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955.00 KB
- 文档页数:5
急性毒性试验佚名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或应用引言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一种物质对于生物体的毒性程度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它通过将物质暴露给实验动物,并观察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反应和死亡情况,来确定该物质的毒性程度。
急性毒性实验在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原理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暴露:在实验中暴露的时间可以是短暂的,一般在24小时内。
此外,实验动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接触毒物,包括经口、经皮、经鼻等。
2.剂量:实验中使用的毒物剂量可以是单一剂量,也可以是逐渐增加的剂量。
这样可以观察到不同剂量对实验动物的不同影响。
3.考虑实验动物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对某种物质的反应可能不同。
通常在实验中使用小鼠、大鼠、兔子等。
4.观察指标:实验中观察的指标可以包括行为、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等。
例如,观察动物是否出现异常行为,检测动物的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以及检测动物体内的生化指标(如血液中的生化参数)等。
5.记录和分析: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评估毒物的急性毒性程度。
应用急性毒性实验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1.医药研究:在医药研究中,急性毒性实验经常用于评估新药物的毒性。
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并评估药物对实验动物的可能影响。
2.化学工业:在化学工业领域中,急性毒性实验可以用于评估化学品的毒性程度。
这有助于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处理方法,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3.环境保护:急性毒性实验可以用于评估某些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生物的可能危害。
这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监管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4.毒物鉴定:对于涉嫌中毒的实验动物或人体的样本,可以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来确定可能的毒物。
这对于病例调查和刑事侦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一种物质对生物体毒性程度的常用实验方法。
它通过将物质暴露于实验动物,并观察动物的反应和死亡情况来评估毒性。
该实验方法在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4-1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第一节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一) 实验动物选择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1.物种选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目前实际应用中以大鼠和小鼠为主,尤以大鼠使用很多。
需指出大鼠并非对外来化合物都最敏感。
家兔常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皮肤毒性,包括对粘膜的刺激。
猫、狗也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但因价贵不易于大量使用。
猪为杂食动物,对一些化合物的生物效应表现与人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皮肤结构与人较近似。
急性毒性试验方案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估单次或短时间内暴露给动物或人类的某种物质引起的致死或可逆的严重生理或行为异常的试验。
该试验方法是衡量化学物质的毒性的基本方法。
本文将介绍急性毒性试验的实施流程、试验动物的选取、试验总体方案和数据分析。
一、试验动物的选取:一般采用小鼠、大鼠、兔子等常见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前可选用以体重为基础的随机方法进行面部体检和组织检查,确保被选中的动物状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建议使用健康、年龄相当、性别相同的同种动物。
二、试验总体方案:(一)实验前准备① 确定药物的理论毒性LD50值。
② 检查试验动物的健康状况,重量平均分布。
③ 毒物制备:根据LD50值计算出适量的毒物浓度,制备用于实验的溶液。
(二)实验操作① 实验动物按照体重分组,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② 实验组的动物分别接受毒性物质,对照组的动物接受纯水或生理盐水等无害物质。
③ 观察动物在接受测试物后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和明显症状。
④ 测试持续时间应不超过14天,每日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水分摄入量,并定期检查动物的状态。
(三)数据分析① 研究数据分析应该包括生理指标评价、心理行为表现、体重变化评估等多个方面。
②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变化、摄入量等数据,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三、急性毒性试验的实施流程:② 准备用于实验的试验动物,并确保它们健康、无明显异常。
⑦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并计算出药物的LD50值。
四、结论: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学物质毒性的基本方法。
选择健康的、年龄相当的、性别相同的同种动物作为试验对象,并制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动物情况和记录关键数据。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药物的LD50值并分析毒物的毒性程度。
研究人员应该严格把握实验过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引言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急性毒性实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在暴露于高浓度物质后的反应和症状,来评估物质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
实验材料和设备•未知化学物质样品•实验动物(例如:小鼠)•毒性评估表格•天平•注射器•实验室用具(例如:试管、容器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确保动物的品种纯正、健康,并符合实验要求。
–准备实验动物的舒适住所,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
–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
2.分组与标记–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标记清楚以避免混淆。
–对照组不接触未知化学物质,用于对比分析实验组的数据结果。
3.化学物质注射–使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剂量的未知化学物质。
–使用注射器将化学物质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注意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4.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化学物质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症状和行为变化。
–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变化、心跳变化、体温变化、运动能力降低等。
–使用毒性评估表格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实验结束与数据处理–实验时间结束后,停止对动物的处理。
–统计和整理实验动物的观察数据,计算各个实验组的平均值和变异程度。
–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判断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评估结果。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症状和行为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动物在注射未知化学物质后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异常变化,如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体温升高等。
2.对照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未出现上述异常变化,说明这些变化与未知化学物质的注射有关。
3.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未知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程度。
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一种基于实验动物进行的可靠、可控的毒性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一种化学物质在短期接触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以下是急性毒性实验的详细介绍。
一、实验目的1. 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
2. 确定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对特定实验动物的最大耐受剂量。
3. 为长期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动物和分组1. 实验动物通常为小鼠、大鼠、兔等。
2. 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剂量组,每组一定数量的实验动物。
3. 为了比较不同实验物质的毒性作用,应设置对照组。
三、实验流程1. 预实验:由实验动物的发育期、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剂量的大小。
2. 实验前麻醉:给实验动物注射一定的麻醉剂,减轻实验操作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压力与伤害。
3. 实验操作:将事先测定好的化学物质按照设定的剂量进行注射、灌入或其他途径的给药,实验时间尽量控制在24小时内,保持实验环境稳定,记录实验动物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4. 实验后观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症状、行为、体重、死亡率等指标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
5. 实验结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指标,判定化学物质是否符合的相应毒性标准。
四、实验准则与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应了解细节操作规范及化学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情况。
2.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注意安全防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3. 操作结束后,实验动物应得到合适的处置和善后。
4. 实验需要考虑3R(Reduce, Refine and Replace)原则,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痛苦,降低实验道德伦理压力。
五、结论2. 急性毒性实验是毒性检测领域中最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是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水平不可或缺的方法。
3.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应始终注意实验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急性毒性试验使用技术说明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学品、药品、食品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急性毒性试验被广泛运用于药物研发、化学工业、食品生产等领域中。
本文旨在介绍急性毒性试验的使用技术,希望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实验室准备实验室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的关键场所。
在进行实验前,有必要做好实验室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实验室应有完善的配备。
仪器设备、试剂物品、动物品种等设备要齐全,保证各种条件下都能准确执行试验。
其次,实验人员要接受专业训练,掌握实验技能,能够准确执行实验步骤,确保错误率的最小化。
最后,在进行实验时,实验室应实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操作。
2、实验步骤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包括口服、皮肤接触、静脉注射等不同方式的试验。
此处以口服试验为例子,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前的注射控制在实验开始前,要提前选用健康状态良好、体状均匀的小鼠进行注射,检查小鼠的MedDRA和文献纪录和行为的合适性。
(2)药物给药将小鼠随机分成各组,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的药物,以及对照组的生理盐水,以评估药物对小鼠口服的毒性。
药物在实验过程中需遵循国际公认的实验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剂量进行投药喂食。
(3)观察反应在小鼠口服后的一定时间内,实验人员应准确记录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
如呼吸急促、朦胧、食欲减退、神经功能障碍等。
根据实验的需要,可以设定不同的观察时间,以便获得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数据。
3、急性毒性试验指标在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时,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对小鼠的反应进行评估。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指标:(1)主观症状针对小鼠出现的主观症状,如神经功能障碍、冻僵、的颤抖等,进行记录,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都是反映药物毒性的可靠指标。
(2)生理学指标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分析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的生理学指标,如血糖、尿素含量、粪便颜色等,可以有效判断毒物的毒性程度。
(3)组织学变化可以通过取样,对小鼠的内脏或组织进行检查和观察,来判断毒物对器官和组织的毒性作用。
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改进寇氏法)一、目的1、学习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掌握LD50的测定方法。
2、观察马钱子的毒性反应。
二、实验原理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受试动物在一次大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药物毒性的大小,常用动物的致死量来表示,因为动物生与死的生理指标较其他指标明显、客观、容易掌握。
致死量的测定也较准确。
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耸毛、倦卧、耳壳苍白或充血、突眼、步履蹒跚、肌肉瘫痪、呼吸困难、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
致死量的测定常以半数致死量为标准。
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妈药物致死量对数值,用符号LD50表示。
由于LD50的测定较简便、可靠,而且稳定,现已成为标志动物急性中毒程度的重要常数。
LD50测定的方法有多种,如Bliss法、改进寇氏法、简化机率单位法、累积插值法、机率单位-加权直线加归法等等。
以上方法虽各有特点,但都有共同的要求:(1)动物:均选用体重17~22克健康小鼠(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得超过4克),或选用体重120~150克(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得超过1 0克)健康大鼠作实验动物。
性别相同或雌雄各半。
(2)给药途径:要求采用两种给药途径,其中必须有一种与临床所采用的相同。
溶于水的药物沿须测定静脉注射的LD50。
值得提出的是,临床上虽然不用腹腔注射,但动物实验因腹腔注射给药方便,吸收迅速,颇为常用。
若供试药物在腹腔内不引起强烈刺激或局部变化(如纤维性病变等),那么啮齿类动物腹腔注射的LD50,参数很接近于静脉给药的LD50。
口服制剂无法通过注射给药途径时,可只用胃肠给药。
(3)试验周期和观察指标:给药后至少观察7天。
观察期间应逐日记录动物的毒性反应情况和死亡动物的分布。
(4)正式试验前,均须先用少量动物进行预试试验,大致测出受试药物引起0%和100%死亡率的致死量范围,然后安排正式试验。
正式试验组数不得少于三个剂量组,一般选用4~5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为10~2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