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和三氯异氰尿酸对中华鳑鲏的急性毒性作用王建国
- 格式:pdf
- 大小:288.86 KB
- 文档页数:3
栏目编辑刘柱军防治病害2019.4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黄河等流域。
底栖,杂食性偏肉食,夜间觅食,主食一些鱼虾为主的小型水生或陆生生物。
黄颡鱼味道美、营养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广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养殖成本低、价格亲民,成为时下非常受欢迎的特种养殖鱼类。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一些消毒剂防治疾病必不可少,消毒剂的使用需要有一个安全合理的标准,而关于消毒剂对黄颡鱼敏感性研究报道尚且不多,本试验选择了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聚维酮碘、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5种常用消毒剂对黄颡鱼幼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旨在为黄颡鱼养殖生产中防病用药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1)试验用鱼。
试验用鱼为当年繁育的体质优良的黄颡鱼苗,培育至8厘米左右,选择健康有活力、生长良好、规格均匀的幼鱼,在实验室暂养72小时,试验开始前24小时停止喂食。
试验鱼平均全长(8.12±0.81)厘米,平均体重(5.53±0.25)克/尾。
(2)消毒剂。
选用5种常见消毒剂,直接在市场采购,药品内容详见表1。
(3)试验用水。
试验用水为经过24小时沉淀和曝气的养殖用山溪水;其水体溶氧>5毫克/升,pH 7.1~7.9,水温维持在26~28℃。
2.试验方法通过48小时预试验获得48小时无死亡最高浓度和24小时全部死亡最低浓度,作为正式试验的浓度区间。
得到5种消毒剂的浓度阶梯范围分别是:溴氯海因7.0~10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1.5~5.0毫克/升、聚维酮碘0.5~1.0毫克/升、二氧化氯15~60毫克/升、高锰酸钾10~25毫克/升,在此浓度范围内每种消毒剂分别设计5个等对数间距梯度浓度组,见表2。
试验设1个空白对照,每个浓度设置3个平行组,每组7尾鱼。
试验容器为5升塑料桶,盛水3升。
试验前按试验所需配置母液,现配现用。
试验周期为96小时,期间不增氧、不换水、不投饵,每6小时观察一次,前3小时持续观察,及时捞出死鱼,并记录试验现象及数据。
不注意这些锦鲤药物禁忌,等于白治了!在养鲤过程中,为了加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时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即联合用药。
但是有许多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不能混用,联合用药后,有的是药性(毒性)加强,造成药物中毒;有的则是因产生拮抗作用,而导致药物疗效降低,使用后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这些情况都是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以下为常见水产药物的配伍禁忌。
1、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钙、镁、重金属盐类、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2、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3、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等混合还原脱色失效;与氨及其制剂呈絮状沉淀失效;与甘油、药用盐酸研磨时可爆炸。
4、新洁尔灭:为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不能与碘、碘化钾、过氧化钠、氧化剂合用;不能与肥皂、洗衣分等表面活性剂合用;与氨水、氨盐类生成爆炸性磺化物;与碱类生成碘酸盐;与重金属盐类生成黄色沉淀。
5、碘及其制剂:与铵水、铵盐类生成爆炸性磺化物;与碱类生成碘酸盐,与重金属盐类生成黄色沉淀;与硫代硫酸钠、盐酸氧化脱色;与生物碱共用会变成蓝色;与挥发油、脂肪油共用会分解失效;与碱性药物、抗胆碱药共用会使本药物的吸收减少。
6、青霉素:与碱性药液逐渐失效;与酸性药物分解失效;与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失效;与重金属盐,如铜、汞、铅等失效。
7、硫酸铜:与氨溶液生成蓝色沉淀;与盐酸及其制剂生成暗褐色沉淀;与碱性液体生成深蓝色沉淀;放置或加热呈黑色。
8、敌百虫:不能与碱性药物一起溶解混合使用;溶液长久放置逐渐分解失效;与含磷农药一起使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失效。
9、福尔马林:有腐蚀性和毒性,可引起鳃组织发炎,降低水体溶氧,见光易分解,不宜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
10、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钠:现配现用,宜在阴天傍晚施药,避免使用金属器具。
保存于干燥、通风处。
不与酸、铵盐、硫磺、生石灰等配伍混用。
11、二氯异氰:现配现用,药效受有机物含量、光照等影响。
养殖水面最容易发生农药投毒事件:鱼类农药中毒的辨识及解救措施鱼类药物中毒包括农药中毒和渔药中毒两种,中毒症状和解救措施大同小异。
农药中毒或被人投药毒鱼也是养殖水面、池塘、水库、河沟等养殖最容易发生的鱼类中毒事件,其原因在于:一是鱼塘误入施过农药的稻田水或河水,二是他人嫉妒或怀恨在心故意投毒。
农药中毒从开始中毒到出现死亡毒物作用时间短,鱼类中毒后死亡率高。
本文以农药中毒及其急救措施作一筒介,仅供参考。
一、农药中毒(投毒)的表现1、五氯酚钠中毒:五氯酚钠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氯化合物,主要用做灭蚴药物使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杀虫剂。
受五氯酚钠毒害的鱼类急剧游动,无目的地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中毒鱼类在死亡前有钻入草丛、紧靠岸边的习惯(钻草挨边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野杂鱼先死,然后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相继死亡,鱼死后体色变黑,眼球突出。
慢性中毒的鱼类鳍条变黑、眼球突出。
2、甲胺磷中毒:甲胺磷属有机磷农药,常用做杀虫剂。
中毒鱼类急躁不安,狂游冲撞之后游动缓慢,出现侧游,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等症状,最后沉入水中死亡。
3、乐果中毒:乐果中毒后,症状不明显,但鱼的肝脏明显肿大。
4、呋喃丹中毒:呋喃丹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的内吸作用。
鱼类中毒的主要症状为鱼体出现弯曲,肛门外有排泄物形成'挂粪'“拖尾”。
5、菊酯类农药中毒:菊酯类农药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对鱼类来说,仍属于高毒农药,而且作用迅速,杀伤力大。
目前市场上常用于农业生产上的农药主要品种有甲氰菊酯(灭扫利)、杀灭菊酯(速灭杀丁)、氯氰菊酯等。
鱼类菊脂类农药中毒,鱼类中毒后群体主要表现为漂浮于水面,随波逐流,鱼体失去平衡。
鱼类中毒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鳃盖张开,从鱼翻白至死亡挣扎时间可长达12个小时。
鱼死亡后眼球突出,眼底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水,鳃部颜色灰白。
开始中毒时,出现瞬时兴奋,然后游泳缓慢,对周围刺激反应迟钝,鱼体静卧和侧卧,尾部缓缓摆动,嘴巴慢慢张合,最后沉入水底死亡。
几种常用水产消毒剂对水霉的体外作用效果
高鹏;杨先乐;张书俊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07(34)6
【摘要】分别使用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等6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进行了体外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甲醛在浓度18.8 mg/L以上时对水霉游动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在24 mg/L 浸泡2 h以上时开始对水霉菌丝有杀灭效果.其它5种消毒剂对水霉孢子的抑制浓度、对水霉菌丝的杀灭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
【总页数】4页(P247-250)
【作者】高鹏;杨先乐;张书俊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上海,200090;上海水产大学
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上海,200090;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上海,20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六种常用渔药对虹鳟受精卵孵化中水霉菌作用效果的比较 [J], 王太;张艳萍;娄忠玉
2.猪场常用消毒剂对沙门氏菌等细菌的作用效果试验 [J], 彭海滨;吴德峰;孔繁德;
陈琼;徐淑菲
3.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效果评价 [J], 王兆慧
4.水产常用消毒剂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J], 李庆勇;高文峰;刘艺;黄秋标;梁伟超;许林汕
5.4种常用水产消毒剂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J], 程剑;罗鸣钟;魏巍;李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试验刘冬梅;王睿;洪洁;崔福义;陈伟雄;王彩虹;陈朝湘【摘要】为减少淡水壳菜对原水输水管道造成的危害,对不同条件下原水中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于淡水壳菜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同一温度下,杀灭效果先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质量浓度达1.5mg/L时,杀灭速率最快,在1.8mg/L溶液中速率稍有下降.接触2mg /L以上高锰酸钾溶液淡水壳菜便长时间闭壳自我保护,闭壳时间可达8d以上,此时,杀灭效果与闭壳保护时间有关,与药剂质量浓度关系不大,当闭壳达到自身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则死亡.因此,高锰酸钾的投加质量浓度选择1.2~1.8mg/L可达到尽快杀灭淡水壳菜的目的,同时节约药剂成本.随着温度的升高,杀灭效果明显提高.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也不同,壳长小于10mm和大于20mm的对药剂的忍耐力稍弱,而处于中间壳长的忍耐力较强.%To reduce the harm to raw water pipes by Limnoperna fortunei,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activation effeet on Limnopema fortunei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e raw water wa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 inactivation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assium fir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reached 1.5 mg/L, the effect was the best; the inactivation effect was wors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1.8 mg/L.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2 mg/L, the Limnoperna for- tunei closed shell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or a long time, 8 days or more. At this time, the mortality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assium permanganate of 1.2 - 1.8 mg/L coul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killingLimnoperna fortunei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 low costs.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killing effect is improved. The tolerance of Limnoperna fortunei of which the shell length is less than 10 mm or larger than 20 mm is weaker than that of others.【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4)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淡水壳菜;高锰酸钾;杀灭【作者】刘冬梅;王睿;洪洁;崔福义;陈伟雄;王彩虹;陈朝湘【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中持(北京)水务运营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 518055;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 518055;广州自来水公司南洲水厂,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2淡水壳菜是一种淡水贝类,以滤食水体中的硅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为生[1],在水中靠分泌的足丝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其分泌的足丝是一种结构蛋白——足丝粘附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s),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多巴(3,4-l-dihydroxyphenylalanine,DOPA),由酪氨酸经羟化后生成,与足丝较强的粘附性具有直接联系[2],输水管道中较低流速更利于其繁殖[3].淡水壳菜已在我国南方的输水管道内大量繁殖,对原水的长距离输送造成重大影响,增加了输水的阻力和电耗,同时恶化水质,增大自来水厂处理的难度.淡水壳菜在采样口及在线监测仪器上附着,影响采样和监测仪器的正常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于淡水壳菜的主要控制方法有:生物方法,通过在水源地放养能够捕食淡水壳菜及其幼体的鱼类来抑制淡水壳菜的生长繁殖;物理方法,包括增设预处理设施、离水干燥法[4-5]、高温水浸泡喷淋法[6]、封闭缺氧法[7-10]以及人工或机械清除法.大部分物理方法操作复杂,限制因素较多,可行性差;化学法,主要有足丝溶解法[11]和化学药剂杀灭,化学药剂包括氯[12]、臭氧、硫酸铜、氧化铜、钾盐、石灰和各种杀贝剂等.与物理方法相比,化学方法对于淡水壳菜的控制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但受水体安全要求的影响,药剂选择及投加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高锰酸钾是水处理中常用的强氧化剂,能够去除水中嗅味和色度,同时达到除铁、除锰的效果.在原水管道中投加适量高锰酸钾,能使氧化作用最大限度地进行,达到杀灭淡水壳菜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实验室条件下高锰酸钾对于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为今后生产上实施提供参考.1 实验1.1 实验材料定期从取水泵站格栅前的吸水井中刮取成团淡水壳菜,将足丝剪断,静养在玻璃水槽中24 h后以备试验,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壳长,按照壳长大小分成4类:小于10 mm、10~15 mm、15~20 mm、大于20 mm,分别用于实验.高锰酸钾采用分析纯,用纯水配制成需要质量浓度,再加入到原水中.1.2 实验方法在1 L烧杯中分别放入10个健康的活体淡水壳菜,再分别注入含不同质量浓度高锰酸钾的原水.每隔24 h更换一次原水,保证烧杯内的药剂质量浓度和水质新鲜.每天观察并记录淡水壳菜的死亡情况.每组试验设置3个平行试验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烧杯中只盛装原水,每24 h更换1次.温度控制采用恒温培养箱.淡水壳菜死亡判断方法[13]:用镊子将淡水壳菜从水中取出,对于双壳已完全弹开显示出明显死亡迹象的,则判断为死亡;对于小开口的,对外界刺激无开闭壳反应的,将其放回原水中放置24 h后,若仍无开闭壳反应,则判断已死亡.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质量浓度高锰酸钾的杀灭效果试验在室温条件下(15~18℃)进行,选取壳长为10~15 mm的淡水壳菜用于试验.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分别为:0.5、1、1.2、1.5、1.8、2、3、5 mg/L.每天记录淡水壳菜的死亡情况,以15 d为1个试验周期,结果如图1.图1 不同质量浓度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由图1可知,对照组在试验期间无个体死亡.淡水壳菜在0.5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开壳率较高,能够分泌足丝附着在杯壁上较好地生存,经过15 d并无死亡.当接触1 mg/L以上高锰酸钾溶液时淡水壳菜基本不进行足丝的分泌,开壳率较低.在1 mg/L溶液中死亡率较低,15 d只有10%个体死亡;接触1.2 mg/L以上高锰酸钾溶液,死亡率明显增加,并随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1.2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达到100%死亡需要15 d;在1.5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死亡率最快,全部死亡需11 d;质量浓度继续升高,在1.8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死亡速度稍有下降,需要13 d;接触2 mg/L以上高锰酸钾便紧闭双壳,进行自我保护,在前8 d里基本没有死亡,从第9天开始陆续死亡,随着质量浓度继续增加对死亡速率并无太大影响,均在第15天达到100%死亡率.由此可推断,淡水壳菜在恶劣环境中具有闭壳自我保护的能力,闭壳可达1周左右,此后,待自身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不得不开壳接触高质量浓度氧化剂,逐渐死亡.此时,增加药剂质量浓度并不能加速死亡.死亡速率应与淡水壳菜的闭壳保护时间有较大关系,与药剂质量浓度关系不大.高质量浓度下后期死亡速率较快,但结合前期投药时间,经济上并不可取,而且淡水壳菜集中死亡会使水中溶解氧迅速降低,恶化水质.因此,实际操作中没有必要投入较高质量浓度高锰酸钾,质量浓度选在1.2~1.8 mg/L,既达到很好的效果,又节约了药剂成本.2.2 温度的影响将含有相同质量浓度(0、1、1.5、1.8、2 mg/L)高锰酸钾溶液的烧杯分别至于25、30℃培养箱中,其他条件与室温试验条件相同,考察温度对杀灭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2,3.图2 25 ℃时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图3 30 ℃时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的杀灭效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壳率明显升高.室温条件下,在1 mg/L高锰酸钾中,淡水壳菜处于闭壳状态,当温度逐渐升高,在1 mg/L中仍能开壳吸取养分.同时,温度升高,杀灭效果也明显提高.在25℃条件下,对照组在15 d里仍无死亡,在1mg/L高锰酸钾中,第15天死亡率达60%.在1.5、1.8、2 mg/L高锰酸钾中完全死亡分别需要6、8、7 d.在30℃中对照组死亡率增加,第15天达20%,同时,试验组的死亡速率也明显加快,在1 mg/L高锰酸钾中,第15天死亡率达70%.在1.5、1.8、2 mg/L高锰酸钾中完全死亡分别需要3、6、4 d.由此可见,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药剂对淡水壳菜的杀灭作用,高温条件下淡水壳菜的代谢作用增强,因而,药剂对其完全杀灭需要的时间也明显缩短.30℃的高温不利于淡水壳菜的生存,在该温度下杀灭效果也最好.2.3 壳长的影响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不同,因而杀灭效果也不同.将4组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分别放入1.5 mg/L高锰酸钾溶液中,壳长分别为:小于10 mm,10~15 mm,15~20 mm,大于20 mm.每天对淡水壳菜的死亡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不同,完全杀灭4组淡水壳菜,需要时间分别为:8、11、12、9 d.壳长小于10 mm和大于20 mm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能力较弱,而处于中间壳长的忍耐力较强,如图4所示.图4 不同壳长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淡水壳菜一般繁殖季节为2~9月,最佳繁殖时期是3~7月[14].幼体对于食物和环境的耐受力较弱[15],实际生产中可在淡水壳菜繁殖旺盛的季节投药,对大量幼虫和稚贝进行杀灭,既能节约药剂投加量,又能减少投药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结论1)高锰酸钾对淡水壳菜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1.5 mg/L时杀灭效果最好,室温下需要11 d;接触2 mg/L以上高锰酸钾便紧闭双壳,进行自我保护,随着质量浓度继续增加对死亡速率并无太大影响.实际操作中投加高锰酸钾质量浓度在1.2~1.8 mg/L时较为经济,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2)随着温度的升高,淡水壳菜的代谢增强,开壳率升高,死亡速率也明显提高.在炎热的夏季,投加适量高锰酸钾可较好地去除管道中淡水壳菜.3)不同壳长的淡水壳菜对药剂的忍耐力不同,壳长小于10 mm和大于20 mm的对药剂的忍耐力稍弱,而处于中间壳长的忍耐力较强.选择在淡水壳菜大量繁殖季节投药,既能节约药剂投加量,又能缩短投加时间,且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MOLINA F R,DEVERCELLI M.Zooplanktophagy in the natural diet and selectivity of the invasive mollusk Limnoperna fortunei[J].Biol Invasions,2010,12:1647-1659.[2]李楠楠,石戈.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足丝盘及足丝的多巴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27(2):148-153.[3]OLIVEIRA M D,CALHEIROS D F.Abiotic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abundance of the inva-sive golden mussel Limnoperna fortunei[J].Biol Invasions,2011,13:717-729.[4]MONTALTOL L,DRAGO de I E.Tolerance to desiccation of an invasive mussel,Limnoperna fortunei(Dunker,1857)(Bivalvia,Mytilidae),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J].Hydrobiologia,2003,498:161-167. [5]DARRIGRAN G A,MARONAS M E,COLAUTTI D C,et al.Air exposure as a control mechanism for the golden mussel,Limnoperna fortunei,(Bivalvia:Mytilidae)[J].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2004,19(3):461-464.[6]罗凤明.深圳市供水系统中淡水壳菜的生物学及其防治技术[D].南昌:南昌大学,2006:8-9.[7]刘丽君,尤作亮,罗凤明,等.封闭缺氧法杀灭和去除管道中的淡水壳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3):40-43.[8]VILLELA I V,OLIVEIRA de I M.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by the micronucleus and comet assays on Limnoperna fortunei exposed to Guaíba hydrographic region samples(Brazil)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J].Mutation Research,2007,628:76-86.[9]NAKANO D,KOBAYASHI T,SAKAGUCHI I.Differences in larval dynamics of golden mussel Limnoperna fortunei between dam reservoirs with and without an aeration system[J].Landscape Ecol Eng,2010,6:53-60.[10]MÁRCIA D,OLIVEIRA S K,HAMILTON D F,et al.Oxygen depletion events control the invasive golden mussel(limnoperna fortunei)in a tropical floodplain[J].Wetlands,2010,30:705-716. [11]罗凤明,刘丽君,尤作亮,等.原水管道中淡水壳菜足丝溶解性能研究[J].给水排水,2006,32(3):29-32.[12]刘丽君,张金松,罗凤明,等.淡水壳菜在含氯水中的开闭壳行为与杀灭效果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7):20-22.[13]WALLIS R L.Thermal tolerance of mytilus edulis of Eastern Australia [J].Marine Biology,1975,30:183-191.[14]罗凤明,张重祉,胡向萍.淡水壳菜在深圳市原水管道中的繁殖规律[J].科技经济市场,2009,3:109-110.[15]BOLTOVSKOY D.Environmental modulation of reproductive activity of the invasive mussel Limnoperna fortunei:implications for antifouling strategiesaec[J].Austral Ecology,2009,34:719-730.。
3种渔药对高体鳑(鮍)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陈万光;邓平平;周芬娜;郭志君【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00)009【摘要】在水温(25±2)℃的条件下.采用静水水生生物测试方法.研究了硫酸铜、漂白粉和敌百虫对高体鳑鮍(Rhodeusocellatus)鱼苗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硫酸铜、漂白粉、敌百虫对高体鳑鮍鱼苗的毒性大小依次为硫酸铜>漂白粉>敌百虫,硫酸铜对该鱼苗在24、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 mg/L和0.83 mg/L,漂白粉对其在24 h、48 h的LC50分别为2.58 mg/L和1.94 mg/L,敌百虫对该鱼苗在24 h、48 h的LC50分别为21.31 mg/L和17.17 mg/L.硫酸铜、漂白粉、敌百虫埘高体鳑鮍鱼苗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13 mg/L、0.33 mg/L和6.79mg/L.【总页数】2页(P159-160)【作者】陈万光;邓平平;周芬娜;郭志君【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8【相关文献】1.铵态氮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 [J], 陈万光;凡秀丽;王琳丹2.亚甲基蓝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 [J], 陈万光;屈菊平;周芬娜3.亚硝态氮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 [J], 陈万光;凡秀丽;王琳丹4.Cu2+、Pb2+对高体鳑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J], 陈万光;屈菊平;邓平平;郭志君5.3种重金属离子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J], 陈万光;郭志君;邓平平;周芬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