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438.50 KB
- 文档页数:57
毒理学实验报告毒理学实验报告引言: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
毒理学实验是评估和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某种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估化学物质X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并研究其可能的致癌性。
实验设计:1. 急性毒性实验:将实验小鼠分为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X。
观察小鼠在给药后的行为、体重变化、死亡情况等指标,以评估化学物质X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性实验:将实验小鼠分为长期接触组和对照组,长期给予化学物质X。
观察小鼠在长期接触后的行为、体重变化、器官病变等指标,以评估化学物质X的慢性毒性。
3. 致癌性实验:将实验小鼠分为不同剂量组和对照组,长期给予化学物质X。
观察小鼠在长期接触后的肿瘤发生情况,以评估化学物质X的致癌性。
实验结果: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小鼠在给药后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运动能力下降等。
部分小鼠在给药后短时间内死亡。
低剂量组的小鼠则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组较慢。
2. 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接触化学物质X的小鼠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异常,如活动减少、毛发脱落等。
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慢。
解剖观察发现,部分小鼠出现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病变。
3. 致癌性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接触高剂量化学物质X的小鼠中出现了肿瘤的发生。
肿瘤种类包括肺癌、肝癌等。
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小鼠中未观察到肿瘤的发生。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物质X对小鼠具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高剂量给药会导致小鼠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低剂量给药会导致小鼠体重增长速度减慢。
2. 长期接触化学物质X会引起小鼠行为异常、体重减慢和器官病变。
这表明化学物质X对小鼠的慢性毒性较明显。
3. 长期接触高剂量化学物质X会增加小鼠发生肿瘤的风险,表明化学物质X可能具有致癌性。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化学物质X对小鼠具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食品毒理学》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给药方法;了解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动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二、主要仪器设备实验动物:成年昆明系实验小鼠(SPF级别)。
器材:注射器(0.25,1,2,5ml)、吸管(0.1,0.2,0.5,1,2,10ml)、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灌胃针12号、动物体重秤、解剖剪刀、镊子、手术手套,口罩。
试剂:受试化合物(氯化钡溶液,20mg/mL)。
三、实验原理氯化钡是强电解质,可完全电离出钡离子,导致钡离子在小鼠血液内部引发急性低钾血症,故小鼠会出现肌无力和发作性软瘫,心肌应激性减低,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由于肌无力,严重中毒的小鼠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乃至死亡等症状。
四、实验内容1.健康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4.小鼠灌胃操作技术。
(1)预实验,取小白鼠、称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以灌胃的方式给予等体积、不同剂量的氯化钡溶液,摸索小鼠接近100%和0%死亡的剂量范围。
(2)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以灌胃的方式给予等体积、不同剂量的氯化钡溶液。
小鼠灌胃法:将钝头的12号注射针(适用于小鼠),安装在适当容积的注射器上,吸取所需的受试物溶液,左手抓住动物双耳后至背部的皮肤(小鼠仅抓住耳后、颈部的皮肤,用无名指、小手指和大鱼际肌将其尾根部压紧),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
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开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人食管。
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可深入至胃部。
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操作穿破食管,甚至误人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实验要求:试验前,受试动物要先在实验室内饲养2~3天,以观察其活动是否正常,去除有病的或畸形的。
试验期间,对照组动物的死亡率应低于 5%。
试验容器是用无毒的玻璃、聚乙烯、搪瓷等材料制成的,形状可为椭圆形或柱形。
为了便于比较,试验时环境因素要恒定。
例如稀释水要无毒,要预先脱氯,溶解氧要超过5ppm,pH值在6.5~8.5之间,水温对温水鱼为25℃,对冷水鱼为15℃,保持水质恒定。
静水试验每天至少换一次试验溶液,每克体重的鱼平均要有2升的水。
急性毒性试验期间一般不喂食,从致毒开始就观察记录动物中毒表现,生理、生化变化和死亡情况,并将观察结果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动物的LC50。
实验前的准备:仪器的消毒,鱼苗的暂养,自来水曝气两天以去除水体中的氯气。
1实验材料乌元鲤、市售敌百虫、自来水、塑料盆、分析天平,计算纸、计算器、直尺、1000mL 和2000mL容量瓶、移液管、温度计、标签纸、pH试纸。
2实验方法(静水生物毒性测试法)2.1 实验母液的配制用分析天平各称取1.00g 的敌百虫,分别以水溶解后定至1000mL,即得浓度为1000mg/L的敌百虫试验母液。
2.2 试验药液浓度的确定2.2.1试验药液的浓度范围确定分成n 个等对数浓度 C1、C2、C3、……CN。
一般 n≥5,多取单数。
2.2.2等对数浓度的计算首先对C1和CN取对数,得lgC1对数值。
根据(lgCn-lgC1)/(n-1)求得C1和CN之间的等对数间距△c。
C2=10(lgC1+△c)C3=10(lgC2+△c)其他类推。
用计算器在计算纸计算出结果。
2.3 试验还必须设1个对照组每种药物取(n+1)×3个塑料盘,按前面计算得的浓度要求配制各种药物的各个浓度(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并粘好标签。
2.3.1配制试验药液先计出各个浓度所需的母液的量,再用移液管按计算结果将母液移到盆中加水至 10L (看鱼苗的体重)即可。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急性毒性实验报告引言:急性毒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了解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并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20只健康的小白鼠,分为4组,每组5只。
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A的处理,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处理。
实验过程中,观察小白鼠的行为、食欲、呼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持续时间为24小时。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1. 实验组小白鼠在接受化学物质A处理后,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
它们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毛发无光泽等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白鼠的行为异常更加明显。
2. 呼吸方面,实验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呼吸深度减小。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呼吸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实验组小白鼠的体温有所下降,尤其是接受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
这可能是由于化学物质A对体温调节系统的干扰导致的。
4. 实验组小白鼠的心率明显加快,而对照组小白鼠的心率变化不大。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实验组小白鼠的精神状态明显受到影响,它们表现出迟钝、无精打采的状态。
这可能是化学物质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物质A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效应明显。
其表现为行为异常、呼吸系统受损、体温下降、心率加快以及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等。
2. 小白鼠对化学物质A的毒性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表现出更明显的毒性效应。
3. 化学物质A可能对呼吸、体温调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
结论:本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学物质A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在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确保其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急性毒性试验-LD50的测定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通过给实验动物注射、灌胃或其他途径给予高剂量试验物质来评估其致死或严重的毒性反应的试验。
LD50是一种常用的急性毒性指标,表示半数实验动物在接受单位剂量试验物质后死亡的剂量。
本文将介绍LD50的测定方法和其应用。
一、LD50的测定方法1. 实验动物的选择LD50实验通常使用小鼠、大鼠、兔子和狗等动物进行。
选用实验动物需要秉持道德原则,并考虑到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毒物代谢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小鼠和大鼠体型较小、代谢能力较低,适合于测定具有代谢性毒性的化合物的LD50;兔子和狗体型较大,代谢能力较强,适合于测定纯化、非代谢性毒性的化合物的LD50。
2. 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通常使用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
对于口服试验,需要注意试验物质的水溶性和毒性,对于毒性高的化合物,通常使用灌胃的方式。
实验的剂量需要考虑到实验动物体型、种类、代谢能力等因素,并进行逐步递增以确定LD50。
3. 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设计需要考虑到试验物质的毒性、剂量效应关系和死亡率等因素。
一般采用正反两次递增的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评估。
根据试验物质的毒性情况和实验者的安全考虑,同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4. 数据处理和计算完成实验后,需要统计每个剂量组的死亡率和死亡时间。
按照统计学原理,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LD50值。
LD50值表示使用单位剂量试验物质对半数实验动物致死的剂量。
该值越小,试验物质的毒性越高。
二、LD50的应用LD50值可以作为急性毒性评估的定量指标,用于比较不同化合物的毒性。
在化学品、药品等领域里进行LD50测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和评估一些原料与产品的安全性,以便于过程优化和产品开发,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LD50值的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是毒性测试和安全性评估。
在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领域里,常用LD50为评估的标准;在某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中,也要求企业对使用的化学品或产品进行毒性测试,以保证工人和消费者的安全。
4-1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第一节急性毒性试验概述及染毒方法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一) 实验动物选择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1.物种选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目前实际应用中以大鼠和小鼠为主,尤以大鼠使用很多。
需指出大鼠并非对外来化合物都最敏感。
家兔常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皮肤毒性,包括对粘膜的刺激。
猫、狗也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但因价贵不易于大量使用。
猪为杂食动物,对一些化合物的生物效应表现与人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皮肤结构与人较近似。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引言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急性毒性实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在暴露于高浓度物质后的反应和症状,来评估物质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
实验材料和设备•未知化学物质样品•实验动物(例如:小鼠)•毒性评估表格•天平•注射器•实验室用具(例如:试管、容器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确保动物的品种纯正、健康,并符合实验要求。
–准备实验动物的舒适住所,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
–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
2.分组与标记–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标记清楚以避免混淆。
–对照组不接触未知化学物质,用于对比分析实验组的数据结果。
3.化学物质注射–使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剂量的未知化学物质。
–使用注射器将化学物质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注意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4.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化学物质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症状和行为变化。
–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变化、心跳变化、体温变化、运动能力降低等。
–使用毒性评估表格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实验结束与数据处理–实验时间结束后,停止对动物的处理。
–统计和整理实验动物的观察数据,计算各个实验组的平均值和变异程度。
–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判断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未知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程度评估结果。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症状和行为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动物在注射未知化学物质后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异常变化,如呼吸困难、心率增加、体温升高等。
2.对照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未出现上述异常变化,说明这些变化与未知化学物质的注射有关。
3.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未知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程度。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急性毒性实验是我班进行的一项特殊的实验。
我班是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团队。
我经常组织一些班委和班干部进行活动,还组织一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如开展“三走进军营”的活动、“我的成长”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孤儿院等活动。
其中组织这些活动最主要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三走进军营”活动。
它是一项特殊而且重要的实践活动。
因为它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敏捷了,情感更丰富了,而且使我和同学们都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
它使我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了应用化学方法和技能对化学学习和实践有了较大帮忙和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以急性毒性实验为例作一介绍。
一、实验准备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在实验前进行了大量地准备。
首先我们根据实验需要准备了许多化学试剂。
如试剂一:硼砂钠与氯气的混合溶液等;试剂二:试剂三:小苏打水等;试剂四:药品五:注射器一只;小苏打水五:水银滴定管一只;药品六:小苏打二: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一瓶;药品七:小苏打水三瓶。
二、实验步骤1、操作:实验前准备,要用盐酸、硫酸或其他溶液配制(要严格控制浓度),并用一种特殊的试剂配制成溶液,称取该溶液在一碗中并用小金属勺子舀入一小碗。
2、观察:在试验中主要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变化。
包括其外观特性和气味变化。
3、分析:用万用表测试不同浓度物质并记录。
4、观察样品颜色变化并记录,如变黄、变白及变浓等。
5、防护:如被污染物品处置后,应立即用水冲洗伤口和皮肤,用肥皂水进行局部清洗以防止感染,然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6、处理:用无菌水冲洗1小时,并用硫磺粉消毒伤口和皮肤。
7、处理后观察:如硫磺粉消散后,应再次用清水冲洗伤口和皮肤,直至伤口和皮肤无大碍后可继续进行下一步实验流程或休息时间,使其充分恢复至正常呼吸水平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实验流程或休息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一种基于实验动物进行的可靠、可控的毒性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一种化学物质在短期接触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以下是急性毒性实验的详细介绍。
一、实验目的1. 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
2. 确定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对特定实验动物的最大耐受剂量。
3. 为长期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动物和分组1. 实验动物通常为小鼠、大鼠、兔等。
2. 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剂量组,每组一定数量的实验动物。
3. 为了比较不同实验物质的毒性作用,应设置对照组。
三、实验流程1. 预实验:由实验动物的发育期、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剂量的大小。
2. 实验前麻醉:给实验动物注射一定的麻醉剂,减轻实验操作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压力与伤害。
3. 实验操作:将事先测定好的化学物质按照设定的剂量进行注射、灌入或其他途径的给药,实验时间尽量控制在24小时内,保持实验环境稳定,记录实验动物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4. 实验后观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症状、行为、体重、死亡率等指标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
5. 实验结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指标,判定化学物质是否符合的相应毒性标准。
四、实验准则与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应了解细节操作规范及化学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情况。
2.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注意安全防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3. 操作结束后,实验动物应得到合适的处置和善后。
4. 实验需要考虑3R(Reduce, Refine and Replace)原则,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痛苦,降低实验道德伦理压力。
五、结论2. 急性毒性实验是毒性检测领域中最常见的实验方法之一,是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水平不可或缺的方法。
3.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应始终注意实验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因此这⾥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
【实验材料】1、动物:⼩⽩⿏,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12⼩时,不禁⽔。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笼,天平,注射器(1mL),电⼦计算器。
【⽅法和步骤】(⼀)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法是先取出⼩⿏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全死则降低剂量⼀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r:r再按公⽐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Acute Cytotoxicity Test)一、实验目的:了解生物材料急性毒性的含义,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医学上通常指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对药物而言的,并以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来衡量药物急性毒性的大小。
所谓LD50是指某一药物使试验动物总体死亡一半的剂量,由于LD50是剂量反应曲线上最敏感的一点,而且有易测、准确和重复性好的优点,以此作为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标。
但对于生物材料而言,它与药物在体内的反应机理不同,大多数生物材料不能计算LD50,所以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试验材料或其浸提液来观察实验动物体重在24、48和72h的变化、运动、呼吸状态以及死亡情况作为评价的指标,判定某种生物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
三、实验对象:小鼠四、实验器材和药品: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蒸馏水,生理盐水(0.9%),注射器(1ml),量筒(10ml),小烧杯(50、100ml),高压消毒器。
五、实验步骤:1.浸提液制备:按评价标准裁剪试样,选择适当浸提温度制备浸提液。
2.将10只体重在17~23g间的健康、未做过其他实验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将浸提液按每公斤小鼠体重注射50ml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50ml/kg),用生理盐水按同样方法作空白对照。
4.记录试样表面积和使用浸提液的容量;记录注射后24h、48h、72h两组小鼠的体重,观察其各种生物学反应情况。
六、评价方法:2.结果判断标准:2.1 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的动物反应不大于对照组动物,则认为该材料符合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2.2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动物中有2只以上出现轻度毒性症状或仅1只动物出现明显毒性症状死亡,或实验组5只动物的体重均下降,即使无其他中毒症状都要进行重复试验。
2.3 重复试验的动物数量应加倍,即每组需10只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