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春天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天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语言教材《春天来了》一课。
该章节主要围绕春天的特征展开,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动物和植物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内容包括:春天的景色、春天的动物、春天的植物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唱《春天来了》这首儿歌。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春天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春天特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春天来了》这首儿歌的歌词,能够正确演唱。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春天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儿歌CD、挂图、春天的图片。
学具:幼儿用书《春天来了》、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带领学生户外活动,观察春天的景色,如花朵、草地、树木等。
(2)回到教室,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
2. 教学内容讲解:(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如花朵、草地、树木等。
(2)教师讲解春天的特征,如花朵开放、草地变绿、树木长出新叶子等。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儿歌《春天来了》,让学生跟唱。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春天的特征。
(2)教师给出例句,如“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地变绿了,小鸟飞来了。
”(3)学生模仿例句,用语言描述春天的特征。
4. 随堂练习:(1)教师给出春天的事物,如花朵、草地、树木等,让学生连线对应的特征。
5. 作业设计:(1)让学生回家后,跟家长一起观察春天的变化,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六、板书设计春天的特征:花朵开放、草地变绿、树木长出新叶子、小鸟飞来。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其他季节的特征,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一、一、一、一、主题由来: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本主题通过让孩子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景象、学念有关春天的儿歌、欣赏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了解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使孩子从语言、艺术等方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可爱、并萌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增强对春天的了解和认识,促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的发展。
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
在一次散步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初春的迎春花开了、小草长出了嫩芽、小虫子飞来飞去……于是,“春天来了”的主题开始了。
二、前期调查:1、来自于幼儿:观察:这几天,气温有所升高,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化大,孩子们来园时,穿了较多的衣服,但是在九点左右早锻时,由于气温在不断升高,而且幼儿在不停的运动,大部分幼儿多会对老师或同伴说:咳!热死了!在午餐后的散步活动时,幼儿也在议论起了天气的变化。
有的说:“现在好热啊!”有的幼儿还在观察幼儿园花坛,当他们看到树枝上长出了小的芽时,很兴奋,并马上告诉同伴说:“快看,小芽出来了。
”幼儿对气候冷热的变化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是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的前提。
反思:很多幼儿对春天的了解只是局限在自身的变化上和动、植物的变化上,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个主题的价值在于观察、感知、表达与表现气候与季节的主要特征,利用各种活动提供幼儿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重点在于激发幼儿观察和感知大自然的美好现象了解春天是生长的季节。
2、来自于家长:调查表:您的孩子知道春天有哪些变化?你会和孩子一起寻找或收集过春天的变化吗?(经常、一般、从不)你会和孩子一起欣赏关于春天的诗歌、散文、歌曲吗?(经常、一般、从不)三、主题目标1、感知春天的美景,能发现春天的变化,知道春天是播种和植物生长的季节。
2、主动参与外出参观、远足、种植、探索、交流等活动,学习用讲述、诗歌、故事、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情感。
中班语言散文诗教案《春天的色彩》含PPT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2. 能够正确地朗读散文诗,体验散文诗朗读的韵味。
3. 学习散文诗中关于春天的色彩的描绘,培养幼儿对春天的认识和喜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散文诗,体验散文诗朗读的韵味。
难点:学习散文诗中关于春天的色彩的描绘,培养幼儿对春天的认识和喜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春天的色彩》2. 散文诗文本:《春天的色彩》3. 彩色粉笔、黑板4. 与散文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色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散文诗朗读: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散文诗《春天的色彩》,注意语音、语调的优美,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3. 散文诗解析:教师逐句解析散文诗,引导幼儿学习散文诗中关于春天的色彩的描绘,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4. 互动环节:教师邀请幼儿上台,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散文诗中描述的春天的色彩,增强幼儿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
5. 总结与扩展: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散文诗《春天的色彩》的内容,引导幼儿表达对春天的认识和喜爱。
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春天的色彩,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散文诗《春天的色彩》。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朗读散文诗时的表现,判断其对散文诗韵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互动环节,观察幼儿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收集幼儿在扩展环节的发言,评估其对散文诗主题的把握和想象力的发挥。
七、家长沟通与反馈:1. 向家长介绍散文诗《春天的色彩》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家长在家陪同幼儿朗读散文诗,强化幼儿对散文诗的记忆和理解。
2024年《春天在哪里中班语言》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季节与自然》中的《春天在哪里》。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春天,了解春天的特征;学习描述春天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认识和了解春天的特征,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描述春天。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描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春天,了解春天的特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春天图片、PPT、词语卡片、句子卡片、录音机、音乐CD。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春天的音乐,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幼儿感受春天的氛围。
2. 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春天的特征。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教授描述春天的词语,如“春暖花开”、“绿草如茵”等。
(3)教师出示句子卡片,教授描述春天的句子,如“春天来了,小草绿了。
”等。
3. 互动(10分钟)(1)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所学词语和句子。
(2)幼儿分组,每组用词语和句子描述春天的特征,进行交流。
4. 实践(10分钟)幼儿动手操作,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春天的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春天在哪里》2. 内容:(1)春天的特征(2)描述春天的词语(3)描述春天的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用词语和句子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小草绿了,小花开了,天气暖和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春天,并用所学词语和句子进行描述,加强实践与生活相结合。
中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春天来了》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春天里的季节变化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难点:帮助幼儿运用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春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图片、春天主题卡片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春天户外活动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提问:你们发现春天有什么变化?(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春天的趣事。
2. 故事讲解:(1)播放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倾听故事《春天来了》。
(2)讲解故事情节,让幼儿了解春天里的季节变化和特点。
3. 图片观察:(1)展示春天主题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卡片中的景象。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说出卡片中的事物在春天的变化。
4. 小组讨论:(1)将幼儿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春天里的趣事。
(2)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春天主题的绘画活动,让他们用画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2)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表达春天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和好奇心?5. 如何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教学延伸活动1. 春天主题诗歌朗诵:让幼儿选择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春天主题手工艺:组织幼儿制作春天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粘土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七、家园共育建议1. 建议家长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春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阅读关于春天的书籍,增进亲子关系,拓展幼儿的视野。
《春天在哪里中班语言》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第三单元《春天在哪里》,主要围绕春天的主题,通过诗歌、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感知春天的特征,发现春天的美好。
详细内容包括:第三章《春天的诗歌》和第四章《春天里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学习诗歌和故事,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诗歌和故事的内涵,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表达、合作等方式,发现春天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春天主题的图片、诗歌卡片、故事卡片、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主题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春天的特征,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兴趣。
(1)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春天的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春天在哪里?春天有哪些特点?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诗歌《春天在哪里》:教师带领幼儿朗读诗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涵。
a. 教师朗读诗歌,幼儿跟读。
b. 教师提问: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特征?(2)学习故事《春天里的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春天的美好事物。
a. 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b. 教师提问:故事中出现了哪些春天的特征?c.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的美好事物。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笔描绘春天的景象。
(2)分组进行春天主题的表演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春天的美好。
(2)教师鼓励幼儿课后与家长一起寻找春天的足迹,观察生活中的春天。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特征:温暖、花开、草绿、鸟叫等。
2. 春天的诗歌:《春天在哪里》。
3. 春天的故事:《春天里的故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春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