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71 KB
- 文档页数:6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2.赏析诗歌,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吟诵诗歌,增强体验,体会诗中的哲理。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也满含着作者老当益壮、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情感。
初二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释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
这首词独具风格,慷慨激昂,通过诗人的辩证思维写出了曹操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诗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辩证思维和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由《观沧海》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的时候我们一起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请几位同学朗诵。
然后请大家一起朗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几句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2.初读课文:和诗人相遇。
(1)介绍作者(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期关于曹操的手抄报,然后课堂展示)学生手抄报作品:(2)读准字音老骥伏枥 jì盈缩之期 suō歌以咏志 zhì养怡之福 yí3.了解大意(1)抓住重点字。
同学通过预习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帮助。
老冀伏枥盈缩养怡幸甚乘雾(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
附翻译: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诵读课文:和诗人相知(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用意?腾蛇神龟老冀烈士(2)本诗富有哪些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2、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作,积累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感受诗歌表达的情境,理解古典诗歌作品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结合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积累优美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联想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诵读入境教师语言: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描绘画面教师语言:《古诗十九首》共收录了十九首诗歌。
习惯上以句首标题,《庭中有奇树》便是以首句为题的。
这首五言诗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请你边读便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两幅画面,然后与组内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1. 边读便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形成口头文字。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 选取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预设:画面一: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画面二: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设计意图】发挥想象描绘画面,进入诗歌情境,为体悟情感作准备。
品句悟情教师语言:《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熟读背诵诗歌,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走进课堂师:请同学们阅读每一首诗歌的注释,看这四首诗歌的出处、作者,辨析诗歌的体裁。
学生查看,并回答。
预设:《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
《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作者曹操。
《赠从弟》选自《建安七子集》,作者刘桢。
《梁甫行》选自《曹植集校注》,作者曹植。
师小结:从四首诗歌的出处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分析,这四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
大屏幕出示: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一般指唐以前所写的诗歌,包括“歌”“行”“吟”等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三、初读,把握节奏特点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古诗,品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遗.所思(wèi)老骥.(jì)伏枥.(lì)养怡.(yí)罹.凝寒(lí)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珍贵 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花 weì赠送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香气满没法送到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6、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7、品读此树“奇”,还是“何足奇”?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题外之意,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学习《龟虽寿》朗读诗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写作背景: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此时曹操已到知天命之年,所以诗一开头便说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2、品读(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竟,尽,完。
“螣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千里马。
伏:趴,卧。
枥(lì):马槽。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这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长。
缩,短。
但:仅,只。
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永:长久。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三、学习《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走近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3、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把青松和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青松的坚忍不拔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4、问题探究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5、情感提升《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四、学习《梁甫行》1、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今山东莘县,一说甄诚),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朗读《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3、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4、赏析“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5、问题探究(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