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溶血性贫血患者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溶血性贫血(hemo1yticanemia,HA)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通常根据红细胞被破坏的原因,溶血性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护理问题】
1.贫血
2.活动无耐力
3.知识缺乏
4.恐惧
【护理措施】
1.腰背疼痛患者卧床休息,满足生活需要。
2.指导患者熟悉输血反应的常见表现,如畏寒、发热、腰背四肢痛等。
3.观察患者小便颜色与量。
4.观察患者黄疸程度,肝脾肿大程度,警惕发生溶血危象,不要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5.吸氧以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
6.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应有人陪同。
【健康教育】
1,休养环境舒适,安静。
2.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根据贫血轻重程度,适当进行活动,必要时有家人陪同。
4.教会患者观察巩膜、尿量颜色的方法,如有巩膜黄染及尿色加深应及时就医。
5•遵医嘱正确服药。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度增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
溶
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首先,对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
此外,对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感染史,特别是对于曾经发生过溶血性贫血危象的患者,需要重点排查感染的可能。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常规
的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LDH测定等实验室检查,以
评估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另外,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遗传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例如,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可以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检测,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最后,临床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等,以确保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准确性。
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因素,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液学检验:溶血性贫血什么是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一种由红细胞破裂引起的贫血。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被破坏的速度可以超过新的红细胞的生产速度,从而导致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是先天性的(由基因缺陷引起),也可以是后天性的(由感染、药物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引起)。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液通常会呈现出黄色,因为在红细胞破坏时,血液中的胆红素堆积起来。
血液学检验在溶血性贫血中的作用血液学检验是检测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析患者血液中的各种参数,医生可以确认患者是否患有溶血性贫血,并确定其类型和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学检验: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在红细胞中起着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其他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在溶血性贫血中,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也会被释放出来,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因此,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测量是血液学检验中用来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它们负责止血和凝血。
在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镰状细胞贫血)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升高。
而在后天性溶血性贫血中,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
血片检查血片检查是将患者的血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其形态学的过程。
在溶血性贫血中,红细胞的形态学通常会有变化,表现为红细胞形变,比正常红细胞更脆弱,有更多的碎片。
此外,在某些溶血性贫血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也会升高。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Coombs test)是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抗体的一种方法。
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认为自身红细胞是外来蛋白质,从而制造出针对红细胞的自身免疫抗体。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以检测这些抗体是否存在。
血清铁浓度和总铁结合力血清铁浓度和总铁结合力是血液学检验中用来测量血液中铁含量的两个指标。
在溶血性贫血中,这些指标可以用来检测红细胞破坏后的铁释放情况,从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严重程度。
溶血性贫血
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可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燥、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神志淡漠或昏迷。
2.黄疸:皮肤及巩膜黄染加重,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
3.肝脾肿大:以脾肿大为主,肝不大或轻度肿大,脾区疼痛或不适感。
4.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5.并发症:急性肾衰竭、休克或心功能不全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溶血危象可反复发生,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儿。
个别患儿在溶血危象后,方能检查出并确诊原发性疾病。
7.实验室检查:
(1)血象: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末梢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②白细胞多数升高,可见类白血病样反应,核左移现象;③血小板正常或增多。
(2)骨髓:红系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倒置,中晚幼红细胞增多,可见上述血液学改变,粒系往往增生显著,可见核左移。
(3)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4)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均可增加。
(5)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
(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7)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试验:
①红细胞形态观察;
②红细胞脆性试验;
③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④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⑤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
处理原则:“一阻二输三护四维”
⒈迅速终止溶血发作
⑴病因治疗:
⑵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甲泼尼龙,5~10mg/(kg·d),最大可用到30mg/(kg·d),也可选用地塞米松0.75~1mg/(kg·d),病情平稳后改为泼尼松1~2mg/(kg·d),分3~4次口服。
注意事项:①足量②缓慢减量③监测激素的副作用
⑶丙种球蛋白:输注量按0.2~0.4g/kg·次,连续3日。
若不能终止溶血发作,可加大剂量到1g/kg·次。
⑷免疫抑制剂
⑸抗过氧化剂
⒉输血支持
输血原则:
①贫血的程度:贫血重者应少输、慢输,5ml/kg·次,必要时24h后可重复输入,一般患者10~15ml/kg·次,以0.5~1.5ml/min的速度输
入;
②贫血的急缓:溶血危象时,由于属急重症,威胁生命,必须紧急输血
③贫血的性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体内存在大量的抗红细胞抗体,输血应慎重,可输可不输时尽量不输。
必须应用洗涤红细胞并细致做配血试验。
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全血6ml/kg、浓缩红细胞4ml/kg,使血红蛋白增高10g/L。
⒊保护脏器功能
⑴肾功能:
①减轻肾血管痉挛
②充分地水化、碱化。
使尿液的pH值维持在7~8之间为宜
③密切观察尿量:若少于100ml/d,应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⑵肝功能:①白蛋白②中药退黄汤③保肝药物
⑶心功能:输血支持是防止心衰竭的最佳方法,在没有纠正贫血前,禁用强心剂。
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
临嘱常规
血常规+网织2次/周、尿便常规
血生化、免疫系列、病毒抗体
凝血四项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
红细胞脆性试验
G-6PD酶测定;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Coomb’s test
输血前检查(肝炎七项、梅毒、艾滋)
骨穿一次、骨髓常规、红细胞形态
心电图、胸片、腹B超
一般输血疗法
输血目的:恢复血容量,补充某种或某几种血液成分,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以恢复或保证患者血液循环的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输血适应症:
1.血容量不足
2.贫血性疾病
3.出血性疾病
4.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
5.其他如IVIG治疗川崎病、ITP,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输血量及速度
1.一般输血量(全血)每次10-15ml/kg,速度1-2ml/min。
2.严重营养不良、心肺功能不全、慢性重度贫血患儿宜小量多次,全血每次5-10ml/kg,速度0.25-0.75ml/min。
3.大量失血时每次20ml/kg,迅速滴入,必要时可由中心静脉插管加
压推注。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最常见
处理:
●暂停输血或减慢滴速,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保暖。
●口服退热药。
烦躁者给予鲁米那或安定。
●肌注非那根0.5-1mg/kg,或其他抗组胺药。
●寒战、高热者给予地塞米松0.5-1 mg/kg静脉推注。
2.过敏反应
处理:
●单纯荨麻疹减慢输血滴速,肌注抗组胺药,或皮下注射1‰肾
上腺素0.01 ml/kg;
●重症反应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0.5-1 mg/kg。
●喉头水肿者需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休克者抗休克治疗。
3.溶血反应
处理:
●立即停止输血,重新鉴定血型及测定不规则抗体,保暖,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
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时做急救处理。
●休克时抗休克。
●防治肾功能衰竭。
●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mg/kg;甲基强的松10mg/kg静脉滴注冲
击治疗;
●血型不合输血的轻症患者尽早输血型相合的血,严重病例早期
换血。
4.循环负荷过重
处理:
●停止输血
●静注快速利尿剂
●西地兰静脉注射
●镇静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