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8.05 KB
- 文档页数:4
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放顶煤采煤工艺应用分析标准摘要: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矿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煤炭的产量,同时还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放顶煤采煤工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放顶煤;采煤工艺;应用分析1综采工作面放顶煤采煤工艺特点在进行井下综合煤矿开采工作时,由于开采作业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因此在进行煤矿开展之前要着重对煤矿开采的工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同时结合多台煤矿运输机器,方便多个煤矿采集点共同作业。
另外,在对煤矿开采工作进行技术改进时,要结合开采煤矿的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安全且能提升采集效率的技术应用在开采现场,同时也要注意节约开采资源,避免能源过度消耗,最大限度的对开采活动中心进行安全管理以保障开采工人的施工安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顶煤开采技术的特点进行描述。
1.1增加了煤炭产量在进行开采作业时,至少需要两个出口来方便采煤工程运行,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煤矿开采作业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障煤矿的运输效率,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精简煤矿开采技术。
对于采煤工作而言,提高煤炭的产出量是非常重要的,放顶煤采煤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煤炭采出率,降低在在采煤过程中造成的煤炭浪费现象,有效提高了矿山的出煤率。
1.2使用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在进行顶煤采煤技术时,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完成开采过程的机械化进展。
目前,我国针对采煤工作的相关工艺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在进行放顶煤采煤工作时,会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来作为辅助工具,增加采煤效率,这些仪器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聘请专业的操作人员来对设备进行操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保养和管理,尽量降低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老化现象,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放顶煤工业技术的使用成本。
2综采工作面放顶煤采煤工艺实际应用2.1采煤机割煤割煤是作业基础环节,选择斜切进刀方式作业,用于煤体切割。
66 /矿业装备 MINING EQUIPMENT综采工作面低位放顶煤回采工艺分析1 矿井工作面简介本文旨在通过类似矿井工作情况研究来分析低位放顶煤工艺应用的优点。
选择的矿井工作面主要是通过开采下部煤层来获得煤炭,与石灰岩的平均距离保持在20 m,其上部距离地表砂岩约60 m。
开采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煤层中存在约1.1 m 的夹矸,每层顶部的岩石以砂岩为主,厚度不足0.5 m,直接接触的底部岩石也多为砂岩和碳质泥岩,厚度约1 m。
但是受到岩石强度和矿压等方面的影响,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面对顶板稳定性问题,而受到空鼓以及支架额定工作阻力等方面的影响,顶板控制难度相对较难,工作人员工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相关人员在开采过程中加强重视,保证开采质量。
2 煤矿原放顶煤回采工艺问题2.1 资源浪费问题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应用中位放顶煤工艺来开展后续工作,但是受到煤口高度的影响,液压支架之间的煤块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相互挤压,导致出现放煤口堵塞问题,影响后续工作质量。
在该类问题的影响下,放煤工作质量明显发生变化,后期采集到的煤炭量也会低于预期,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本文主要围绕综采工作面低位放顶煤回采工艺展开研究,通过选择案例煤矿,分析其地质水文等条件,明确其应用中位放顶煤工艺存在的问题,结合低位放顶煤回采工艺优点,探究其在煤矿中的具体应用,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帮助煤矿企业创造更高效益。
□ 张 威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五阳煤矿 山西长治 0462052.2 运输问题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由于其后部的空间比较狭窄,运输机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调整煤炭运输量,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质量。
但是受到后部运输兼容性等的影响,工作面整体运输能力将会发生变化,严重者还会导致后煤运输机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翻车问题,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同时,相关单位也应当加强对后部煤尘清洗和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等条件的重视,结合后部运输空间情况,及时调整工作人员数量和工作强度,保障顶煤回采工作安全生产,避免出现颠簸等安全事故。
综采工作面放顶煤开采的几个技术问题[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综采工作面放顶煤的特点和性能、放煤方式、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煤工艺等问题,并对放顶煤采煤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放顶煤开采技术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174-011、综采工作面放顶煤的特点和性能放顶煤液压支架是在长壁工作面液压支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控制基本顶、维护直接顶.自移和推移输送机的功能是一致的,而放顶煤机构、支架受力、排头支架、降尘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各有不同。
它的主要特点和性能如下:(1)放顶煤液压支架有液压控制的放煤机构。
放顶煤工作面生产的煤炭大部分由放煤口放出,放煤机构的液压控制性能较好,开闭迅速、可靠,放煤口不易堵塞,有较好的喷雾降尘装置。
(2)工作面放煤时,可能地会有大块煤冒落,放煤机构要有强力可靠的二次破煤性能。
(3)大部分放顶煤支架采用两部刮板输送机,后部刮板输送机专门运送放出的顶煤,支架要有推移后部刮板输送机和清理后部浮煤的性能和机械。
要研究支架后部留有通道,作为维修后部刮板机和排矸使用(4)邻近支架放煤时顶煤的运动会使未放煤的支架受到侧向力,支架结构要有较强的抗扭和抗侧向力的功能。
(5)双输送机放顶煤支架,要求有相当的工作空间,支架的控顶距较大,顶梁较长。
(6)放顶煤工作面的顶板为煤,在反复支撑作用下多已破碎,支架要全封闭顶板,更好控制端面冒顶和避免架间漏矸的性能;放顶煤工作面采煤机的采高是按最佳工作条件确定,采高一般在2.5m —3.0m;放顶煤支架重量较大。
工作面浮煤多,支架要有较大的拉架力,并速度要快,可带压擦顶移架。
2、放煤方式2.1、放顶煤回采工艺流程放顶煤回采的主要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放顶煤开采一个循环是以放煤工序完成为标志的。
2.2、放顶煤及放顶煤步距放顶煤为综放开采的关键工序,通常按架型、放煤口位置及几何尺寸、顶煤厚度及破碎状况,科学确定放顶煤的步距与作业。
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稳定性分析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综采放顶煤技术已成为煤炭行业的一种重要开采方式。
在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关键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厚层坚硬顶板的稳定性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期提高综采放顶煤采场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本文首先介绍了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的特点和稳定性问题,阐述了顶板稳定性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开采因素、支护因素等。
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厚层坚硬顶板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针对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稳定性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包括优化开采布局、改进支护技术、加强顶板监测等。
这些措施和建议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综采放顶煤采场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和结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
二、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的特点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是一种特殊的采煤工作环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这种顶板的厚度较大,往往超过常规的采煤工作面顶板,这使得在采煤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大的顶板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顶板的自重,还来源于采煤机械作业对顶板的扰动。
厚层坚硬顶板的强度高,不易变形。
这种特性使得在采煤过程中,顶板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增加了采煤的难度。
因为在采煤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顶板突然垮落,以免对采煤工人和设备造成危害。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随着我国煤矿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不断调整,浅层矿井的开发进度放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深井工程开发。
在这类工程中,由于需要进行高深度作业,有时会在矿井中遗留一部分设置的煤柱,这些煤柱在通常情况下较难回收。
一方面遗留的煤柱形成了煤矿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这些煤柱也容易形成集中应力,对巷道围岩的控制形成威胁。
综放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中切顶卸压技术是专门应对深挖矿井巷道围岩控制问题所开发的新型技术[1]。
在深挖矿井工程中,可以无需预留煤柱,以恒阻大变形锚杆和定向预裂爆破技术等对综放综采工作面进行切顶、卸压等,实现运输巷沿空留巷围岩的科学、高效控制,进而有效缓解矿井深度掘进过程中某些衔接位置的矛盾等。
本文以我国某煤矿综采工作面为例,对该技术的应用思路进行总结,通过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归纳了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技术的优势等。
1工程背景1.1工程概况己16-17-2206工作面是该煤矿中首个综放综采工作面,位于己16-17煤开拓大巷的东侧,开采煤层2-2煤。
该综放综采工作面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南侧未开采的深挖矿井煤层和西北侧未开采的深挖矿井煤层。
该煤层的开切眼和顺槽开口分别位于22062工作面的西部边界和大巷保护煤柱内。
22062工作面的整体开采面积约1.68km 2,其工作面长约265m ,推进长度约6017m ,深挖煤层总储量约2446.59万t 。
1.2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该工作面煤层所形成的煤种主要为不沾煤,煤层整体的赋存条件并不复杂,煤层厚度普遍在11.48~13.16m 范围内,平均厚度约12.7m ,煤层的整体埋藏深度约300.7~352.5m ,综放综采工作面的挖掘范围内煤层底板标高约+960.76~986.95m 之间。
在该煤矿其他类似煤层的开采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巷道掘进技术,普遍存在工程量大、工作面采出率难提升等问题。
1.3工作面平面布置情况在该工作面中首次采用了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技术,将该工作面的运输巷道保存以后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巷。
大洪沟煤矿+591水平东翼B1+2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洪沟煤矿二○○七年四月编制单位:生产技术办编制人:魏晋涛审批表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第二章:工作面概况第三章:煤层地质特征一、煤层特征二、煤层顶、底板情况三、煤层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五、煤质六、瓦斯、煤尘爆炸性七、煤层自然发火期八、工作面煤层生产能力九、与邻近煤层间距及邻近工作面巷道关系十、煤层的冲击地压十一、工作面上部的采空区情况及采动后对矿井或地面影响的预测和采取的措施第四章:工作面储量及回采率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一、采煤方法的确定二、开采顺序三、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四、截深的确定五、工作面设备选择与确定六、支架布置及支护七、回采工艺八、顶板管理第六章:矿压观测和初次放顶一、研究内容二、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三、观测仪器四、初次放顶第七章: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一、巷道布置二、生产系统第八章:通风安全一、通风系统二、防治瓦斯三、综合防尘四、防灭火五、避灾线路第九章:安全监控系统第十章采区供电一、采区供电二、高低压电线的选择三、工作面电气设备的选择四、信号与照明五、高低压电气设备保护六、保护接地及漏电保护第十一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劳动组织二、指标确定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四、设备明细表第一章:编制依据1、二00六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一九九0年版《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安全技术规定》3、神华新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制度4、大洪沟煤矿水平延深初步设计说明书5、大洪沟煤矿采煤方法设计说明书6、+591水平东翼B1+2煤层采区地质说明书7、+591水平东翼B1+2煤层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图第二章:工作面概况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矿井+591-+607水平防洪渠保护煤柱以东至井田东翼边界的B1+2煤层。
其东界至井田东翼边界,西以防洪渠保护煤柱东缘为界,北至B2煤层顶板,南至B1底板。
工作面上界为矿井+607水平,下界为+591水平。
第27卷第4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 l.27 N o.4 1998年12月 Jo urnal of China U niv ersit y of M ining&T echnolog y Dec.1998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张顶立 王悦汉(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 徐州221008)摘要 在大量现场实测、相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砌体梁”与“半拱”式结构结合而构成的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
指出覆岩结构的特殊性及顶煤的松软破碎是造成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分析了矿压显现特点及其控制.关键词 综放开采,岩层结构,半拱结构,矿山压力控制中图分类号 TD323第一作者简介 张顶立,男,1963年生,副教授,工学博士 综采放顶煤工艺的显著特点是一次采出煤层厚度成倍增加,由此引起上覆岩层活动及结构特点的变化.同时考虑到支架直接支撑的是松软顶煤,“支架-围岩”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使综放采场的矿压显现趋于复杂化.综放开采的岩层结构及矿压显现既不同于分层开采,也不同于大采高整层开采,并且在不同开采条件下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于对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点及矿压显现规律认识不清,使综放支架阻力的确定缺乏必要的依据.目前,支架阻力普遍偏高,实测支架工作阻力利用率仅50%左右,具有较大的富余1,2].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综放采场的岩层结构及矿压显现特点,进而为支架阻力的确定及矿山压力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1 综放工作面岩层垮落特点及结构形式1.1 综放工作面直接顶垮落高度的确定大量现场实测与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综放工作面直接顶的垮落高度与煤层的采出厚度显著相关,如表1所列.与分层开采相比,老顶稳定结构的位置上移.表1 部分综放工作面直接顶垮落高度Table1 The f ield measurement results of immediate roof caving height in some top-coal caving faces矿井名称及综放工作面编号煤层厚度M/m直接顶垮落不规则垮落带高度H/m H/M高度H1/m H1/M徐州三河尖71319.0020.82 2.3110.49 1.17徐州旗山3119 4.5010.50 2.33 4.50 1.00兖州鲍店1303 6.1015.41 2.53 6.54 1.07潞安王庄43097.0214.20 2.027.60 1.08阳泉一矿8603 6.3813.20 2.047.80 1.22兖州兴隆庄53067.8317.56 2.2411.40 1.46平均值 2.25 1.17 综放工作面直接顶岩层垮落后,采空区的充填程度(用充填系数k表示)与煤层采出厚度M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k( h+M)=k p[ h+(1- )M],(1)式中: h为已垮落岩层厚度,m;k p为冒落矸石及碎煤的综合碎胀系数; 为煤炭采出率.令 N= h/M,则有k=[1- /(N+1)]k p.(2) 由式(2)可见,影响采空区充填程度的主要因收稿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素有N,k p和 .根据研究[3],当k>0.8时,采场支架可免受顶板动压冲击的影响.若 =80%,则由式(2),当k=0.8时,相应的N值为1.0~1.2.即当垮落高度达(1.0~1.2)M时,覆岩中可形成临时性(或稳定)结构.此即不规则垮落带,与表1的实测结果是吻合的.鉴于煤壁支撑影响角的存在,支架的工作阻力最终将无法改变老顶断裂岩块的回转角!1,即支架对老顶断裂岩块处于“给定变形”的工作状态.若老顶断裂岩块的长度为l,并令k p= 1.25,则可得[1]N=4-4l sin!1/M.(3) 由此可以判别综放采场上覆岩层中形成“砌体梁”式稳定结构的位置,即确定直接顶的垮落带高度H.我国目前综放开采的煤层厚度一般为6~8m,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15~25m,平均约为20m(即l/M值一般为3左右),而老顶的最大回转角为7~9°,代入式(3)得N=2.12~2.53.可见,与表1所列的实测结果也是一致的.1.2 岩层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大量现场实测和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在综放采场上方仍然存在着稳定的“砌体梁”式老顶结构,其形成的位置远离采场,如图1所示.由于直接顶垮落高度增加,因此,在厚度方向上,其结构的稳定性是有区别的,下位直接顶呈不规则垮落,而上位直接顶则呈有规则的排列.图1 老顶岩层结构的形成F ig.1 Fo rming o f main ro of str uct ur e in coal faces随岩层垮落向上发展,直接顶的块度增大且回转空间减小,因此在上位直接顶中可形成“半拱”式结构(如图2所示),其后拱脚作用在已垮落的矸石上,拱顶为支架或煤壁上方的岩体.由此可见,综放采场的“砌体梁”式老顶结构与其下的“半拱”式结构相结合,共同构成综放开采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图2 综放采场顶板结构形式F ig.2 Roo f str uctur e model in fully-mechanizedsub-level caving co al faces2 综放采场围岩结构的稳定性分析2.1 采场围岩支撑系统砌体梁及其上覆岩层所产生的支承压力由直接顶和后方已垮落矸石传至底板,而直接顶对支承压力的传递又通过工作面前方的煤体、(支架上方的)顶煤及支架完成.可见,综放采场上方老顶及其上覆岩层载荷最终是通过采场前方煤体、支架和后方矸石3部分传至底板的[4].则由采动引起的工作面前方煤壁所增加的载荷F C=k Ck C+k PS+k GF S,(4)式中:F S为采动引起的载荷增加总量;k C为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刚度;k PS为支架增阻阶段的刚度;k G为采空区垮落矸石的刚度.由式(4)可见,随采空区矸石刚度k G的增大,煤壁前方增载的幅度降低,即表现为支承压力减小.图3为支承压力随采空区刚度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E为变形模量),显然与此吻合.综放开采时,一次采出的煤层厚度增加,采空区的充填程度降低,使得采空区支撑系统的刚度减小,支承压力的峰值及影响范围增大,这也是顶煤破碎的重要原因.图3 采空区支撑刚度对支承压力的影响F ig.3 Influence o f go af r ock stiffnesso n a butment pressure341第4期 张顶立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2.2 采场顶板结构稳定性分析综放采场上方的砌体梁结构除具有滑落失稳和转动变形失稳2种主要形式外,岩梁的再断裂也是其常见的失稳形式.岩梁不致发生再断裂失稳的条件为h+h1≤400∀t3#i2,(5)式中:h,h1分别为结构和载荷层厚度,m;∀t为岩石抗拉强度,M Pa;i为岩梁的厚长比,i=h/l;#为岩层的容重,kg/m3.上位直接顶厚度较大时,可呈“桥拱”状结构.桥拱结构通常可能出现脱离块体运动和沿双面滑动而造成的2种失稳形式[5].不出现脱离块体运动和沿双面滑动,结构所需提供的水平力分别为P H=W2tan(+∃),(6)P′H=sin(+∃)sin(-∃)sin2∃W,(7)式中:W为结构岩块的重力,kN;∃为岩石内摩擦角,(°);为岩块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上位直接顶中,“半拱”式结构的稳定性对矿压显现及支架受载具有显著影响.但随工作面推进,“半拱”式结构最终都将失稳和垮落,这也是“半拱”结构与“砌体梁”结构的本质区别.3 综放采场矿压显现特点及控制实践3.1 采场矿压显现特点综放采场上方为复合结构,2种结构的失稳分别造成直接顶来压和老顶来压.由于直接顶的分层垮落特性,几乎所有的综放工作面都出现了直接顶初次来压和老顶初次来压.直接顶初次来压是由“半拱”结构的失稳引起的,通常发生在直接顶初次垮落之后、老顶初次来压之前.由于老顶结构远离采场,综放工作面的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均大于类似条件下的顶分层开采或中厚煤层开采.据对10余个综放工作面的统计,直接顶初次来压步距平均为42.6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平均为63.4m.由于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增大,造成顶板超前破碎,因此综放采场的老顶周期来压步距相对较小,通常仅为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的1/3.3.2 矿山压力控制实践近年来,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对多个综放工作面进行了矿山压力控制实践.工作面投产前,依据煤层顶板及开采条件,对顶板活动及其对采场造成的矿压显现进行了预测,实际观测与预测结果吻合[6].由于综放采场上方“半拱”式结构与砌体梁结构的相互作用,工作面呈现大、小来压交替出现的现象,图4为姚桥煤矿7509综放面支架阻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情况.由图4可见,每2次大的来压之间均出现1次小的来压,即直接顶来压强度小于老顶来压.这种矿压显现的特殊性是由综放采场上方复合结构的周期性活动决定的.图4 支架工作阻力随推进步距的变化Fig.4 Change o f suppo rt resistance w ith theadv ance of coal face4 结 论1)综放工作面直接顶垮落高度成倍增加,并依次形成不规则垮落带和规则垮落带.在某些条件下,上位规则垮落带中可形成“半拱”式小结构.2)综放采场上方仍然存在着稳定的“砌体梁”式老顶结构,但其形成的位置远离采场,并且与其下的“半拱”式结构相结合,共同构成综放开采覆岩结构的基本形式.3)由于采空区充填程度降低,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和范围均增大,这也是综放开采实现顶煤破碎的主要因素.4)由于2种结构的相互作用,综放面分别出现直接顶来压和老顶来压.老顶初次来压步距较顶分层开采明显增大,一般可达50m以上,而周期来压步距通常仅为初次来压步距的1/3.5)依据煤层顶板及开采条件可对顶板活动规律及矿山压力显现进行预测,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7卷参考文献1 张顶立.综放工作面煤岩稳定性研究及控制:[博士学位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19952 朱诗顺,李鸿昌,杨振复.放顶煤开采工作面上覆煤岩体的结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2):150~1543 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64~834 张顶立,钱鸣高.综放工作面围岩结构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4):320~3265 张顶立.下分层综放开采矿山压力控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2):159~1686 张顶立,钱鸣高,翟明华.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型式及矿压显现.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4(4):13~17Analysis of Strata Structure inFully -M echanized Sub -Level Caving FacesZhang Dingli W ang Yuehan(Depar tment of M ining Eng ineering ,CU M T ,Xuzho u 221008)Abstract Based on field measurem ents,analog ue m aterial simulating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it is po inted out that voussoir beam combined w ith sem i-ar ch is the basic str ucture of o verlying strata in lo ng -w all sub -level caving mini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ar ticular strata str ucture and soft to p coal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complex strata behaviors in sub-level cav ing faces.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strata behaviors and the contr ol o f gro und pressure are analysed.Key words fully -mechanized sub -lev el caving mining ,strata str ucture ,“semi -arch ”structure ,co ntrol of g round pressure我校“211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我校“211工程”自开工建设1年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较早启动的建设项目,如瓦斯(煤尘)爆炸试验系统、采矿CAD 及CAI 课件建设、遥测数据地震仪和地学信息处理系统等项目主要设备到位后,陆续进入调试、开发和使用阶段.其他启动项目也相继进入设备采购、安装与调试阶段.公共服务项目已初见成效,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研究制作中心、CAD 与CAI 中心等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已陆续进入正常使用阶段.利用上述设备研究开发了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电工学、选煤厂设计等30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突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我校正着手“211工程”建设项目“标志性成果”的论证和遴选工作.“标志性成果”分为3个层次,即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对于国家级的“标志性成果”项目,学校将给予重点支持,使其示范和带动其他研究的发展,以促进学科总体水平提高.中国矿业大学科研处 343第4期 张顶立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岩层结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