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87.11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透析用血管通路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不同透析用血管通路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我们将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的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分别探讨不同透析用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导管)对左心室肥厚及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LVH既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预后因素,也是动态血压变异性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的生存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LVH的存在会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心室舒张功能。
而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慢性肾脏病及透析治疗本身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异常,这给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AVF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减少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异常。
一些研究表明,AVF的建立可以提高心输出量和外周灌注,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轻LVH的程度。
也有研究显示,长期的AVF存在可能会增加左心室负荷,促进LVH的形成。
AVF建立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可能导致心室舒张功能的受损。
对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建立可能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双向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AVF建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2. 中心静脉导管相比之下,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是另一种用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选择。
CVC的优势在于其建立相对简单,但同时也伴随着感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并发症的风险。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路问题常会影响患者有效透析治疗,导致不充分,血液透析护士是血管通路的使用者,在血管通路护理中血液透析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解决通路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血管通路的功能。
建立一条有效而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血管通路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1 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护理1.1 直接动脉穿刺,对于急诊透析及经济困难者,选用此方法,常用的穿刺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血管,摸清走向,告知患者要配合穿刺,穿刺前可用热水袋热敷穿刺处,使血管充盈,以防痉挛。
其缺点是:透析中和透析后并发症较多,如血肿、大出血、假性动脉瘤,一般不选用此方法。
透析结束时,用创可贴外贴针眼,注意压迫,防止血肿和出血;如出现血肿,可用冰袋局部冷敷,次日(24小时后)可开始热敷或用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膏软)局部敷,保持清洁,预防感染[5]。
1.2 临时性导管对于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还未建立或只做短期透析的患者,可采用临时性深静脉导管留置。
但该血管通路并发症较多,最常见的既是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等。
如护理不当,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还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护理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预防和控制置管并发症的关键。
1.2.1 按照护理常规、规范操作,严格遵守透析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护士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并为患者戴好口罩,嘱其操作时禁止与工作人员交谈。
严格无菌操作。
1.2.2 每次透析治疗前,铺无菌治疗巾于导管下,用碘伏由向心方向,从肝素帽螺旋消毒至导管外壁l0c m处,共2次,弃去肝素帽,消毒导管端口2次,不可消毒管腔内壁,用5m L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封管液和部分残余血液和(或)凝血块共2m L。
再连接血路管透析。
透析结束,密闭回血,回血后向导管动静脉管腔内各快速注入10m I生理盐水,将管腔内血液成分冲洗干净,并根据导管所标识的容量配置肝素封管,推注肝素时速度应缓慢,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可用尿激酶溶栓。
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陶玲玲;李敏【摘要】目的:探讨人造血管为血液透析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将20例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临床需要及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1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观察组10例采用人造血管作为血管通路,2组均透析治疗12个月。
比较 2组透析充分性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栓栓塞及感染)。
透析充分性指标包括:透析前后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的变化及透析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KT/V。
结果2组透析治疗后尿素氮、肌酐、尿酸、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尿素清除指数(K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透析后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P <0.05)。
观察组血栓栓塞及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8%比0.5%,0.5%比0.2%,均 P <0.05)。
结论对血管条件差,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采用人造血管为血液透析通路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17)009【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人造血管;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透析充分性;并发症【作者】陶玲玲;李敏【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室,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慢性肾衰竭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威胁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慢性肾衰竭患者寿命逐渐延长。
血管径路的选择和建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关键性工作[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最好的一种血管通路方式。
然而,随着老龄、糖尿病肾病、透析龄长等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不断增多,受高龄、动脉硬化、肥胖、糖尿病血管病变、反复穿刺静脉狭窄、患者自身血管问题等因素影响,有患者不能行自体内瘘或多次内瘘栓塞无法再利用,而人造血管可为自身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血管通路,此时人造血管则是患者的可能选择[2]。
256中国血液净化2012年5月第儿卷第5期C hi n J B l oo dPur i f,M ay,2012,V01.11,N o.5临床研究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生及并发症的影响张勇孟熙和卫梅啻礼应余月明【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Il fL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
方法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问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 V F)(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 TC)(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 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 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顼内静脉C TC透析的患者21例。
A V 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 TC组低(尸<0.05);A V 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 T 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尸>0.05)。
结论经A V 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 V 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 V F无法建立时,C 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关键词】血管通路:透析充分性: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318.16文献标识码:A doj:10.3969/j.i s an.1671—4091.2012,05.007C om pa r i son of di al y s i s a d e q ua cy and acces s-r ei nt ed co m pl i cat i ons am o ng he m od l al ysi s pat i ent sw i恤di f f er en t vas cul ar acces s a ppr oache s Z H A N G y口增,M E N G X i,H E W ei-m ei,C A O L i-yi n。
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充分的血液透析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对血液透析进行充分性评估是提高透析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广义的透析充分性指患者通过透析治疗达到并维持较好的临床状态,包括血压和容量状态、营养、心功能、贫血、食欲、体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生活质量等。
狭义的透析充分性指标主要是指透析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常以尿素为代表,即尿素清除指数Kt/V[包括单室Kt/V(single-pool Kt/V,spKt/V) ,平衡Kt/V (equilibrium Kt/V,eKt/V) 和每周标准Kt/V(standard Kt/V,std-Kt/V)]和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e,URR)。
1.评价指标(1)临床综合指标:临床症状如食欲、体力等,体征如水肿、血压等,干体重的准确评价,血液生化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酸碱指标,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等,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等。
(2)尿素清除指标:URR、spKt/V、eKt/V和std-Kt/V。
2.充分性评估及其标准:达到如下要求即可认为患者得到了充分透析。
(1)患者自我感觉良好。
(2)透析并发症较少,程度较轻。
(3)患者血压和容量状态控制较好。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5%,透前血压<160/90mmHg且>120/70mmHg。
(4)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基本维持于正常范围。
(5)营养状况良好。
(6)血液透析溶质清除较好。
具体标准见后。
小分子溶质清除指标单次血液透析URR达到65%,spKt/V达到1.2;目标值URR70%,spKt/V1.4。
(二)采取措施达到充分透析对于Kt/V不达标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处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附图-1 血液透析Kt/V 不达标处理流程1.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以保证完成每次设定的透析时间及每周透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