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四区域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本专题考查点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等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地。
2.荒漠化的原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人为因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可能导致( )A.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C.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D.塔里木河出现水体污染C[内蒙古自治区荒漠面积扩大,沙尘暴发生的沙源增多,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示意某国家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西南部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2.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B 2.A[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对西风带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气候干旱,这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第2讲流域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3严30"1.田纳西河流域冬季的降水类型主要有①锋面雨②对流雨③地形雨④气旋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 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主要目的是发展棉花生产B. 开发矿产资源是首要任务C. 主要目的是开发水力资源D.在开发的同时兼顾治理1. D【解析】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气旋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
2. D 【解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2016 •湖南岳阳市模拟)田纳西河干流已经完成梯级开发,共修建了9座大坝,每座大坝都建有船闸,改善了通航条件。
每年的8月1日,全流域的防洪水库开始放水,以便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
读图,回答3〜5题。
3. 适合梯级开发的河段,其特征是()A. 落差大B.水量大C.含沙量小D.汛期长4. 修建水库后,改善了通航条件的原因是()A.含沙量减小B.高峡出平湖C.河流径流量增加D.需要通过船闸5. 我国已建河流梯级开发与田纳西河相似的是( ) A.黄河上游 B.淮河下游C.长江上游D.珠江下游6. 图中四条河流干流最可能沿着断层发育起来的是()8. d 河干流两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干流梯级开发中共建有 19个水坝,其中18个为低坝,且在水库两岸修建围堤。
与高坝相比,低坝的优点是①农田淹没少 小()②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小③鱼类洄游的困难较少 ④溃坝的威胁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 D 【解析】 层发育起来的。
从图中d 河只有东侧有支流,西侧没有,说明该河流最有可能是沿断7. D 【解析】葡萄适合生长在地中海气候区的河谷地带,故选D 。
C. c 河D.d 河 7.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合葡萄生长的是 ( ) A.① B.② C.③D.④A. a 河B.b 河 3. A【解析】河流梯级开发,必须要在具有较大落差的河段。
4. B【解析】 水库的修建,水位上升,高峡出平湖,通航条件大大改善。
第1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构建名师点拨区域特征分析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既是对所学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总结,也是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选择。
(2016·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芬兰南部受西风带影响强烈,终年温和湿润,北部和山区受西风带影响小,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湿润,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故芬兰乳畜业发达。
第2题,由图可知,芬兰燕麦种植北界在西部向北弯曲,反映了该国西部热量条件较好,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西部为平原,东部为丘陵,但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2016·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3~5题。
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答案 3.B 4.D 5.A解析第3题,福建海坛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第1讲 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2016·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A .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 .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C .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 .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 A .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 .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 .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 .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芬兰南部受西风带影响强烈,终年温和湿润,北部和山区受西风带影响小,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湿润,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故芬兰乳畜业发达。
第2题,由图可知,芬兰燕麦种植北界在西部向北弯曲,反映了该国西部热量条件较好,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西部为平原,东部为丘陵,但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2016·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3~5题。
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答案 3.B 4.D 5.A解析第3题,福建海坛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第4题,当地风力大,所以房子低矮、窗小,当地处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干燥少雨,房屋屋顶缓。
第5题,当地“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不适合植物生长,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但由于四面临海,适宜发展渔业。
第一部分专题九第1讲(2016·湖南四校联考)读下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辽河口海岸线演变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不断被侵蚀B.先侵蚀,后沉积C.不断有泥沙沉积D.先沉积,后侵蚀2.有人推测图中海岸线还会迅速向南推进,其理由可能是(B)A.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小B.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C.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D.辽河下游流速变快3.下列关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A.利用GIS技术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B.利用GPS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C.利用RS技术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D.利用GPS技术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随着历史发展,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
第2题,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因此海岸向南推进。
第3题,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和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主要利用RS 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和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主要利用GIS技术。
(2016·上海崇明模拟)2015年9月30日7点13分,中国第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回答4~5题。
4.在该卫星发射季节(C)A.华北平原易受台风影响B.江南丘陵泥石流多发C.黄海伏期休渔结束D.三江平原小麦播种5.北斗导航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D)A.估算三江平原的小麦产量B.统计分析北京市的人口状况C.动态监测太湖的水污染状况D.测量黄山主峰的海拔解析:第4题,据题干,该卫星发射时间是2015年9月30日7点13分,正值北半球的秋季。
华北平原受台风影响的可能性较小,A项错误;江南丘陵泥石流多发出现在夏季,B项错误;黄海伏期休渔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8月,C项正确;三江平原小麦是春小麦,春季播种,D项错误。
第5题,估算三江平原的小麦产量、动态监测太湖的水污染状况均运用遥感技术,A、C项错误;统计分析北京市的人口状况使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B项错误;北斗卫星导航可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故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测量黄山主峰的高度,D项正确。
第1讲区域特征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构建名师点拨区域特征分析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既是对所学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总结,也是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选择。
(2016·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芬兰南部受西风带影响强烈,终年温和湿润,北部和山区受西风带影响小,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轻,木材加工业发达;气候湿润,草场质量好,且欧洲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故芬兰乳畜业发达。
第2题,由图可知,芬兰燕麦种植北界在西部向北弯曲,反映了该国西部热量条件较好,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西部为平原,东部为丘陵,但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热量条件好。
(2016·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据此完成3~5题。
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B.林业C.种植业D.牧业答案 3.B 4.D 5.A解析第3题,福建海坛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第4题,当地风力大,所以房子低矮、窗小,当地处于台湾山脉的雨影区,干燥少雨,房屋屋顶缓。
第5题,当地“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不适合植物生长,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但由于四面临海,适宜发展渔业。
1.区域的两大特点(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分析(1)特征区域要素具体内容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地形特征地形种类、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气候特征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河流特征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段与注入海洋等特征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有不同的思维线索,其常见的思维模型有:①地形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②气候成因: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
③水文、水系特征成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及径流的季节变化。
方法技巧区域内地理要素的叠置分析方法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获取信息与解读、描述及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读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题点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结合下列材料和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被称作金沙江。
金沙江景观壮丽多彩,每年都会引来大量游客。
游客在金沙江干流南部河谷拍下图中的照片,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
(1)简述金沙江流域的地势特征。
(2)分析图中“干热河谷”植被稀疏、枯黄的原因。
(3)金沙江以河水含沙多著称,而今越往流域下游河水越清澈,请分别说明原因。
答案(1)西北高、东南低;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2)该地区受山脉阻挡,山高谷深,高大山地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阻挡作用强,金沙江干流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且干燥的下沉气流增温效应强(焚风效应强),形成干热河谷,因此植被稀疏,颜色枯黄。
(3)含沙量多的原因:金沙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碎;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加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清澈的原因:水库建成后,河流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库区堆积,下游泥沙减少。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高低表现及起伏状态进行说明。
第(2)题,“干热河谷”植被稀疏、枯黄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所处的山地背风坡位置和焚风效应影响,导致降水稀少。
第(3)题,金沙江上游含沙量大与其地势地形、地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有关;下游含沙量减少则受水库建设,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堆积作用影响。
读图技巧区域分布图的判读(1)读图名。
一幅区域分布图的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的专题属性或体现出该图展示的重要地理事物。
(2)读图例。
图例反映出区域分布图中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含义,依据图例可以在图中看到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3)析组成。
一般的区域分布图往往标注了经纬度信息,对此可以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例可以分析分布图中地理事物的类型及组成,从而明确图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4)判特征。
区域分布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因此判断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往往是考查的着眼点。
核心点二区域差异比较(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读下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答案 1.A 2.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
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3.(2011·江苏地理)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①____以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②____河流河流少,水量小③____矿产资源丰富,以④____为主较少(2)(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答案(1)省区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①以盆地、山地为主气候类型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③河网密集,水量大矿产资源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2)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1.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模式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差异比较首先要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
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
命题点思维切入点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状况,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和主要地形区等区域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3.社会经济特征差异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