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 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驾驭"顾、之、比"等重点词语;2.通过阅读与分析,理清作者的争论思路,理解用类比来说理的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悟人物心理,初步解孟子民本、仁政的主见。
教学重点:通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驾驭"顾、之、比"等重点词语;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与分析,理清作者的争论思路,理解用类比来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你想要劝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时,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比拟好呢?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特别擅长言论的能人,他就是孟子,通过本文体会孟子是如何能言善辩的。
二、梳理文意,总体领悟1. 初读文章:留意停顿与字音如: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馁něi2. 再读文章:思索(1)孟子与王的辩论是围绕哪三个问题绽开的?(原文答复)(2)这三种行为中,孟子批判的对象分别是谁?(3)对于这三种行为,王的言行是怎样的?三、分析人物心理1. 依据王的言行,可以看出王当时的心理/看法有什么改变?为什么?分角色读出王的心理及神情。
明确:(1)前两种行为:王看法坚决,毫不犹豫。
因为他的语言简短、有力,并未思索良久,是他的第一反响。
(2)后一种行为:王无言以对,特别为难,甚至想躲避。
因为他不敢直面问题,他其实知道该怎么答复,却想方法岔开话题。
四、品尝类比的作用1. 思索:孟子此番与王对话,主要想议论什么话题?去掉“冻馁其妻子”与“士师不能治士”这两个话题,干脆切入主题是否可以?为什么?追问/提示:(1)三个话题的依次支配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问题的依次有详细生活事例,到中层官员行为,再到统治者,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层层递进。
(2)前面两个话题与“四境之内不治”有何关系?明确:前两个话题外表看与王没有干脆关系,实则统治者管理方式不佳,不能任人唯贤,会导致官吏都是无能之辈;整个国家的法制、道德也须要统治者去维护、建立,否则会民风不正,人民道德素养低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执教者:苏姣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了解孟子说话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三次设问形成的类比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一、初析课题,引导质疑1、出示课题:王顾左右而言他(说说意思、出处)2、回顾学过的知识,让学生介绍《孟子》一书、孟子2、引导学生提问(从课题角度):为什么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二、确立核心问题,研读文本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确立核心问题,小组讨论解决:①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什么?(3次设问——朗读、翻译、落实重点词、句)②齐宣王对孟子的三次设问分别怎样回答的?(读—译—落实重点词)③前两次孟子设问中的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不负责任)④以此类推,第三次设问中这个君王是个什么样的国君?(对人民不负责任)⑤言下之意,孟子在批评谁呢?(齐宣王)⑥齐宣王意识到孟子在批评他吗?请说一说理由。
(关注齐宣王三次回答的态度不同)⑦提出核心问题:孟子三次发问齐宣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劝谏齐宣王认识到作为一个国君把国家治理好是对百姓应负的责任)⑧孟子让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国君的职责,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引导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课文《天时不如地利》中的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三、探究孟子的说话艺术1、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2、孟子采用什么方法达到劝谏目的?(巧设陷阱+类比说理)四、全班背诵课文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写孟子的话;教师读写齐宣王的话)五、课后作业:1、完成《品读》P.942、课文熟读成诵。
第13课《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设计(一)(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讲理的方法。
2.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3.培养依照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使学生明白得善于劝导、巧于对答的交际艺术,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应变思维,使其明白得学以致用,依照具体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本单元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篇论辩性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篇文章尽管短小,但从中亦可见其讲理特色。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讲、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最闻名的论点是:〝民贵君轻〞。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结合课文注释,读明白文章内容并翻译。
三、学习类比讲理的技巧1、孟子提出的三个咨询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 提咨询的目的是什么?前两个差不多上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坏是非,使王毫无防范,专门爽快地回答了,这时他已落入孟子预设的圈套,随后的第三个咨询题直奔主题,朝向王自身,这才是目的所在!而这三个咨询题所提到的人的行为主体都相似——不负责任!2、类比讲理法三个咨询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讲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
所谓类比,是从个不到个不的推理,前提是〝类〞。
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四、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a.什么缘故前两咨询回答了,第三咨询没回答而言他?——因为按前面提咨询回答的思路,最后一咨询如答,答案应为〝免之〞。
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目标】1.体会孟子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2.认识孟子治理国家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解读课文,理清孟子的说理思路,掌握运用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孟子为何要迂回得对王说这番道理。
【教学过程】一、入题。
突破口:作者——孟子已学的文章《天时不如地利》——下一句: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所讲的是关于战争的三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天时<地利<人和,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人”这个要素。
——孟子的主张:推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至圣”,作品:《论语》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亚圣”,作品:《孟子》二、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3.学生齐读三、提问,答疑。
四、理清层次,探究深意。
一问:文章是关乎哪两个人的对话?孟子,齐宣王二问:谁问,谁答?孟子问,齐宣王答三问:问了几次,答了几次?问了三次,答了两次四问:问了什么,答了什么?五问:第三问王知道怎么答吗?废之,退之,甚至杀之。
六问:王为什么不答?如果答了,就是承认自己不治国,结果将是被废之,被退之,甚至是被杀之。
七问:孟子知道王能答出来吗?能。
八问:为什么没有再纠缠下去?1.为臣所限,不能逼王太甚,否则就会有杀身之祸。
2.目的已经达到,使王明白,若不想被废之,就因好好治国。
九问:为什么不直接问,而要迂回问?1.为臣不能太直接把矛头指向王,道理得委婉得说王才有可能接受。
疑问:一般都是王质问臣,臣无言以对,这里却是臣质问王,王无言以对,为什么孟子能提问王?为什么王被孟子问得无言以对,却也没有龙颜大怒?1.孟子是名人,即使是王,即使是龙颜大怒,也只能忍着,回避着。
是可忍,王更要忍。
2.孟子的主张是仁政,把孟子请过来论政是向人展示自己是个愿施仁政的君主,如果把孟子杀了,不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了吗。
五、古文知识点的梳理和积累1.通假字比其反也2.古今异义则冻馁其妻子顾左右而言他3.词性活用则冻馁其妻子4.一词多义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弃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5.一义多词比其反也俟暮夜月明及其日中则如探汤【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8王顾左右而言他1教课目掌握“ 、比、反、之、其”等文言、虚的含用法,理解“ ”内容,领会孟子、深入浅出的言格。
理清思路,学比理的方法,孟子智慧、英勇背后的“民本、德政“思想。
2学情剖析学生一年多文言学,已掌握了文言中常的法象和常文言。
孟子的文章已学《天不如地利》,孟子及思想有所认识。
学生的研究意在堂学中表明,并于合作沟通。
3要点点要点:通文言句的疏导累,理清理次,学比理的方法。
点:从本文精的言中感觉孟子的智慧、勇气及孟子的特点,初步孟子“民君“的中心思想。
4教课程活 1【入】一、从生活切入,入新一、从生活切入,入新今日是家开放日,来了许多家。
老想你几个:假如某天家中只有你,突然下雨了,外面晾着衣服,你会怎么?假如你今早在校外,看到班里某同学忘戴巾而他自己未察,你会怎么?那么,假如艾老今日的篇文我不,但会儿要你能成功接受我的,你会怎么?通才的三个“若是”,我看出大家已基本具了一西——任心。
家的任心、班的任心、自己学的任心。
好,有了的任心,我想就算才的假成,大家一定都能很好地达成任。
那么,才大家有没有,我的三个“假”之有何异同点?后明确:波及的是有可比性的同一事或物并推的理方法叫“ 比理”。
好,大家一同来看看,我今日要学的《王⋯⋯》里有没有运用种理方法?活 2【授】二、疏导文意,理清次,学理方法1、前大家通,基本疏导了文意,你哪些句需特注意呢?(依据学生回答行、板)2、抓住了些关点,我就能够松地理解本文的字面意思了。
那么大家可否剖析一下1文章的次内容呢?可借老的典范。
(从“所”、“言下之意”、“ 王反”三个方面行)3、从以上剖析中,我可否像开我的三个“若是”那的律,即“三次”的异同点?比理同:都是列案例,中心都是“ 不任的人”。
异:三个案例由小到大,由及近,深入达到最目的。
活 3【授】三、推测言,领会孟子的奇妙三、推测言,领会孟子的奇妙王最理解了孟子的意图是什么了?你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出?王理解了,孟子想要他百姓,治理好国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沈一敏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说明:对初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学习的浅层目标上,文字组成的文章、文章承载的文化更应该是教学的内容。
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不仅是孟子思想和论辩艺术的集中展示,其作品语言的生命力也很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更是耳熟能详。
然而,如果在教学中不讲清楚作者的思路、不梳理出作者议论的过程、不理解这句名言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
学生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更不用说让学生感悟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之美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说明:作为孟子的代表作品,本文短小精练,体现了其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同时,本文是“议论纵横”单元的首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应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也是隐藏在文言作品中的核心价值,体会到这种襟怀情操、思想境界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成语导入初析课题1、出示一些常用成语:明察秋毫、事半功倍、专心致志、绰绰有余(说说意思,猜猜出处)2、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转化为成语——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解释字面义(落实“顾”“言”“他”)1、自由发言,温故知新,了解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的作品2、解释课题中的关键实词,理解全句的字面义: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了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成语引出课文,拉近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疏通课文掌握大意组织学生自读、齐读课文,提问:1、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学生回答时教师关注固定句式“如之何”、难句“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的翻译以及关键字“之”“比”“反”“馁”“弃”“已”等的落实1、明确谈话对象和各自身份:孟子(齐宣王的客卿)和齐宣王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文章大意(明确“如之何”:对他怎么办;难句: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比:等到;反:同“返”,回来等解释)这个教学环节以基本的字词疏通,了解文章字面内容为主,通过语言材料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加强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理清层次探究深意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梳理文章议论思路,探求说理方法:1、既然王言“他”,那么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答案可在下面问题后经过思维的碰撞由模糊到清晰)(借势引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2、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现在明白孟子对话的主要用意了吗?3、在孟子的追问下,王问答时的语气、情态怎样变化?反复朗读、讨论、交流:1、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先初步感知,答案可能五花八门,经过下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后再归结到主旨)2、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导入治国正题(类比)3、朗读体会齐宣王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的心理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以启发为主,从三个问话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说理的方法和技巧,议论文概念性知识(论题、论证方法等)可不出现再析课题体悟情感1、再次回到课题,请同学们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深刻内涵2、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1、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王顾左右而言他》是这一句出自文学作品《孟子·梁惠王下》,本意是指: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王顾左右而言他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教学设计:龚侃复旦低级中学教学目标:积存文言辞汇,知道文章内容理清逻辑关系,掌控委婉机灵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换技能教学重点:积存文言辞汇,知道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控委婉机灵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换技能教学流程:一、导入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二、理清主干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到达什么目的?孟子挑选宣讲、谈话、还是问答?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对的?三、知道谈话艺术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d、问的情势为何选用特别疑问句?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到达了吗?是不是应当追问呢?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鉴戒之处。
4、仿照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动,引人上钩的成效。
四、掌控人物摸索背景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你如何评判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期背景怎样的?3、根据时期和人物特点,结合对人物心理的公道想象,扩写这个故事。
《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练习一、说明词语:1、孟子谓齐宣王曰( )2、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 )3、而之楚游者( )4、比其反也( )( )5、则冻馁其妻子( )6、弃之( )7、士师不能治士( )8、已之( )9、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句子说明: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2、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3、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4、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基础知识,包括XX概念、XX原理等,占教学内容的30%。
2.第二部分:XX学科应用知识,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技能等,占教学内容的40%。
3.第三部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占教学内容的20%。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占课堂教学的40%。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占课堂教学的20%。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应用知识,占课堂教学的20%。
4.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占课堂教学的20%。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2.参考书:推荐一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顾、之、比”等实词和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
2.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孟子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论辩特色,学习类比的方法。
3.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感悟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认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课文提示】
1.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素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书。
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散文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在:①好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②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巧辩——常用譬喻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孟子》散文基本上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正音正字】馁něi
【虚词积累】
或
代词;指代、时间、事物;相当现代汉语:有人、有时、有的。
副词;表示猜测估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也许、或许。
者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等;相当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助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之间,表停顿;不必译。
用在因果句中,表停顿;相当现代汉语:……的原因。
用在句末,或与“若”、“似”呼应,表情貌;相当现代汉语:……的样子。
用在句末,表疑问。
耳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定;相当现代汉语:仅只、不过、罢了。
【朗读课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散文,体现了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
孟子以善辩著称,赵岐在《〈孟子〉题辞》里说他“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本文从三个类比入手,“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了孟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一个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到楚国去旅游。
等他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种朋友应该怎么样?”
要点:(王)之(臣),结构助词,的。
之(楚),动词,到……去。
比,等到。
反,同“返”,回来。
馁,饥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原文:王曰:“弃之。
”
翻译: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绝交。
”
要点:弃,抛弃,绝交。
之,代词,指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如果司法官管理不好属下,那该对他怎么样?”
原文:王曰:“已之。
”
翻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
要点:已,止,罢免。
之,代词,指代“士师不能治士”。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国家没有治理好,怎么办?”
要点:之,助词,的。
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
要点:顾,四顾,环顾。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本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谈话的两个人是:齐宣王和孟子——齐宣王的客卿。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
3.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孟子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提示: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
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题好在哪里?
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由治家到治国,逐步导入正题。
这样浅出深入,层层递进,彼此联系,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5.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有什么变化?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齐宣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
6. 怎么理解“顾左右而言他”?
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
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的神态。
现在,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
这句话,也可以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7. 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
提示: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8. 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9. 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
(80字左右)
10. 通过初中阶段孟子作品的学习,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孟子》。