3.75MPa(R410A相对饱和温度为60.0℃);控制系统动作后,排气压力降至3.7MPa(相对饱和温度为59.2℃).冷媒优化策略应用后,储液器内的冷媒液位上升,从储液器外壁的视镜中(图7)可以看出,系统中液态冷媒的迁移情况.在制冷最大负荷工况下,系统中的液态冷媒被转移至储液器内,从而使冷凝器内不会有过多液态冷媒积累而影响换热效率,最终使冷凝压力降低.测试表明,冷媒控制系统可以在排气压力过高时,通过控制逻辑将冷凝器中多余的液态冷媒转移到储液器中,降低排气压力,使机组稳定运行,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机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冷媒控制策略,详细阐述了该控制策略的原理及控制方法,并在试验台对使用该控制策略的空调机组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a.本文所提出的冷媒控制策略的原理是使冷媒充注量准确变化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实现方案是在系统中增加冷媒充注量,并增加可通过控制逻辑调节系统冷媒量的储液装置,通过控制冷凝器中过冷段的面积来控制冷凝温度和过冷度,从而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改善.b.设计3种测试工况,在试验台对该控制方法进行测试.在常规工况下,机组运行稳定;在低热回收进水温度制冷工况下,机组的过冷度由0.2℃提升到3.1℃,冷凝热的回收率从16.34%提高到19.48%,热回收出水温度升高约2.5℃;在制冷最大负荷工况排气压力过高时,机组可以自动回收系统中多余的冷媒,避免机组报警.试验结果证明,该冷媒控制策略在提高前置串联式风冷热回收机组的热回收换热效果及保证冷凝液过冷度方面有明显作用,具备实用性.【相关文献】[1] 杨青,栾贵勤,盖伦.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联性指标的比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35(3):251-255.[2] 吴献忠,夏波,吕林泉,等.冷凝热热回收机组的开发和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1,1(6):29-32.[3]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荣国华.夏季回收制冷机冷凝热的几种方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1999,18(1):27-29.[5] 龚光彩,常世钧,马扬,等.蒸汽压缩式水冷制冷机的双冷凝器热回收技术[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24(1):6-12.[6] 江辉民,王洋,马最良,等.利用空调冷凝废热加热生活热水的可行性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2005,31 (7):93-95.[7] 黄璞洁,李艳霞,何耀炳,等.集中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在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中的应用[J].暖通空调,2011,41(8):54-57.[8] 童春辉,俞德茂.基于空调系统的冷、热、热水三联供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C]∥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北京,2013:26-30.[9] 苏顺玉,张春枝,陈俭.热泵型空调系统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9,39(3):128-130.[10] 刘鹏,邬志敏,王芳,等.基于换热成本比的R410A风冷式冷凝器优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29 (4):358-362.。
备件冷储备方案下装备群任务可靠性建模
郭小威;李保刚
【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
【年(卷),期】2016(041)001
【摘要】针对具有相同结构功能的装备群系统可靠性评估问题,根据任务周期内对装备完好数的要求,合理表示了系统状态转移过程.以部件任务期间状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将系统等效表示为多阶段任务系统,即串行k/N(G)系统.在确定系统可行状态过程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部件寿命分布在3种不同情形下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并分析了备件冷储备方案的影响.为确定系统任务期间备件携带量提供决策支持,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总页数】5页(P161-164,168)
【作者】郭小威;李保刚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17
【相关文献】
1.多约束下舰船装备携行备件保障方案优化方法 [J], 阮旻智;李庆民;张光宇;姚刚
2.随机需求下多层级装备备件库存方案优化方法 [J], 毛德军;李庆民;阮旻智
3.备品备件储备现状分析及储备方案 [J], 李志刚;刘金才;杨永恩;刘绪文
4.冷储备系统备件消耗规律 [J], 马全跃;彭炎
5.多指标约束下考虑保障效能的装备多层级备件携行方案优化 [J], 陈砚桥;蔡芝明;金家善;孙立杰;曹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