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4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赠从弟》和《梁甫行》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
这两首诗分别代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曹丕的诗歌风格。
《赠从弟》以赠送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堂弟的深情厚意,同时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
而《梁甫行》则是曹丕在与友人的交往中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这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此外,学生对唐代和三国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从弟》和《梁甫行》;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4.了解唐代和三国时期的文学背景,拓宽文化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手法的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2.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诗人情感的体会,文学背景知识的补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歌手法,补充文学背景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赠从弟》和《梁甫行》,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准备相关文学背景知识;2.学生准备:预习《赠从弟》和《梁甫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赠从弟》和《梁甫行》的诗歌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赠从弟》和《梁甫行》,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龟虽寿》一、新课导入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和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二、新课教学庭中有奇树1.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朗诵诗歌(1)自由朗读,划分节奏明确: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听示范朗诵3.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①华:同花。
②滋:繁盛。
③攀条:攀引枝条。
④遗:给予,馈赠。
⑤盈:充满。
⑥致:送达。
⑦经时:历时很久。
(2)译文:明确: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诗句赏析(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明确:这四句诗写得很朴素,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五首古诗词,分别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2.难点:对诗词意象、情感的深入把握,以及对诗词审美价值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美。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词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长着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开得繁盛。
攀引枝条摘下树上的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的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达。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理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考题】1、描绘诗中“奇树之花”,它有什么特点?“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绿叶繁茂,花朵馨香。
2.这首诗抒发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感情?①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浓烈美好。
绿叶繁茂、花朵馨香的奇树,象征着女主人公情感的浓烈美好。
②抒发了女主人公因思念夫君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庭树叶绿花开,主人公折花欲赠远人,持花无所寄而思念的画面。
4.这首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主人公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结尾两句作者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可贵。
这花本来没什么稀奇的,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二、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仍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骏马卧在马槽旁,但志向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